我要物理重点知识,特别中考会考的

作者&投稿:蒙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想要物理、生物的中考复习提纲。 谢啦~

给你几点意见,希望有用。
大考临前,现找题目没有必要。这几天,你先看书,从头到尾过一遍,一边看一边做笔记,用一个本子记下来,把你认为重要的,记不住的,会考的全记下来。先写出知识点,然后写下里面包含的公式,注意点,重点之类的,寥寥数字即可。这样花三天即可过一遍。
看完后,你会觉得知识储备工作已经做好,会很有信心。
然后找老师要三套卷子,接下来三天只要看你的笔记,先看知识点大标题,然后默背里面的内容,如果卡住,就翻书再记一遍,并在笔记本上做上醒目标记。看完后就做一套卷子。第二天再看笔记本,再过一遍,着重照顾做过标记的,如果记住了昨天不会的,就把标记划去;不会,再加一标记,看完后再做一套卷子。
到了第三天,你笔记本上不会的地方就很少了,估计是个位数,几天就很轻松,看一遍笔记,做一套卷子就可以收工。
临考前几小时,就看你的笔记,关注下不会的地方,在看一下你那三套卷子的错题,你就可以上考场了。
记住,考试其实是靠基础,你只要记住了基础公式,哪怕最后几道难题不会,你也可以写出几个几本公式,再设几个未知数,解出几个基本量,一道18分的题目你也可以拿上4、5分了。
其实,这十几天,你按照我的方法做了的话,你就相当于看了4、5遍书,而且越看越熟,越看越有信心。特别是,考前的几个小时,你可以有目的的看完笔记,平心静气,免得暴燥,还相当于再过了一遍所有的知识点,你就可以满怀信心的上考场了。
这只是我的片面之词,是我的经验,你可以参考下,酌情取用。
祝你成功!

数学就是平面几何和函数了。物理欧姆定律,杠杆,浮力,滑轮。功。就这个几个重点。

初 二 物 理 知 识 点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1、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 000m lm=l0dm ldm=l0cm lcm=l0mm
1mm=1 000μn lμm=1 000nm
4、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5、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②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6、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 lmin=60s
7、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重点定义:
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 振动可以发声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要点: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疑点:
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重点定义:
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要点:
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
3 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重点: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
三:声速和回声
重点定义:
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
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4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重点: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拓展:
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
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
2 回声的作用:
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3 回声测距离:2s=vt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怎样听到声音
重点定义: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要点:
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大脑(产生听觉)
难点:
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非神经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带助听器),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为先天,终身且不可治愈。
拓展:
听到声音的条件:
①听觉系统正常;②物体的振动频率达到人耳的听觉范围;③声音有足够的响度;④有传播的介质
二:骨传导和双耳效应
重点定义:
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要点:
骨传导的途径:物体振动→声波→头骨或颌骨→听觉神经→大脑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
重点定义:
1 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发出的音调就低
2 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频率来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3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为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声波
疑点:
1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声音的粗细,不是声音的大小,也不是声音的音色。
2 在相同的介质和温度中,频率不同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
拓展:
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的形状,尺寸和所用的材料的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响度
重点定义:
1 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做响度
2物理学中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生活中指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重点:
1 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与人到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三:音色
重点定义:
1 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
2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拓展:
人的音色会随年龄的增长,以及饮食,健康的因素而变化。锻炼可以保持优美的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一:噪声的来源
1,噪音定义:
(1) 从物理角度来说,噪声是发声体作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2)从环保角度来说,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 噪声的波形无规律且杂乱。
难点:
乐音和噪声的根本区别在于:乐音是由发声体规则振动产生的,波形是规则的;噪声是由发声体不规则振动产生的,波形杂乱无章。
拓展:
噪声的危害可分为哪几类?
造声的危害可分为生理危害,心里危害和物理危害。不太强的噪声,使人感到厌烦;比较强的噪声,使人感到刺耳难受,时间久了会引起噪声性耳聋,还会引起心律不齐,血压升高,消化不良等症状;更强的噪声,几分钟时间就会使人头晕,恶心,呕吐,像晕船似的;极强的噪声还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妨碍儿童的智力发展,甚至是直接造成人和动物的死亡。
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三:控制噪声
人们以分贝(符号是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20dB:人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30—40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重点定义:
控制噪声的三个方面:
消声(从声源处减弱);吸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隔声(在人耳处减弱)
第五节:声的利用
一:声与信息
要点:
1 回声定位(蝙蝠辨向)
2 声纳测距,探测鱼群
重点: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二:声与能量
要点:
1,粉碎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
2,飞机场旁边的玻璃易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也振动发声
3,物体的振动→产生声波→将能量传递出去→声波能传递能量
重点: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第二章 光现象 基础知识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光源可分为
(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
(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
2. 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应用及现象: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c;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m;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4,光在水中的速度约是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光速为真空中2/3。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例题: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
答: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
4、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 平滑。
⑵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例:
(1)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2)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镜面反射光线强于漫反射光线
4、面镜:
⑴平面镜成像特点:
① 像、物的大小相等
② 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 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⑤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5,凸面镜和凹面镜
概念:
以球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以球的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凹面镜;应用:
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利用光路的可逆性制作电筒)

三、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
3、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四、光的折射定律
1、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位于同一平面。
2、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3、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成正比)
4、发生折射时,同时一定也发生反射。
5、在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五、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
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看到的鱼的像是虚像)
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
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
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
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
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
在海面看日出时看到太阳升起的时间比实际太阳升起的时间早(先看到的是太阳的虚像)
2、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六、光的色散:
1、一束白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彩带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2、色散现象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合光;
3、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4、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要点:
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世界上没有黑光;
5、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颜料三原色混合出的是黑色;
6、物体的颜色
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透过自身颜色的光);
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反射自身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发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七、看不见的光:
1,太阳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光谱;(从左往右其波长逐渐减小;散射逐渐增强;人眼辨别率依次降低)
现象与应用:
傍晚太阳是红的,晴天天是蓝的,汽车的雾灯是黄光。
2,红外线: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人眼看不见;
作用与应用:
(1)热效应:
①红外线烤箱
②打仗用的夜视镜(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
(2)穿透能力强:遥控器
3,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也看不见;
作用与应用:
(1) 荧光作用:验钞
(2) 生理作用:①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小孩多晒太阳);
② 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们要保护臭氧层)
(3)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
疑点:验钞机发出的蓝光是紫外线吗?
答:不是,紫外线人眼不可见。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拓展: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二、基本概念:
1、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CCˊ”表示,简称主轴;
2、光心:通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改变;用“O”表示。
3、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表示。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
注意:
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三、特殊光线:
1,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
①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过心不变)
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 (平主过焦)
③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 (过焦平主)
③和②是由于光的可逆性产生的。
2,凹透镜的特殊光线:
①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过心不变)
②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
四、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五、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
六、照相机:
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七、投影仪: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八、放大镜:
1、放大镜是凸透镜;
2、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注意:要让物体的像看起来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
九、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刻度尺)
注意事项:“三心共线”(“三心等高”):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要在同一高度上;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成像条件物距(u) 成像的性质 像距(v) 应用
U>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F<v<2f 照相机
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v=2f
F<u<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v>2f 投影仪(幻灯机)
U=f 不成像
0<u<f 正立、 放大的虚像 V>f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凹透镜始终成缩小、正立的虚像;
十一、眼睛
1,眼睛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
2,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
3,①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
②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十二、近视眼
1,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2,原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会聚在视网膜前。
3,矫正:
近视眼应该带凹透镜
十三、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近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后面,晶状体曲度过小,需戴凸透镜调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十四、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十五、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第四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意: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温度单位
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国际温度单位:
开尔文,简称“开”,符号是“K”。
273开=0摄氏度
热力学温度:T=t+273.15,平时可用T=t+273
二、温度计
1、原理:
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构成:
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等)、刻度;
3、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要:
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零刻线,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测量时:
①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②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1,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2,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3,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
三、物态变化:
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
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3,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
4,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
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持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熔化的条件:
(1)温度达到熔点;(2)持续吸收热量;
晶体凝固的条件:
(1)温度达到凝固点;(2)持续放热;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五、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注: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注:(A)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B)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C)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D)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A)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B)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C)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D)沸腾比蒸发剧烈;
(4)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
(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
4、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
六、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七、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
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
2、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
3、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
4、“白气”是水蒸汽与冷液化而成的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复习提纲
一、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 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 、电流的热效应。(2)、电流的磁效应。(3)、电流的化学效应。
5、单位:(1)、国际单位: A (2)、常用单位:mA 、μA
(3)、换算关系:1A=1000mA 1mA=1000μA
6、测量:
(1)、仪器:电流表,
(2)、方法:
① 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 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④ 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四、电路
1、 组成:
①电源②用电器 ③开关④导线
2、三种电路:
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4、连接方式:
串联 并联
定义 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 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
作用 控制整个电路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
电路图
实例 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 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中考重点很多,电学上欧姆定律和电功率。力学也是重点

少年,你哪儿的,来找我补习吧~

准备中考了.请高手们帮我搜一下一些物理复习重点,让我在短时间里能把...
答:准备中考了.临急抱佛脚,请高手们帮我搜一下一些物理复习重点,让我在短时间里能把成绩提高,选择效果明显的。(100分)初中的。。(初二至初三)... 准备中考了.临急抱佛脚,请高手们帮我搜一下一些物理复习重点,让我在短时间里能把成绩提高,选择效果明显的。(100分)初中的。。(初二至初三) 展开 ...

初中必记物理中考要点
答:2010年中考物理四大难点及应对招数 初三年级的物理主要涉及力学,从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到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都属于力学。最后的第十六章《热和能》还有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属于能量和能源,相比力学知识比较简单。因此初三物理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学通力学。 在此过程中同学们会学到许多重要概念:质量...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
答:九年级物理知识有哪些,考生要背下这些知识有什么方法?不知道的考生看过来,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资讯!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物理知识有哪些 1、做功的定义 物理学中规定: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

武汉初三中考物理冲刺复习重点有哪些?
答: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4.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中考热学重点知识点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

求:初中物理知识点总归纳。(人教版)
答:我的 求:初中物理知识点总归纳。(人教版) 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的知识点,还有公式。找些重点的,中考必考...(期中考试只考到这里,这章也挺重要的要记住日食月食可能要考哦,特别重要的这个和声音容易混淆,声音不...2、做功:(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会减少。 温室效应:太阳把能量辐射...

初二物理在中考中的重点章节是哪些?
答: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

初中物理复习提纲
答: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中考考前物理基本概念梳理与要点提示一、搞清一些易忘易错的概念与公式对物理概念、规律要求达到“五会”: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会表达:明确概念、规律表达的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

复旦实验初三物理中考重点知识点检测
答:中考物理考点汇总 1、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间有空隙,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刻度尺读数需要读到分度值下一位。3、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以避免。4、使用刻度尺测量时可以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5、量筒不但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还可以用“排水法”测量固体的体积...

中考物理哪块知识是重点
答:力学,机械学,功率,密度,比热容。其实有学的基本都是重点,中考并不难,基本什么地方都会考到。回答完毕。

初二物理学什么知识点
答: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八年级物理上册主要学习了“声学”和“光学”,到了下册,物理学习将进入另一个部分——力学。力学是初中物理绕不开的知识重点,也是难点,它和初三学习的“电学”,在中考试卷中的分值比例就占了70~75%,而且初中物理的难题大部分从这里出题。第七章:力1.了解什么是力,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