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投稿:项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胡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说起胡适这人挺有意思。

胡适的老爹是清朝的州官,1891年胡适出生,两个月大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被台湾巡抚调到了台湾。之后,全家从上海搬到了台湾,父亲任台东直隶州知州,兼统镇海后军各营。
甲午战争爆发后,胡适被从台湾转回到了老家安徽绩溪,而他的老父亲却未能如愿跟随孩子一块转移,即便当时双脚得脚气病,严重到很难行走,因为必须得留在台湾帮助处理各种事务。
之后,胡适的父亲,双脚到了已经无法行走的时候,才被“放行”,渡海回到了厦门。没过几天,就悲惨地死在那儿,当时,年幼的胡适,年仅3岁半。
对于父亲的死,多年后他曾深情感慨地说:

父亲的死使他“成为东亚第一个民主国的第一个牺牲者”。



关于他的这段“感悟”评价,不少人看了都默默笑了。
因为,台既不是什么“东亚第一个民主国”,他的父亲也不是什么“第一个牺牲者”。准确地说,他的老爹爹是因为脚气病而死的,跟其他的扯不上半毛钱关系。
所以,胡适对父亲的评价,完全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和史实根本不符。
不过,姑且不谈他的老爹,胡适的确是一个人才。

受家庭环境影响,不满4岁胡适就进入了学堂读书,并表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他通读国学经典,酷爱读小说,如《儒林外史》、《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经典著作。
15岁时,还曾因为读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受文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启发,将自己原来那个笔画奇多,既难写又难念的“嗣穈”名字改为了“胡适”。

从这里大概就能看出,胡适是个个性鲜明,追求自由的人。
当然,他不仅个性鲜明,思想上也比较自律。父亲过世后,胡适的童年成长环境对他并不友好。因为他的身边,充斥太多负面的东西。
比如身边的哥哥、姐夫以及叔伯等喜欢“嗑药”( 鸦片),且好赌成性。
若没有母亲的管教,若没有自我的严于律己,他其实早也已经废掉了,根本成不了后来的“大业”。
在思想表达上,在文学创作上,比起鲁迅等人的现实主义批判,胡适多了几分雅致和浪漫。

比如他曾在《新青年》发表的一首诗中写道:

“做梦尚且要经验做底子,何况作诗”,“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除了浪漫,他也挺“严谨”的,如 关于“人生如梦,还是如戏”这个困扰无数人的问题,胡适就一针见血地给出了独特的见解:

“人生不是梦,也不是戏,是一件最为严重的事实!”

的确,谁说又不是呢?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著名学者,诗人。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1] 安徽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著闻于世。
幼年在家乡私塾读书。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他陆续发表一些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A.都德、G.de莫泊桑、挪威H.J.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原想20年不谈政治的态度。他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都属政治性刊物。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8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mén),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他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

1962年1月,胡适从台大医院出院。2月24日在中央研究院开酒会时心脏病猝发病逝于台湾省台北市南港区,胡适去世获得哀荣。 3月1日蒋介石前往祭吊,并亲书挽联一副:适之先生千古,新文化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新思想的师表。 然后蒋在胡适去世当天的日记中写道,闻胡适心脏病暴卒,对革命事业确实去除了一个障碍。 

胡适师从美国“实验主义”大师约翰·杜威,他的文章,往往富有实验主义的精神,很有建设性。

胡适强调做学问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他本人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句话注重的后半句,不管是研究科学,研究国学,研究治国之道,需要的是更多的耐心,和更多的谨慎。

实事求是,不是避开事实问题而去谈理想主义,不是抛弃现实问题而去重建社会。需要有一种实践的精神在事实中发现问题,并改善现实,这或许就是胡适的实验主义。

对于别人的意见和观点不要轻易去否定或肯定,也不要以为自己的观点是绝对的正确。胡适要告诫的容忍异己的声音,自由的前提是容忍,这样社会才会真正的自由。

胡适的自由主义,不仅仅在于人要争取自己的人身自由,言论自由,法律上的平等,胡适或许更看重容忍对于社会自由的重要性。真正自由的社会是有包容性的社会,这个社会可以让不同政见不同观点的人生活在一起,这个社会可以让不同党派的人来担任重要的职务,这个社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政治理想,这个社会也允许你是无神论者,当然也允许你有宗教信仰。这个社会处处是自由的人,正因为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容忍。

胡适认为,法律应该对任何人都有约束的。需要依法而治,就需要法律的普遍性。

“民族主义有三个方面:最浅的排外,其次是拥护本国固有的文化,最高又最艰难的是努力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因为最后一步是最艰难的,所以一切民族主义运动往往最容易先走上最前面的两步。济南惨案以后,九一八以后,极端叫喧的排外主义稍稍减低了,然而,拥护旧文化的喊声又四面八方的热闹起来了。这里面容易包藏守旧开倒车的趋势,所以也是不幸的。”

所以胡适并非狭隘的民族主义,他思索的是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中国应该拥抱世界。 

胡适不提倡东方圣人那种无为。人生在于奋斗,即使在潦倒的窘境,也要对前途有起码的乐观和自信。一步一步都可以踌躇满志,把每种进步都看成是巨大的希望,这正是胡适对于人生的乐观。

他说: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

正是胡适于1919年2月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第一次突破了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历史和思想史的原有观念标准、规范和通则,成为一次范式性的变革。甚至在今天,它仍然为人们所肯定。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其后陈独秀高张“文学革命”大旗,由此二人成为文学革命的领军人物。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中,胡适堪称开路的先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文化革命之父”。胡适所发起的文学革命,包括诗歌、戏剧、小说几个方面。

胡适一生在政治上追求民主、法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的实现。他反对暴力革命,坚持渐进的改革。胡适的贡献在于“创造了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他之开拓公共舆论的空间也就是对于他的政治理想的一种实践。他全力倡导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出版自由等,是为了争取人民有批评执政党及政府的合法权利。 

胡适是上个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他的影响,虽然也有消极的负面的成分,但其主要方面是积极的、进步的。这是因为他毕生着力提倡的是民主、自由思想和理性主义。正是这样的思想帮助许多青年树立自主自由的人格,形成独立思考、尊重事实的思维方式,成为具有民主和科学素养的人。可以说,对于“五四”后中国民主力量的成长,胡适功不可没。 

今天重温胡适的主要思想,不由得让人感佩不已! 




在民国,胡适是个说不尽的人物,喜欢他的人尽可说上三天三夜;反对他的人,闭着眼也能抓住他几条辫子。他并非深海难测,却有着难以抗拒的亲和力,单就倡导白话文这一件事来说,就足以名垂青史了。抗战初期,胡适出任驻美大使,日本人紧张得要命,推出了三名大学者,无奈还是难以匹敌。

1891年12月17日,胡适生于上海大东门外,原名洪骍,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父亲去世时胡适才三岁。母亲遵照遗嘱,带儿子回到胡氏在安徽绩溪上庄村的老家,宁可多付三倍的学费,也让其接受最好的教育,如是读了九年私塾。

14岁时,胡适到上海梅溪学堂求学;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并在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老师;19岁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读农科,后改读文科,因报考时用了”胡适这个名字,以后便叫了下去。过了五年,胡适进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师从哲学家杜威,继承了其实用主义的衣钵。1917年夏,他回国做了北京大学教授,极力反对文言文,提倡更容易普及的白话文,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人物。

此举激怒了好多文化名人,尤其是同事黄侃,曾数度攻击他。有次在讲课中,黄侃举例说:“如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长达11字。而用文言文仅需‘妻丧速归’四字即可。”胡适倒是始终不出恶语,一派谦谦君子做派。1920年,胡适的白话诗集《尝试集》出版,一时风靡文坛,一版再版,在经其增删的第四版中,有《希望》等脍炙人口之作。

胡适留美多年,深感口语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汉语本身就不乏简化的因素,特别是在民间。他认为说话有四大要素: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至于他本人,虽是第一个倡导者,却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应用者。在一次以“白话文运动”为题的演讲中,他说道:“有人说我的白话文写得好,其实是解放后的小脚,鞋子里却装上了棉花。”

新文化运动后,杜威来华讲学,胡适做了他两年的翻译,一时走遍国内,开始由实力派向偶像派转型,时人有云:“泰戈尔来中国,徐志摩成名;杜威来华,胡博士声价十倍。”1920年至1937年,胡适与《新青年》脱离关系,考证起中国古典小说来,还和徐志摩等组织成立新月书店,并一度担任中国公学校长。不少名媛都以一睹庐山真面目为荣,说道:“都以为胡博士是一个白头发的老博士,不知尚是如此翩翩少年。”每逢聚会,胡适多半要以此话题显摆一番。

胡适著述甚丰,只是缺乏耐性,往往有上部无下部,比如《中国哲学史大纲》。黄侃在中央大学课堂上说:“昔谢灵运为秘书监,今胡适可谓著作监矣。”学生们问其原因,黄说:“监者,太监也。太监者,下面没有了也。”

有人问章太炎:“先生对于胡适之怎样看?”章哈哈大笑后说:“哲学,胡适之也配谈么?康、梁多少有些‘根’。胡适之,他连‘根’都没有。”

某日,章士钊与胡适相遇,章在一张合照上题诗曰:“…双双并坐,各有各的心肠。将来三五十年后,这个相片好作文学纪念看。哈,哈,我写白话歪诗送把你,总算是老章投了降。”胡适看后,亦投桃报李地写道:“但开风气不为师,龚生此言吾最喜。同是曾开风气人,愿长相亲不相鄙。”

沈从文经徐志摩推荐,被聘为中国公学讲师,后来他说:“适之先生最大的尝试并不是《尝试集》,把我这个没有上过学的无名小卒聘请到大学里来教书,才是他最大胆的尝试啊!”

因为写《人权与约法》得罪了当局,胡适辞去中国公学校长一职,全家于1930年11月28日离沪去北平,当日只有门生罗尔纲随侧,到了北平火车站也没人来接,倒是另一弟子傅斯年在家为其接风。罗后来多次谈到这事,感慨世事炎凉。

九一八事变后,胡适一度认为国联可以调停战争,取消伪满洲国,但终无力回天。他觉得中日实力差距过大,应以发展自身为首要,称“我们可以等候五十年”,还说“我自己的理智与训练都不许我主张作战”。1932年,胡适与蒋介石第一次会面,彼此均有好感。胡送了自己所著的《淮南王书》,谈及道家为古代思想之大成,刘安的《淮南子》为道家思想之大成,君王当以国民为耳目手足,无为而无不为。蒋回赠了自己的《力行丛书》。

1937年7月,胡适再次得到蒋介石的接见,随后参加庐山谈话会。随后抗战全面爆发,胡适临危受命,担任驻美大使,与校友罗斯福总统保持热线联系。胡适是第一个被告知珍珠港事件的,能把美国拉下水共同抗日,他与宋氏兄妹都功不可没,日本人为此记恨不已。在爱国的问题上,胡适有自己的理解和方式,但原则问题是不含糊的。

抗战胜利后,胡适回到北大做校长,客厅里高朋满座,都以“我是胡适之的朋友”为荣。待客用的是“一品锅”,据梁实秋回忆:“一只大铁锅,口径差不多有一呎,热腾腾地端了上桌,里面还在滚沸,一层鸡,一层鸭,一层肉,点缀着一些蛋皮饺,紧底下是萝卜白菜。”他酒量不大,还出过洋相,所以常被太太管着戒酒。平时喜爱打打麻将,说这是最好的放松方式。

1948年,胡适被蒋介石邀请竞选总统,却无论如何不敢应命。到了解放军兵临北平,傅作义在中南海怀仁堂商讨战和问题,胡适送了他八个字:“和比战难,坚持待变。”

后来,胡适还是跑去了美国。其间,与张爱玲产生深厚友谊。他还办了一本《自由中国》杂志。1955年,三联书店出了一套《胡适思想批判论文汇编》,胡适想方设法找齐了这八本书,还认真做了批注。根据耿云志的说法,胡适一生讲的最失绅士风度的一句话是:“按照毛泽东当时的水平,他是考不上北大的。”

胡适的感情生活一直被津津乐道,迫于母命,他十三四岁与江冬秀订婚,27岁才结婚圆房,生有二子一女,厮守了一生。据胡适研究专家统计,他共有六段婚外情:知己美国人韦莲司;留学才女陈衡哲;嫂妹曹诚英(曹是最早的农学教授,曾对诗人汪静之说:“我们在烟霞洞真像神仙一样,快活死了!”)名媛徐芳;杜威秘书洛维茨;单恋成疯的朱毅农。胡适很喜欢做媒,先后为赵元任和杨步伟、千家驹和杨梨音、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婚姻出过力,最痛苦的却是徐志摩和陆小曼那次,他说:“情人结婚了,丈夫不是我。”

寓居美国期间,胡适两次回台湾,均受到蒋家父子的热情接待,他说:“我像做新娘子一样。”后来,他索性回台做了“中央研究院”院长,算是重新发达起来。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在蔡元培纪念馆举行院士会议,在下午的酒会上,胡多喝了一些,也多说了一些:“我挨了四十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因为这是代表了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酒会快结束时,胡适突发心脏病,猝然离世。

送葬那日,几十万人自发在路边祭拜,鲜花如海、情思若潮,仿佛飘荡着他的《梦与诗》: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胡适
(1891~1962)

学者,诗人。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初名,学名洪,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幼年在家乡私塾读书。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1904年春到上海进入新式学堂。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赴美国,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14年就学于哲学家J.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1月,他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提出文学改良八事,强调以白话代替文言作正式的文学语言,为以新文学取代旧文学打开了缺口,被诩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的先锋”,一时享誉全国。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他陆续发表一些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A.都德、G.de莫泊桑、挪威H.J.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原想20年不谈政治的态度。他于20年代办《努力周报》,30年代办《独立评论》,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都属政治性刊物。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8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

从个人本质上来说,胡适依然是传统的中国小知识分子,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自傲精神,对劳动群众是瞧不上眼的。他不止一次的说要“少谈些主义”,不重视世界观的建立,换言之,胡适的世界观与中国古代的那些文人别无二致。他不爱国,他爱的是国民政府,因为这个政府给了像他这样的知识分子一个做人上人的权利,一个剥削别人的权利。与其说他是自由主义者,不如说他是精英主义者。一言以蔽之,胡适先生在学术上的贡献,绝不允许被低估;而他在人格上的高度,绝不允许被高估。

说到胡适就要提到鲁迅,他们算是各为其主。一个跟着共产党,一个跟着国民党。但是他们两个人都是真正的爱国文人,只是挽救国民思想的方法不一样罢了。纯粹来说胡适只是一个民国时期的大文学家,教育家,如果有人说他是政治家的话那么他可以说是最蹩脚的政治家,晚年在台湾混得很不好。

胡适是怎样一个人?
答:许多日本人认为,日本需要派出三位驻美大使才抵得上一个胡适。一个擅长外交,一个深谙经济学,一个懂文学。晚年的胡适,也曾极力主张退守台湾的国民党政权放弃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开放言论自由,实行民主,对台湾的民主政治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台湾,他至今都是深受人们尊敬的一位学者。两岸文化界名人...

胡适简介 胡适的人物生平介绍
答:胡适的简介及胡适生平介绍。 胡适简介:胡适(1891—1962),汉族,徽州绩溪人。原名嗣穈,昵称穈儿,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最有争议的学者之一,利用推动西化实现出人头地的先例人物之一。 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是第一位...

对胡适的评价,胡适是伪君子吗
答:这些人憋了一肚子气必须爆发出来,不然将来会更乱。我要说的就是容忍,容忍的意思就是憋着,可是胡适并不知道憋着会有憋不住的时候,憋着不等于没有,憋着会爆发。他的无数观点,结论都是错的,只有书呆子在家里意淫觉得对。让我说我会把容忍改成宽容,(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胡适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关于他的这段“感悟”评价,不少人看了都默默笑了。因为,台既不是什么“东亚第一个民主国”,他的父亲也不是什么“第一个牺牲者”。准确地说,他的老爹爹是因为脚气病而死的,跟其他的扯不上半毛钱关系。所以,胡适对父亲的评价,完全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和史实...

胡适先生是著名的学者,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在气质上,总是温文尔雅,春风化雨,并不因人身份高低而态度不同,连洋车夫都对他赞美有加;有长者风度,人称“胡大哥”。②在性格上,总是平易近人,温和宽容,如记者和他随意开玩笑;乐于助人,例如对徐志摩的照顾。③治学方面,志业高远,涉猎广泛,在很多方面都大胆尝试,例如他积极倡导传记文学...

胡适之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答:胡适的思想:胡适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学,他认为“孔教不能适应时势需要”,“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进步,“不是孔夫子之赐,是大家努力革命的结果,是大家接受一个新世界的新文明的结果。只有向前走是有希望的,开倒车是不会成功的。”对儒家强调的“三纲...

如何评价胡适,以及他在历史上的贡献?
答:胡适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开创了许多第一。充分肯定胡适的学术成就及其贡献是应该的,但肯定到什么程度,则又必须实事求是。我以为:“但开风气不为师,龚生此言吾最喜。同是曾开风气人,愿长相亲不相鄙。”这是对胡适最为恰当的评价。胡适的贡献:1,提倡的文学革命及其实践活动。

求、从哪些历史事件上看出胡适是个怎样的人? 即 "我眼中的胡适"
答:希望对你有帮助我眼中的胡适兰亭晚茶居我比较喜欢胡适这个人,原因不在仅于他的学问,而是觉得他有一种别的学者所没有的一种气息。胡适在鲁迅的笔下其实并不怎么样,但是要是横向考证起来,鲁迅先生表扬过的人其实很少,甚至于他的遗嘱中还说,对于他的对手他“一个也不宽恕”。大陆的许多人并不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