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学中国国画 有一定的毛笔字基础 请问好学吗 先学什么求指导!

作者&投稿:蒸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初学国画得先写毛笔字吗~

中国画,是以毛笔画线为基础,再添加墨色以表现物体的明暗结构,来表达作品的意象特征 ···

中国书法,又是以毛笔的点画线条为根基,通过使用墨色的浓淡枯涩之变化,用以表现中国汉字的独特韵味与艺术美感。
由此可见,中国画与中国书法,都是在以笔墨为原料,在宣纸上创作表现出作者的意识感受。书法的准确造型与点划的严谨把控,一旦应用到国画中来,两者就会相得益彰、精彩纷呈 !

不懂书法,可以画国画;但是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力,再精于国画,那他的作品,一定会格调高雅、笔墨精到、形神兼备、气韵万千 !

初学国画,还是先认真学习一下毛笔字最好 !

自学书法当然要靠练,但要有好的方法。
1、你最好先到书店买一本大学用的实用书法教程,认真读完,对书法首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比较全面的基础知识。这对你在书法方面的发展,坚持正确的方向和路子是十分必要的,
2、选一本名家的并且是自己喜欢的字帖,认真临摹。一般说来,应该按楷行草的顺序学习。达到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程度时,(如果你天天坚持练习,这段时间估计要半年至一年半),你就可以拿着自己的习作去拜师了,这时拜师求教才能领会老师的指导,因为你有实际体会,效果就好。这就是我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让你拜师的原因。这是对成年人自学而言的,幼儿另当别论。
3、书法是一门很高深的艺术和学问,要想搞好,必须刻苦练习,持之以恒,坚持一生。除了有决心有信心以外,就要随着水平的不断增长,不断地扩大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修养,这对学好书法都是有作用的。至于该学点什么,你在实践中慢慢体会吧,现在也不必一下说得太多。
4、如何练字?有人以为,每天写得越多越好,其实,写得多并不一定效果好。要有好的方法。你买本自己喜欢的字帖,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一)或《圣教序》。你应该首先用心去看看字帖的每一个字是怎么写出来的,反复看,反复想,开始不要贪多,每天一两个字,把这一两个字写得觉得可以了,再逐渐增多,每天三五个字, 七八个字,十几个字,总之,不求多,不求快,只求好。看什么,想什么?一看笔画形状,点横竖撇捺是什么形状的。二看字型,字是什么形状的,就是组成字的那些笔画是怎么安排组合在一起的,哪笔长,哪笔短,哪大,哪小。三看字和字之间怎么过度的,就是上下字之间怎么联系的。四看行与行之间是怎么联系的。看清楚了还要想明白,就是想明白人家是怎么写出来的,笔是怎么动的,就是写字的笔路,笔顺。只有看清楚了,并且想明白了,再去下功夫苦练,才能把字写好。你有写好字的愿望,再有好的方法,再加上你的持之以恒的毅力,可以肯定,十天见初效,一个月会有大变化,三个月会令人刮目相看,不到半年,你的一手好字就练出来了。试试看 !

先学笔法:

《书法与国画之笔法》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清代康有为也曾说过:“书法之妙,全在运笔。”可见笔法是书法的基础。 ­
唐代张彦远曾说:“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其在此强调了笔法与立意造型的关系。立意须造型,造型须用笔,笔法亦是中国画的基础。 ­
那么,何谓笔法呢?笔法顾名思义即用笔或曰之关键的技法。笔法包括了下笔、行笔和收笔,这就要求充分利用笔毫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功能,使运锋铺毫首尾完善,气势流畅,笔力丰盈,使笔毫在顺逆相交、疾涩相顾、轻重相间的情况下运行,这就是笔法。 ­
因此,是否理解并掌握用笔之法,是书法与国画的重中之重。不仅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入书法与国画的大门,而且直接影响到今后在书法与国画方面的艺术成就。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一定时期(甚至长时期)的反复练习,而且要勤于思考,分析运锋铺毫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即不同的笔法下,点画线条所产生的形态,从中找出一些艺术规律。笔法,在整个书法国画艺术体系中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是很复杂的。书法与国画同属于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古今书法、国画艺术家都十分强调笔法,且他们在笔法上都具有扎实的功夫和精湛的水平。 ­
书法的用笔笔法具体可以归纳为中锋、偏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方笔、圆笔、运笔方向、用笔技法等等。 ­
中锋是在笔毫的正中,作书时将笔的正中之锋保持在笔画的中间,就能使点画圆满遒劲。这是因为笔在点画中间运行时,墨水顺笔尖均匀地自两面渗开,达于四面,点画就没有上轻下重或左轻右重等缺点,这样的线条就带有丰润圆劲,富有立体感的特点。中锋之法乃是最基本笔法。 ­
偏锋,又称侧锋,就是用笔时将笔偏于一侧,中锋也偏到笔画的一边,所以写出的点画一边光一边毛,一边浓一边枯,常呈锯齿形。 ­
藏锋,具体地讲就是藏头护尾。即把笔锋藏在点画中间而不直接外露出来。藏头,就是指起笔,要“横画直下,直画横下”,“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护尾,就是指收笔要“无往不收,无垂不缩”,把笔锋最后护起来。藏锋的笔画给人以含蓄沉著,浑厚凝重之感。藏头是将笔尖逆落纸上,锋藏而行。护尾是将笔毫回收锋尖。 ­
露锋,又称出锋,即不回收掩藏,这大多是用在一笔之末,指露出笔锋的收笔动作。主要笔画用藏锋时,副笔可用露锋。藏锋中显示笔力骨气,露锋时要丰实遒劲。 ­
逆锋,就是落笔的笔锋朝运行相反的方向入纸,藏锋就是运用逆锋写出的。此种方法把笔锋痕迹裹藏在里面,使笔画有含蓄、饱满感,同时也为落笔后的行笔铺毫作好准备。而露锋起笔,顺笔锋前进,不再折回,或一笔画的最后末端不作回锋,而是顺逆直出,就是顺锋,顺锋有种飘逸流畅感。但顺锋不可露得太长,这样就会产生轻飘油滑感,要注意分寸。从某种意义上讲,顺锋、逆锋是露锋、藏锋的具体表现。 ­
方笔与圆笔是笔画的二种不同形态,一般来讲以有棱角者为方笔,无棱角者为圆笔。方笔是在点画线条的起止转折上,运用“顿笔方折”的方法形成棱角,即“折以成方”,给人以刚健挺拔、方正严谨之感。圆笔是在点画线条的起止转折上,运用“提笔圆转”的方法形成圆润之势,使之不露筋骨,内含浑厚遒劲,即“转以成圆”。要了解方笔与圆笔是不同的用笔方法所产生的形式。方笔与圆笔是书法线条的基本表现形态。 ­
运笔的方向与五指执笔法密切相关,执笔中的压、钩、格、抵等就控制着左右纵横和最后进退的运动。笔的纵向运锋,就是指笔锋与纸面成垂直的关系,所有提笔、蹲笔、顿笔都是垂直方向的上下运动。笔的横向运动,是各种横向的延伸运笔,表现在用笔上就有抢笔、行笔、挫笔、衄笔、翻笔、绞笔等。概括地讲笔的纵向运动是指提按,而提按要注意轻重相宜;笔的横向运动是指伸展,而伸展要注意粗细变化。 ­
提笔,笔锋在书写点画时不可能一样粗细,当点画要求变细时毛笔就要提起。因此,提与顿是相对而言的,互为依存的。提笔大多用于横画的中间及字的转折连接处、露锋出锋时。 ­
顿笔,线条点画要求变粗变突出时,用力下按,所谓“力透纸背者为顿”。字的收笔处或转折处常用顿笔,其顿的力度大于“蹲笔”与“驻笔”。 ­
蹲笔,运笔方法像顿笔,但按下力度可轻些。在点画的轻重粗细之间有一个过渡性的动作,即是用蹲笔法,蹲笔和顿笔常用于笔画的转换过渡处。因此,起着调节换笔的作用。 ­
驻笔,用笔力量小于“顿”与“蹲”。是用于上一个运笔动作结束,下一个运笔动作开始,为时很短的转换间隙,即“稍停”,力到纸面即可。这样驻笔一下,是为了准备下个笔势的开展。如横划的起笔、收笔之前都要顿,在顿之前先要稍停驻一下笔,然后再铺毫按顿。其他如转折处顿笔前,捺笔顿笔出捺前都要驻笔,以蓄势为顿笔作先导。 ­
衄笔,即是运笔时既下行又往上,在写钩和点时,原来顿笔后挫锋下行的笔,突然地又逆转而上,即为衄笔。由于衄笔取逆势,增加了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充实加强了笔力,使点画线条更加苍劲。 ­
挫笔,就是运笔时突然停住,以改变方向的笔势,大都是在转角处,先顿笔,然后把笔略提起,使笔锋转动,从而变换方向。可见挫笔就是顿笔后又有一个微小位置移动,使笔法表现得更加完美,以弥补顿按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
抢笔,是指提笔入纸时,空中先落笔起势,或提笔离纸时在空中的回力动作。抢笔与折笔有相似之处,但折笔速度慢,而抢笔是快速的瞬间动作。 ­
转笔,有二层含义,一是与"折笔"相对而言,圆笔多用之。即写字运笔时左右圆转运行,在点画中行动时,是一线连续又略带停顿,连断之间似可分又不可分。 ­
折笔,是对“转笔”而言,方笔多用此法。折笔时笔锋从阳面翻向阴面,即“方笔用翻”,从而显出棱角方正,以折笔这一动作来带出方势。折笔的速度要比转笔快些,这样才形成方劲刚健,痛快遒劲之势。 ­
而国画的用笔笔法与书法异曲同工,此处不再赘述。国画的用笔主要即用线。 ­
线是国画最根本的造型手段。在形体的塑造中线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对轮廓的描摹,而是在对物体形象把握界定的同时,还能表现出物体的质感、量感和动感。 ­
国画中,线及其塑造的形体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作者与线条自身的品格特征之间的沟通。“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淘泳乎我也”。石涛之说,线条笔墨所具有的这种写意抒情性,是由于国画家在运笔中出现的种种变化,使线条具有了千变万化的姿态,使线条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一则,丰富多姿的线条形态可以唤起观者对现实生活中万般物象中类似物体形态美的想象和联想,使抽象的线条成为现实事物形态美的一种曲折间接的反应,因而引起人们的不同感受和共鸣。再则,国画家在运笔过程中个人思想、感情、情绪、意趣的灌注,使得国画中的线条产生了鲜明的个性特征,达到写意、抒情、畅神,进而表现人的审美心灵、人格、气质和理想。就像古人所说的“书如其人,画如其人”。 ­
可见,国画用笔中的线在塑造形体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达到状物的目的,而且是以艺术化的手段揭示各种物象的性状情态。线的运用,体现了国画家对客观形象的概括、提炼和理解能力,体现了他们驾驭物象的巨大创造力。 ­
“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立意是用笔之“本”,“本”即统帅。“意”蕴含着非常复杂的文化内涵,它是主观世界的复杂反映,即各种气质、理想修养、感情等。“意”是主观的,但又不是纯主观的臆造。国画家就是通过对线的运用来实现这种“抒情写意”的。故清代布颜图认为“意之为用大矣哉……宁使意到而笔不到,不可笔到而意不到……故学之者必先意而后笔,意为笔之体,笔为意之用”。 ­
人的主观世界活动的“意”,其本身是不能直接“用笔”的,以意使笔的要领,就在于以气使笔,以意领气,所谓“意到气到”,“气到力到”。“意在笔先”就是说在命笔落纸之前即已形成立意构思,一旦笔行纸上,意在笔中,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潜意识的活动,这时起作用的是由意而产生的气,在气的驱使下,“心意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也会达至“不滞于手,不凝于心,不知然而然”的境界。 ­
书法家和国画家往往就是在这种情态上抓住来去倏忽的创作灵感,把握自己瞬息万变的情绪,保持创作冲动的新鲜感和连续性,不失时机,一气呵成。清代布颜图亦说“筋骨皮肉者,气之谓也。物有死活,笔也有死活。物有气谓之活物,无气谓之死物;笔有气谓之活笔,无气谓之死笔。峰峦葱翠,林麓蓊郁,气使然也。” ­
运笔要求作者全身精力贯至笔端,下笔自然能产生力度,这就是“笔力”。由于构成作者的“意”的气质、思绪、情感、涵养不同,贯于笔端之气也会不同。以气使笔的“气”不同,也就造成了用笔“笔力”的多变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如郑板桥的线秀挺刚直,赵之谦用笔如“绵里裹针”,吴昌硕运笔则质朴而苍浑,更有名垂青史的“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
书法家和国画家在意存笔先,以气使笔中,创造出了形态有别各具韵致的种种笔法。笔法的变化是以笔力的变化来体现的,人类生活与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又为其提供了“笔力”的创作源泉,如王羲之从鹅颈的回转感悟到了笔力的弹性变化,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出狂草之笔法,而苏轼、黄庭坚又分别从逆水行舟与船夫荡桨中悟出了笔力的奥秘。 ­
书法家和国画家在运气使笔时,笔随气行,笔笔生发,笔笔得意。其天赋才华,全在有意无意间自然流溢。清代王原祁说;“神与心会,心与气合,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绝无求工求意之意,而工处奇处蜚然与笔墨之外”。在作书作画的过程中,常说要排除一切杂念,全神贯注,保持自然松静的心身状态,就是要使气运笔端,笔笔畅通,笔笔见力。 ­
总而言之,没有用笔笔法就不成其书法与国画,没有用笔笔法就没有书法家和国画家个人风格特征的形成。

如果您来上海,建议您来上海儒鸿书院学习跨文化交际管理师。跨文化交际:外企员工应具备的职场意识与能力

先工笔,练好线条,可以先从小幅的白描开始练习。先从花鸟开始吧,花鸟中线条比较短,比较好掌握,等熟练了再试试白描仕女图,它的衣服这样都是长线条,可能比较难掌握。 昏敢zlwmhglrao我想学中国国画 有一定的毛笔字基础 请问好学吗 先学什么求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