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格式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坚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平仄格式是什么意思?~

通俗的说就是写律诗时的一种格式,就好像乐谱一样,把谱子给你只填词就行了。不过自己感觉这个还是很严格的,五言的就是五言的,七言的就是七言的,一点也不能乱。

以下的是摘自海港漫步论坛,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五言和七言律诗都有四种平仄格式,死记硬背是很累的,但如果掌握了其中的诀窍,就好象掌握数学公式一样,可以把律诗说有的平仄格式推导出来。
首先我们要记住五律的四种平仄句型共二十个字,然后注意是平起式(第一个字是平声)还是仄起式(第一个字是仄声)。

五律的四种平仄句型是:

平平平仄仄(甲)
仄仄仄平平(乙)
仄仄平平仄(丙)
平平仄仄平(丁)

五律的四种格式,都是这四种句型的组合变化,而变化的关键是要看是平起还是仄起。
平起式和仄起式都分别有首句不入韵和首句入韵两种。
它们的组合如下:

A: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甲) 青山横北郭,
仄仄仄平平(乙) 白水绕东城。
仄仄平平仄(丙) 此地一为别,
平平仄仄平(丁) 孤蓬万里征。
平平平仄仄(甲) 浮云游子意,
仄仄仄平平(乙) 落日故人情。
仄仄平平仄(丙) 挥手自兹去,
平平仄仄平(丁) 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这种格式只是把甲乙丙丁四种句型依次排列,最容易记忆。
例诗全是正格,无变通之处。这是五律的基本格式。


B:首句入韵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丁) 凄凉宝剑篇,
仄仄仄平平(乙) 羁泊欲穷年。
仄仄平平仄(丙) 黄叶仍风雨,
平平仄仄平(丁) 青楼自管弦。
平平平仄仄(甲) 新知遭薄俗,
仄仄仄平平(乙) 旧好隔良缘。
仄仄平平仄(丙) 心断新丰酒,
平平仄仄平(丁) 销愁斗几千。
--李商隐《风雨》

这种格式由于收句入韵,末字便必须是平声字,这只要把上面的A式略加变化,即将第一句(甲)换成(丁),其余仍同A式。
例诗也是无变通的正格。


C: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丙) 细草微风岸,
平平仄仄平(丁) 危樯独夜舟。
平平平仄仄(甲) 星垂平野阔,
仄仄仄平平(乙) 月涌大江流。
仄仄平平仄(丙) 名岂文章著,
平平仄仄平(丁) 官因老病休。
平平平仄仄(甲) 飘飘何所似,
仄仄仄平平(乙) 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这种格式由于首句是仄起仄收,所以首句只能是基本句型的(丙),全诗的排列应是丙丁甲乙依次排列。
例诗只是第八句第一字用了平声,但这第一字是平仄允许变通的,不是出律。


D:首句入韵的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乙) 天质自森森,
平平仄仄平(丁) 孤高几百寻。
平平平仄仄(甲) 凌霄不屈己,
仄仄仄平平(乙) 得地本虚心。
仄仄平平仄(丙) 岁老根弥壮,
平平仄仄平(丁) 阳骄叶更阴。
平平平仄仄(甲) 明时思解愠,
仄仄仄平平(乙) 愿斫五弦琴。
--王安石《孤桐》

这种格式由于首句是仄起平收,所以只能用(乙)型,也就是C式首句(丙)换成(乙)。
例诗七句都是正格,第三句正格为平平平仄仄, 王安石的这一句是平平仄平仄,这是允许的变通,不是出律。


从以上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四种句型的不同组合,只要知道第一句是平起或仄起,是平收或仄收,那么就可以把它们组合起来,因为平起仄收、平起平收、仄起仄收、仄起平收,都只有一种举行,除了把这个句型放在前面,别无选择。
四种句型其实是两对,上下句平仄相对。
凡首句不入韵的律诗,知道上句就可以写出下句,知道这一联,就能写出下一联,把两联重复一遍,就是一首律诗。
如果首句入韵,不过把首句和最末句相同,其他不变。


以上介绍的是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
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只是在五律每句前面加两个字,就成为七言。
加的时候看五律的句型前面两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
“平平”前面加“仄仄”,“仄仄”前面加“平平”,这是极容易掌握的 。

A:首句入韵的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昨夜星辰昨夜风,
平平仄仄仄平平 画楼西畔桂堂东。
平平仄仄平平仄 身无彩凤双飞翼,
仄仄平平仄仄平 心有灵犀一点通。
仄仄平平平仄仄 隔座送钩春酒暖,
平平仄仄仄平平 分曹射覆蜡灯红。
平平仄仄平平仄 嗟余听鼓应官去,
仄仄平平仄仄平 走马兰台类转蓬。
--李商隐《无题》


B: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剑外忽传收蓟北,
平平仄仄仄平平 初闻涕泪满衣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却看妻子愁何在,
仄仄平平仄仄平 漫卷诗书喜欲狂。
仄仄平平平仄仄 白日放歌须纵酒,
平平仄仄仄平平 青春作伴好还乡。
平平仄仄平平仄 即从巴峡穿巫峡,
仄仄平平仄仄平 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C:首句入韵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蓬门未识绮罗香,
仄仄平平仄仄平 拟托良媒益自伤。
仄仄平平平仄仄 谁爱风流高格调,
平平仄仄仄平平 共怜时世俭梳妆。
平平仄仄平平仄 敢将十指夸针巧,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不把双眉斗画长。
仄仄平平平仄仄 苦恨年年压金线,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为他人作嫁衣裳。
--秦韬玉《贫女》


D: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西山白雪三奇戍,
仄仄平平仄仄平 南浦清江万里桥。
仄仄平平平仄仄 海内风尘诸弟隔,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涯涕泪一身遥。
平平仄仄平平仄 唯将迟暮供多病,
仄仄平平仄仄平 未有涓埃答圣朝。
仄仄平平平仄仄 跨马出郊时极目,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不堪人事日萧条。
--杜甫《野望》


我们只要把五律、七律的平仄格式仔细看几遍,不难看出它们变化的规律来。抓住规律就好记了。

平声,上声为平;去声,入声为仄。以现代汉语看,第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通俗的说就是写律诗时的一种格式,就好像乐谱一样,把谱子给你只填词就行了。不过自己感觉这个还是很严格的,五言的就是五言的,七言的就是七言的,一点也不能乱。 以下的是摘自海港漫步论坛,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五言和七言律诗都有四种平仄格式,死记硬背是很累的,但如果掌握了其中的诀窍,就好象掌握数学公式一样,可以把律诗说有的平仄格式推导出来。
首先我们要记住五律的四种平仄句型共二十个字,然后注意是平起式(第一个字是平声)还是仄起式(第一个字是仄声)。

五律的四种平仄句型是:

平平平仄仄(甲)
仄仄仄平平(乙)
仄仄平平仄(丙)
平平仄仄平(丁)

五律的四种格式,都是这四种句型的组合变化,而变化的关键是要看是平起还是仄起。
平起式和仄起式都分别有首句不入韵和首句入韵两种。
它们的组合如下:

A: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甲) 青山横北郭,
仄仄仄平平(乙) 白水绕东城。
仄仄平平仄(丙) 此地一为别,
平平仄仄平(丁) 孤蓬万里征。
平平平仄仄(甲) 浮云游子意,
仄仄仄平平(乙) 落日故人情。
仄仄平平仄(丙) 挥手自兹去,
平平仄仄平(丁) 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这种格式只是把甲乙丙丁四种句型依次排列,最容易记忆。
例诗全是正格,无变通之处。这是五律的基本格式。

B:首句入韵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丁) 凄凉宝剑篇,
仄仄仄平平(乙) 羁泊欲穷年。
仄仄平平仄(丙) 黄叶仍风雨,
平平仄仄平(丁) 青楼自管弦。
平平平仄仄(甲) 新知遭薄俗,
仄仄仄平平(乙) 旧好隔良缘。
仄仄平平仄(丙) 心断新丰酒,
平平仄仄平(丁) 销愁斗几千。
--李商隐《风雨》

这种格式由于收句入韵,末字便必须是平声字,这只要把上面的A式略加变化,即将第一句(甲)换成(丁),其余仍同A式。
例诗也是无变通的正格。

C: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丙) 细草微风岸,
平平仄仄平(丁) 危樯独夜舟。
平平平仄仄(甲) 星垂平野阔,
仄仄仄平平(乙) 月涌大江流。
仄仄平平仄(丙) 名岂文章著,
平平仄仄平(丁) 官因老病休。
平平平仄仄(甲) 飘飘何所似,
仄仄仄平平(乙) 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这种格式由于首句是仄起仄收,所以首句只能是基本句型的(丙),全诗的排列应是丙丁甲乙依次排列。
例诗只是第八句第一字用了平声,但这第一字是平仄允许变通的,不是出律。

D:首句入韵的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乙) 天质自森森,
平平仄仄平(丁) 孤高几百寻。
平平平仄仄(甲) 凌霄不屈己,
仄仄仄平平(乙) 得地本虚心。
仄仄平平仄(丙) 岁老根弥壮,
平平仄仄平(丁) 阳骄叶更阴。
平平平仄仄(甲) 明时思解愠,
仄仄仄平平(乙) 愿斫五弦琴。
--王安石《孤桐》

这种格式由于首句是仄起平收,所以只能用(乙)型,也就是C式首句(丙)换成(乙)。
例诗七句都是正格,第三句正格为平平平仄仄, 王安石的这一句是平平仄平仄,这是允许的变通,不是出律。

从以上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四种句型的不同组合,只要知道第一句是平起或仄起,是平收或仄收,那么就可以把它们组合起来,因为平起仄收、平起平收、仄起仄收、仄起平收,都只有一种举行,除了把这个句型放在前面,别无选择。
四种句型其实是两对,上下句平仄相对。
凡首句不入韵的律诗,知道上句就可以写出下句,知道这一联,就能写出下一联,把两联重复一遍,就是一首律诗。
如果首句入韵,不过把首句和最末句相同,其他不变。

以上介绍的是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
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只是在五律每句前面加两个字,就成为七言。
加的时候看五律的句型前面两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
“平平”前面加“仄仄”,“仄仄”前面加“平平”,这是极容易掌握的 。

A:首句入韵的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昨夜星辰昨夜风,
平平仄仄仄平平 画楼西畔桂堂东。
平平仄仄平平仄 身无彩凤双飞翼,
仄仄平平仄仄平 心有灵犀一点通。
仄仄平平平仄仄 隔座送钩春酒暖,
平平仄仄仄平平 分曹射覆蜡灯红。
平平仄仄平平仄 嗟余听鼓应官去,
仄仄平平仄仄平 走马兰台类转蓬。
--李商隐《无题》

B: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剑外忽传收蓟北,
平平仄仄仄平平 初闻涕泪满衣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却看妻子愁何在,
仄仄平平仄仄平 漫卷诗书喜欲狂。
仄仄平平平仄仄 白日放歌须纵酒,
平平仄仄仄平平 青春作伴好还乡。
平平仄仄平平仄 即从巴峡穿巫峡,
仄仄平平仄仄平 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C:首句入韵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蓬门未识绮罗香,
仄仄平平仄仄平 拟托良媒益自伤。
仄仄平平平仄仄 谁爱风流高格调,
平平仄仄仄平平 共怜时世俭梳妆。
平平仄仄平平仄 敢将十指夸针巧,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不把双眉斗画长。
仄仄平平平仄仄 苦恨年年压金线,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为他人作嫁衣裳。
--秦韬玉《贫女》

D: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西山白雪三奇戍,
仄仄平平仄仄平 南浦清江万里桥。
仄仄平平平仄仄 海内风尘诸弟隔,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涯涕泪一身遥。
平平仄仄平平仄 唯将迟暮供多病,
仄仄平平仄仄平 未有涓埃答圣朝。
仄仄平平平仄仄 跨马出郊时极目,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不堪人事日萧条。
--杜甫《野望》

我们只要把五律、七律的平仄格式仔细看几遍,不难看出它们变化的规律来。抓住规律就好记了。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起源:

古汉语中的平仄: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传统:

按传统的说法,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平声,上声为平;去声,入声为仄。以现代汉语看,第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一般是指读法。

答案
在诗词写作方面,这几天看到太多人非议格律,似乎合格律便是食古不化,非高呼打倒格律不足以彰示进步与时髦。但是,旧体诗本来就是一种带着脚镣跳舞的艺术,如果一定要改变它的艺术形态,去格律化,那么,就如下象棋以反对约束为名使车、马、炮任意走,相过河而将军出田字格,此时的象棋还可以名之为象棋吗?
旧体诗是众多文学体裁的一种,它的局限处,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你不能因为觉得鹤足过长而去折断它,也不能因为人的身高过于矮了就想强行拉长他。旧诗写作也正是如此。先守其规矩以入其室,而后才可以言及其他。
至于音韵方面,向来便有新旧韵的争论,这个根据各人喜好和习惯。我个人习惯上用旧韵,当然有人愿意用新韵也很正常。可是就算用新韵,也不能乱压一气,最好同时应注明用新韵。
新韵书一般指的是《中华新韵》(十四韵),但即便是编写此韵书的中华诗词学会,也指出新韵与旧韵书的关系是“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并特别说明:“诗韵改革不是要取消《平水韵》。学会方针中“知古” 的“古”字就是指的《平水韵》。“双轨”中的一轨,就是指的《平水韵》。诗韵改革是要“允用新韵”,提倡新韵,由“单轨”变为“双轨”。千万不要一谈诗韵改革,便以要取消《平水韵》。”
同时,又指出:“诗韵改革不是要“改掉”《平水韵》,更不是要让大家用今韵去读古诗,而是要建立以普通话为基准的新声韵系统。“知古”就是要 学习《平水韵》,懂得入声字。不但如此,为继承古典诗词的传统,还要精研《平水韵》,精通入声字。所谓“倡古知今,双轨并行”,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使用新韵并不代表无视旧诗的基本格律,这是两码事。格律是旧诗的立身之本,连这个都要取消,那就真是真正的革命了——彻底要了旧体诗的命。
各位不愿遵守格律的朋友,大多说格律太难学。其实,这个并不难,它不过是从四个基本句式中变化而来,说句不好听的,大家少听一首歌,少回一个贴子,就完全可以将这四个句式背下来。
一、四个基本句式: 现在所说的旧体诗,是唐以后逐渐形成的,它对平仄、对仗、字数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和诗经、乐府中的那种古体诗并不一样。从体例划分,有三种: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排律(每首十句以上)。但是不论是哪一种体例,其根基,都是从绝句中来的。
绝句有四个句型:
A 仄仄平平仄
B 平平仄仄平
C 平平平仄仄
D 仄仄仄平平。 这四种句型中,平平仄仄平这一个句型最要注意。因为近体诗中一向有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但是,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中(它的七言句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一三五不论的话,也就是说,句式变成了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仄平仄仄平),这是绝对不允许的,诗中术语为:“犯孤平”,是作律诗的大忌。
二是:“仄仄仄平平”这一句,第三个字也应当论。如果不论,最后三个字都变成了平声,这一句就成了“仄仄平平平”,这叫“三平调”。“三平调”是古风的特色,对律诗来说,被认为是比较大的毛病,应当避免。
二、五绝和五律 四个句型组合起来就是五绝。它可以有四种不同的组合,这样就构成了五绝的四种平仄格式。但是不论哪一种格式,第一联末句第二个字的平仄,一定要和第二联第二字的平仄相同否则就叫做失黏,是做律诗的大忌。
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至于五律,它比五绝正好多了一半的句子。但是只要掌握了五绝的格式,五律的格式就不用去硬记了,它不过是按组成五绝的那种方法,再在下面接上另一首五绝而已。
如:一首五律的前两联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按照不可失黏的原则,末句“平平仄仄平”应接的是“平平平仄仄”,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地知道,这首五律的后两联句式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三、七绝与七律 七绝也分为四种格式,都是从绝句格式中衍生出来的。
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这一格式,在每句前面加上两个与原句前两字平仄相反的字,就构成了七绝:“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格式由来,与五律相同,只要不失粘即可。
以喵喵2001的一首七律为例:
春暮 笔有倦意
窗外灯华入眼茫,炊烟犹是旧时香;
低眉不寤诗心老,敛手难堪冷雨长。
叹笔端无新意兴,怅生涯有旧行囊;
文章好向深山弃,免辱人间作稗糠。
其平仄格式如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除去每句首两字,余下的,还是绝句的那四第种平仄格式。 这里再这里补充说明一些律诗的基本知识。律诗分为八句,分为四联。第一联叫首联,二联为颔联,三联为颈联,四联为尾联。而每联上句为出句,下句叫对句。上句与下句的平仄关系,叫做“对”,前联和后联的平仄关系,叫做“黏”。
律诗的平仄是由第一句决定的。即便是排律,长达数百联,它每一联的平仄,也都可以根据第一联推断出来。而失对失黏的情况,在律诗中是被视为诗病的。古人诗中有一些,但非常少见,也常为论者所诟病。
四、拗救 常见的几种形式如下: A、本句自救:
先说孤平拗救。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也可以变为仄平平仄平。用第三字的平,救第一字的拗。形之于七言句式,即仄仄平平仄仄平,可变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再说“三四字互救”。 “平平平仄仄”这一句,也是有变格的。这个变格就是把第三字和第四字的平仄位置互换, 达到互救的效果。
这样,这个句式就变成了“平平仄平仄”。如为七言,就由“仄仄平平平仄仄”变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如:“愁来理弦管,皆是断肠声”,“ 朱实出传九华殿,繁花旧杂万年枝”。
这两种拗救法用得很普遍,它是合于律的。前者唐人常为之,后者宋人尾联首句惯用。 B、对句相救:
仄仄平平仄的句式,如果误用为仄仄平仄仄,(七言为平平仄仄平仄仄),那么就要在对句中救了,体例如下:
1、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2、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C、大拗孤平救:
如: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向人无再青(仄平平仄平),孤平救。同时又救了上句“报国有万死”的大拗。
又如:渐与骨肉远,转与僮仆亲。
渐与骨肉远,以“骨”字之仄救下句“僮”字之平,对句救。转与僮仆亲,仄平平仄平,又以“僮”字之平救了“转”字之仄,孤平救。
五、用韵
律诗绝句用韵,均依之于平水韵,而且限用平声韵。用韵要参见韵书,非以汉语拼音的韵母为依据也。如东冬,韵母均为ONG,但却分属两个韵部。所以,拿不准的字还是老老实实翻韵书的好。
六、四声 现代汉语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古汉语,也即我们写旧诗时所谓四声是不一样的。旧诗中所谓四声,一般分为:平、上、去、入。
其中平,即现代之阴平、阳平。上、去,和现代法语亦相去不远。唯有入声,今已散入阴平、阳平上去之中了。但学习旧诗写作,却又非弄清楚不可,盖旧四声中,入声为仄声,而依之今四声,则平仄未定也。
如额,国二字,古为入声,为仄,今却为阳平。这个没有什么太好的解决办法,一个是记下一些常用的入声字,一是以地方语的土语读一下。一般土语中是仄声的而普通语里为平声的字,大多是入声。
七、对仗 一般颔、颈两联(即律诗的第二、三联)都用对仗,这是常见的格式。也有连用三联、连用四联的。也有只用一联,即颈联,这一联是非对不可的。
对仗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如:言如悖出青天滓,行不中修白璧疵。
此外对仗还有个大忌,就是合掌。举例说明如下:
“时闻好友传书到,每报亲朋送信来”,象这样的联子,平仄和字词的对应并没有毛病,但是两句说的完全是一回事儿,这就叫合掌。诗中出现合掌的对仗是非常难看的,也是初学者最易犯的毛病。
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其他的规则,而不可象口号标语一样随便。这个规则是:
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⑵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总的来说,学习旧诗写作,只要弄清以下四点:
1、平仄与四声
2、各绝句和律体的基本格式。
3、拗与救
4、对仗
那么,格律上就不会有什么错误了。此后才能谈得上意境与文法,因为,如果不识简谱,是不可能谱得出乐曲来的。不了解和掌握格律,空谈旧体诗写作,也是一件很不负责的事。
如果认为旧诗的形式一定要有所改变,那么,在提出改变的方法之前,请先证明已经确实掌握了你所要改改革去的那些所谓的“不合时宜”的格律知识。改革存在多年的文学载体是属于很严格的学术范畴的事,连自己要改的东西都没有掌握,就未必有些儿戏

诗词格律平仄是什么意思?
答: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古诗词平仄声 新韵,就是按普通话的北方韵为基础,由中华诗词协会整理的,一二为...

古诗里讲求的“平仄“是什么意思?
答:平仄是汉语发音中“平直”、“曲折”的概括,是诗词声韵美的规则。汉语有声调,抑扬顿挫的声调协调搭配,可以使诗词读起来具有音乐的美感。古诗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积极探索平仄搭配方法,到唐代时,形成了严谨完善的格律。古人将汉字读音的“调”分成四大类,各自用一个字本身的声调作为代表:1、“平...

什么是平仄?
答: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把四声(字的读音)分为平仄两大类,一般来说平就是平声,也就是一声、二声;仄就是仄声(上去入三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仄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

什么是平仄,怎样用平仄。
答: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

对联平仄的意思是什么?
答:对联平仄指的是对联要平仄协调,(联尾)上仄下平。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

什么是平仄?如何区分平仄?
答:以前介绍过格律诗的标准格式,在标准格式里,除第一句要押韵外,其余偶数句(律诗是第二,四,六,八句;绝句是第二,四句;排律是第二,四,六,八„„句)均要押韵,即这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要使用同一个韵部里的字;这种标准格式也叫首句入韵,即第一句也要入韵。刚才介绍的李商隐...

古文中“平仄”是什么意思
答: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以五言诗的基本平仄格式来讲,变成七言诗就成了这样: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绝句的第二种格式是:仄...

古人写诗讲究平仄,读起来抑扬顿挫,那“平仄”到底是什么
答:不要因为嫌麻烦而把文章一关,去看那些乱写的所谓之古风。耐心学习一点平仄知识,一通百通,你会发现那套什么“平仄限制思维”的说辞多么井底之蛙。毕竟,平仄只是帮助你掌握汉字音韵之美的工具,你被工具给吓住了,能有什么进步?学会它,再脱离它,而不是一开始就拒绝它。难的不是诗,不是规则,而是...

什么是平仄?
答:平仄的意思: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

平仄的含义是什么?
答:平仄意思: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既有合律的音韵美,也有出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