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儿子的诗

作者&投稿:柯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写给“儿子”的诗句有哪些?~

有关写给“儿子”的诗句如下:
1、宋·陆游《遣舟迎子遹因寄古风十四韵》
今日坼汝书,一读眼为明,知汝即日归,明当遣舟迎。
2、宋·陆游《示儿》
家祭无忘告乃翁。
3、唐·王维《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4、唐·孟郊《游子吟》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5、现代·佚名《破阵子·鹊华秋色》
儿行千里母担忧,泪水洒九州。
古人的感情比较含蓄,因此多用诗词表达对子女的要求或感情。例如陆游的《遣舟迎子遹因寄古风十四韵》,是父亲思念儿子的诗词。本诗从父亲的角度表达对儿子深深的爱,也表达出作者对儿子寄予的厚望,希望儿子可以有所成就。

诸葛亮写给自己儿子的诗名为:《诫子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词句注释
⑴诫:警告,劝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⑷养德:培养品德。
⑸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⑺才:才干。
⑻广才:增长才干。
⑼成:达成,成就。
⑽慆(tāo)慢:漫不经心。慢:懈怠,懒惰。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⑾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⑿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⒀日:时间。去:消逝,逝去。
⒁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⒃穷庐:破房子。
⒄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⒅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淫:过度。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写给孩子的诗
天真的预示》威廉·布莱克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根》费牛汉我是根,一生一世在地下默默地生长,向下,向下??我相信地心有一个太阳听不见枝头鸟鸣,感觉不到柔软的微风但是我坦然并不觉得委屈烦闷。
开花的季节我跟枝叶同样幸福沉甸甸的果实,注满了我的全部心血.《你不喜欢的每一天不是你的》费尔南多·佩索阿你仅仅度过了它无论你过着什么样的没有喜悦的生活,你都没有生活。你无须去爱或者去饮酒或者微笑。
阳光倒映在水坑里就足够了,如果它令你愉悦。幸福的人,把他们的欢乐放在微小的事物里,永远也不会剥夺属于每一天的、天然的财富。

今天和大家分享5首写给儿子的古诗词,诗人只是他们的一个称呼,在孩子面前,父亲才是他们的真实身份。

不管他是一直被贬的苏轼,还是半身戎马不得志的陆游,还是壮志未酬的辛弃疾,此刻,面对儿子,他们把自己半生经历都融化进了诗里。诗人们希望能用自己的经验为儿子铺平道路。

先来读一读宋代诗人苏轼的《洗儿戏作》吧,既然是“戏作”自然有戏谑的成分。

这是苏轼写给侍妾王朝云所生的儿子的,而此时,苏轼已经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洗儿戏作》宋代:苏轼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可是我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

所以,孩子,我希望你笨一些,迟钝一些。

这样的话,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做到公卿这样的大官了。

编者:有很多学者对苏轼这首诗颇有微词,清代纪昀还曾经批注说“此种岂可入集?”可是,你没走过苏轼走的路,怎知他心里的苦?我觉得这是作为父亲的苏轼对孩子的爱。孩子,你不用出人头地,平平安安就好。

宋代诗人陆游教育孩子真是不遗余力,他有七个儿子,子聿是他最小的儿子。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这首诗中,陆游对小儿子谆谆教导:

要知道古人学习的时候从不偷懒,小时候就开始下功夫专心致志的钻研,等到老了才能有所建树。

从书本里学来的东西其实还不是你自己的。做学问这件事,得要你自己亲自实践才能得到真知。

编者:越长大越明白陆游这句话的正确,为什么我们说:听过了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你没有把这些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没有亲自去实践啊。

《示子遹》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宋代诗人写这首《示子遹》时已经84岁了,他总结了自己一生的经验,告诉孩子们:

我开始学写诗的时候,总是喜欢堆砌华丽的辞藻,中年的时候才有了更深的感悟,知道了诗词宏大的境界。这时候我的诗就像是湍急的水流里离奇的怪石,显得不落尘俗。

但是,李白和杜甫的诗作还像是我面前的高峰,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高妙。元稹和白居易的诗,算是刚过及格线吧,至于温庭筠和李商隐的诗,不值一提。就算是他们的代表作,也并没有达到真正的诗的真谛和境界。

诗是六艺之一,哪是用来玩儿的?你如果真的想要学写诗,要记得:更深的学问是在诗外啊!

编者:这是陆游对于唐代几位扛鼎诗人的个人评价,他如此评价,其实也是希望孩子去学李杜的诗,不要学温李的诗。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这首诗看似是元好问和孩子们一起看海棠,但其实,功夫也在诗外。

那海棠花的花蕾藏在一层层重重叠叠的绿叶中间,它因为爱惜自己,所以不轻易地就绽放,任凭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开得热闹。

编者:看似是在说含苞待放的海棠花,其实也是在提醒孩子们,没到你们的花期,就好好地修炼自己,别人争奇斗艳,你们也要沉住气啊!

晚年的宋代诗人辛弃疾,非常洒脱地把家里所有的事都交代给了儿子,表示全看你们的了。

《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宋代:辛弃疾万事云烟忽过,一身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我这把年起了,前尘往事像是过眼云烟,我的身体也像是入秋的蒲柳,一天不如一天了。

对于我来说,什么事情最适合呢?就是喝酒、旅游、睡觉。

你们要早早地把该给官府缴纳的税缴了,妥帖地安排家里的收入和支出。

你爸爸我还是管一点事,管竹子、管山和管水。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 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从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示 儿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遗嘱。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表达的是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的是诗人满腔的悲慨。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地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责 子

东晋·陶渊明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这首诗写得很有趣。诗中确实有对诸子责备的意思,但作者不是板着面孔在教训,而是以戏谑之笔,又显出一种慈祥、爱怜的神情。可以说,儿子的缺点都是被夸大了的,漫画化了的,在叙说中又采用了一些有趣的修辞手法,读来忍俊不禁,可以想见作者下笔时的那种又好气、又好笑的心情。

宗武生日

唐·杜 甫

小子何时见,高秋此日生。

自从都邑语,已伴老夫名。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凋瘵筵初秩,欹斜坐不成。

流霞分片片,涓滴就徐倾。

这是杜甫为勉励幼子宗武写的一首诗。诗人要儿子发扬和继承写诗的家风,告诫其子要趁青春年少及早努力,熟精《文选》,继承父志,不要七十岁还在父母面前嬉戏,以娱乐父母。最后说自己以衰病之躯,还为儿子的生日开筵祝贺一番。诗中殷切勉励儿子远绍家学,体现了杜甫的教育思想,足见父子之情深厚。

与小女

唐·韦 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这是诗人写给自己小女儿的诗。她刚能听懂大人的讲话,就咿咿呀呀的学着说话了。因为爱玩小车就不肯去睡觉,因为衣服上少绣了朵金线花,就整个晚上哭闹着不肯停歇。诗抓住小女孩学话、贪玩、爱漂亮、喜欢哭闹的特点,通过这些生活琐事的描写,使小女孩天真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爱女之情也流于笔端。

洗儿戏作

宋·苏 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是诗词文俱佳的大文豪,他的作品讲究炼词炼意,这首七绝也是如此。一个“望”字,写尽了人们对孩子的期待;一个“误”字,道尽了自己一生的遭遇。诗中几处转折,情味全在其中:世人望子聪明,我却望子愚蠢,一转折也;人聪明就该一生顺利,我却因聪明误了一生,二转折也;愚鲁的人该无所作为,但却能“无灾无难到公卿”,三转折也。苏轼的牢骚全在这些转折中。

有关写给“儿子”的诗句如下:

1、宋·陆游《遣舟迎子遹因寄古风十四韵》
今日坼汝书,一读眼为明,知汝即日归,明当遣舟迎。
2、宋·陆游《示儿》家祭无忘告乃翁。
3、唐·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4、唐·孟郊《游子吟》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5、现代·佚名《破阵子·鹊华秋色》
儿行千里母担忧,泪水洒九州。

是前世的约定,
是今生的缘分,
是最最幸福的相聚

陆游写给儿子的七首诗
答:陆游写给儿子的诗涵盖的主题:1、为学之道:陆游在诗中强调了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并告诉儿子们要注重实践和实际经验。例如,《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希望儿子们能够从小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自己的知识。2、...

余秀华写给儿子的诗
答:余秀华写给儿子的诗如下:《写给儿子》1、儿子,与你相比我越来越矮了 所以你就要看到我看不到了的风景 我不要求你描绘给我听 但你要把足迹留在某一个晨曦 听见风,理解风 听到雨,怜悯雨 由此悲悯这个世界和一个残疾的母亲 2、儿子,我喜欢你在星期天把鞋子刷干净 我们穿最廉价的鞋,如果走的是...

苏轼给自己的儿子写过哪些诗词?
答:苏轼写给儿子的诗词:《洗儿诗》,《庐山烟雨浙江潮》。《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译文:所有的人养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很聪明,但我却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只希望自己的孩子稍显愚蠢和鲁钝,只要平平安安到公卿就好了。注释:公卿:三公九卿...

示儿从诗题中我们得到的信息是什么
答:示儿从诗题中我们得到的信息是: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儿子的看的。因为示儿的字面意思就是写给儿子们的,所以这也是从诗题中我们得到的信息。《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的绝笔。全诗用笔曲折,行文多变,语言没有丝毫雕琢,直抒胸臆,浑然天成,以极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极深厚、强烈的情感...

苏轼写给儿子的诗词
答:苏轼在临终时曾给小儿子苏过留下这首诗,首尾相同,却道出了人生的大智慧。苏轼也曾汲汲于功名利禄,几十年官场的起起伏伏,让他明白了: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他不希望儿子走自己的老路,所以才会以“庐山烟雨”为喻,教儿子莫要执着于官场功名,这是一个老父亲的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令人感动。创...

示儿中诗人对儿子们的嘱托是什么?
答: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2.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3.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4....

辛弃疾写给儿子的一首词
答:《清平乐·为儿铁柱作》——宋·辛弃疾 灵皇醮罢,福禄都来也。试引鹓雏花树下,断了惊惊怕怕。从今日日聪明。更宜潭妹嵩兄。看取辛家铁柱,无灾无难公卿。诗词分析:这首词是辛弃疾在宋代创作的,以表达对儿子的祝福和对家庭的期望。词的开头提到了灵皇醮罢,指的是祭祀活动结束后,福禄神明都...

示儿中父亲为什么给儿子写诗?
答:《示儿》一诗的题目点明了这首诗是父亲写给儿子的。《示儿》这首古诗,是我国南宋诗人陆游的爱国诗,也是诗人临终之前对儿子的激励,是陆翁人生中所作的最后一首诗,作为这首诗,诗人就在病中辞世了。《示儿》全诗内容:“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整...

《示儿》古诗词
答:《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 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 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

苏轼写给儿子的诗词是什么?
答:苏轼写给儿子的诗词是: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在具体看苏轼这首诗前,它的创作背景是苏轼因反对新法,又在诗文中讥讽“新进”,被构陷入狱,这就是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后来幸好有多位元老重臣营救,加上宋代“不杀士大夫”的祖训,苏轼才免得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