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球的未来的生命

作者&投稿:邓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未来地球上最后的生命是什么?~

  导读:未来28亿年伴随着垂死的太阳膨胀成为一颗红巨星,地球上最后的生命将毁灭消失.在世界末日到来之前的10亿年前,地球上将仅存单细胞微生物漂浮在炽热的水池或者盐水之中.
  28亿年后太阳将膨胀成为一颗红巨星,在太阳进入衰老末期,地球上的复杂生命都将灭绝,最后在彻底消亡之前微生物将统治地球十亿年 
  这一前瞻性研究让人感觉未来地球的命运十分残酷,但这对现今外星人搜寻者带来了一丝希望,这一计算模型预测了未来地球生命的进化演变,同时也暗示了环绕其它恒星的行星宜居性比之前预计的更具多样化,提供了系外行星发现生命体的新希望.
  基于对太阳和地球的未来演变,伴随着太阳膨胀变成红巨星,英国研究人员计算了地球生命的演变时间表.之前的研究模型认为地球将完全不具备存在生命的条件,但是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杰克-欧马利-詹姆斯和同事表示,未来仍可能有生命体幸存于非常极端的环境中.
  依据类似太阳恒星的不同体积和不同年龄,研究小组能够预测简单或者复杂生命形式在类太阳恒星系统中存在多长时间.詹姆斯说:“宜居性与其说是一颗行星的属性,还不如说它是行星生命历程的一个阶段性特征.” 
  研究小组计算机模拟了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地区的温度升高,连同地球轨道特征的长期性变化.结果显示当太阳逐渐衰老,对地球逐渐加热,地球上的复杂生命体——植物、哺乳动物、鱼类和无脊椎动物,最终都在炽热的高温下灭绝消失.海洋蒸发,没有水作为润滑剂实现板块构造运动,最终池塘蒸发仅残留少量盐水,而且只存在于高海拔地区、隐蔽洞穴或者地下深处.微生物能够存活在池塘中的盐水中,未来它们将成为唯一幸存下来的生命体,统治地球十亿年,最终数量逐渐减少直至灭绝.
  该计算机模型显示类似地球的行星在最初30亿年前仅存在单细胞生命,复杂生命仅存在短暂的时期,之后伴随着主恒星进入死亡阶段,类似地球行星上的复杂生命都灭绝消失,只剩下微生物存在.因此研究人员称,统计计算显示,如果外星生命存在的话,由于时间因素它们很可能仅以微生物形式存在.
  詹姆斯称,证明发现某颗系外行星上存在任何类型的生命体概率性非常低.目前他正在计算未来地球可能存在微生物化学迹象特征,便于在系外行星上发现是否存在类似迹象.有时一些行星并非“死亡”,只是该行星处于生物宜居性时间表的末期而已.
  英国开放大学的尤安-莫纳亨赞同这项最新研究观点,认为一颗行星的生命形式从简单至复杂,再循环至简单形式.

  导读:未来28亿年伴随着垂死的太阳膨胀成为一颗红巨星,地球上最后的生命将毁灭消失。在世界末日到来之前的10亿年前,地球上将仅存单细胞微生物漂浮在炽热的水池或者盐水之中。
  28亿年后太阳将膨胀成为一颗红巨星,在太阳进入衰老末期,地球上的复杂生命都将灭绝,最后在彻底消亡之前微生物将统治地球十亿年 
  这一前瞻性研究让人感觉未来地球的命运十分残酷,但这对现今外星人搜寻者带来了一丝希望,这一计算模型预测了未来地球生命的进化演变,同时也暗示了环绕其它恒星的行星宜居性比之前预计的更具多样化,提供了系外行星发现生命体的新希望。 
  基于对太阳和地球的未来演变,伴随着太阳膨胀变成红巨星,英国研究人员计算了地球生命的演变时间表。之前的研究模型认为地球将完全不具备存在生命的条件,但是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杰克-欧马利-詹姆斯和同事表示,未来仍可能有生命体幸存于非常极端的环境中。 
  依据类似太阳恒星的不同体积和不同年龄,研究小组能够预测简单或者复杂生命形式在类太阳恒星系统中存在多长时间。詹姆斯说:“宜居性与其说是一颗行星的属性,还不如说它是行星生命历程的一个阶段性特征。” 
  研究小组计算机模拟了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地区的温度升高,连同地球轨道特征的长期性变化。结果显示当太阳逐渐衰老,对地球逐渐加热,地球上的复杂生命体——植物、哺乳动物、鱼类和无脊椎动物,最终都在炽热的高温下灭绝消失。海洋蒸发,没有水作为润滑剂实现板块构造运动,最终池塘蒸发仅残留少量盐水,而且只存在于高海拔地区、隐蔽洞穴或者地下深处。微生物能够存活在池塘中的盐水中,未来它们将成为唯一幸存下来的生命体,统治地球十亿年,最终数量逐渐减少直至灭绝。 
  该计算机模型显示类似地球的行星在最初30亿年前仅存在单细胞生命,复杂生命仅存在短暂的时期,之后伴随着主恒星进入死亡阶段,类似地球行星上的复杂生命都灭绝消失,只剩下微生物存在。因此研究人员称,统计计算显示,如果外星生命存在的话,由于时间因素它们很可能仅以微生物形式存在。 
  詹姆斯称,证明发现某颗系外行星上存在任何类型的生命体概率性非常低。目前他正在计算未来地球可能存在微生物化学迹象特征,便于在系外行星上发现是否存在类似迹象。有时一些行星并非“死亡”,只是该行星处于生物宜居性时间表的末期而已。 
  英国开放大学的尤安-莫纳亨赞同这项最新研究观点,认为一颗行星的生命形式从简单至复杂,再循环至简单形式。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不仅受到人类自身对环境的破坏,而且还面临着来自外空的威胁,这就是小行星和彗星对地球的撞击。今天我们对这种威胁的认识还带有某种程度的盲目性,在地球周围尚有90%的直径1公里以上的小行星、彗星未被发现,就是已发现的两百颗直径1公里以上的近地小天体(指可时常飞到地球轨道周围的小行星和彗星),许多还是在它们飞近地球以后才发现的。那么在地球史上是不是发生过碰撞事件呢?答案是肯定的。尽管由于地球上强烈而漫长的地质作用,已将绝大多数高速碰撞的痕迹抹去,然而至今仍发现有约140个大陨石坑的证据,有的陨石坑直径长达200公里以上。地球的近邻月球表面更是布满密密麻麻的大小陨石坑,这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46亿年历史上难以计数的碰撞事件。 人类的历史记载中有没有发生过这类碰撞事件呢?答案也是肯定的。本世纪,这些小天体就至少两次轻轻地敲响了地球的大门 ,而且这些不速之客是在人类事先毫无觉察的情况下“偷袭”的。1908年6月30日清晨7时17分,一颗直径60米的小行星与地球相撞(在俄国西伯利亚通古斯上空),其强大的冲击波与高温大火摧毁了两千平方公里的古老森林。假若这颗小行星晚4个多小时落下,圣彼得堡就可能受到致命的打击,假若今天它落在世界某个大城市上空,其损失将高达几千亿美元以及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人的生命。这样大小的近地小天体,平均每200年与地球相撞一次(非周期性)。1972年8月10日白昼,一颗火球飞越美国加州和加拿大西部上空后离开了地球,不少目击者耳闻它从58公里上空传来的隆隆声响,美国的空间红外探测器记录了这一事件。研究表明,它是一颗直径约为10米、质量为几千吨的小行星,飞行速度为每秒15公里。这颗小行星简直是擦着地球鼻尖掠过。上述事件仅是较小质量小行星产生的局部地区效应,而对人类危害甚大的却是质量较大的小行星。有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直径1公里的石质小行星就可能触发全球效应,这样的碰撞事件平均每10万年发生一次。全球效应的后果是其他自然灾害(如地震、气象灾害等)所无法相比的。当更大的直径为10公里的石质小行星与地球碰撞时,其足以触发全球性大灭绝事件,人类中大多数可能丧失生命,研究表明这一量级的碰撞事件平均每1千万年发生一次。现在有足够的证据表明,6500万年前白垩纪与第三纪之间的恐龙灭绝事件(简称K-T事件),就是由一颗直径大于10公里的近地小天体撞击地球触发的,当时还有一半左右的动物和植物物种随同恐龙一起灭绝。 科学社会的响应小行星或彗星击中地球的地点与地域无关,因此,每一个区域都面临同样的几率,尤其是直径1至2公里以上的小行星或彗星,击中地球所产生的星击之冬全球效应将使每一个地区都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小行星撞击地球问题已成为国际性的热点课题。今年1月初,在美国图森市召开了“彗星、小行星撞击地球危险性”国际学术讨论会,会上美国宇航局国际近地小天体探测小组提出空间警戒搜索网的建议,建议在全球范围内建造6架2至3米口径反光望远镜并配以CCD探测器,专门用于近地小天体的发现和跟踪。今年4月28日至5月4日,在意大利埃里斯又召开国际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美、俄、中、英、法、日、印等10多个国家的60位天文、物理、空间科学、全球气候和环境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国家政策的研究制定者,我也应邀在会上报告了我国在近地小天体领域的研究进展。美国科学家在会上提出了对近地小行星的小型空间拦截试验计划,美国氢弹之父泰勒博士和参会者共同讨论了如何用核爆炸装置对付近地小天体的威胁。参会者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小行星或彗星碰撞地球问题的埃里斯宣言,其要点如下:1、近地小天体的碰撞对地球环境和生命的演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从长远观点看,近地小天体的碰撞有可能结束人类的文明史;从近期看,它们的威胁并不亚于其他的自然灾害(例如地震、洪水及其他气象灾害)。 3、较小质量的近地小天体在国际紧张地区上空的爆炸,有可能被误认为核攻击而导致错误的反应。 4、无论对科学界,还是对人类社会来说,加强对近地小天体及其对地球的碰撞效应的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这种努力应在国际协同下进行,应发展类似已提出的空间警戒网的专门国际天文系统。现在全球热核战争的危险性已经减少,过去冷战时期军事防御系统的地面和空间的观测技术可充分应用于对近地小天体的搜索研究。 人类是否有能力避免小天体对地球的碰撞?答案是肯定的,但必须投入足够的力量,使地球成为一颗设防的星球。首先是建立起空间警戒搜索网,努力寻找尚未发现的近地小天体及长周期彗星,测定其精确的运行轨道。如果探测到某颗小天体将与地球相撞,人类可以提早发射巡航飞船将小型核爆炸装置运上这颗小天体上引爆,改变其运动方向或速度,就可避免碰撞事件。今天人类的智慧毕竟远远高于6500万年前的恐龙,人类的未来终究取决于人类自身的努力。

也许会有,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小行星的运行速度小到不能抵抗向心力的时候,再根据自由落体运动,通过与空气摩擦生热,当小行星坠落下来时就是一个超大的火球,还有可能爆炸,所以地球的确可能会被毁,有可能就是2012哦。

百年内不用担心。

地球未来的命运将会是怎样的,科学家是怎样说的?
答:对于目前还无法离开地球而生活的我们人类而言,地球是我们目前唯一能够生存的地方,对于地球未来的命运,每一个人都很关心。未来地球将会面临多种灾难的考验,太阳膨胀、太阳黑子活动衰减、地球气候变暖等等事件,随便一个都会导致地球灭亡,至少是地球物种被大规模消灭。首先是太阳膨胀,这是因为太阳走到了生...

生命的故事:世界著名科学家回顾生活、展望地球生命的未来内容简介
答:通过科学家的故事,读者不仅能洞悉生命的历程,更能感受到保护和维护地球生态平衡的紧迫性。这不仅仅是一本讲述科学事实的书籍,更是一次启发思考和行动的旅程,让读者意识到,为了地球生命的未来,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阅读这些故事,你将收获深刻的洞见,以及对地球生命的新的认识和期待。

地球还有50亿年寿命,为什么人类却急于寻找第二个“地球”?
答:当代人类科学家,已经通过收集到的很多与地球过去有关的资料,对地球过往的演化阶段有了基本了解。但是,关于地球的未来却充满了诸多未知,地球还能在这个世界上运行多少年,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生命长度,还与系内天体(太阳和其他星体)的运转、乃至整个银河系的演化有关。人类目前唯一可以依托生存的载体,就...

如果不出意外,地球留给人类的时间还有多久?
答:我们可以将地球向外移动,甚至永久脱离太阳系,定居在其他星系。那么,地球的寿命有多长呢?这可能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理论上,地球的生命依赖于太阳,但由于人类的出现,未来地球的生命可能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只要人类能够继续发展,科技就会不断升级,未来改变地球命运将成为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地球未来会怎样?
答:有人说,地球有可能会变成另一个金星。因为温室效应会使地球温度越来越高。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3℃时,海平面能够升高30米。照这样下去,过几万年或更久以后,地球会变得毫无生气,成为云遮雾盖的金星,那时,人类将在地球上无法生存。有人说,地球未来会毁灭。首先是由于人为因素所致。人类不断...

地球有多少年的生命?
答:因此,地球未来的寿命,并不是太阳还能稳定地提供光和热的50~60亿年。如果地核结构为传统的铁镍说,则地球生命享受地球磁场的庇护还可持续40亿年。如果地核如一种新理论所说,是一座铀裂变反应堆,由于在已有的45亿年岁月中,铀核的直径已由约13千米缩小到8千米,即已消耗了75%的铀,由此计算,...

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要说出理由)
答:然而,有些学者并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从外星人的智慧与科技,甚至是人类自身对外星人的心理作用来说明外星人对地球人并不构成威胁。中国数学家和语言学家周海中就是这一观点的拥护者。他在1999年发表的论文《宇宙语言学》中指出:担心外星人威胁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只要是高级智慧生命,他们的理智在...

对于地球未来的猜想有哪些?
答:地球是一个有着生命的星体,我们也知道任何一种生命都将要走向死亡的。人们都是无法预知地球的未来,究竟地球还可以居住多长时间。学者们众说纷纭,科学家们也在努力的探寻着问题的答案。地球在几十亿年来不停的运转、变化的。有的科学家认为地球的命运是注定的,即使各种生命物体都参与到绿色运动中来,...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还会有生命的存在吗?
答:地球和星系内的其它星球也许会出现相撞也许会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平稳的运转,况且太阳是不可能突然消失的,在这个逐渐消失的过程之中,其它星球也是可以慢慢适应的!所以说地球也不一定要围绕着太阳运转才能生存下去,但是人类能不能生存下去就不一定了,人类不照顾地球,未来也是没办法指望地球保护人类的 ...

地球上的生命在前进的理论指的是什么?
答:然而,要是你接受普遍认为的关于地球产生过300亿种生物的估计,以及理查德·利基和罗杰·卢因(在《第六次灭绝》一文中)关于25万种生物有化石记录的说法,那么那个比例就减少到了只有1∶120000。无论如何,我们掌握的只是地球所产生的所有生命的最起码的样品。 而且,我们掌握的记录是极不平衡的。大多数陆生动物当然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