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更加频繁,其中著名的战役有什么?

作者&投稿:辟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①城濮之战 ②~

C 试题分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更为频繁,其中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城濮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牧野之战是西周取代商朝的关键性战役,都与不题不相符,应该排除。

春秋战国,乱世之秋,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战火四起,以下挑选了十场最有代表性的战役

一、邯郸之战  中国战国后期,赵联合魏、楚军在赵都邯郸(今属河北)大败秦军的一次防御战。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秦上将军白起欲乘胜直捣赵都邯郸,赵孝成王许割六城与秦议和。赵国利用战争间隙,厉兵秣马,重整军备,结好齐、楚、魏等国,决心抗秦。秦昭王得知赵国不予六城,不顾白起关于赵已国内实、外交成而不宜出兵的劝阻,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九月,遣五大夫王陵率军从上党(今山西长治东南)进攻邯郸。赵国军民怀长平之恨,坚城死守。秦军久攻不克,于次年改派王龁代王陵为将,仍屡攻不下。赵军久困于邯郸,形势日趋危急。赵相平原君散家财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3000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同时,接连遣使赴魏求援,又亲自冲出重围,前往楚国,陈说利害,终使楚王发兵相救。魏遣晋鄙率军10万救赵,因受秦威胁,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即屯兵不进。魏公子无忌(信陵君)使人盗魏王兵符,击杀晋鄙,夺取军权,选兵8万会楚军救赵。秦军久顿坚城,师老兵疲,受赵、魏、楚军内外夹击,大败,秦将郑安平率2万人降赵,邯郸围解。赵、魏乘胜夺回了部分失地。
  此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亦欠稳妥,因而导致失败,推迟了灭亡六国的进程。此战表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对于战争胜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遗址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赵遂命廉颇率军赴援,与秦军相持于长平。第三年,秦使千金行反间于赵,七月,赵人换将,以赵括代廉颇出战,大败,赵卒被坑四十万。此战被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此后,诸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纵观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270年战国历史,可知这番话并没有夸张的成分。当然,就战争规模之大,杀伤程度之烈而言,在当时的众多战争中,没有比秦、赵长平之战更为惊心动魄的了。
  管理解读 长平之战,玄机重重:赵王临阵换掉德高望重的廉颇,却得到了包括蔺相如在内决策层的一致反对;秦将白起居功至伟,却一再推脱攻灭赵国的重任,放弃再立功勋的机会;长平一役让秦国歼灭赵国主力,然而此后却耗费了长达32年的时间才灭掉赵国……,用管理学的思维去解读这些迷思,会看到历史深处的另一番景象。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歼灭战鼻祖、秦国大将白起大破纸上谈兵的赵括,一举坑杀赵国降卒40万人,此为着名的“长平之战”。然而,这一役也留下了诸多迷思,耐人寻味。
  三、马陵之战
  中国战国时期,齐军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歼灭魏军的着名伏击战。周显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魏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齐应允救援,以促韩竭力抗魏。但鉴于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过早出兵对齐不利,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才发兵相救。二十七年,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始终居于主动地位。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着名战例。
  齐国在桂陵之战,尤其是随后的马陵之战中的大获全胜,从根本上削弱了魏国的军事实力。从此,魏国一步步走下坡路,失去了中原的霸权。而齐国则挟战胜之威,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
  四、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公元前453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战国即由此起始。宋代着名史学家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记载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五、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是南长垣西北的一次着名截击战。 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田忌采纳了孙膑“批亢捣虚”、“围魏救赵”的战法,挥师直逼魏国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齐军攻打平陵的行动并不坚决,庞涓也不急于回救,继续竭尽全力攻克邯郸。直到魏军已占领邯郸,损兵折将急需休整时,孙膑才建议齐军挥师直捣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万火急命令庞涓统兵回救。庞涓接令后,不得不放弃邯郸,抛弃辎重,昼夜兼程回师。孙膑判断魏军回师必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立即率齐军主力北上,在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长途跋涉行至桂陵时,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一说被俘后放回)。
  中国战国时期,齐军深入魏地,迫使攻赵魏军回救,将其歼灭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的一次截击战。周显王十五年(前354),魏惠王派将军庞涓率兵8万攻卫伐赵,围困赵都邯郸(今属河北)。次年,赵向齐求救,齐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 ,领兵8万救赵 。田忌企图率军赴赵进攻魏军主力,以解赵围。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赵,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齐军应乘魏国内防务空虚,直趋大梁 ,迫使魏军回师自救,于归途截击,以达到既援救赵又打击魏的目的。田忌采纳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庞涓果然中计,回师救赵。魏军进至桂陵突遭齐军截击,仓皇应战,终致惨败,庞涓被擒。后来的军事家把孙膑在此战中创造的避实击虚 、攻其必救这种战法誉为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六、长勺之战
  中国春秋初期,即位不久的齐桓公,不听主政大夫管仲内修政治、外结与国、待机而动的意见,于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春发兵攻鲁,企图一举征服鲁国。鲁庄公注意整修内政,取信于民,决心抵抗。深具谋略的鲁国士人曹刿自告奋勇,请随庄公出战。鲁军根据齐强鲁弱的形势, 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一说曲阜北)迎击齐军。两军列阵毕,鲁庄公欲先发制人,被曹刿劝止。齐军见鲁军按兵不动,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发起冲击,均未奏效。齐军疲惫, 士气沮丧。鲁军阵势稳固,斗志高昂。曹刿见战场形势已呈现“彼竭我盈”的有利变化,建议庄公实施反击。鲁军将士一鼓作气,击溃齐军。 庄公急于追击,曹刿恐齐军佯败设伏,即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痕迹,又登车眺望齐军旌旗,发现辙乱旗靡,判明齐军确败,方建议乘胜追击,终将齐军逐出鲁境。此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中,以后发制人、敌疲再打的防御原则取胜而着称。
  同样是齐鲁两国交战,同样是鲁庄公、齐桓公,一胜一败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齐鲁第一次交战时,鲁庄公借口护送公子纠返回齐国为由,把大军开到齐国腹地,干时一战,遭到沉重打击,庄公化装才得脱险。齐国保卫了自己国家的尊严和独立,但它却乘干时战胜之声势,侵略鲁国,直趋长勺,轻视鲁军,骄横自满,受到了历史的惩罚。 长勺战前,鲁军由于干时的失败,庄公既能作复仇雪耻的战争准备,又能破例接待既无官职、又无名望的曹刿,并能开诚布公地和他讨论战胜敌人的战略,这是难能可贵的。战斗中又按照曹刿的意见,掌握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获得了胜利。
  七、合纵攻秦之战
  周慎靓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前241年),楚、赵、魏、韩、燕、齐等国先后组成各种联军,进攻秦国(今陕西、河南、山西一带)的作战。大致有5次。
  在群雄角逐的复杂环境中,充分运用外交与军事相结合的合纵或连横战略,使战略发展到新的水平。中原各国合纵攻秦失败,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只顾暂时利益而不能建立牢固的联合。秦国改革彻底,国富兵强,以强大军事实力为后盾,再结合连横战略,获得最后胜利。特别是“远交近攻”这一战略,对最后的胜利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没有实力的外交,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战争胜利。
  八、赵破匈奴之战
  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赵边将李牧率军大规模反击匈奴(今河北、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东部)的重要围歼战。
  此战,李牧针对匈奴军骑兵机动性、战斗力强及以掠夺为主要作战目的的特点,实施坚壁清野,使敌优势无从发挥,军需无法补充,同时采取一切措施提高自身战斗力;俟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后,集中力量,充分发挥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进行包围,是获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此战,是先秦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对后世以步制骑的战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齐魏之间的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 ,阏与之战 , 邯郸之战 ,番吾之战 。秦和韩魏之间伊阙之战 。齐燕之间的即墨之战。秦韩之间的陉城之战 。

长平之战,马陵之战,桂陵之战,城濮之战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城濮之战
我只知道这么多了!

你是不是想说秦将白起与纸上谈兵但从无实战经验的赵括的长平之战?人屠白起坑杀赵军40多万那一战?

合纵抗秦,秦国是如何破解连横之术?
答:到了战国时期战争更加激烈,诸侯国变得越发的阴险狡诈,但是有些诸侯国受春秋时期礼治的影响,保持原有的本色。在张仪、苏秦、公孙衍此类纵横家未出现之前,虽然各国之间也出现过兵不厌诈,几乎没有像秦国这样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言而无信的。 贪图小利小惠,较易上当受骗。骗子往往抓住受骗人的弱点,以利诱之,古往...

春秋战国时期的作战方式从兼并战后,开始有了哪些改变?
答: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小国争胜,狼烟四起,战乱不休 。根据数据统计,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战争多达635次之多。国与国之间大大小小的战争不断频发,再加当时生产力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因此导致战争方式不断变化、更新及发展。一、基本作战方式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各国的军队规模觉...

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分析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什么特点,战争的目的发生了什...
答:材料在哪。战国时期的战争和春秋时期并不一样。春秋时期的战争尚在周礼得约束之下,各国之间并没有大国的灭国战争,都是吞并小国,扩大自家的控制范围。大国之间并不会发生伤及根本的战斗,都是点到为止,各自趋利。到了三家分晋,周礼崩坏,体制开始瓦解。不过战国初期各个大国之间也仅限于增加势力...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上游争霸战争走向什么战争?
答:而到了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国力大涨其军事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在这个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规模逐渐变大,由之前的一城一池的得失变成了一大片地区的得失。就比如说秦为两国之间的斗争,双方就是在河套草原这一大片地区的争夺权上存在分歧。由此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

战国时期与春秋的战争形势存在着哪些差异?
答:二、战争方式的转变随着井田制的颁布,土地在分封制的基础上加上了规定的国有性。贵族阶层之间的频繁交战也彻底将这一制度慢慢瓦解。战国之后,诸侯各国之间的战争更讲究谋略,比如当时的秦国在谋士的建议下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依次将身边的国家吞并。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实力均等了,一旦开战势必会出现大国...

礼酒 的 拼音 是
答:礼酒 这个词 拼音:[lǐ jiǔ][释义]天子所赐之酒。

鬼谷子中的捭阖术如何理解?
答:鬼谷子的“捭阖术”,是依据自然之道、阴阳之变化,而总结出来的“看人、识人、用人”之术。方法有些诡异,效果却很奏效。战国时期,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之术大行其道,所依据的就是鬼谷子的“捭阖术”,苏秦、张仪也是鬼谷子的弟子。在通过“捭阖术”识人的试探之后,对于和自己“志同道合、意见一致...

春秋战国一直以来都是并称,那么究竟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答:秦在这一期间基本上居上风,先后制服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仍保持东方霸主地位。 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激烈。楚违背纵约,与秦结盟,但在齐、韩、赵以及背盟的秦国的两面夹击下,一蹶不振。赵灭中山。国力强盛。齐虽挟韩、魏与秦相抗衡,但却难以阻止秦对韩、魏的蚕食进攻。公元...

春秋与战国时期战争各有什么特点
答:兼并战争推动了各国的改革,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由初期的土地人口的争夺转变为以统一为目的,促进了封建政治制度的形成和民族融合。同样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第三、春秋战争和战国战争的各自特点:虽然都是兼并战,但战国时期是地主阶级的兼并战,春秋兼并战是奴隶主大国的争霸战争。

谁能帮我描述一下从战国七雄到楚汉争霸的整个历史,最好包括一些重要事件...
答:战国七雄 战国处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接连不断,社会呈现天下大乱的形势。这期间,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先后出现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这七个大国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一面在本国实行变法改革以图强,一面相互混战,侵伐小国,互相兼并,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