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传统习俗

作者&投稿:漕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满族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习俗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忌讳: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 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婚俗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 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 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放定:即递财礼。分放大定和放小定两种。放小定是未来的媳妇拜见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亲时,得到财物。放大定叫做“过大礼”,俗称“下大菜”,就是选择吉日,男方将聘礼送到女方家。 结婚前一日,送亲的要喝“迎风酒”。新娘则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发”。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彩车到新郎家时,洞房门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让喜轿车抬着新娘从火盆上经过,俗称"过火避邪"。为赶走或杀死随轿而来的鬼怪,新郎要向轿门虚射三箭;也有实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轿底射,以免伤着新娘。接着,新娘被人扶出轿来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拜完北斗后举世闻名行“撇盏”仪式。即头戴红盖头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猪肘一方、酒三 盅、尖刀一把,萨满单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满语念经,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抛向空中,同时端酒盅齐把酒泼到地上。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苍保佑新婚夫妇,使他们子孙满堂,白头偕老。举行完以上这些仪式后,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搀进洞房。新娘过门坎时,在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新娘必须从上面跨过去。新房的床铺必须全科人铺设,洞房铺好后要在房内奏乐,称 “响房”。新娘入洞房时,一小女孩手拿两面铜镜,对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挂在新娘的前胸后背。接着,另一小女孩递过两只锡壶,里面盛有米、钱等,新娘或抱在怀里,或夹在腋窝,俗称“抱宝瓶”,又叫“抱保媒壶”。当新娘在床上坐稳后,新郎用秤杆把罩在新娘头上的红布揭去,叫做 “揭盖头”。接下来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长寿面或子孙饽饽等。

食俗
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梁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干饭。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东北大部分地 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梁米饭或玉米馇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这种吃法多在夏季。

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 也称小窝头。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国著名糕点。较著名的还有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北京小吃墩饽饽,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饽饽,湖北荆州小吃猪油饽饽等。

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没有新鲜蔬菜,满族民间常以秋冬之际腌渍的大白菜(即酸菜)为主要蔬菜。据传用腌渍的方法储存蔬菜,始于清顺治年间。用酸菜熬白肉、粉条是满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

满族人民爱吃猪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辽宁沈阳市的满族餐馆那家馆有100多年历史的,该店经营的白肉血肠,被誉为正宗的满族风味。

典型食品:满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①白肉血肠。②火锅。满族传统风味菜肴。③酸汤子。辽宁岫岩满族的典型食品。④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

节庆
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 “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 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牋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 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 ?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 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不像汉族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坟上插“佛朵”。“佛朵”是满语,译为汉语为“柳”或“柳枝”。根据满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为表明后继有人,要在坟上插柳。 ?
端午节:满族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其风俗与汉族相同。 ?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 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 ?

中秋节:满族人家过中秋节也吃“团圆饭”。此外,月亮初升之际,还要供月。即在院内西侧向东 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 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 “送灶王爷”。


服饰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广泛,棉、毛、丝、麻和各种化纤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长、短袖之分之外,还分皮、棉、单、夹数种,便于在不同季节穿用。经过不断改进的旗袍,一般样式大致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讲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边上绣有各色图案的花边。如此既衬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显得文雅大方。具有东方色彩的旗袍现已成为中国妇女普遍喜爱的中式服装。
旗袍和“旗头”、“旗鞋”等搭配起来,就构成了满族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装束。
“旗头”指的是一种发式,也称发冠。类似扇形,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长约30厘米、宽约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上即可。上面还常绣有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旗头”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身体挺直,显得分外端庄稳重,适应于隆重场合。
“旗鞋”款式独特,是一种高木底绣花鞋,又称“高底鞋”、“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穿这种高底鞋走起路来显得姿态优美。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满族的帽子种类较多,主要分为凉帽和暖帽两种。过去,满族人常戴一种名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称“帽头儿”,其形状上尖下宽,为六瓣缝合而成。底边镶一约3厘米宽的小檐,有的甚至无檐,只用一片织金缎包边。冬春时一般用黑素缎为面,夏秋则多用黑实地纱为面。帽顶缀有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黑红不一,俗称“算盘结”。帽檐下方的正中钉有一个“标志”,称“帽正”,有珍珠、玛瑙的,也有小银片、玻璃的。相传这种帽最早始于明代初期。因其为六瓣缝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统一”之意,故盛行起来。满族入关以后,受中原文化影响,也取其“六合统一”之意,开始戴用此帽,而且颇为流行。现在,在有关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电视、电视剧中,我们仍能经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满族男人多穿双脊脸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种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缎布料。鞋前脸,镶双道或单道黑皮条。鞋尖前凸上翘,侧视如船型。妇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绣花卉图案,鞋前脸多绣有“云头”)外,还有一种“千层底鞋”。“千层底鞋”用多层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为布料,一般不绣花卉等图案,多在劳动中穿用。
还有一种很有特点的鞋,叫乌拉(靰鞡)鞋,多为满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乌拉)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和跑冰。
住行
满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适应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便于聚暖。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这便构成通常所说的四合院。房屋多为起脊砖瓦房,俗称“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门向南开,高大宽敞。房内正对门一间谓堂屋,又称外屋,设厨灶锅台、水缸,灶通西内室火炕,火炕,满语称“土瓦”。从堂屋西墙开门为里屋,为南、北、西三面构成“万字坑”或“蔓枝炕”。满族尚右,西墙供祖宗牌位。西炕为窄炕,不住人,下通烟道。南北对面炕。上铺炕席,或糊炕纸刷油。炕梢置衣柜,柜内装衣物,柜上叠置被褥、梳妆用品。夜间长辈居于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寝时,头朝炕外,脚抵墙,对防寒和呼吸新鲜空气颇为适宜。墙壁多贴有纸画。为御北方寒冷,有的还建有火地。屋外西山墙头砌有圆形烟囱(满语称为呼兰),高出房檐数尺。烟囱根底有窝风窠,以挡逆风。南北墙上有窗,窗户纸糊在窗棂外,多“高丽纸”,纸上淋油或盐水,免得为雨雪淋湿脱落。窗棂及门上亮子窗棂构成各种图案,美观牢固。窗户分上下两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风。房梁上常悬有悠车,婴儿放在悠车里。炕上摆有长方形的炕桌,吃饭时围桌盘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铺有毡褥子以待宾客。房棂、椽、栋多有雕花油彩。厢房则设碾房和仓库(满语称哈什)。房外四周环砌围墙。院内东南竖“索伦杆”,杆上有锡斗,杆下放三块石,称为“神石”。杆后是一面用砖砌成的壁墙,墙头饰有雨搭。
过去,城中的富贵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门多为三间屋宇式建筑,正房三至五间,东西厢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间,四周围以砖墙,门房两侧设有石礅,称为上马石。有的四合院分为前后两院。满族的这些民间居所式样,大部分保留在东北的满族聚居区。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传统建筑方式外,绝大部分已建造成更为宽敞明亮的现代式房屋。
为适应山区和林海雪原居住环境,满族聚居地区的传统交通工具主要有马车、爬犁、独木舟和桦皮船等。爬犁(满语称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将两根树干用火烤后弯成弓形,上端翘起,贴地部分宽约1米半,上面铺板或做成箱式,驾以马、牛,载人载物极为轻便。目前只在较寒冷的北部山区偶尔使用。满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独木舟(满语称威呼),由粗大原木凿空而成,可容数人。还有一种桦树皮船,制作较为麻烦。先做龙骨,里外附上桦树皮,一人可以扛着行走。相当轻便。现在已经不多见,被现代船只所取代。
礼仪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形式为弹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弯,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并问安。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等等。现在,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
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则推谢再三,男方家坚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此时要议定婚期。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由于各地区满族风俗不同,也有新郎与迎新队伍直接到新娘家迎亲的。还有的地方有"旗俗不亲迎"之说)。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新娘蒙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事先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进入临时搭的帐篷,谓之坐帐。坐帐时“开脸”,换头型。坐帐后,新娘跨过马鞍进洞房,新郎用秤杆揭去盖头扔到房檐上。夫妻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孙饽饽,众人闹洞房。在婚日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后第一天,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拜宗族,认明辈分,谓之分大小。一般在结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见娘家人并拜祖宗。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到了这时,婚娶仪礼乃告结束。
这些繁杂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满族聚居地区已经简化,并且融合了现代形式。比如插车,演变为男女青年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各自由婚庆队伍陪伴,从自己的家里出发,行进至中途相遇时,两人交换自行车或摩托车,再一同到新郎家。还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变为新人拜双方父母。虽然有变化,但仍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满族的婚姻仪式因居住地区不同而略有变化,并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满族的育儿习俗比较特殊。生男在门左挂弓箭,生女在门右挂彩色布条,娘家送一个悠车。生儿三天时,亲朋送贺礼,俗称“下奶”。并举行洗礼,称“洗三”。满月时要请客人来“做满月”,并将弓箭或布条取下挂在“子孙绳”上。百日时,要用从各家要的彩布条编成锁,称挂锁。周岁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让孩子“抓周”。一般在16岁时,男孩剃发,女孩盘发髻。至今在东北满族聚居区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满月”、“抓周”等传统习俗。
葬俗
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土葬和火葬历史都很久远。在满族入关前以火葬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经常迁移。另外,八旗将士在清初战死较多,尸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满族入关后逐渐发生变化,从火葬与土葬并用发展为以土葬为主。丧葬仪式是,死者临终前穿寿衣,多为长袍、马褂,为单数。屋内停灵,一般在7日之内。用木板做成灵床,头西脚东。灵幡用3尺左右的红布制成,上缀以黑穗,悬挂在院中高杆上。满族人用的棺具形状特别,上部隆起,上宽下窄,称“旗材”。
停灵期内合家举哀,举行祭奠。入殓时棺内放金银等物,贫者用金银箔元宝代替,口含铜钱或玉器,灵具放在院内灵棚内。出殡多选阴历单日,抬灵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殡后要感谢帮忙的人并请吃饭。下葬后,每7天到坟上烧一次纸,连烧7次。百日时要烧百日,周年时要烧周年。满族烧纸是将纸叠成口袋状,俗称烧口袋。清明节要上坟,烧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来,满族的丧葬又改为火葬为主。但祭奠亲人的仪式仍然保留了许多古老传统,如清明节烧口袋、插佛托、烧七、烧百日、烧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禁忌
满族禁忌较多。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比如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不能有各种不敬行为。不许打狗,更禁忌杀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传说努尔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兽,尽可以打来吃,但是,今后不准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义犬。"从此爱犬、敬犬便成了满族的习尚。另外,满族人不仅不食乌鸦之肉,还有饲喂乌鸦、祭祀乌鸦之俗。

1.饮食民俗
满族饽饽。满族人喜欢吃粘食,
因为粘食耐饿,便于外出射猎活
动。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制作精
巧,风味独特的各种点心,统称
为"满族饽饽",因此素有"满点汉
菜"之说。满族饽饽历史悠久,其
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窝窝
头",也称小窝头。
满族入关前有一种筵席叫"饽饽席
",每桌使用面粉80斤,可见规模
之大。使用的面粉多为粘面,就
是以糯米或大黄米、小黄米为主
,掺入适量其他米碴,再用豆沙
、果仁、白糖作馅。主要的品种
有萨其玛、绿豆糕、苏叶饼、豌
豆黄、牛舌饼、打糕、油炸糕、
粘豆包等。每到冬天,满族人家
一般都要做上几锅粘豆包,冻起
来随吃随拿。现在沈阳冬天的集
市上仍然经常可以听到粘豆包的
叫卖声。
菜肴。满族人特别喜欢吃猪肉、
酸菜,而且烹调方法很多。比较
有特点的菜肴有吃肉大典、白肉
酸菜血肠、火锅、酸汤子等。
遇到喜庆的事情或祭祀时,要设
肉食大典。八人为一桌,席间主
人端上一方方约十斤左右的猪肉
和调好的肉汁,客人不用筷子,
而是自己用刀将肉切成块或片,
蘸肉汁吃肉,并依次捧碗喝酒,
十分豪爽。
白肉血肠是满族人宴请亲友的一
道主菜。五花猪肉,切薄片,与
细切的酸菜同时下锅,开锅后再
投入已灌好、煮熟、切成小段的
血肠。这道菜香而不腻,营养价
值很高。现在沈阳的那家馆白肉
血肠,风味绝伦,深受消费者欢
迎。
涮火锅是最为典型的满族饮食。
这种饮食与当年满族人游猎生活
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
,不论是原始的满族火锅,还是
如今华夏大地随处可见的现代火
锅,吃起来都会令人联想起"噼啪
"作响的山林篝火,联想到"吱吱"
作响的小吊锅。可以说满族火锅
是如今风靡全国的火锅老祖。除
菊花火锅外,比较有名的有什锦
火锅和三鲜火锅。
酸汤子是满族传统食品。秋季新
粮成熟之后,农村几乎家家泡酸
汤子。将新打下来的玉米整粒浸
入缸中发酵,然后用清水冲洗,
将酸味去除,磨成水面后,过滤
去渣皮,即成汤面。食用的时候
,锅内烧开水,用特制的汤子套
,套在左手大拇指上,左手握一
团汤面,用右手挤压,挤出的汤
子条直接入锅煮熟,捞出来后,
拌入肉炸酱、鸡蛋酱或葱花酱之
类的佐料即可食用。

2.发式和服饰
(1)发式。满族人的发式继承了金
代女真人之习俗,男子发式是半
剃半留,即前剃后留,留下的头
发编成发辫垂于脑后。辫子上可
结有各种各样的装饰物,从装饰
物上就可以基本判定其地位的高
低和身份的尊卑。传说这种发式
与女真族骑射的生产方式有关,
主要是为避免前面的头发遮挡视
线,影响猎射野物。六、七十年
代,汉族农村的小男孩,为了好
养活,仍有脑后留小辫的习俗,
这不能不说是受满族风俗的影响

满族妇女对头发十分爱惜,对发
式也十分讲究。满族妇女"辫发盘
髻"的习俗,也是来自女真遗风。
"两把头"是满族妇女最具有代表
性的发式,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
上,分成两绺,结成横长式的发
髻,高高的发髻最为流行;再将后
面余发结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
髻,压在后脖领上,使脖颈挺直
。满族女子身着旗袍,足蹬高底
旗鞋,显得亭亭玉立,仪态万千
,充分体现满族女子的端庄优雅

清代中期,满洲贵族妇女开始盛
行"旗头",也叫"旗头板"、"大拉
翅"。就是以头顶发髻为座,上面
放置旗头。旗头和我们在舞台上
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种扁形的冠
,里面有铁架支撑,外面用青绒
或青素缎等制成,正面有各种珠
宝首饰的装点,侧面悬挂流苏,
真可谓是动则摇曳生姿,静则雍
容华贵。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
而来的,由于是进关以后才流行
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
京样"。

(2)服饰。满族服饰是对我国现代
服饰影响最为显著的少数民族服
饰,旗袍、坎肩、马褂等至今仍
以其独有的魅力,成为各民族人
民喜爱的服饰。
旗袍满语为"衣介",也就是长袍
的意思,是满族最有特色的服装
。男子的旗袍是无领的或者是圆
领;捻襟、窄袖、也称箭袖或马蹄
袖;扣绊、下部两面或四面开衩、
束带。箭袖或马蹄袖,平时挽起
,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覆盖
手背,用以御寒,后来成为清朝
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开衩本
是为了上、下马的方便,后成了
区分等级的标志: 宗室开四衩,官吏士俗开两衩
。还有一种便服,下摆不开衩,
俗称"一裹圆"。腰带是满族男子
服饰中非常必要的,腰带上挂有
各种装饰物件,常见的是玉佩和
香荷包等。
马褂就是在马上穿着的褂子,它
长不过腰,四面开衩,罩在袍子
外面,可以抵挡风寒。开始时,
只有八旗士兵穿用它;雍正后期,
马褂作为八旗的一种象征,逐渐
在各个阶层流行起来,直到民-国
初年,马褂仍然是人们出入重要
场合的礼服,就是我们今天穿用
的"唐装",也是由马褂演变而来

坎肩是满族男子服装特色之一。
坎肩又称背心、马甲,是一种无
袖短衣。游猎时期的满族猎户多
穿毛朝外的皮坎肩。后来的坎肩
兼具装饰作用,多用绸缎制作,
四边镶有彩条;满族坎肩的样式愈
加别致,常见的有对襟直翘、对
襟圆翘、捻襟、琵琶襟、一字襟
、人字襟等,最受欢迎的式样是"
巴特鲁"。
女式旗袍大致与男式旗袍在款式
上是相同的,只是多一些装饰而
已。女式旗袍也是直立式的宽襟
大袖长袍,此外,旗袍的衣襟、
领口、袖边等处,镶嵌花纹或牙
子,使旗袍变得十分精美,成为
满族服饰中的精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式旗袍不断
演化,愈发新颖讲究。由宽腰直
筒式逐渐变成了紧身合体的曲线
型、流线型;立领、束腰、窄袖、
侧开襟、下摆回收,充分显示东
方女性线条美,显示出东方女性
文静端庄、典雅秀丽的内在气质
,成为中华女性的民族服装。
满族的女式旗鞋是我们俗称的"花
盆底鞋",鞋底中间即脚心部位嵌
上3寸多厚的木头,用细白布包上
,木跟不着地的地方,常用刺绣
来装饰。足蹬花盆底的旗鞋,可
使满族女子显得身材高挑,风姿
绰约。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所穿
平木为底的旗鞋,称为平底绣花
鞋。
3.民居特点

满族的民居充分体现了民俗对于
地理环境的选择性和适应性。满
族多居住在山区,御寒防冷的问
题是满族民居首先要考虑的实际
问题。
满族早期,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时
期,居住条件简陋,冬天居住"地
窨子",夏季居住"马架子"。随着
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与各民族间的
交往和学习,满族人逐渐形成自
己的居住习俗。
"口袋房,万字炕",形象地描述
出了满族人居室的主要特点。满
族人的房屋多为三间或五间,房
门开在东侧或次东间,整座房屋
形似口袋,因此称作"口袋房"。
屋里南、西、北三面筑有" "字型
大土坯炕,叫做"万字炕"。西炕
略窄一般不住人,也不许堆放杂
物,上面有一个搁板,是满族人
供奉祖宗的地方;南炕温暖向阳,
是长辈居住的地方,北炕是晚辈
居住的地方。为了避免生活上的
不便,满族人室内有各种软间壁
,有的是从炕面到房梁用木板糊
纸栅成两个空间;有的是在炕沿平
行的正上方,从棚顶吊下一根长
竿,叫"幔竿子",专门用来悬挂
幔帐,晚间睡觉时放下,在南北
炕之间起到遮挡作用。
火炕是满族人家住房主要的取暖
设备,因为火炕一般都通过做饭
的锅灶,所以烧水、做饭时,炕
总是热的。有的人家还把室内地
面下也修成烟道,称之为"火地"
或"地炕",在特别寒冷的季节,
可以加烧地炕,提高室内的温度。
与汉族民居不同的是,满族民居
的烟囱没有修在屋顶上,而是"烟
囱坐在地面上",烟囱修在房屋的
一侧,有孔道与火炕相通。烟囱
坐在地面上,不仅可以延长室内
烟道的长度,提高供暖的效力,
而且满族人的烟囱,过火量较大
,烟囱为宽大的台柱形,修在地
面上比较适宜。
东北气候寒冷,室内日常活动多
在火炕上进行,所以满族人室内
陈设比较简单。室内一般没有桌
椅,只有炕桌,有的人家有八仙
桌,就放在西炕前,上面摆放着
茶具;炕上有用来装衣物的大板柜
,被褥叠放在上面。来了客人,
请客人到炕上坐,全家人平时吃
饭、读书、做针线活也在炕上进
行。
满族民居的门窗也有特点,外面
的门是独扇的木板门,里面的门
是两扇门,有木制的插销。窗分
为上下两层,糊窗所用的窗纸坚
韧如革,称为"高丽纸"。窗纸糊
在窗户的外边,一方面可以避免
窗档中积沙,另一方面可避免窗
纸因冷热不均而脱落。窗纸糊上
后,还要淋上油,这样,既可增
加室内的亮度,又可以使窗纸坚
久耐用,所以"窗户纸糊在外",
就成为满族民居的一大特点。
满族入关后虽然受汉族文化的影
响较大,但是在东北的绝大多数
的居民,包括汉族在内,在居室
的特点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满族
民居的影响的。现在比较偏僻的
农村,许多人还是使用这种带火
炕的房子,只是室内的陈设由于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经有了
很大的变化。

满族节日风俗习惯
满族许多节日受到汉族人影响,在今天也过一些汉文化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
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不尽相同,或称“命名日”, 或称“诞生日”,或称“纪念日”等。

1、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

满族的风俗习惯
答:在生活中,满族人也有许多饮食禁忌和居住习惯,如不食狗肉、不允许随意坐室内西炕等。6. 满族风俗的满族禁忌 满族人有许多忌讳,如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不许打狗、杀狗、食狗肉,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此外,他们还有尊卑、等级关系上的忌讳和规矩,如新媳妇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饭,大...

满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满族节日风俗习惯
答:7. 结缘日:农历四月初八 农历四月初八是满族人的结缘日。在这一天,人们会互赠煮熟的盐水豆,彼此敬吃对方的豆子,这象征着普遍结善缘,表达了一家人团结友爱的理念。结缘的习俗是从敬奉长辈开始的,长辈接受晚辈的豆子后,会从自己的碟中取出两颗豆子回赠晚辈,这样的行为体现了满族文化中不分长幼尊卑...

满族的风俗习惯越简单越好
答:3、丧葬:入关前,满族以火葬为主,自顺治帝后期起,受到汉民族文化的影响,满族普遍改成棺材土葬,并结合本民族特点,形成了满族的特色葬俗。乾隆以前,各地驻防旗人由于要将死者及其遗属送回京中故旗,所以仍保持了火葬,而将骨灰装殓回京。

满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满族有什么特别的节日和风俗
答:2.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满族与汉族一样,有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3.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妇女们结伴外出,通过走沙滚冰和嬉戏欢闹等活动,以求祛病消灾。4. 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日,满族农村家庭会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小马插在饭盆...

满族的风俗及特色的介绍
答:1. 烧饭风俗 满族丧葬中,有“烧饭”之习俗。辽金时女真人就有将“其祭祀饮食之物尽焚之”的烧饭之俗。满族沿袭此俗,富贵人家还将生前所御狗、碰姿马焚烧的。2. 用菜风俗 满族烹调以烧、烤见长,擅用生酱(大酱)。蔬菜随季节不同而变化,杂以野菜(蕃蒿、蕨菜等)及菌类。满族先人好渔猎,...

满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
答: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习俗】: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要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

满族有哪些节日风俗
答:满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有:1、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2、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并影响汉族,汉族也将正月十五叫做元宵节。3、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4、添仓节,每年...

满族的风俗和简介(都不超过100字的)
答:1、满族,清朝缔造民族。因此满族的风俗习惯对汉文化影响很大。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2、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3、满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

满族有哪些节日和风俗
答:满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颁金节:这是满族庆祝民族诞生的节日。2. 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满族也有庆祝元宵节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这一习俗影响了汉族,使得汉族也将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3.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通常在正月二十日。在这一天,妇女们会结伴外出,通过走沙滚冰...

满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满族有什么特别的节日和风俗
答:满族的进餐习俗和饮食礼仪很多。如祭祀用过的神糕、神肉,路人可以分享,但一般不能带去,吃完后不允许擦嘴;家中人就餐,长辈不动筷,晚辈人绝不动筷;过年杀年猪时,有把亲友、邻里请来同吃白肉血肠的习惯。满族忌杀狗、吃狗肉和用狗皮,不戴狗皮帽子。因为满族长期从事狞猎,狗乃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