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个朝代的人口。

作者&投稿:播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各个朝代中国的人口是多少了~

很难有详细的数字,并且人口也是变动的。东汉和西汉人口最多的时候都是六千多万,唐朝鼎盛时期人口是八千万,宋朝可能略有下降,明朝也差不多这个数。清朝康熙时期,人口首次过亿,此后人口一直持续增长,到鸦片战争时期人口达到来3.6亿。新中国成立时,人口大概是五亿。你可以查中国的统计年鉴,上面有新中国成立后各个年代人口的详细数字。

我国现存的最古人口统计数字是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王朝创建人夏禹时的人口记录。

根据《帝王世纪》,当时的人口为13553923人。
这一数字以后为历代史书所采用,成为世界各国最古人口数字之一。

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人口为13714923人。在奴隶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又加战乱频繁,全国人口始终停滞在一千万左右。
进入封建社会时期,人口发展较快。
西汉平帝元始2年(公元2年)全国在籍人口为59594978人(《汉书》地理志)。
东汉桓帝永寿3年(公元157年)为56486856人(《晋书》地理志)。以后经历三国分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已,人口颇有减少。

在公元六世纪末,隋朝建立以后,全国重归统一,炀帝大业5年(公元609年)全国在籍人口恢复到46,019,956人(《隋书》卷29,《通考》户口1)。
唐代统治达250年,政局安定。玄宗天宝14年(公元755年)人口数字最高达52,919,309人(《通典》食货7),同西汉最高数字相比。仅少600多万。

九世纪中期以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战乱将引近百年。人口又一度减少。
公元976年宋朝统一全国。真宗景德3年(公元1006年)全国在籍人口恢复到16,280,254人(《宋会要辑稿》食货12)。
徽宗大观4年(公元111O年)达到46,734,784人(《宋史》地理志)。北宋全期,人口没有超过唐代最高数字。

十一世纪初期,金人入侵统治黄河流域,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全国政局又陷于南北对峙。
在公元1193—1195年之间,宋金两朝在籍人口合计曾达76,335,486人(《据《通考》户口2所载南宋口数,《金史》食贷志所载金口数合计)。

元代统治中国近90年(公元1279—1368年)。
世祖至元28年(公元1291年)全国在籍人口为59,848,964人(《元史》卷16世祖本纪13)。

明朝统治全国近三百年,留有详细的人口记录。
太祖洪武14年(公元1381年)全国户数为10,654,362户,口数为59,873,305人,每户平均口数5.62人(《明太祖实录》卷140)。
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全国户数为11,415,829户,口数为66,598,337人(《明成祖实录》卷26)。
整个明代历年在籍人口数字介于5,000—6,700万之间。

清朝时期人口增殖最快。顺治、康熙、雍正三代只有人丁数,没有人口数。一般所称口数包括男女老小在内,指的是全部人口总数。丁数是把每户所出壮丁人数,只指成年男子可任军役和劳役的数字;每户丁数平均只有一至二人,而人口总数每户平均都在5人左右。
顺治、康熙、雍正三代,人丁数历年都在两千万左右,估计人口总数均在六千万至一亿人左右。到乾隆年间,丁赋(人头税)并入地税,以后滋生人丁不再课税,人口隐瞒少了,人口增加甚快。
乾隆6年(公元1741年)在籍人口总数为143,411,559人(《清实录·高宗实录》卷157),这在中国历史上全国总人口数第一次达到一亿以上。
到乾隆28年(公元1763年),人口总数为204,209,828人(《清实录·高家实录》卷701)。
乾隆59年(公元1794年)人口总数为313,281,795人(《清实录·高宗实录》卷1467)。从乾隆6年到乾隆59年,经历53年,人口由1.43亿增加到3.13亿。乾隆是清朝极盛时期,五十年内人口翻一番是完全可能的。道光14年(公元1834年)人口总数为401,008,574人(《清实录·宣宗实录》卷261),全国人口第一次增加到4亿以上
。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生产力在增长中,全国人口从1亿迅速增长到4亿。

约公元前 2205一前2198年(夏禹时代)传说有1350万人

约公元前1115-前1079(西周成王时代)传说有1371万人

公元前684年(东周在三十三年)传说有1184万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估计2000万人

公元2年(西汉元始二年〕 5959万人

57年(东汉建武中元二年) 2100万人

75年(东汉永平十八年) 3412万人

88年(东汉章和二年) 4335万人

105年(东汉元兴元年) 5325万人

122年(东汉延光四年) 4869万人 140年(东汉永和五年) 4915万人

136-141年(东汉永和中) 5386万人

126-144年(东汉顺帝时) 4915万人

144年(东汉建康元年) 4973万人

145年(东汉永嘉元年) 4952万人

146年(东汉本初元年) 4756万人

156年(东汉永寿二年) 5006万人

157年(东汉永寿三年) 5648万人

220-265年(三国时期) 767万人(魏、蜀、吴人口相加)

280年(晋太康元年) 1616万人

581--600年(隋开皇中)约4450万人

607年(隋大业三年) 4601万人

605--618年(隋大业中) 890万户,约合4450万人

740年(唐开元二十八年) 4844万人

755年(唐天宝十四年) 5291万人

1080年(北宋元丰三年) 3330万人

1110年(北宋大观四年) 4673万人

1195-1223年(金章宗明昌六年---南宋嘉定十六年) 7681万人

1290年(元至元二十七年) 5883万人

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 6054万人

1403年(明永乐元年) 6659万人

1491年(明弘治四年) 5328万人

1578年(明万历六年) 6069万人

1651年(清顺治八年) 1063万人

1656年(顺治十三年) 1541万人

1659年(顺治十六年) 1900万人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 2034万人

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 2041万人

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 2041万人

1711年(康熙五十年) 2462万人

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 2502万人

1724年(雍正二年) 2611万人

1726年(雍正四年) 2639万人

1734年(雍正十二年) 2735万人

1741年(乾隆六年) 14341万人

1742年(乾隆七年) 15980万人

1743年(乾隆八年) 16445万人

1746年(乾隆十一年) 17189万人

1751年(乾隆十六年) 18181万人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 19034万人

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 20047万人

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 21083万人

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 22102万人

1775年(乾隆四十年) 26456万人

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 27086万人

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 28182万人

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 29110万人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 30148万人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 31049万人

1805年(嘉庆十年) 33218万人

1808年(嘉庆十三年) 35029万人

1822年(道光二年) 37245万人

1826年(道光六年) 38028万人

1829年(道光九年) 39050万人

1834年(道光十四年) 40100万人

1839年(道光十九年) 41085万人(湖南、福建、台湾未计在内)

1840年(道光二十年) 41281万人(湖南、福建未计在内)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 42134万人

1851年(咸丰元年) 43216万人(湖南、福建、台湾未计在内)

1910年(宣统二年)十八省人口,民政部统计是33118万人,邮局调查是43842万人

1911年(宣统三年〕 37767万人(清朝最后一年)

1912年(民国元年) 35572万人

1913年(民国二年) 43200万人

1919年(民国八年) 42767万人

1918-1919年(民国七至八年) 45265万人

1920年(民国九年) 44715万人

1921年(民国十年) 44338万人

1922年(民国十一年) 44715万人

1923年(民国十二年) 43609万人

1924年(民国十三年) 40000万人

1925年(民国十四年) 48550万人

1926年(民国十五年) 48550万人

1927年(民国十六年) 45778万人

1928年(民国十七年) 45184万人

1929年(民国十八年) 43893万人

1933年(民国十九年) 44400万人

1931年(民国二十年) 43893万人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48830万人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47353万人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 43586万人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 46215万人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46136万人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43840万人

1944年(国国三十三年) 46492万人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46100万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54877万人

1950年 54682万入 1951年 55748万人

1952年 56891万人

1953年6月30日24时 601938035人

1954年 59484万人 1955年 60818万人

1956年 62123万人

1957年 65663万人

1977年 80000万人

1978年底 97523万人

1982年7月 1031882511人

扩展资料:

据文献记载和实际情况来看,中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主要是下面两个关键时代。一个是清代乾隆至道光的100年间(1736-1834年),全国人口由不到1亿迅速超过4亿;一个是解放以来的30多年间,全国人口由4.7亿多迅速增长到10.3亿多。

清代以前,各个朝代全国人口的最高数字是:夏代1000万多;秦代2000万;隋、宋两代各4000万多;两汉、唐代、元代各有5000万多;明代6000万多。最多是金章明昌六年(1195年)至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南北合计7681万,古代的人口统计或估计是不精确的,而且少数民族人口一般都没有计入。

参考资料:中国网-中国历代人口略计表    



夏代(公元前2000-771年):约200万 西周(公元前1100-771年):约1000万
春秋战国(公元前600-221年):约400-500万
西汉初(公元前206年,高祖元年):约400万
西汉末(公元前2年,平帝元始三年):约5900万
东汉初(公元57年,光武中平二年):约2100万
东汉末(公元157年,桓帝永寿三年):约5600万
三国末:约800万
西晋初:(公元280年,武帝太康元年):约1600万
南北朝:约1100-2000万
隋初:(公元609年,炀帝大业五年)约:4600万
唐初:(高祖初年)约:1000万
盛唐:(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约5200万
唐末、五代:约3000万
宋初:(太祖至神宗)约2000万
北宋末:(公元1110年,徽宗大观四年)约4600万
元初:(公元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约6000万
明初:(公元1370年,洪武初年)约5000万
明后期:(公元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约6000-8000万
清初:(公元1652年,顺治八年)约5500万
盛清:(公元1742年,乾隆六年)约1.4亿
盛清:(乾隆后期)约3亿
晚清:(公元1851年,咸丰三年)约4亿
太平天国时期:约3.7亿
清末:(公元1869年,同治八年)约2.4亿
民国初:(公元1911年)约4亿
新中国:(公元1949年)约5.5亿
1970年: 约8亿
1990年: 约11.3亿
2001年: 约13亿

我国从远古时代起,就注意人口的登记和调查。我国现存的最古人口统计数字是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王朝创建人夏禹时的人口记录。根据《帝王世纪》,当时的人口为13553923人。这一数字以后为历代史书所采用,成为世界各国最古人口数字之一。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人口为13714923人。在奴隶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又加战乱频繁,全国人口始终停滞在一千万左右。
进入封建社会时期,人口发展较快。西汉平帝元始2年(公元2年)全国在籍人口为59594978人(《汉书》地理志)。东汉桓帝永寿3年(公元157年)为56486856人(《晋书》地理志)。以后经历三国分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已,人口颇有减少。

在公元六世纪末,隋朝建立以后,全国重归统一,炀帝大业5年(公元609年)全国在籍人口恢复到46,019,956人(《隋书》卷29,《通考》户口1)。唐代统治达250年,政局安定。玄宗天宝14年(公元755年)人口数字最高达52,919,309人(《通典》食货7),同西汉最高数字相比。仅少600多万。
九世纪中期以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战乱将引近百年。人口又一度减少。公元976年宋朝统一全国。真宗景德3年(公元1006年)全国在籍人口恢复到16,280,254人(《宋会要辑稿》食货12)。徽宗大观4年(公元111O年)达到46,734,784人(《宋史》地理志)。北宋全期,人口没有超过唐代最高数字。十一世纪初期,金人入侵统治黄河流域,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全国政局又陷于南北对峙。在公元1193—1195年之间,宋金两朝在籍人口合计曾达76,335,486人(《据《通考》户口2所载南宋口数,《金史》食贷志所载金口数合计)。
元代统治中国近90年(公元1279—1368年),世祖至元28年(公元1291年)全国在籍人口为59,848,964人(《元史》卷16世祖本纪13)。
明朝统治全国近三百年,留有详细的人口记录。太祖洪武14年(公元1381年)全国户数为10,654,362户,口数为59,873,305人,每户平均口数5.62人(《明太祖实录》卷140)。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全国户数为11,415,829户,口数为66,598,337人(《明成祖实录》卷26)。整个明代历年在籍人口数字介于5,000—6,700万之间。
清朝时期人口增殖最快。顺治、康熙、雍正三代只有人丁数,没有人口数。一般所称口数包括男女老小在内,指的是全部人口总数。丁数是把每户所出壮丁人数,只指成年男子可任军役和劳役的数字;每户丁数平均只有一至二人,而人口总数每户平均都在5人左右。顺治、康熙、雍正三代,人丁数历年都在两千万左右,估计人口总数均在六千万至一亿人左右。到乾隆年间,丁赋(人头税)并入地税,以后滋生人丁不再课税,人口隐瞒少了,人口增加甚快。乾隆6年(公元1741年)在籍人口总数为143,411,559人(《清实录·高宗实录》卷157),这在中国历史上全国总人口数第一次达到一亿以上。到乾隆28年(公元1763年),人口总数为204,209,828人(《清实录·高家实录》卷701)。乾隆59年(公元1794年)人口总数为313,281,795人(《清实录·高宗实录》卷1467)。从乾隆6年到乾隆59年,经历53年,人口由1.43亿增加到3.13亿。乾隆是清朝极盛时期,五十年内人口翻一番是完全可能的。道光14年(公元1834年)人口总数为401,008,574人(《清实录·宣宗实录》卷261),全国人口第一次增加到4亿以上。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生产力在增长中,全国人口从1亿迅速增长到4亿。

我国现存的最古人口统计数字是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王朝创建人夏禹时的人口记录。

根据《帝王世纪》,当时的人口为13553923人。
这一数字以后为历代史书所采用,成为世界各国最古人口数字之一。

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人口为13714923人。在奴隶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又加战乱频繁,全国人口始终停滞在一千万左右。
进入封建社会时期,人口发展较快。
西汉平帝元始2年(公元2年)全国在籍人口为59594978人(《汉书》地理志)。
东汉桓帝永寿3年(公元157年)为56486856人(《晋书》地理志)。以后经历三国分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已,人口颇有减少。

在公元六世纪末,隋朝建立以后,全国重归统一,炀帝大业5年(公元609年)全国在籍人口恢复到46,019,956人(《隋书》卷29,《通考》户口1)。
唐代统治达250年,政局安定。玄宗天宝14年(公元755年)人口数字最高达52,919,309人(《通典》食货7),同西汉最高数字相比。仅少600多万。

九世纪中期以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战乱将引近百年。人口又一度减少。
公元976年宋朝统一全国。真宗景德3年(公元1006年)全国在籍人口恢复到16,280,254人(《宋会要辑稿》食货12)。
徽宗大观4年(公元111O年)达到46,734,784人(《宋史》地理志)。北宋全期,人口没有超过唐代最高数字。

十一世纪初期,金人入侵统治黄河流域,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全国政局又陷于南北对峙。
在公元1193—1195年之间,宋金两朝在籍人口合计曾达76,335,486人(《据《通考》户口2所载南宋口数,《金史》食贷志所载金口数合计)。

元代统治中国近90年(公元1279—1368年)。
世祖至元28年(公元1291年)全国在籍人口为59,848,964人(《元史》卷16世祖本纪13)。

明朝统治全国近三百年,留有详细的人口记录。
太祖洪武14年(公元1381年)全国户数为10,654,362户,口数为59,873,305人,每户平均口数5.62人(《明太祖实录》卷140)。
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全国户数为11,415,829户,口数为66,598,337人(《明成祖实录》卷26)。
整个明代历年在籍人口数字介于5,000—6,700万之间。

清朝时期人口增殖最快。顺治、康熙、雍正三代只有人丁数,没有人口数。一般所称口数包括男女老小在内,指的是全部人口总数。丁数是把每户所出壮丁人数,只指成年男子可任军役和劳役的数字;每户丁数平均只有一至二人,而人口总数每户平均都在5人左右。
顺治、康熙、雍正三代,人丁数历年都在两千万左右,估计人口总数均在六千万至一亿人左右。到乾隆年间,丁赋(人头税)并入地税,以后滋生人丁不再课税,人口隐瞒少了,人口增加甚快。
乾隆6年(公元1741年)在籍人口总数为143,411,559人(《清实录·高宗实录》卷157),这在中国历史上全国总人口数第一次达到一亿以上。
到乾隆28年(公元1763年),人口总数为204,209,828人(《清实录·高家实录》卷701)。
乾隆59年(公元1794年)人口总数为313,281,795人(《清实录·高宗实录》卷1467)。从乾隆6年到乾隆59年,经历53年,人口由1.43亿增加到3.13亿。乾隆是清朝极盛时期,五十年内人口翻一番是完全可能的。道光14年(公元1834年)人口总数为401,008,574人(《清实录·宣宗实录》卷261),全国人口第一次增加到4亿以上
。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生产力在增长中,全国人口从1亿迅速增长到4亿。

中国各朝代总人口

夏朝:2400000人

商朝:8000000人 +

西周:14000000人 +

东周:12000000人 -

秦朝:30000000人 +

西汉:63000000人 +

东汉:56500000人 -

西晋:35000000人 -

东晋:17500000人 -

隋朝:46000000人 +

唐朝:80000000人 +

宋朝:126000000人 +

元朝:90000000人 -

明朝:250000000人 +

清朝:440000000人 +



各朝代人口数量
答:自秦大一统以来,中国的疆域轮廓大致确定。各朝代国力政治如何,民生凋敝与否,看户口数可窥一二。盖国家昌盛时,必定国富民强,人丁兴旺。秦大一统时,全国人口约3000万。秦末经楚汉之争,人口锐减约50%,汉初不过1500多万。西汉兴盛,人口增至6000万。但两汉之际,天灾人祸,人口又骤减一半至3000万。东...

中国各个朝代的人口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人口最多?
答:到乾隆时期,全国人口正式突破2亿,道光十三年(1833年)达到4亿。清朝人口的增长得益于国家稳定、农业发展和新兴粮食作物的推广。尽管19世纪发生了太平天国起义、捻乱和回乱等战乱,以及自然灾害,但海外移民的增加使得清朝灭亡时,中国人口维持在4亿3千万多人。以上是关于我国各个朝代的人口数量的详细介绍...

...各位专家:1911年,1949年两个时代更迭时间点上,中国各有多少人口?
答:1910年-1911年中国总人口大约是5.6亿多,1949年中国总人口大约是4.2亿多。历史资料给出的中国历史上各时代全国总人口数据统计表 公元前220年 (秦王政二十六年) 约20,000,000 公元2年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 59,594,978 公元57年 (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 21,007,820...

古代人口数量
答: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人口开始迅速增长,主要原因是铁犁牛耕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增加了社会的人口容量。国家为了增加兵源和粮食,也大力鼓励农耕,加速了农业发展,促进人口增长。根据估计,战国时代的人口峰值为2600万。具体而言,楚国大约500万,秦国400万,齐国400万,赵国350万,魏国350万,...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人口最多?(具体数据)
答:4、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人口高峰,峰值达到5900多万,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5、元朝:宋末战争导致人口大幅下降,蒙古人建立元朝时,人口仅有5985万。尽管如此,凭借宋朝的人口基数,元朝人口数量仍超过其他朝代。这些朝代在古代中国的繁荣和平时期,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人口数量相应增长。然而,...

历朝各代疆土面积和人口信息汇总
答: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疆域版图和人口变迁是一部宏大的画卷。从夏朝的初创到清朝的覆灭,每一段时期都承载着独特的兴衰故事。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领略历朝历代的辉煌与变迁。夏朝,公元前2029年至公元前1559年,这个古老的王朝见证了471年的岁月流转(约471年),虽然具体数据缺失,但它的存在奠定了...

古代人口普查:在中国历史哪个朝代人口最多?
答:对于中国古代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朝代这样的问题,得先从整体出发。那么接下来就是先看看各个古代朝代的人口统计。虽然,中国是最早有人口记录的国家,史料丰富。但多是历代王朝征课赋役的户、口或丁数。这些数字有的比较接近实际存在的人口,有的则需估算才能成可比数字。而边疆民族人口多不列国家编户,不易...

中国古代人口最多是在哪个时期
答:中国古代1840年以前以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31150万最多 也许有?夏.商:1 355万人口。西周 2000万左右。西汉 5959万人 唐代 8000万左右。清代乾隆 20809万,至道光 增长到近4亿人。民国 40000万左右 现代 13亿

各个朝代中国的人口是多少了
答:东汉和西汉人口最多的时候都是六千多万,唐朝鼎盛时期人口是八千万,宋朝可能略有下降,明朝也差不多这个数。清朝康熙时期,人口首次过亿,此后人口一直持续增长,到鸦片战争时期人口达到来3.6亿。新中国成立时,人口大概是五亿。你可以查中国的统计年鉴,上面有新中国成立后各个年代人口的详细数字。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人口最多?(具体数据)
答:不过有了宋朝的人口基数,在元朝入主中原后人口数量还是比其他朝代多很多。这五个朝代在古达时期都是繁荣和平的朝代,百姓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口数量也就提高了。但在当时人口并不是持续增长的,因为改朝换代的惨烈战争会让不少百姓将士牺牲。这也是古代中国人口数量不多的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