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状语

作者&投稿:源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文言文中状语 宾语 谓语 定语是什么意思

1。状语:修饰动词、副词、形容词甚至整句,说明谓语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伴随状况、目的等等。如:他在灯下看书。“在灯下”是状语。

)

2。谓语:说明主语是什么,干什么,怎么样。它回答的是主语“干什么,是什么”的问题。如上句中主语“我”干什么?“看书”。“看书”就是谓语。

一个句子,一般都可分成主、谓两大部分(祈使句是省主句)。再细分又可分成谓语(动词)、宾语,表语,补语(包括宾补和主补),定语,状语,同位语等。

如第一例中谓语部分可划分成谓语(看)和宾语(书)。

谓语部分中心词一定要是一个动词,要么是行为动词,要么是系动词,不同的动词构成不同的句子类型。

句子的各种时态、人称和数的变化都在谓语动词上变

3。宾语。指谓语动词所涉及的对象,由名、代、数,宾语从句等相当于名词的词句充当,但人称代词要用宾格。如:还说上例。谓语动词是“看”,看什么?看“书”,“书”是动词“看”所涉及的对象,是“看”的宾语。

需要说明的是:只有及物动词和介词或相当于及物动词和介词的短语才可带宾语。

4.定语:在汉语中,定语常由形容词、数量词、名词、代词充当,也可有其他词或短语充当。定语用来修饰主语和宾语。例如:(暖和)的阳光照着(平静)的湖水。(形容词作定语)

2. 文言文中的状语部分是什么

所说的文言中的状语是我们在研究时根据现在的语法适当命名的。状语是是用来修饰动词也就是谓语的。通常是在文言中以介宾形式或者名词活用出现。文言文中的状语基本为后置状语。

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以+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⑥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于+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后置,实际上就是“置动词后”。之所以是“后置”,其主要的参照物是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在现代汉语中,状语是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若有放在谓语(动词)后的现象,则谓之。

第一:找出(准)句子当中的关键词(谓语动词) 为什么要找出和找准动词?原因很简单,这是因为状语是专门用来修饰谓语(动词)的。所以只要把谓语(动词)找出来了,剩下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如:

①得双石于潭上 (《石钟山记》)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③赵尝五战于秦 (《六国论》)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上面四个句子的关键动词分别为:①得 ②贤 ③战 ④申

第二:掌握介词结构(状语)后置的规律 上面说了:状语是专门用来修饰谓语(动词),而如果是状语后置的情况,它一定要符合这么一条规律

“谓(动)+(宾)+(介)+名(代)”

在这里的“介词结构”就可以理解成后置的“状语”了。实际就应该是:

“谓(动)+(宾)+【介+名】”

①得双石于潭上 结合规律判断:“得”应该是“谓语动词”,“双石”作“宾语”,“于”是“介词”,“潭”是“名词”。由此,根据上面两条,可以推断出这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于潭上】得双石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结合规律判断:“贤”应该是“谓语动词”,“于”是“介词”,“弟子”是“名词”。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也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师不必【于弟子】贤

③赵尝五战于秦 结合规律判断:“战”应该是“谓语动词”,“于”是“介词”,“秦”是“名词”。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也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赵尝【于秦】五战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结合规律判断:“申”应该是“谓语动词”,“之”作“宾语”,“以”是“介词”,“孝悌之义”是“名词性结构”。由此,可以推断出这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以孝悌之义】申之

3. 文言文状语后置的句子有哪些

状语后置也就是介宾短语后置,有很多例句,例如: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2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指南录后序》3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孔子世家》4 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孔子世家》5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孔子世家》6 管仲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管仲列传》7 太子欲图国事于先生也。 《刺客列传》 8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淮阴侯列传》9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10 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六国论》二、介词“以”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古汉语中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翻译时也应该提到前面。这时,介词“以”一般可理解为把、用。

11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书》12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鸿门宴》13 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 《高祖本纪》14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高祖本纪》15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16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

《孔子世家》17 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賷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 《滑稽列传》18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

《刺客列传》1、“欲为圣明除弊事,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莫道不消魂, , 。”

(李清照《醉花阴》) 3、“ ,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4、“ ,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蝉则千转无穷, 。” (吴均《与朱元思书》) 6、《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历来为人们传诵的两句是: , 。

7、《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寓情于景是诗句是: , 8、《别云间》中深刻的表现出诗人内心深处亡国之痛十分深沉的诗句是: “ , !” 9、《水调歌头》中诗句“ , , 。”到出了世间万事万物不可能永远完美、团圆,人生有聚也有散的自然规律,富含人生哲理。

《水调歌头》中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 , 10、人们常引用韩愈《马说》中的句子:“ , 。 , 。”

来说明:人才需要有人来发现和培养,发现人才的人很重要,比人才更难得。《马说》中阐明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马说》中写千里马的屈辱至死的句子是:“ , 。”

《马说》中表明全文主旨的一句是:“ , 。” 11、《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揭示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 12、《陈涉世家》写陈涉年轻时的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

《陈涉世家》中表现陈涉对封建贵族制度不满的句子是:“ !” 13、生活中,许多人(比如优秀的人民教师)有极强的奉献精神,我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的诗句:“ , 。”来称赞他们。

1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千古名句是 ,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寓情于景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15、《天净沙.秋思》中表现了游子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 16、《雁门太守行》中表达欲报效朝廷的诗句是: , 17、《山坡羊.潼关怀古》一曲中的主旨句是:“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中,“聚”和“怒”分别从 觉和 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的 。 附:文中出现的要求记诵的名句 1、“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3.《气候的威力》)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0.《邓家先》) 3、“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2.《核舟记》)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语文书221页)。

4. 文言文中的定语、状语、宾语是什么样的

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条件: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具告以事.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定语后置句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一、“中心词+之+定语+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二、“中心词+定语+者”.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三、“中心词+之+定语”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请问文言文的动词变成状语的条件是什么?急!!
答:动词用作状语,这是就它在句中的职务(语法功能)而言的,若从词类角度说,又叫做动词用作副词。动词用作状语,在文言里并不很多。1.《商君列传》中“五羖(gǔ)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五羖大夫百里奚为秦国的国相时,劳累了也不坐着乘车,天气再热也不张开伞盖。)句中动词“...

文言文状语和定语有什么区别
答:状语,是用来形容动词的。定语,是用来形容名词的。例如,前出师表中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预报之于陛下也。”“于内”、“于外者”都是状语,意为,在朝廷内,在朝廷外 “先帝”用来形容“殊遇”,是定语 ...

文言文的状语,定语,谓语宾语等虚词是什么?
答:【状语】:描述主语动作状态的词句子成分作状语的一般也是动词,形容词,这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文言文中名词也经常怍状语,这属于名词的活用,叫名词作状语。综合起来看,动词、名词作状语的较为常见;其次是介词结构,但与现代汉语不同,介词结构作状语在文言文中绝大部分情况下是要后置的,这叫介词结构后置或者...

文言文状语后置的句子有哪些
答:文言文状语后置的句子有哪些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你知道哪些00后职场硬刚事件?正版家襄铃 2018-07-28 · TA获得超过11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96.1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把状语摆到中心词的后边,突出状语所表达的内容。 文言文有《鸿门宴...

文言文状语后置句怎么判断
答:判断如下:最基本的判断方法是“比较”。状语后置多见于介宾结构状语,例如,现代汉语“在梦中相见”,其中的“在梦中”属于介宾结构,作为“相见”的状语放在前面,文言文一般放在后面,表述为“相见于梦中”。状语后置判断方法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

高中文言文状语后置的句子
答:1. 如何区别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的句子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

文言文状语后置的类型
答:5. 文言文状语后置句的意思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

文言文状语后置的句子有哪些
答:状语后置也就是介宾短语后置,有很多例句,例如:1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2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3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孔子世家》4 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孔子世家》5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

文言文妆语前置句例句
答:文言文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 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2. ...

状语前置文言文
答:此处:战河北 即为“战于河北”,也就是“于河北战”,这里“于河北”修饰“战”所以为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在谓语之后的成分应看作补语,但是在文言文中应看作状语),所以,此处“战河北”就是一个状语后置. 《送东阳马生序》:“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这里,“弗之怠”,其实原本应该是“弗怠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