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学什么?

作者&投稿:能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哲学专业是学什么的啊?~

哲学

哲学专业主要学习课程有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逻辑学、心理学、中外哲学原著导读等。

转一些信息过来(按照后来的补充略改)
发信人: anthonyricky (迷花倚书不倚石), 信区: Philo
标 题: Re: 请教哲学系毕业去向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4月16日23:00:30 星期一), 转信

06年毕业的02级本科生
本人 不完全统计
全班40人
本系保送读研(直博)9人,保送本校非本系3人(两个马院,一个政管)
保送外校 人大1人,南开1人
美国3人,加拿大1人,英国2人,日本1人,韩国1人
其他就业,大都在公司,还有创业的,公务员的,其中1人今年考研进光华(初试第一名)
哲学本科毕业如果直接出去找工作的话,确实没什么对口的专业。读哲学的变数极大,最后做学问的毕竟是极少数极少数,绝大多数的同学都找到不同的出路。哲学系的学习非常自由(在普遍自由的北大里,哲学系的自由选择的余地也是惊人的),所以学出来的效果很不确定。如果自己比较松懈,那么在哲学系混到毕业也是很容易的,出路就可能非常堪忧;但如果自己志向明确的话,哲学的学习可以成为将来道路的一个非常好的基础。除了继续走哲学路之外,如果是将来转学法律、政治、经济、国关等各种人文社科领域,哲学的基础(如果你用心学的话)也一定会令你受益无穷。如果你只满足于混张好看的文凭,将来能混口饭吃,找工作容易些,起点薪水高一些,那么哲学系肯定是不适合你的。但如果你是有主见、有志向的人,那么无论出去以后做什么,哲学系都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哲学系:既培养哲学家 也培养复合型人才
“我们北大哲学系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一个缩影。”北大哲学系副主任李四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能够说这句话是不简单的。”

1912年,北大设立哲学系,两年后,开始招收本科生。之后的93年里,梁漱溟、胡适、朱自清、汤用彤、冯友兰、熊十力、顾颉刚等一批大师都曾在此求学或任教,北大哲学系也因此被冠上了“中国思想家摇篮”的美誉。

现在,仍有一批知名学者供职于哲学系,在学术研究之余,也担任着本科生一线教学工作。

通选课七分之一由哲学系开设

10月18日晚七点,理教103。离上课时间还有十分钟,这个200人的大教室已经座无虚席,一些同学只能站在两侧的走道上。这是通选课“科学通史”的教室,授课老师是哲学系教授吴国盛。

吴国盛教授15岁考入北大,33岁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最年轻的研究员,35岁回北大任博导,其著作《科学的历程》一经出版就成为了中国科学哲学界的经典教程。这位“60后”的教授,中国科学哲学领域的专家,在面向全校同学开设的通选课上,用最平易的语言向同学们讲述科学史。

通过形象化的概念解读和智慧的思考批判,吴国盛教授把“科学”和“历史”两个枯燥难懂的学科生动地传递到同学面前。他把中国科学比喻成为“中国园地”,把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原因总结为“内部生态失衡”和“外来生物争夺阳光雨露和肥力”,简单的比喻中既体现出了生物学的科学概念,又用这种简易的生物现象总结了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

“讲科学首先得从文化讲起,任何文明的科学史都是文化史。”吴国盛教授说。在教学中,他将科学与文化、文史哲和理化生巧妙衔接起来,纵贯古今,对比中西,从文化的深层根源来寻找科学变迁的联系,而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的介绍。

物理学院的小王最初只是想从这门课上了解科学的发展历史,但几节课之后他惊奇地发现,自己学到了“历史、哲学、文明史,还有思考的方式。”

采访中李四龙老师告诉记者,全校的通选课程中,七分之一是由哲学系开设的。“可以说,哲学系为提高本科生人文素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在开设大量高质量通选课之余,2000年秋,哲学系又开办了双学位和辅修专业,满足了更多对哲学有兴趣的外系同学的要求。

“要喜爱哲学,但也不要局限于哲学”

“哲学系是以培养哲学家为目标的,但在培养哲学家的同时,我们还要为社会提供一大批具有哲学素养、哲学头脑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李四龙老师说。每年,他都会向新生提出两个看似矛盾的要求:要喜爱哲学,但也不要局限于哲学。因为要成为哲学家,需要了解各学科的知识,而就大多数学生的整体发展来讲,学习各个学科的课程,能够“拓宽今后的发展渠道”。

这正是哲学系着力构建的跨学科培养模式:他们不仅打破了二级学科的界限,组建了“美学”、“宗教学”等六大学科群,还尝试突破一级学科壁垒,准备构建哲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等三个系列的跨学科培养方案。

“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哲学家有利,对培养复合型人才也有利。”李四龙老师说。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二元人才培养理念,自1999年起,哲学系对本科生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四次比较大的调整。其中,份量最大的课程改革,其基本思路是:降低必修课的学分,提高选修课的学分,建构“以必修课为主干,以选修课为主体”的本科生课程体系。

仅有六门的全系必修课

由张祥龙教授主讲的“哲学导论”面向哲学系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是一门公认的哲学入门好课。在长达七页的教学大纲中,张祥龙教授明确介绍了每一章节的教学安排,以及针对这一章节的大量的阅读材料。

《西方名著选读》和张祥龙教授自己编成的《中国古代哲学名篇》是每个选课的同学都必须阅读的。“这对于刚进校的学生很难,我也知道。”张祥龙教授说,“但我相信,哲学的兴趣是可以传染的,而传染的最好方式就是阅读经典。”

“学习哲学,就要直接读到古今中外伟大的哲学心灵,直接跟这些心灵对话。”这是张祥龙教授常说的一句话。为了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心灵”,他在“哲学导论”的课堂上不使用教科书,也不偏重任何一种哲学传统,而是把不同的体系放在一个平台上进行多元的比较,向同学们活生生地展示,什么是哲学。

不过,在哲学系,像“哲学导论”这种严格意义上的“全系必修”课只有6门,20个学分。另一种专业必修课“类型必修”,则并没有具体规定选课内容,而只是针对某一系列的课程设置了学分要求。“这就给学生选课提供了比较大的余地,也给他们的课外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时间。”李四龙老师说。

“哲学导论”只是哲学系优质课程的一个缩影。现在,在本科生课程建设方面,哲学系已经拥有了两门国家级精品课,一门北京市精品课,四门校级精品课,还获得了多项国家级或北京市的教学成果奖。

“有什么样的学风,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张梧是哲学系04级本科生,上个学期,他刚刚完成了自己的学年论文。每个哲学系学生都要完成一篇“学年论文”,这是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一个“热身”,由每一位学生自己选题,并与导师进行沟通。

“这是一个独立研究的过程,从中也可以慢慢摸索到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张梧说。他对这一安排非常赞同:“在北大这样的环境里,人文经典的涵养和基本学术的训练是每个学生都必须的。”

学年论文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作业”。每年,哲学系都会从所有学年论文中选出十篇优秀论文,予以奖励。然后再从十位获奖同学中选出两名,组成两个本科生创新团队,开展学术活动。同时,哲学系还会向每个团队发放2000元的经费作为资助。

近些年,哲学系提出了“创建一个以重视实践、鼓励创新为取向的本科教学软环境”。对此李四龙老师解释说,鼓励创新的软环境,说白了,就是学风建设。

“我们想营造一个本科生的创新体系。”李四龙老师说。这一体系包括四个环节:导师制、学术论文、社会实践、文化活动。从2002年开始,哲学系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今年又强化了这一制度,规定每一位导师名下的本科生不能超过五名,在本科四年期间,导师必须带领自己的本科生参加至少一次研究生的学术活动。

“哲学绝不仅只是学问,而更重要的,应该是问学。”张祥龙教授说,“只有不断地发问不断地探讨,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性。” 其实,哲学系的学风建设,也正是希望培养学生发问、探讨的精神。

“哲学系是北大最温暖的所在”

在哲学系待了三年多的张梧,感触最深的是哲学系的老师们。“这些老师们研究的哲学思想和他们的为人是一致的。”张梧说,“他们投入毕生精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充实、快乐、专注、淡泊,这些都能让人感受到哲学动人的力量。”

张梧说自己“对于哲学的热爱,首先来自于对哲学系的热爱”。而他对哲学系深厚的感情,则是建立在每一位老师人格魅力基础之上的。

“北大偌大的院子里,有一个温暖的地方,有一群让你想起来就踏实的人。”张梧说,“哲学系就是这样的所在,哲学系的老师就是这样的人。”

相比之下,哲学系副系主任李四龙的话语则更加朴实:“这是多少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也要继续维护、发展这一形象。”



哲学
哲学就是用简单的说话来体现出隐含深层意义的道理,让人们去思考和体会。哲学本身就是一种完善自己精神修养和帮助他人完善思想的。
哲学的特征在于追问本质,不断反思。内容上,哲学的反思对象无所不包;深度上,哲学的反思是无穷无尽的。现实中,我们可以借用哲学的思维方式,但是不能照搬哲学的思维方式。也即是说我们能够直接关注的现实是具体而有限的,思维的不可封闭性使得我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不能进行无穷追问。
编辑本段哲学的来源
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ία" (philo-sophia)转变而来,意思为“爱好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皮尔金哲学辞典中定义哲学为“有关思想,行为,与实在中最基本与普遍的概念。”皮尔金百科中提到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在于,哲学问题的答案不能仅由经验证据来得到。无论如何,这些观点都被牛津哲学辞典所挑战:“二十世纪晚期...偏向于将哲学思考视为对于任何一种智识探索的最好实践”。的确,许多早期哲学家在自然哲学方面的观察最后都形成了现代科学对于众多课题上重要的基础。
另外,哲学较不正式的用法可能是指一种特别的方法或是信念。
编辑本段哲学的历史
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不管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他们的想法之所以有别于迷信的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问题,至今依然。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他们三人做注脚而已,仍离不开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换言之即使数千年后,我们依旧在试著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代表著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哲”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世“哲学家”,“思想家”之谓。
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而实际上在之前的《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
19世纪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借用古汉语译作“哲学”,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在西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而在学术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
最早哲学的范围涵盖所有的知识层面。它一直是人类最抽象的知识研究。对哲学一词的介绍最初来自希腊思想家毕达哥拉斯。
编辑本段哲学的基础学科
古希腊哲学家透过问问题来进行哲学实践,他们所提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为三类,这三类问题分别形成了哲学的基础学科, 形而上学(metaphysics),知识论(Epistemology)以及伦理学(Ethics)。
最初的三类问题分别是:
* 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的问题。
* 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
* 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
必须要注意的是,这三门主要学科并非壁垒分明,事实上在许多方面他们互相覆盖到彼此的领域,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形而上学主张不可能忽略知识论的理论基础。同样的的知识理论就是在架构主体与形而上学事实之间的关系。而道德的实践往往与道德真理的存在与否和我们怎么去了解它息息相关。哲学的困难在于,一个完整的理论通常必须在形而上学与知识论都有良好的说服力。多数的哲学家不是只有专精一个领域,或是是他在形而上学领域的主张很具说服力,知识论上却无法说服我们。只有少数具有热情与天赋的哲学家才能精通各个领域并且提出一套自己的理论。只有这样的哲学家才能名留青史,她们的理论通常非常具有说服力并且横扫历史改变了人类对于世界的看法,
编辑本段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从西方学术史看,科学是哲学的衍生物。后来,科学独立为与哲学并行的学科。科学与哲学有互动关系。科学产生知识,哲学产生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现代西方哲学中有科学哲学,是专门研究有关科学的理论。这种理论研究了科学的历史,为科学总结了许多理论模型,但这也只是解释了科学,并不是可以指导科学。哲学是人类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使人崇高起来的一门学问。
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不具有或很少具有“现世”用途。有人认为,离开哲学,各门学科也可以发展得很好,或者会更好。哲学并不关注各门学科中实例、概念或定理的具体内容,它所关注的,是这些具体科学的“基本常识”,或是其中被人们惯常使用因而视作理所当然的概念、准则、定律等。这包括:促使它们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们在哪些范围上有效?它们的威权是由什么来得到保证?它们是否已经是这门具体学科中所要求的足够的基本前提?它们对人有什么意义?等等。以及将这些疑问运用于哲学自身。
因此:
物理学研究物体现象、结构和运作规律,寻求一种解释现象的客观最优方法;而形而上学要求对规律的有效性以及最优方法何以成立作出说明。
知识多被视为经验以及方法的整合;而知识论关注的是知识自身是否可以获得、是否可以划界以及是否具有意义。
数学利用逻辑形式来研究数量、结构以及模型;而逻辑学则关注那保证推理有效的威权是什么、逻辑推理的可靠性和完备性。
社会学试图以某种普适定律来概括并预测人类群体或其中个体的行动;而伦理学则更加关心这些行为的自由度与道德责任的相关性、其内在动机、意义所在以及如何使人们的行为朝向一个最优的趋势发展。
政治学关注权力的转移;而政治哲学对权力何以能够出现并成立更加关心。
艺术向人们展现美的魅力,却不曾说明这魅力的由来;而美学则追问美的本质和意义。
编辑本段哲学的价值
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原因是,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并且减低教条式的自信,这些都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于通过哲学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灵会变得伟大起来,因而就能够和那成其为至善的宇宙结合在一起。
哲学也可以说是理性对于信仰的研究,同时还有理性对人与自然规律的总结。
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哲学还是对人的自我一种定位的工具。
编辑本段哲学的分支
利他主义 —— 反现实主义 —— 佛教哲学 —— 儒家思想 —— 享乐主义 —— 唯物主义 —— 唯心主义 —— 理想主义 —— 非现实主义 —— 逻辑正确主义 —— 悲观主义 —— 道家思想 —— 自我主义 —— 悲观主义 —— 理性主义 —— 现实主义 —— 唯美主义 ——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辩证唯物主义 —— 客观唯心主义 —— 主观唯心主义 —— 非理性主义 —— 斯多噶主义 ——存在主义——形而上学——功利主义 —……
哲学分支
由于研究领域的不同,哲学有很多分支。
* 哲学史
o 东方哲学史
+ 印度哲学
+ 中国哲学史
+ 伊斯兰哲学
+ 日本哲学
o 西方哲学史
+ 古希腊哲学
+ 中世纪哲学
+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
+ 德国古典哲学
+ 俄国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o 辩证唯物主义
o 历史唯物主义
o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科学哲学
* 现代哲学
o 生存哲学
o 分析哲学
o 人文哲学
o 解释学
o 符号学
o 实用主义哲学
* 伦理学
o 医学伦理学
o 教育伦理学
o 政治伦理学
o 家庭伦理学
o 生命伦理学
o 生态伦理学
* 美学
o 美学史
o 艺术美学
o 技术美学
* 形而上学
* 现象学
* 过程哲学
* 知识论
* 死亡哲学
* 人生哲学
* 法律哲学
* 心灵哲学
* 墨家哲学
* 当代英美哲学
* 比较哲学
* 当代法国哲学
* 哲学哲学
与哲学相关学科
* 相对论
* 量子力学
* 混沌学
* 弦理论
* 思维科学
* 人工智能
* 心理学
* 信息论
* 语义学
* 科学社会学
* 逻辑学
* 科学学
* 控制论
* 机械论
其他与哲学相关的学科
* 宗教哲学
* 政治哲学
* 法律哲学
* 物理哲学
* 天文哲学
* 化学哲学
* 语言分析哲学
* 佛教哲学
* 教父哲学
* 教育哲学
* 语言哲学
o 日常语言哲学
* 自然哲学
* 经济哲学
* 同一哲学
* 思辨哲学
* 生物学哲学
*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 历史哲学
* 易学
* 经学
* 玄学
* 灵源泛哲学体系
* 诸子哲学
哲学命题
* 自由意志
* 决定论
* 因果律
* 随机性
* 白马非马
* 百姓日用即道
* 悖论
* 变化日新
* 辩者二十一事
* 仁为万物之源
* 体用一源
* 天不变道亦不变
* 天道自然
* 万物皆备于我
* 物极必反
* 心统性情
* 心无本体
* 新故相除
* 形质神用
* 性即理
* 性日生日成
* 一分为二
* 一物两体
* EPR悖论
* 坚白相盈
哲学书籍
周文王《周易》
老子 《道德经》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罗素《幸福之路》
卢梭《社会契约论》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柏拉图《理想国》
《哲学研究》、《逻辑哲学论》、《存在与时间》、《正义论》
还有最新出版的《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
伯特兰•罗素
《论几何学的基础》
《莱布尼茨的哲学》
《数学原则》
《数学原理》 (3卷,与怀特海合著)
《哲学问题》
《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知识》
《逻辑原子主义哲学》
《数理哲学导论》
《心的分析》
《物的分析》
《对意义和真理的探究》
《西方哲学史》
《人类的知识--其范围和界限》
《我的哲学发展》
主要的哲学家
1、西方
(1)希腊哲学家
赫拉克利特(火本原说创始人)
泰利斯(水本原说创始人)
阿那克西曼德(无定说创始人)
阿那克西美尼(气本原说创始人)
毕达哥拉斯
克塞诺芬尼
巴门尼德
芝诺
恩培多克勒
阿那克萨戈拉
留基波(原子论创始人)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伊壁鸠鲁
(2)基督教哲学
查士丁
奥古斯丁
拉克坦修
托马斯•阿奎那
罗色林
安瑟尔谟
罗吉尔•培根
(3)文艺复兴后
佛朗西斯•培根
霍布斯
笛卡尔
斯宾诺莎
莱布尼茨
洛克
贝克莱
休谟
卢梭
康德
费希特
黑格尔
费尔巴哈
马克思
尼采
转自百度百科.

让你的心灵更加的丰富 有颗善于思考的习惯 看问题也不会很单一而短浅
我个人觉得如果不是哲学专业的学生(以后不会进行学术研究的话 其实哲学有很多分支 如 逻辑学 美学 伦理学等等
我个人认为看些伦理学的书会对你走如社会有很大的帮助
赛涅卡《强者的温柔》
柏拉图《理想国》
还有一些叔本华、尼采的自传可以看看
学哲学不管是哪种 我个人认为没有一颗敏感的心和良好的悟性是不行的

哲学是一种反省思维。
建议不要学。

——扯诞哲学创始人

请问一下哲学专业学什么,开设课程有哪些
答: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企业等部门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更多关于哲学专业学什么,开设课程有哪些,进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f2481b1615832297.html?zd查看...

哲学是什么?哲学的精髓是什么?
答:哲学是对世界基本和普遍的问题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的精髓是世界观与方法论,或者说是研究体用关系的一种系统学问。哲学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一般具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

哲学是一门什么学科呢?
答:哲学是一门智慧之学,学习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看待和认识世界,可以帮帮助我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于哲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因此,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去认识事物,用正确的方法分析事物,如哲学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分为二的观点等。

大学哲学学什么
答:学习哲学必先了解历史、地理、文学、管理、自然科学等知识,只有以以上学科作为基础,才能在学哲学的过程中有深刻的体会。了解历史、地理,才会了解人类社会的过去,并以此认识现在,推断未来,形成关于社会的时间、空间发展概念,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全面的整体的动态的真正哲学体系;了解文学,才能将所学的哲学...

哲学是什么东东?哲学学什么?
答:学习哲学的目的对于专门从事哲学研究的人来说,学哲学本身就是学哲学的目的。即为哲学而哲学。生存就是为了哲学研究。人生的一切意义就在于哲学研究。对于非专门从事哲学研究的人而言,学哲学的目的是:挖掘、构造、强化和改造人的思想(自我的和他/她人的);规范和批判人的思维方法,进而养成高效的思维...

“哲学”学的是什么啊?研究的又是什么呢?
答:以至于后来的人只能通过哲学史进行哲学地思考。人们通过学习哲学史,在对哲学史的理解当中,跟随哲学家一起思考、追寻人类终极问题的答案,也通过对哲学史上哲学家们对终极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评估,检验,不断地推进人们对终极问题解决的进程。故在现在,哲学学的就是哲学史,研究的就是哲学史。哲学家以哲学...

哲学到底研究什么?
答:唯心主义哲学,是反映反动的、保守的剥削阶级的利益要求,是为剥削阶级利益服务的。那么 ,哲学到底研究的是什么?1. 应该是人与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物质世界只是人脑的反映,是人脑的产物;2. 应该是人类如何看待物质世界,如何认识世界,如何改造世界,如何在改造世...

哲学专业学什么,开设课程有哪些?
答:\r\n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企业等部门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r\n更多关于哲学专业学什么,开设课程有哪些,进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f2481b1615832297....

大学里的哲学专业学些什么课程
答:4.了解国内外哲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5.了解国内外最重大的实践问题和发展动态;6.具有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初步能力。主干学科:哲学 主要课程: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逻辑学、心理学...

哲学本科都有什么课程?
答:虽然同为哲学课程,但各学校的具体安排均有所不同。以下提供两所高校的相关资料,可供参考:1、复旦大学哲学系运用“结构—功能”的方法对哲学专业本科生的课程体系进行综合性的改革,开设下列课程: 第一类是“基础理论课”,包括: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逻辑学概论;心理学概论;宗教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