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与林徽因》书中我们读到了什么?

作者&投稿:英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林徽因是一个让人神魂颠倒的情人,一个如沐春风的朋友,更是一个可以患难与共的妻子。
时间的飞鸟掠过水面,唤醒一个美丽芬芳的梦。一行行沾着露水的诗句,带着清晨的气息,排成了队。
池中的莲花,悄然绽放。让我们深深体会,原来可以在岁月中静思安好,身虽陨却因爱不朽!在这些美丽清新的文字里,他们的欢声笑语、情意暖暖扑面而来。时光从未远逝他们的身影,反而如一直不灭的烛光。
给人温暖的慰藉,悄然绽放。爱与人生都是一种修行,可是千百年来,能过修成正果的又有几人?只希望这段修行的路上,有一份尘埃落定的信仰,哪怕曲折坎坷,终会走向菩提。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相爱容易想守难,如果有一天爱已不是从前的滋味,我们可以温柔的放手,因为拥有过、珍惜过、那就是最大的幸福。 


《梁思成与林徽因》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答:让我们重新认识下我们的人间四月天,从她的名字开始。林徽因的名字是他的祖父起的,祖父很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名字的出处在《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思齐》中取名: 故取名林徽因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是民国初年闻名士林的书生逸士,又是倡言宪政、推进民主政治的著名政客。光绪年间曾中进士,...

《岁月》读后感
答:这样,当几年后,我们再相遇,我才能很容易地从人群中认出你!所以,我亲爱的朋友们,卸下重担,轻装而行!纵使生活很虚假,也极诡诈,但那又怎样? 《岁月》读后感2 最近读了《梁思成的山河岁月》一书,对他及其夫人林徽因在建筑史上的贡献有了更深的了解。 抗战期间,梁思成与林徽因对祖国各地的古代建筑进行了实地勘测,...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事
答:那个穿着白色衣裙的女子林微因,就像一片花瓣落在夏日的暖风和阳光里;也像似一朵出水芙蓉,清新淡雅,飘逸绝尘,落在梁思成的心里,从此扎根、发芽,长成爱情的参天大树。就像梁思成女儿梁再冰在《回忆我的父亲》中说的:“门开了,年仅十四岁的林徽因走进房来。父亲看到的是一个亭亭玉立却仍带稚气的小姑娘,梳两条小辫,...

1937-1984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图书信息
答:《1937-1984:梁思成、林徽因与他们的文化名人时代》一书是由岳南编著,作为丛书中的一部,它为我们揭示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杰出文化人物。该书由海南出版社出版,其国际标准书号为9787544319683。这部作品于2007年7月1日首次发行,至今已印制了多个版次。全书共364页,装帧为平装,开本为16开,非常适合...

《林徽因与梁思成》书中的爱情是什么样的?
答:林徽因的爱情故事,婚前,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婚后,梁思成曾诙谐地对朋友说:“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是,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

关于八集纪录片《林徽因与梁思成》的观后感 要求见解独特 不是网上当得...
答:梁思成林徽因二位长者是我敬仰的人,看了八集纪录片《林徽因与梁思成》好像和他们生活了几天一样。这几天一直生活的很充实。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他们是有志气有抱负,极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气质高贵,人品高尚,对事业无私忘我的追求令人感慨。林徽因梁思成因受到良好的西方教育,平等的意识在他们心中深深...

一代才女林徽因的,让我们细心读一读,品一品
答: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妻子...

揭秘: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答: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爱情:费正清在《梁思成与林徽因》一文里回忆说:“我经常骑自行车或坐人力车在天黑时到梁家去。红漆双扇大门深锁,佣人把庭院入口的门闩打开,我就径自穿过内花园去找徽因。在客厅舒适的角落里坐下,泡上两杯热茶,我们迫不及待地把那些为对方保留的故事和想法讲出来。我们有时分析比较...

梁思成和林徽因(1)
答: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人都降生在二十世纪初期希望与彷徨并存,传统与现代冲突同在的中国。林徽因的父亲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政治幻想家和新事物的探求者。由于他的原配夫人未能给他生下子嗣,他娶了两位妾,林徽困就是第一位妾所生的唯一存活下来的孩子。她受到了虽非正规但却很好的教育。1920年,她父亲被任命为中国驻英国国际...

林徽因:纷乱尘世中,活出了独有的优雅与美丽
答:此时,林徽因和梁思成不知道,这一次的选择,竟成为终生不悔的选择。往后,跋山涉水地寻找古建设,他们从不觉得辛苦,只是每每看到惊艳的古建筑,那种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也是他们一次次的执着寻找,为日后编写《中国建筑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梁思成伤好后的第二年,两人一起远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梁思成就读建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