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语后置的初中文言文

作者&投稿:单于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中有哪些句子是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啊

(《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与君孰少长。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陈涉世家》〈史记〉静女其姝,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三)、状语后置,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邶风•;静女》〈诗经〉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

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用心一也。

(《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床以珊瑚,帘以水晶,所在皆是也、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楚人有涉江者。

《鸿门宴》〈史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孰与君少长,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为坛而盟,祭以尉首,一食或尽粟一石。《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不知东方之既白。

《劝学》〈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察今》)石之铿然有声者。

《劝学》〈荀子〉生乎吾前? 《鸿门宴》〈史记〉青。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

《赤壁赋》苏轼柱以白壁,砌以青玉。(《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俟我于城隅,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赤壁赋》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 展开。

2. 初中文言文句式整理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 (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 3、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4: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 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 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 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 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 复之效”后置. 4、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 管夷吾举于士 “举于……”即“在……被举荐”.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3.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

4. 初中的文言文中有那些“之”的用法

之的用法1、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④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⑤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2、的.例:①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往,到.去.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③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4、这,此.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②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5、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6、我.例: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7、调整音节,无实义.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8、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②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云之崔嵬.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10、向.例:然后驱而之善.之⑴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⑨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⑵的.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⑶往,到.去.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③诸将请所之.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⑷这,此.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读之不知.④何功之有哉?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⑹我.例: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⑺调整音节,无实义.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云之崔嵬.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⑽向.例:然后驱而这善.泾流之大(代词,这样)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相当于“的”)轻伯夷之义者(定于后置的标志)今我睹子之难穷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代词.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①:作《师说》以贻之.(代人,作宾语.)例②:輮使之然也.(代物,作兼语.)例③:人非生而知之者.(代事理,作宾语.)(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2.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例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4)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例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例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①:倾之,烟炎张天. 例②: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举例 含“数量词定语后置”的文言文的句式
答:想要赠与亚父6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统计整个小船,有无个人,有八个小窗7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六一居士转)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集录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一张琴,有一盘棋,又经常备一壶好酒 ...

宾语后置的标志文言文
答:锋利的 就是定语,这个就是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要明确什么是状语。古文言文里,方向词一般都表示状语。但是状语后置指的是处于补语的成分。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含有定语后置的文言文翻译句子
答:5. 高中语文文言文定语后置句型的有哪几句 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今战士死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赤壁》可有吹洞箫者 《李凭箜篌引》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荆州之民附操者...

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和“宾语前置”怎么判断?
答:(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三、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

大家帮我找找这些文章中的定语后置句~
答:定语后置,就是把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这种定语后置,在文言文中有四种类型:①数量词定语后置;②楚辞句式的定语后置;③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④“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不管哪种类型,其特点都是将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这是规律。我们把握住这一点,只要在句中(或偏正短语中)找出哪是中心词...

初中文言文定语后置句例句及正常语序?
答:偏正关系的定语+中心词的正常语序为:定语在前、中心词在后。文言文定语后置句,是将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例如“一食或尽粟一石。”其中,“粟一石”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一石粟”。“一石(数量)”是定语,“粟(粮食)”是中心词。定语后置的作用是强调中心词。现代汉语也常见定语后置,...

文言文的定语后置
答:1. 怎样区别文言文的定语后置和宾语前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属于定语后置。 这是现代汉语正常语法的顺序:(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有一个口诀方便记忆: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

文言文的定语后置句
答:1. 高中语文文言文定语后置句型的有哪几句 “定语后置”的常见格式有三种: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如:①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 察今》)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

初中文言文中倒装句的类型是什么?
答:初中文言文中倒装句只需要掌握4种即可。分别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句或疑问语气。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或“是”...

如何判断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
答:(4)“中心词+而+定语+者”的结构。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注意用法 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定语后置”的四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