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主谓倒置

作者&投稿:类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高一语文文言文宾语前置 定语前置 状语后置 主谓倒置怎么判断

判断倒装句的前提是要熟练掌握现代汉语词性和句子成分,否则很难做到。

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通常情况下,宾语的位置在动词谓语之后,而古代汉语中宾语的位置常常处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要调整为现代汉语形式。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操何)。沛公安在?(在安)。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3、用"之、唯(惟)、是″使宾语前置,构成`唯(惟)…是″"唯(惟)…之″结构。

父母唯其疾之忧(唯忧其疾)。

唯吾马首是瞻(唯瞻吾马首)。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即宾语用在介词前)。

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

2. 文言文句式怎么判断比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置句、宾语

1、判断句,“…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2、被动句、1。

“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省略句、1。

省略主语。2。

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

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4、主谓倒置句、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5、宾语前置句、(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6、定语后置句、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7、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3. 2012杭州中考文言文的翻译,急求

晕,找了半天才找到原文。译文在原文下面。

【原文】:

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去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孔子曰:“欲速则不达。”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此之谓也。

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或问其术,则曰:“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有道,灌溉以时耳。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②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

===========================================================

【译文】:勤勉没有别的方法,在于有恒心(持之不懈)而已。好马虽然善于奔走,却气力疲乏衰竭,中途就会止步。劣马缓慢行走、不间断,反而先到。因此要办一件事,学习一种技艺,真能精进不停,必然有成功的一天,(关键)在于善于运用精力罢了。现在有的人有志向学习,已然发奋学习,不分白天黑夜,几十天后,懈怠的心情渐渐生起,最后荒废了学业。孔子说“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孟子说“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个种树的人,树的枝叶茂密、果实繁盛,别人赶不上他。有人问他种树的经验,便说:“我没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只是识别物性,辨别适合的土壤,培土施肥有规律,灌溉浇水按照适合的时间罢了。一般的人在刚种下树苗时,总是早晚仔细察看,我听其自然,好像不在意。种植果树已经很长时间,他人早已厌倦、淡忘,我却更加勤快了。”

宋国有个担心禾苗长得慢、就一颗颗拔起一点的人,疲倦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急忙跑到田里看,禾苗却枯死了。

考察这两件事,就知道学习知识、钻研学问的道理了。树立志向如果坚定,对待事物如果专一,必然不在于只有一天的增益和进步、自己夸耀功劳和成效。以百里路为目的地,急速行走九十里就停止,不能说已经到达。事业谋求有所补益,功夫重在有所成效,做学问的人要深思啊。

===============================

部分答案: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驽马徐行弗间(缓慢) B.他人莫及也(比得上)

C.其子趋往视之(催促) D.自矜功效也(夸耀)

【答案:C。“趋”的意思是“快步走”或“跑”。】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而力疲气竭 思而不学则殆

B.灌溉以时耳 策之不以其道

C.凡人于初植者 胡不见我于王

D.苗则槁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答案:A B。A项均意为“却”,表转折,B项均意为“按照、根据”。C项第一个“于”意为“在”,第二个“于”意为“向”;D项第一个“则”意为“却”,表转折,第二个“则”意为“就是”,表判断。】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②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

【答案:①种植时间长了以后,别人已经厌倦、淡忘,而我却更加勤快了。

②急速行走九十里就停止,不能说已经到达。】

2.作者为什么说“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

【答案:种树者经过辨土、培壅、灌溉等长期的管理,最终树茂果繁;宋人希望幼苗加速长大而拔苗,最终禾苗枯萎。作者运用这两个事例正反论证了学习不在于一时的勤勉,关键是要有恒心

和毅力的观点。】

4. 文言文 捕鱼图记 翻译

请看下面的几个句子: ①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②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③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桃花源记》) ④ 长恨久之。(《陈涉世家》) ⑤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辞》) 上述句子比较正确的译文是: ①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鸡狗鸣叫的声音(人们)相互听得很清楚。 ② 那个人眼睛正看着(茶炉),神情专注,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③ 一见到这个捕鱼人,就十分惊讶,问(他)从哪里来。 ④ 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⑤ 跑遍了许多集市,购买了出征所必需的物品。 为什么要这样翻译呢?因为翻译文言文有一定的要求、原则和方法,概括讲—— 要求:信、达、雅; 原则: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方法:留、换、对、补、删、调。

具体讲—— 所谓“信”,就是可信、可靠、真实。就是译文要符合原文意思,要忠实于原文。

如果把“鸡犬相闻”译成“鸡狗能相互听到叫声”,就没有做到忠实于原文。 所谓“达”,就是“通”。

就是连贯、通顺、流畅。就是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同时要与上下文文气贯通一致。

如果翻译出来的文字叫人读时感到别扭艰涩,就是没有做到“达”。如果把“其人视端容寂”译成“那个人视线端正,容貌寂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因为“寂静”用来形容环境可以,怎么能形容“容貌”呢? 所谓“雅”,就是译文要尽量文雅一些,要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

比如原文用了比喻、排比或对偶等,译文也要译出这些修辞手法,使得译文也显得形象生动;或者把握了原文的修辞格,也可翻译出原文的本来意思。如“鸡犬相闻”,用“鸡犬”借代鸡狗的鸣叫声,就可翻译成“鸡狗的鸣叫声(人们)相互都能听到;例⑤用了互文,就可翻译为“跑了许多集市,购买了出征所必需的物品”。

直译就是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并且译文的句式特点和风格都要和原文保持一致。比如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文言特殊句式(倒装句、被动句等)在译文中都要体现出来。

像上面的例子大多数地方都是直译,可以说是“一一对应”。例②的“视端容寂”和例⑤用了意译。

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与原文很不相同的表达方式。作为考试,基本以直译为主,实在难直译时则采取意译的手段,像上面的例②、例⑤便是。

意译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转述法,二是凝缩法。 文言文的许多修辞格,如果直接按原文翻译出来,既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和要求,其意思也会不明确,因此就要把这些修辞格的词语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达,这就叫转述法,例②的翻译用的就是转述法。

严格说来“视端容寂”中的“视、容”分别借代眼睛和神情。 文言文里有时为了加强文章的气势,或增强某种表达效果而使用一些繁笔,如果照原文对译出来,的确难以做到,且表达效果也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就把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简略地译出来,这就叫凝缩法,例⑤的翻译用的就是凝缩法。

下面再说说六种具体翻译方法。 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必译或不能译的词语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如人名、官名、地名、物名、国号、年号等等。

上面五例中就有一些词语在翻译时保留了下来:鸡、人、听、问、来等。 换,就是替换,替换一个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如阡陌——田间小路,交通——纵横交错,犬——狗,闻——听到,若——好象,怅恨——因失望而叹恨等。

对,就是对应,一是翻译时一般要“一一对应”,以上例句多数都是“一一对应”的;二是将已由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语对译出来,如茶——茶水,惊——惊讶,久——很久,市——集市,买——购买等。 补,就是补充,一是将句子中省略的词语补上;二是将省略的句子补上,使句子更连贯顺畅一些,如“鸡犬相闻”是主谓句,主语是偏正短语“鸡狗鸣叫的声音”,翻译时应补出中心语“鸣叫的声音”;谓语是个主谓短语“人们相互听得很清楚”,翻译时应补出主语“人们”,否则就做不到“信”——忠实于原文。

省略成分补出时,用括号括起。 删,就是删除,删除那些无实在意义的表语气、停顿和凑足音节的虚词以及偏义复词(不宜异同)、同义复词(仿佛若有光)的一半等。

如“怅恨久之”的“之”,就是用在形容词后的词尾,是音节助词,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应删除;再如例⑤,如果直译出来,一则啰嗦,二则也不合实际,不如用删除法化繁为简,翻译成“跑了许多集市,购买了出征所必需的物品”,显得更精练些。 调,就是调换,把某些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换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需要调换顺序的文言句式有主谓倒置(主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等。像例③中的“问所从来”中的“所从”就是宾语前置,翻译时应按“从所”的顺序翻译。

以上“留、换、对、删”是针对词汇的翻译而言的,“补、调”是针对句子的翻译而言的,至于具体采用那种方法要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

5. 语文文言文倒装句判断

语文文言文倒装句判断: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 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

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

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

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十介十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

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6.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有几种类型

比较复杂啦~ 文言文句式分为:①一般句式(包括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疑问句) ②特殊句式(也就是所说的倒装了,主要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四种,当然还有一些固定句式了,这是高中要求的内容) 下面我们来说说怎么分析: (以下内容来自辽宁高考语文网,在此推荐该网站,很不错的) 首页: .cn/ 一下内容连接: .cn/wyyd008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 *** 。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有标志 (1)用“为”或“为。

所。

..”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

于。”

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 或“受。

于。

”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2>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四、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

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



文言文句式八大类型
答:6、状语后置句:分析句子结构,调整状语到动词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结构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翻译时,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将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7、主谓倒置句:辨明语气,调换主语谓语位置。现代汉语里,谓语...

文言文的句式怎么判断
答:倒装句式(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主谓倒装(...

语文里的语法结构有哪些?
答:1、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2、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

高中文言文必修三定语后置的句子
答: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7. 【定语后置的句子有那些】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

文言文状语后置的几种类型
答: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7、冰,水为之,而寒于水4、主谓倒装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这种改变语序的做法叫做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不仁哉!梁惠王也。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

文言文倒置
答:2. 文言文句式怎么判断比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置句、宾语 1、判断句,“…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2、被动句、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

请问语文较好的朋友: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哪些,它与词类活用又有何区别与...
答: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的活用。 文言特殊句式指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等七种句式。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古文高手请进(200分)拜托了。。。
答:2.百姓足,君执与不足 疑问句中宾语前置……应为“孰与”即“与孰(谁,什么)”(附: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有时特意颠倒句子成分或分句的一般次序,把句子的一般次序变为特殊次序的修辞手法,叫做倒装。运用倒装手法,可以加强语势,调和音节,错综句法。倒装可分为多种情形。1.主谓倒置 2.定语...

文言文四大特殊句型
答:文言文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被动句 例句 (一)判断句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2、“……,……也” ...

主语在后的文言文
答: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7、冰,水为之,而寒于水4、主谓倒装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这种改变语序的做法叫做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不仁哉!梁惠王也。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