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历史沿革

作者&投稿:俞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西安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13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100多年。

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2008年,西安高陵杨官寨出土距今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市遗迹,被选为当年中国考古发现之首,这是中国发现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遗址,也将西安地区城市历史推进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建国以来,世界上已经有200多位国家首脑和政要访问古都西安,包括联合国秘书长、美国总统、俄罗斯总统、德国总理、法国总统、英国女王、日本天皇、韩国总统等。

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半坡人的经济生活中,农业生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焚毁树木,开垦农田,种植粟等旱地作物。

当时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所使用的工具是石头、兽骨、鹿角和陶片等制造的。

除粮食生产外,半坡人也已开始种植蔬菜。

家畜饲养业在当时已出现了,当时养的牲畜有猪和狗两种,以猪为主。

打猎、捕鱼也是当时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

1957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就地建成了西安半坡博物馆,于1958年4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是中国第一座新石器时代遗址博物馆,也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

博物馆面积约3000平方米,有半地穴式的房屋、窖穴、圈栏及起防护和泄洪作用的大围沟等遗迹,比较完整的保留的半坡原始社会村落的原貌。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

“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营建丰京,将臣民从岐山周原迁于此。

又命子姬发(周武王)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

后者为政治中心,前者为宗教、文化中心,合称“宗周”,为西安建城之始。

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后,以丰镐为都,为西安作为都城之始。

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进入鼎盛时期。

公元前841年,镐京“国人暴动”是中国历史是最早的大规模群众暴动驱逐国王事件。

都城咸阳,阿房宫大部分面积在今西安市境内,兵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内(位于西安市临潼区)。

秦的宗庙在渭河南岸,荆轲刺秦王,就发生在秦章台宫(后来的汉未央宫前殿);廉颇蔺相如,秦王坐章台。

秦代宫殿布局还没有形成宫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

秦咸阳城地跨渭河南北。

公元前202年,刘邦取得政权,在长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汉城)建立西汉王朝。

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汉长安城位于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上,面积约36平方公里。

在西汉时期,作为首都的长安城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

汉长安是在秦咸阳遗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史记》:“汉长安,秦咸阳也”,张衡《西京赋》云:西汉长安“乃览秦制,跨周法”,《三辅黄图·序》也云:“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

《旧唐书 地理志》说:“京师,故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秦咸阳从惠文王以后,就不断向南扩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兴乐宫、甘泉宫、信宫、阿房宫及七庙等建筑。

刘邦夺得天下后,经娄敬、张良等的劝说,建都长安。

修缮秦的兴乐宫而改为长乐宫,在秦章台基础上建未央宫。

即汉长安城是在秦都咸阳基础上建立的,说明在都城选址上是汉承秦制的。

汉朝宫阙均在今西安市汉城保护区内,位于北二环以北,而汉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阳市境内。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西汉末年的公元9年,大司马王莽正式称帝,曾改都城长安为“常安”。

公元582年,隋文帝颁令在汉长安城东南的今西安城址营建新都大兴城。

隋开国之初,都城仍在长安旧城,因久经战乱,残破不堪。

因此,隋文帝放弃龙首原以北的故长安城,于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东南选择新址,建造新城大兴城。

唐定都长安后,改隋大兴城为长安城,并进行了增修和扩建。

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在原外郭城东北龙首原上营建大明宫。

之后年间又不断修建城墙、城楼、兴庆宫等建筑。

宫城完全与今西安市重合,皇宫与今西安市明城墙重合。

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则大部分在今咸阳市境内。

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辖县内,乾陵是京兆府奉天县。

自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开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基本就绪,历时72年。

城市面积84.1平方公里,布局规划整齐,东西严格对称,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

城市结构布局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巅峰时期的宏大气魄,在中国建筑史、城市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

五代时,后梁改京兆府为雍州,设大安府,后唐改大安府为京兆府。

宋代置陕西路,后置永兴军路。

赵匡胤统一中国后,曾经有意迁都长安,最后由于部下反对,只得放弃金代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

元初,长安城的范围依然沿用韩建“新城”,并使用京兆府的名称。

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为安西王,镇守其地,建安西王府。

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遂该京兆府为安西路。

后来由于发生安西王叛乱,安西国被撤。

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又改安西路为奉元路。

据李好文在《长安志图》中所绘《奉元城图》,四面仅各一门,南门偏东,北门偏西,东西两门也不对称,城内建筑也无对称格局。

市场集中在城内西北隅,有马市、羊市和秦川驿等。

东北隅有太子府(明秦王府)、城隍庙、察院等。

马可波罗于至元十二年(1275年)游历于此,写到:“城甚壮丽,为京兆国之都会……此城工商繁盛,产丝多,居人以制种种金锦丝绢……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价值甚贱。”

明代形成了今天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称也源于明代。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明朝 *** 即改奉元路为西安府。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

同年西安府城东北隅开始营建秦王府。

秦王府时称“王城”,后讹为“皇城”,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新修了城垣,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和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分别修建鼓楼钟楼,其位置也与元代的敬时楼和钟楼无异。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标西巡西安后,曾经提议迁都西安,不过他回到南京之后便病死。

清代西安城内设置依旧,但在城东北修建一座满族驻防城,在城东南修建了汉军驻防城,以及增加了钟楼西南的总督布院署等。

庚子之变时,慈禧和光绪西逃驻跸西安长达一年时间。

1911年10月22日,在辛亥革命爆发后西安也爆发了武装起义,占到总城面积约四分之一的满城被起义军攻陷并焚毁,成为西安城内的一处死角。

1921年冯玉祥第一次督陕,在原秦王府城(八旗教场)修改房屋,驻扎军队。

抗战前夕,国民 *** 曾经建立国民 *** 西京筹备委员会。

抗战时期河南等地失守,大批难民沿陇海路涌入西安,主要集中在火车站和尚仁路(今解放路)一带。

尚仁路迅速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区,西安城内的商业重心也开始集中到了城市的东部。

在 *** 长征之后,陕北地区成了苏区,西安成为 *** 的重要前线,在此发生了西安事变。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属陕甘宁边区辖市。

1950年改由西北军政委员会领导,1953年1月27日西北军政委员会改为西北行政委员会管辖,西安市属西北行政委员会。

1953年3月12日,改为中央直辖市,为全国12个中央直辖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改为省辖市。

建都朝代

10朝说:西周(前363年)、秦(统一后15年)、西汉(前202年)、前赵(11年)、前秦(33年)、后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38年)、唐(273年)。

11朝说:在10朝的基础上加上王莽建立的新朝(前15年)。

12朝说:在11朝的基础上加上西晋(愍帝4年)。

13朝说:西周(约300年)、西汉(210年)、新朝(15年)、东汉(献帝6年)、西晋(愍帝)、前赵(11年)、前秦(33年)、后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38年)、唐(273年)等13个王朝在西安建都。

13朝是公认的建朝数。

14朝说:有两种情形:①在13朝的基础上加上大夏王朝;②在13朝基础上加上武则天建立的武周(15年)。

16朝说:在13朝的基础上加上西汉末年由刘玄建立的更始政权、由樊崇刘盆子建立的赤眉政权和黄巢建立的大齐。

17朝说:有两种情形:①在14朝第1种情形的基础上加上武周,大齐和李自成建立的大顺;②在13朝的基础上加上更始政权、赤眉政权、大齐和的大顺。

中国历史上定都西安的朝代西周 镐京 丰镐遗址 周武王-幽王,共12王 前1046年-前771年 秦 咸阳 秦咸阳城遗址 秦孝公-子婴,共6帝王 前350年-前206年 西汉 长安 汉长安城遗址 汉高祖-孺子婴,共12帝 前200年-9年 新 常安 汉长安城遗址 王莽 9年-23年 东汉 长安 汉长安城遗址 汉献帝 190年-195年 西晋 长安 汉长安城遗址 晋愍帝 313年-316年 前赵 长安 汉长安城遗址 刘曜 319年-328年 前秦 长安 汉长安城遗址 苻健-苻坚,共4帝 352年-385年 后秦 长安 汉长安城遗址 姚苌-姚泓,共3帝 386年-417年 西魏 长安 汉长安城遗址 元宝炬-元廓,共3帝 534年-557年 北周 长安 汉长安城遗址 周闵帝-周静帝,共5帝 557年-581年 隋 大兴 隋大兴城遗址 文帝-恭帝,共3帝 581年-618年 唐 长安 唐长安城遗址 唐高祖-唐昭宗,共20帝 618年-904年



西安城墙的历史沿革
答:广义的西安城墙包括西安唐城墙和西安明城墙,但一般特指狭义上的西安明城墙。现存城墙为明代建筑,全长13.7千米,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竣工,是在明太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指导下,在隋、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当时是西安的府城。明太祖朱元璋将次子朱樉...

西安区的历史沿革
答: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牡丹江设置市的建制后,分属南区、西区和中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始设西安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将长安区并入西安区。1952年1月,调整区划,改设第三区。1956年9月,撤销区的建制,改设西安等街道办事处。1958...

西安市行政区划是什么
答:7个国家及省级重点开发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国际港务区),并代管一个国家级新区,即西咸新区。历史沿革 西安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国都史,先后有西周、秦、西汉、东汉、新、西晋(愍帝)、前赵、...

古代长安是现在的哪里?
答:古代长安是现在的西安。长安是西安的古称,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也是中国城市建置市(商业区)与坊(住宅区)分设典型。周文王时就定都于此,筑设丰京,武王即位后再建镐京,合称丰镐,西安简称“镐”(hào)即源于此。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

西安站的历史沿革
答:1934年:12月,西安站破土动工.同年12月27日,陇海铁路由灞桥铺轨到西安.1935年:6月正式运营,时为客货兼营一等站 1936年:6月1日,陇海铁路潼(关)西(安)段修通,在西安举行通车典礼.车站定名西安车站,为一等站.同月,西安正式交陇海铁路管理局运营.1937年:西安车站更名为长安车站.1946年...

长安历史沿革有哪些?
答:所在地“京兆府”易名为“奉元路”。明朝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而来。但“长安城”仍称“长安”,归长安县管辖,“长安”之名并未废除,一直保存至近代将“长安城”剥离“长安县”独立设立“西安市”为止,“长安”之名废止。以上就是对于长安历史沿革有哪些的相关内容。

长安为什么会改名叫西安?
答:奉元路是元朝的名称,再向前追溯,则是京兆府、京兆郡、京兆尹、内史。从秦朝设置内史开始,到汉朝的京兆尹,魏晋北朝的京兆郡,唐宋的京兆府,元朝的奉元路,明清的西安府……这才是西安名称的历史沿革。这里面可曾出现“长安”么?不论郡、府还是路,都不是基层行政区划级别,...

西安州古城历史沿革
答:明代成化四年(1468年),明朝政府在固原满俊起义被镇压后,于城内增建隔墙,形成南北二城,并对南城进行了砖石加固,增设了角楼,并设置了西安州守御千户所,加强了军事防御。清朝时期,西安州古城增设了游击驻防,进一步巩固了其军事和战略地位。这些历史遗迹如今静静地诉说着古城的沧桑与辉煌,吸引着无数...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邮政编码
答:因此在交寄信件、包裹时务必写明邮政编码,为了实现邮件分拣自动化和邮政网络数字化,加快邮件传递速度。西安历史沿革 西安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之一。早在...

西安县的历史沿革
答:唐咸通中(860~874),改信安为西安,因西溪(衢江)得名,仍隶衢州。唐宋时产银,宋置南、北二银场。五代时,衢州属吴越国(907~978)州治倚西安,辖西安、龙丘、常山、江山4县;后唐长兴二年(931),吴越改龙丘为龙游。北宋时西安县仍为衢州治,属两浙路;南宋时属两浙东路。元至元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