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的特点

作者&投稿:端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天坛的特点有哪些?~

天坛的建筑特点:
天坛是祈谷、圜丘两坛的总称,有两重坛墙环绕,将坛域分为内、 外坛两部分,均为南方北圆。坛内祭祀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四面设门。连接两坛的的轴线,是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砖石台,称为“神道”又称“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桥”。
它寓意着上天庭要经过漫长的道路。圜丘坛建筑群位于中轴线的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坛。圜丘坛之北是皇穹宇。祈谷坛位于中轴线的北端,主体建筑即祈年殿,坛中还有祈年门、皇乾殿、东西配殿、燔柴炉、瘗坎、砖门等建筑,附属建筑有72连房、神厨、宰牲亭等。
圜丘坛、祈谷坛的附属建筑多在其东,这种布局使天坛西部坛域开阔。内坛西天门内偏南位置建有一城濠环绕的宫城,名“斋宫”,是皇帝祭祀把前“斋戒”期间居住的宫室。

扩展资料:
天坛,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
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坛公园

天坛公园,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天坛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构造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总占地面积约270万平方米,分为内坛和外坛。主要建筑物在内坛,南有圜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条贯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桥,把这二组建筑连接起来。外坛古柏苍郁,环绕着内坛,使主要建筑群显得更加庄严宏伟。坛内还有巧妙运用声学原理建造的回音壁、三音石、对话石等,充分显示出古代中国建筑工艺的发达水平。天坛公园,是中国保存下来的最大祭坛建筑群。
天坛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均为北圆南方。当初,为了把天地的形象表现在墙上,以象征“天圆地方”之说。外坛墙的东南北三面原制无门,只西面临永定门内大街有门两座:北门是明代旧有 的,称“祈谷坛门”;南门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增建的,称“圜丘坛门”。两门均为三间拱券式,绿琉璃简瓦歇山式顶。时下的外坛北门和东门,都是1975年以后增建的。内坛中间还有一道东西向的隔墙,它算作圜丘坛的北墙。这段隔墙在两轴线部位成弧形向北凸出,绕过皇穹宇外墙而与东西内坛墙相连接,将祈谷、圜丘两坛隔成两个区域。
内坛的圜丘位南,祈谷位北,均在南北中轴线上,中间由长360米、宽30米的神道(丹陛桥)连成一个整体。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台(祭天台)、皇穹宇(奉神殿、神库与神厨、宰牲亭)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门、大祀殿(祈年殿)、东西配殿、皇乾殿、长廊(附七星石)、神库与神厨、宰牲亭等。
天坛是祈谷、圜丘两坛的总称,有两重坛墙环绕,将坛域分为内、 外坛两部分,均为南方北圆。坛内祭祀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四面设门。连接两坛的的轴线,是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砖石台,称为“神道”又称“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桥”。它寓意着上天庭要经过漫长的道路。圜丘坛建筑群位于中轴线的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坛。圜丘坛之北是皇穹宇。祈谷坛位于中轴线的北端,主体建筑即祈年殿,坛中还有祈年门、皇乾殿、东西配殿、燔柴炉、瘗坎、砖门等建筑,附属建筑有72连房、神厨、宰牲亭等。圜丘坛、祈谷坛的附属建筑多在其东,这种布局使天坛西部坛域开阔。内坛西天门内偏南位置建有一城濠环绕的宫城,名“斋宫”,是皇帝祭祀把前“斋戒”期间居住的宫室。

北京天坛的特点:

1、天坛地处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 永乐十八年(1420年)。

2、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

3、天坛(Temple of Heaven)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扩展资料:

据史料记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天坛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坛,合祭皇天后土,当时是在大祀殿行祭典。

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听大臣言:“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泽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于是决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坛祭地。

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坛,方泽改名地坛。大祀殿废弃后,改为祈谷坛。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谷坛被废,于十九年在坛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祈年殿。以后多次修缮、扩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在永定门内大街路东。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场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 年 ), 以后经过不断的改扩建,至清乾隆年间最终建成。天坛占地达 273 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  天坛分为内、外两坛,内坛由圜丘、祈谷坛两部分组成,内坛北部是祈谷坛,内坛南部是圜丘坛,一条 360 米长的丹陛桥连缀两坛,两坛的主要建筑就集中在丹陛桥两端,丹陛桥南端有圜丘、皇穹宇,北端有祈年殿、皇乾殿。丹陛桥也称海攫大道 , 是一条巨大的砖砌高台商道,也是天坛建筑的主轴线。在丹陛桥的东侧建有与天坛祭祀功能相适应的附属建筑:宰牲亭、神厨、神库 等。丹陛桥西侧有斋宫 , 斋宫是举行祭天大典前皇帝进行斋戒的场所。外坛为林区 , 广植树木,外坛的西南部有神乐署,是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及培训祭祀乐舞生的场所。
神乐署、斋宫都是祭坛的附属建筑,是祭祀大典的服务用房 , 故斋宫、神乐署都是坐西向东,其建筑规格、瓦色、装饰彩画均逊于天坛的祭祀建筑,强烈地表达了中国古代的 " 敬天 " 思想。天坛有 3500 余株古松柏、古槐 , 树龄逾数百年。坛庙在中国古代被誉为国家的 " 万世不移 " 之基故中国古代对坛庙植树极为重视明永乐年间初建北京天地坛时即 " 树以松柏 " 取 " 尊而识之 " 的寓意以后历朝陆续补植 , 至清朝中叶形成颇具规模的天坛古树群落。大量的古松柏分布于圜丘、祈年殿等祭祀建筑周围,苍翠的古树与古老的建筑、茵茵的绿草共同构成了天坛庄重肃穆、静谧深远的环境氛围。
 天坛公园现有面积为205万平方米,保存有祈谷坛、圜丘坛、斋宫、神乐 署四组古建筑群,有古建筑 92 座 600 余间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古代祭天建筑群。
  天坛还有九龙柏、七星石、甘泉井、望灯、孀柴炉飞瘁坎等古迹。天坛公园有各种树木 6万多株,更有 3500 多株古松柏、古槐绿地面积达163万平方米,环境森然静谧,气氛肃穆庄严。巍峨壮美的祈年殿,圣洁崇高的圈丘,优雅庄重的斋宫,都坐落在万千树木掩映中,形成独特的坛庙园林景观。天坛成为一处集中国古代建筑学、声学、历史、天文、音乐、舞蹈等成就于一体的闻名世界的风景名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天坛:天坛是建筑和景观设计之杰作,朴素而鲜明地体现出对世界伟大文明之一。

天坛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造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总占地面积约270万平方米,分为内坛和外坛。
主要建筑物在内坛,南有圜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条贯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桥,把这二组建筑连接起来。外坛古柏苍郁,环绕着内坛,使主要建筑群显得更加庄严宏伟。
坛内还有巧妙运用声学原理建造的回音壁、三音石、对话石等,充分显示出古代中国建筑工艺的发达水平。天坛公园,是中国保存下来的最大祭坛建筑群。
天坛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均为北圆南方。当初,为了把天地的形象表现在墙上,以象征“天圆地方”之说。外坛墙的东南北三面原制无门,只西面临永定门内大街有门两座:北门是明代旧有的,称“祈谷坛门”;南门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增建的,称“圜丘坛门”。
两门均为三间拱券式,绿琉璃简瓦歇山式顶。时下的外坛北门和东门,都是1975年以后增建的。内坛中间还有一道东西向的隔墙,它算作圜丘坛的北墙。这段隔墙在两轴线部位成弧形向北凸出,绕过皇穹宇外墙而与东西内坛墙相连接,将祈谷、圜丘两坛隔成两个区域。
内坛的圜丘位南,祈谷位北,均在南北中轴线上,中间由长360米、宽30米的神道(丹陛桥)连成一个整体。
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台(祭天台)、皇穹宇(奉神殿、神库与神厨、宰牲亭)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门、大祀殿(祈年殿)、东西配殿、皇乾殿、长廊(附七星石)、神库与神厨、宰牲亭等。
天坛是祈谷、圜丘两坛的总称,有两重坛墙环绕,将坛域分为内、外坛两部分,均为南方北圆。坛内祭祀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四面设门。连接两坛的的轴线,是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砖石台,称为“神道”又称“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桥”。
寓意着上天庭要经过漫长的道路。圜丘坛建筑群位于中轴线的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坛。圜丘坛之北是皇穹宇。祈谷坛位于中轴线的北端,主体建筑即祈年殿,坛中还有祈年门、皇乾殿、东西配殿、燔柴炉、瘗坎、砖门等建筑,附属建筑有72连房、神厨、宰牲亭等。
圜丘坛、祈谷坛的附属建筑多在其东,这种布局使天坛西部坛域开阔。内坛西天门内偏南位置建有一城濠环绕的宫城,名“斋宫”,是皇帝祭祀把前“斋戒”期间居住的宫室。
扩展资料: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位于正阳门外东侧。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四周环筑坛墙两道,把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总面积273公顷,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
内坛以墙分为南北两部。北为“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南为“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
两坛之间以一长360米,高出地面的甬道——丹陛桥相连,共同形成一条南北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
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掌管祭祀乐舞的

北京天坛特别像一个塔,也是中国文化遗产。

天坛
天坛是现今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完整、最重要、规模最为宏大的一组封建王朝的祭祀建筑群,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最为珍贵的实物资料与历史遗产。
它充分运用了各种建筑手法与建筑形式,充分体现了美学、力学、声学、几何学的原理,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成就。
天坛的建筑设计思想是突出天空的辽阔与高远,从而表现天帝的至尊无上。
为此,在布局上摆脱了传统的中轴线为对称的设计,天坛设有呈“回”字形的两重坛墙,把整个建筑分为内坛和外坛,主要建筑在内坛中,但内坛并未放在外坛的南北正中线上,而位于中轴线偏东,在主体建筑群以西留出了一片旷大的空地。
人们从西门进入天坛后,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开阔的天宇,神圣、博大与至高无上的天帝立刻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之下凸现出来,人们顿时会感觉到自身的软弱与渺小,因此便会心甘情愿地向天帝顶礼膜拜,祈求保佑。
祈年殿、圜丘坛等建筑的设计,也遵循了同样的原则。
天坛建筑可分为三组,以祈年殿为中心是一组,以圜丘坛为中心是一组,斋宫又是一组。三组建筑呈“品”字排列。
祈年殿
是天坛的象征,是三层重檐圆形攒尖顶建筑。
大殿采用上屋下坛的构造形式,基座平面呈“中”字形,高出地面达4米,分为三层,四面出阶,正中为祈年殿。
大殿全部为木结构,不用大梁长檩,而用28根楠木大柱与36根枋桷衔接支撑,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也是为人称道的。
中间24根构造独特的通天柱(又叫龙井柱)高达19.2米,直径1.2米,直通殿顶。
龙凤和玺彩画金碧辉煌,装饰精美,殿顶蟠龙藻井富丽堂皇,雕刻精工。
祈年殿结构雄伟,架构精巧,内部空间层层上升,向中心聚拢;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造成了强烈的向上动感,显示了独具匠心的设计构思。
祈年殿没有象通常的传统建筑那样用高围墙封闭起来,而是又用高度仅为1.8米的矮墙环护。
三层洁白的台基把大殿高高托起,院子地面高出院外地面4米,院外高大茂密的柏树林仅露树冠,相映对衬,大殿“超然在上,似有凡界尽在脚下之感”,进入视线的仅仅是矗向天空的祈年殿和其上的冥冥青天,以及在下的色调深沉的大片柏林,静谧、肃穆、与天接近之感不觉油然而生。
圜丘坛
祈年殿的南边与之位于同一直线尽头的是圜丘坛,也是天坛的主要建筑,又叫祭天台,坛四周有两重壝墙环护,内圆外方;坛分三层,逐渐内收。
嘉靖九年用蓝色琉璃砖和汉白玉石建成,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加以扩建,坛面改为艾叶青石。这些石板大小形状相同,拼合的严丝合缝,密不容针,二百多年来,依然水平如镜,更没有上翘下沉的现象发生,足见当是工匠设计之精妙,技艺之高超。
坛中心的一块石板称作太极石或天心石,当人站在这块石板上轻轻呼喊时,就会有回声从四面八方传来,清晰响亮。但站在圆心以外说话或听起来,却没有这种感觉。
原因在于从天心石发出的声音传到四周石栏后被迅速反射回去,而从发音到声波被反射回来仅有0.07秒,所以很难分出原音和回音,听起来声音极宏亮,而周围的人是无此感受的。
当年皇帝站在天心石上,周围寂静无声,只有自己响亮无比的声音在天空回荡,仿佛自己真能与上天对话,他的内心,一定是充满了庄严与自豪之感的。
斋宫
斋宫是也一处较为重要的建筑,属于祭天的辅助性建筑,供皇帝祭祀之前斋戒沐浴之用。
斋宫坐西朝东,平面是一个正方形,两重高大的宫墙把宫殿围得严严实实,两道宽宽的御河令人望而生畏,外沟内岸还建有163间回廊,是皇帝斋戒时侍卫兵士放哨警卫的处所。
斋宫主要有正殿、寝宫、钟楼等,布局严谨,结构规整,有小皇宫之称。
大殿面阔五间,是拱券形砖石结构,没有一根粱枋木柱,技艺超群,手法精湛,被称作无梁殿,确是名副其实。殿前丹墀上一左一右两座石亭子,右边放置辰牌,报告时间;左边放置斋戒铜人,手捧“斋戒”二字的简牌,让皇帝“触目惊心,恪恭罔懈”。大殿后是寝宫,为皇帝斋宿的所在。
除这三组主要建筑外,天坛最吸引人的地方要数回音壁和三音石了,它们在皇穹宇内。
皇穹宇是用来存放“皇天上帝”神位的地方,回音壁是围绕大殿的一道圆弧形磨砖对缝砖墙,又叫传声墙。墙的弧度十分规则,表面极其光滑,对声波的折射比较规则。
皇穹宇殿前到大门中间有一条石板路,由北向南数第三块石板就使能产生“人间私语,天闻若雷”现象的三音石。站在石上击掌一声可以听到回音三声,且回声很大,但这种效果不是任何时候都能产生的。必须把殿门敞开,全殿门窗关紧,从殿门到殿内神龛之间没有任何障碍物,然后对殿门说话,就可以听到两三声回音,声音宏亮,站在殿外任何地方都可以听到回声。声学原理在中国古老的建筑艺术中得到了巧妙的体现。
天坛建筑宏伟,个性鲜明,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坛庙建筑的典范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把天坛的个性特征烘托的更加鲜明,极富吸引力。
我们教科书上的
应该够全吧
呵呵
而且都是我们老师总结好了啊

天坛和地坛的区别
答:修建时间与地点,祭祀对象与含义,特点与象征意义等区别。1、修建时间与地点: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路东。地坛则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位于北城安定门外。2、祭祀对象与含义:天坛主要用于祭祀皇天,即向天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地坛则是向大地...

谈谈北京天坛建筑的艺术特点
答:北京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在中国,祭天仪式起源于周朝,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对此极为重视。明永乐以后,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们都要来天坛举行祭天和祈谷的仪式。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还会在圜丘坛进行祈雨。在祭祀前,通常需要斋戒。祭祀时,除了献上...

天坛祈年殿有什么特点?
答: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场所。其建筑布局严谨,结构独特,装饰瑰丽,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精致、最美丽的古建筑群之一。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祈年殿,一座宏伟且具有民族风格的独特建筑,顶部为鎏金宝顶三层出檐的圆形攒尖式屋顶,覆盖...

北京故宫的天坛美在哪里?
答: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高”是天的一种特性。天坛的建筑是连续性的逐渐上升的完整体,从南北中轴线上看,南端的圈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诉外殿上升到38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故宫太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扩年殿比大和殿还高出3米,成为...

分析北京天坛的布局及艺术特点?
答:在北京崇文区,故宫东南方数公里处,有一座巨大的祭天神庙,这就是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之处,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与故宫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清单"。天坛占地273公顷,建筑布局呈"回"字形,由两道坛墙分成内坛、外坛两大部分...

北京天坛公园的介绍
答: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它的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被认为是我国现存的一组最精致,最美丽的古建筑群,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祈年殿是一座宏伟而又极具民族风格的独特建筑,鎏金宝顶三层出檐的...

天坛的平面布局的特点是什么?
答: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长檩,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撑,在...

北京天坛景点主要有哪些
答:圜丘位于南北中轴线上,是整个天坛的核心区域。这里有一个直径为36米的圆形高台,被称为“皇心石”,象征着帝王对国家和民众的关怀与爱护。皇穹宇则位于圜丘以北,是一座巨大而壮观的木结构建筑。其特点在于没有使用任何金属钉子或螺栓连接,在当时可谓技艺精湛之极。2、主要景点 除了以上两个核心区域外...

北京天坛构图有哪些特点?
答:天坛建筑布局呈“回”字形,由两道坛墙分成内坛、外坛两大部分。外坛墙总长6416米,内坛墙总长3292米。最南的围墙呈方型,象征地,最北的围墙呈半圆型,象征天,北高南低,这既表示天高地低,又表示“天圆地方”。

天坛的平面布局的特点是什么
答:布局上摆脱了传统的中轴线为对称的设计,天坛设有呈“回”字形的两重坛墙,把整个建筑分为内坛和外坛,主要建筑在内坛中,但内坛并未放在外坛的南北正中线上,而位于中轴线偏东,在主体建筑群以西留出了一片旷大的空地。人们从西门进入天坛后,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开阔的天宇,神圣、博大与至高无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