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当今世界局势分析的书籍

作者&投稿:貂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什么有关国际形势,国际观察,国际军事。国际战略类的书籍?~

推荐以下2本书: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一书中描述的世界格局,不仅是国际关系史、战争史、地缘政治史,更是一部各国交错的经济发展史与金融史。更难得的是写得明白晓畅,轻松而实用。作者简介: 王伟,自由撰稿人、投资顾问。工科院校毕业,却自幼喜好史政类书籍,大学期间曾替老师为本校国防生讲授军事理论课。2006年底,开始为《舰载武器》杂志撰写了一系列战略时政方面的分析类文章,主要以历史和经济为视角,对国际战略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对内政经济亦有所涉及。曾出版过《大国之略》,受到读者好评,由此获得“大内高手”称号。
地缘大战略 作 者:丁力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2-1 中国地缘政治学开山作:地缘大战略 书中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处境,为此提供了多种不同的视角,很可发人深思。如果把欧亚大陆看作一个整体,一体化的欧盟和俄罗斯、印度、中国,大致上各占地图上的一条边,中国所在的这条边上,有一个强大的日本守在门口。其实何止是日本,从中国的四个方向望出去,北有老牌帝国俄罗斯,东北方向除日本外还有充满变数的朝鲜半岛,南面是新近在崛起的印度和越南等国;再稍远些,是“并不能保证在关键时刻会对华友好”的一些南洋国家,以及动荡的阿富汗;更远处则是正在谋求统一的欧盟和势力无所不在的美国。作者简介:丁力,籍贯是山东平阴,生长在安徽蚌埠,毕业于南京大学,在几个城市生活过,现居北京。2003年起辞去工作,专心投入本书的写作,间或为生活所迫打打零工,终于历6年而成。

中国发展潜力很大的 至于西化也是全球化的浪潮 没什么可批评的,这属于文化的交流吧 看中国唐朝胡风更甚,也没见中国被人同化,西方想同化我们,只有掌握中国教育至少100年,可是你觉得可能吗,台湾在部分国际事务中态度强硬,直接和菲律宾翻脸,是因为台湾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小啦 需要强硬的态度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本质上台湾的政权很软弱 受西方掣肘太多 所以中华民族的发展 还得靠共产党,虽说我们党有腐败,官僚许多问题,本质上是好的

转载《后冷战时代》(写的不错,对当今世界局势分析的透彻)
《后冷战时代》

冷战是西方精英主义者的“底线反弹”,是西方以扩军备战方式为名,行内部思想整肃和认识统一之实,以挽救西方基于丛林法则的精英主义制度。

冷战在表面上表现为东西方关系,而后冷战在实质上是南北关系。冷战在表面上被安排为发展权和优先权的争夺,而后冷战是对世界上多数人口生存权的威胁。冷战被西方刻意包装为意识形态分歧,而后冷战则是基于西方追求排他性的资源分配地位所引发的深刻矛盾。冷战根据西方的说法是以和平的制度竞赛收场,而后冷战根据美国的安排,越来越指向核战争和种族灭绝,按美国最着名策士亨廷顿的说法是“文明冲突”。

总而言之,冷战是西方白人民兵在守势下的“以攻代守”,而后冷战则是西方特别是美国结束守势转为彻底的攻势,经济全球化就是服务于把丛林法则从一国推广到全球尺度,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利益金字塔,目的在于把处于边缘生存状态上世界绝大多数人口,再把他们向毁灭的悬崖推进一步。

中国就是美国实现其全球目标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门槛和限制力量,这既不取决于中国政府的主观意愿和政策选择,也和中国所选择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无关,而是由13亿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所客观决定的。

一、50年后对冷战的回顾  

冷战是西方白人种族主义者蓄意发动的“攘外以安其内”的内部思想清洗运动,其目标有三个:压制和清洗西方社会内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怀疑和否定思潮,对外推销并协助确立以现代化和民主为意识形态标志的精英主义;以资源和经济军事方面的优势拖苏东集团进入常规军备竞赛增加其经济困难;扶持一些没有普遍意义的发展典型如四小龙,最终促使中国这样国家也进行精英主义制度建立的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结果促使世界市场上同类产品价格的竞争性下降,极大地有利于西方在国际市场上顺利实现和扩大其垄断利润,强化了西方国家在国际市场上以垄断价格对竞争性价格的交换和输入机制,这无疑也构成西方的冷战重要成就之一。

1、清除内部威胁是冷战的首要目的

  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苏联曾经有足够的意愿和实力对西方构成过严重威胁,现实中对西方社会制度的严重威胁,来自西方内部知识精英和民众对西方基本社会制度的深刻反省。西方以外在威胁为借口,营造战争恐怖,并以此为手段梳理精英和民众思想,西方在外部进行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内部思想整肃的需要。

美国和西方主导冷战的产生,具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追求打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并把苏联拖入军备竞赛之中去;二是在国内以战争恐怖对待因反省大战已经达到怀疑西方根本制度的知识精英。前一个目标是表,后一个目标是里,因为苏联始终没有发展起足以威胁西方社会的军事力量,也没有适当证据表明苏联有威胁西方的足够意愿;但是西方社会内部的精英和民众阶层,对西方精英主义制度的普遍怀疑和深刻反省,却足以导致西方社会根本制度的崩溃和颠覆。这两个目的一是对内一是对外,对内目标居于主要地位,按照毛泽东在1946年的说法,美国主导发动冷战的目的是要“进攻美国人民”;对外需要完成的任务是需要树立垄断资本的国际优势地位,这两个目标都是为了维持西方资本家对整个世界(包括国内与国外)的统治地位。

由于对西方根本制度被抛弃的深刻担心,西方精英主义者产生强烈的“底线反弹”情绪,使用了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来挽救资本主义制度。马歇尔计划就极极端地违背了美国的极端现世主义原则,扶持竞争者的根本目的在于挽救垂死的资本主义制度;而扩军备战与麦卡锡清洗的目的,同样在于以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为理由,来执行清除思想上的反对派之实。

2、对西方精英主义制度的根本威胁力量在于西方内部  

在一战后的1919年3月,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一份秘密备忘录中写道“在反对战前形势的工人中间,存在着一种不仅是不满,而且是愤怒和反抗的强烈意识。所有现存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秩序都受到欧洲各地广大人民的怀疑。”而到1931年的大萧条时期,这种情绪更加高涨,并且扩散到精英阶层中去,汤因比指出“1931年这一年因一显着特征而不同于‘战后’前几年,也不同于‘战前’前几年。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到了1945年二战之后,这种反思有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种高度因为苏联战胜纳粹(88%的德军伤亡是苏军取得的战果)的巨大威望而更加放大。即便是最最自私的美国白人种族主义者也看到问题的严重性,破天荒地对欧洲竞争者进行输血治疗。而欧洲虚弱正是美国培植的德国法西斯的功劳和最初追求的效果,由于这种良好效果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对西方根本制度的深刻反省,使得美国再也无法无动于衷——因为欧洲精英主义制度面临瓦解的危险。这种危险迫使美国资本家阶层不得不进行“马歇尔计划”,目的是要拯救资本主义制度出水火。

同时,西方进行思想清洗也是非常积极的,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思想清洗最典型地表现在美国法西斯的“麦卡锡清洗”和德国法西斯两次对共产党进行的大屠杀上。由于西方的雇佣制度所提供的特殊便利,麦卡锡清洗虽然在表面上不如德国纳粹那么血腥,但是在思想清洗效果上更为成功和彻底。1970年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想要找一个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与萨缪尔逊做对手进行理论辨析,找来找去竟然一个人都找不到,最后只找到一个乔姆斯基(语言哲学家,带左翼倾向)来代替。

3、苏联作为冷战对手的颟顸无知  

在名义上苏联是冷战的另一方,但是苏联从来没有找到正确的应对方法与应对尺度,被动地按照西方设定的轨道,卷入一场不知己不知彼的军备竞赛。苏联热衷于稳定东欧边界这个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和实质威胁的既得利益,热衷于取得一个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的西方法理承认,热衷于在防御态势下搞进攻性军事部署,参与以短击长的常规和核军备竞赛,结果坠入西方的彀中——按照西方主导的轨道和西方的强项竞争。

冷战的关键实际上在于精英阶层的走向,因为精英阶层是喜欢实现优势地位的,在整体上是支持精英主义制度的。美国的艾奇逊1949年就把中国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的“民主的个人主义者”身上;毛泽东在会见美国记者路易斯·安娜·斯特朗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美国压服中间地带之前是谈不到进攻苏联的,发动冷战的目的首先是进攻美国人民,1953年美国的麦卡锡运动就成了毛泽东预言的绝妙注脚。毛泽东的“东风压倒西风”论断,就是针对当时西方精英阶层普遍对精英主义制度的深刻反省而言的,冷战的发动者着名的白人民兵丘吉尔、杜鲁门对这一点就更加明确了,只有宣扬“全民国家全民党”的赫鲁晓夫这个蠢材懵然无知。苏联的解体和冷战失败实际上在赫鲁晓夫时代就已经开始了,甚至还可以追溯到斯大林“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上去,不过最后是在戈尔巴乔夫和耶利钦手上趋于大成而已。

西方宣称冷战以苏联的失败而告终,这并非偶然,这是西方以“有虞备不虞者胜”的结果。苏联的错误还在于单纯注重武备而错误地放弃思想资源的利用,而西方的最后胜利的取得,则是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精英主义者的追随,和苏东精英对人民利益的背叛。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特别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在客观上也是有利于西方实现其冷战目标的,不仅加强了西方的垄断地位,恶化了第三世界国家的贸易条件,强化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边缘化地位,而且中国市场对西方工业垄断资本实施不设防的全方位开放,还大大扩展了西方垄断企业的活动地盘。

4、冷战胜利的标志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冷战胜利的决定性标志是:

西方社会内部对精英主义制度的怀疑和否定情绪的消失。这个事件的标志是美国的里根和英国的撒切尔的上台,以及新自由主义主义经济政策的得势。苏东的解体和转向只是冷战战果的扩大,是精英主义制度在本地精英的努力配合下,占领了更多地盘卷入了更多的人口。

冷战胜利的关键在于精英阶层在总体上忠于精英主义,不管是在第三世界还是第一世界,而且是从前对立的集团内部的精英主义者,进行的建立精英主义制度的努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苏东的解体和转向,不是什么资本主义制度魅力的竞争,更不是经济效率的竞赛,而是精英主义者热衷于建立精英优先的社会制度。

和1930年代的资本主义大萧条相比,社会主义国家的所谓经济困难不是不能克服的,也不是没有解决出路的,但是资本家阶层愿意挽救资本主义制度出水火,哪怕是把世界拖入世界大战也在所不惜;苏联的高层精英却非常乐意借机完成社会制度向精英主义制度转变。一项美国机构主持的民意调查表明,只有19%的普通民众愿意苏联制度的资本主义化,相反76%的苏共权力阶层和知识精英,却赞同跑步进入资本主义的“休克疗法”。

由于冷战时代的长期努力,西方的知识精英与政权的结合过程也同时完成,在冷战结束的同时,西方的知识精英已经完全忘记了当初对大战的反省,迫不及待地宣称“历史终结”。在大战之后西方知识精英基于人类良知,对大战进行的反省和对西方根本制度的怀疑,今天在西方已经被典型的麦卡锡腔调,界说为“苏联的同情者”。

由于苏东的解体和转向,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垄断资本在世界上的领地迅速扩展到全球范围,西方的对外目标也同时实现。而且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西方得以在技术垄断的基础之上获得空前的世界市场垄断地位,战后的西方主导国际贸易的基础,迅速由战前的“剪刀差”向垄断价格对竞争性价格的南北贸易关系转移。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实现了空前的富裕和发达。整个世界的社会思潮在这个过程中,再一次象19世纪末期那样,出现了一次世界性的向右转。在19世纪末期的世界性思潮向右转的过程中,恩格斯的关门弟子考茨基和伯恩斯坦成为现代修正主义的鼻祖。

二、从冷战时代到后冷战时代的转换  

1、由冷战到后冷战转换的资源因素与技术因素  

以垄断价格对竞争性价格的国际贸易秩序的建立,除了西方世界的主导之外,第三世界国家普遍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国家不可动摇的努力目标,实际上是这个过程得以顺利完成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第三世界国家在工业化和发展的早期,只能是从自身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性产品入手,使得第三世界国家的出口产品结构雷同,在国际市场上形成相互竞争的态势。同时由于工业化在全世界的普及,使得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和贸易规模都空前扩大,西方从而也得到空前规模的“高价格”产品输出市场,同时相应获取空前的垄断利润。正是在垄断利润的支持之下,西方得以在全球确立非常优越的资源利用地位,使得其经济规模完全不受本国的经济资源限制,成为全世界的高价格产品供应中心和资源消耗中心。

西方以垄断价格主导了大部分的世界资源,而苏联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分到一杯羹。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苏联参与军备竞赛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而西方却实现了富裕和发达。因为苏联企业从设立目标和经营方式,都无法从世界市场上捞到足够的垄断利润,这从老大哥对中国的真诚技术援助中就可以看到;相反西方企业却成功建立起遍布全球的垄断利益输入关系,通过国际市场体系集中利用全世界的资源来与苏联集团抗衡。

正是因为冷战过程的深入,需要全世界的资源被动员起来,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也大为上升,美国为了不使自身孤立,对盟友的扶持和拉拢(如马歇尔计划)也使得富裕的阶层迅速扩大,这一切都使得全球人对自然的关系出现巨大的恶化,今天的富裕和发达即使限定在目前的狭小范围之内,相对应的自然资源也显得无法支撑。

同时二战之后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人对自然资源的加工利用,将有可能不再依赖对工人的剥削,如原来认为难以实现自动化的摘棉花、挤牛奶等作业过程,现在也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因此对于维持富裕生活而言,迫切的问题除了加强剥削之外,减少对有限地球资源分享的人口数量成了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富人和穷人的和平共处已经受到深刻的质疑,这就是美国策士的“文明冲突论”之所以产生的根本原因。

从理论上讲,减少富裕人口比减少穷人更有效,但是富人目前都是美国的盟友,根据过去时代设立的敌对关系国家都是第三世界国家,所以惯性发展的结果是针对以前的被包装成意识形态敌人的那些国家。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工业品就产量而言也是居于世界第二位,而且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还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2,看起来中国已经具备进一步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技术能力和决心,中国已经是而且将会是世界上资源消费增加最快的地区。中国在20年的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中,已经显着改变了世界市场上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供求关系,已经促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在世界市场上急剧下降,下一步极有可能的发展趋势就是一步一步地突破西方的技术垄断,削减西方基于技术垄断和企业规模而建立起来的世界性垄断地位,因此中国既是威胁西方资源分配地位的国家,也是可能威胁西方垄断利润的最大潜在对手。

由于中国人口规模巨大,西方垄断价格利益集团接受中国作为正式成员的可能性是没有的。目前西方七国人口不倒7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9个成员国总人口也仅仅占世界人口的1/5,垄断价格集团中的受益人口与被垄断价格剥削的受损人口比例为1∶4,虽然第三世界国家人均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但是这种剥削的成果还是很显着的。如果中国庞大人口加入这个特殊集团,那么受益人口与受损人口之比迅速下降到不足1∶2,这样垄断价格能够实现的利益就非常有限,甚至成为毫无意义之举。所以梦想中国的富裕发达,梦想中国在知识经济上有突破,在世界市场上赚取所谓“高附加值”(实质上就是垄断利润)是非常幼稚的幻想。和平竞争与技术进步带来中国现代化,以改变中国在世界资源分配上的不利地位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美国把中国作为头号敌人(或者称为战略竞争对手,实质意义一样),就是打算使用武力来中断中国的发展进程,防止中国的发展改变美国获取垄断利润的企业地位,动摇美国世界资源分配上的优势地位。

世界是平的 对这本书的评价?
答:美国虽然在技术、经济等方面还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作者也提到了,若是美国在世界扁平化的趋势面前不能“与时俱进”,适时地转变观念,采取更有效的,更有现实意义的政策或者是改变,美国的优势也将不复存在。其实不仅仅是美国,每一个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这本书,虽然我就目前来讲,只...

读《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之欧洲 螃蟹理论
答:但是这种进程似乎并不是很顺利,虽然目前来看,欧洲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一些加入的欧洲国家企图脱欧的也有那么几个,去年英国脱欧闹得沸沸扬扬,似乎是这种思想的再一次抬头,不过英国似乎不是唯一一个。这还是在集体之中歌舞升平之时,如果外部环境变换,欧洲的情况会怎样呢?是个难以说清的事。

九大博弈论经典入门书籍推荐
答:通读九大博弈论经典入门书籍,相信你再也不会认为博弈论是一门远离自已生活的玄学,而会把它当成分析和描述自已身边事情的有效方法。 1、《博弈的智慧》 柏拉图说:“我们背对着山洞口静坐,对于在我们背后绵延展开的壮丽世界,我们充满想像,却一无所知。”职场上的员工就如这些盲目的静坐者,而...

如何评价温骏轩的《谁在世界中心》这本书?
答:一直以为政治很无聊,也很黑暗,接触了本书之后,感觉政治博弈颇耐人寻味。从小被洗脑洗厉害了,一直没有意识到政治的重要性。政治其实就是资源分配的策略。对国内就是涉及到国内资源分配。站到国际角度,就是国际资源分配。这么一说明,就可以看出,政治其实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所以做一下拓展阅读还是...

读什么书能看清局势
答:总的来说,了解了钱、国家、阶级、军队、政体等的来龙去脉那你就会对经济和政治有一个更高的理解。如果你看那些讲经济和政治综合性很强的书,只能记住美国是三权分立、中国是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体,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到底哪样更适合我们,你就没有自己的主见了。所以你要把基础的知识学好,磨刀不...

有没有关于中东战争和海湾战争的书籍
答:本书是为纪念中东战争爆发60年、以色列建国60年、伊拉克战争爆发5周年所编写的,它是一部全面破译中东战争的豪华史诗!当代权威军事专家回顾剖析五次中东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横跨60年恢弘八大战,为您揭示中东乱局之谜。另外,书中还附有超值赠品:35份原始资料文件袋,战场推演形势图+...

有哪些大格局的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本质以及事物发展的规律?
答:《做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国哲学史》《纯粹理性批判》《形而上学》《理想国》《西方哲学史》《人性论》 这基本都挺不错 希望可以帮到你 谢谢采纳

《格局》|好书推荐|世界永远不缺聪明人
答:你还很年轻,将来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失去很多,但是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对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一个叫理想。自己看法:(无论将来境遇如何,工作永远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实现一个又一个美丽无暇的作品)《这世界与我》中说道:“我希望你读很多书,走很远的路。我希望你...

...有关“现代军事指挥”以及“现代战术”和“现代兵法”的书籍!
答:该书系统论述了苏联的军事战略观点,特别是现代条件下核战争的准备与实施等问题,对于苏联军队建设和军事学术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苏联英雄,获列宁勋章8 枚。 NO.8 《机械化战争》作者:法国总统戴高乐,法国将军、总统。毕业于圣西尔军校和巴黎陆军大学。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登战役中受伤被俘,直至停战获释。战后,曾...

战略管理方面的必读书籍有哪些
答:本书首先给出了战略管理的相关概念,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机会、威胁、竞争和竞争对手分析)、内部环境(资源、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上,构建并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研究如何制定企业的业务层战略和公司层战略。 接下来,又分别阐述了并购和重组战略、国际战略和合作战略。最后,本书又提出了公司治理问题,并对组织结构与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