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道德情感人物

作者&投稿:地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西方哲学史上有哪些派别,其代表人物是什么?他们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上被使用。
(1)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
(2)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
(3)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
(4)二元论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它认为精神和物质同为世界的本原,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
3.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和存在根源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其荒谬之处在于它必然导致"唯我论"。
(2)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例如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
(3)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人的认识不是直线式地进行的,而是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都可能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直线,这条直线会把人们引到唯心主义的泥坑里,而反动的或保守的阶级和势力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则会把它巩固下来。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片断、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这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具体而言, 在每个部哲学发展史上,始终贯穿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基本路线、两个基本派别的斗争,根本不存在什么超乎二者之上的“中间路线”。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垒,就是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在哲学上的反映。
具体表现在: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上两个敌对的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是主张唯有物质才是世界本原的世界观,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物主义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意识和思维不过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一般地说,它是先进阶级的世界观,反映着适合生产力和科学发展的先进阶级的利益。唯物主义哲学往往是社会上的先进势力、进步阶级用来反对反动势力和宗教迷信,维护科学发展,推动社会前进的思想武器。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按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或精神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意识则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则相反,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具体说来,就是:第一,世界先有物质,然后才有意识。第二,意识是具有高度发展和组织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第三,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这些论证都说明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它可以不依赖精神而独立存在,所以是第一性的;意识来源于物质,它必须依赖物质而存在,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因此精神是第二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人类哲学史上,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式,即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如古希腊的泰利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这些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古代欧洲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些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但仍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
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首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本特征是:它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其次,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第二个局限性是机械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地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善的形态。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第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就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40年代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就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几个主要流派。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是唯物主义历史上的第三种形态。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了十分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不仅重视理论地解释世界,而且强调实践地改造世界,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是迄今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最具有科学性又最具有革命性的哲学形态。
历史唯心主义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但其唯心主义观点在古代只涉及到国家、政治等某些领域,还不是对人类社会整体的认识。历史的唯心主义观点浑然一体地包含在一般世界观之中,未形成独立的系统的理论。较为成型的历史唯心主义是封建社会形成的唯心主义的神学历史观。在中世纪的欧洲,唯心主义历史观依附于神学,并成为神学的一个分支。神学家奥古斯丁把全部社会历史说成是上帝信徒和魔鬼信徒之间斗争的历史,结局是上帝的信徒取胜,并在地上建立起永恒的王国,因此世俗统治者就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他的《神之都》一书奠定了神学历史观的基础。以神学形态出现的唯心史观在封建时代的其他各国都有所表现。新兴资产阶级针对以神为中心的神学历史观,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性论、人道主义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反对用“神意”、“天道”解释历史,主张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认识中寻找社会变迁、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它以不变的人性为衡量历史进步的尺度,把理性即人们对自己本性的理解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G.W.F.黑格尔则把历史基础归结为“理性”、“精神”。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以后,现代资产阶级的历史哲学同这一科学的历史观相对抗,继续以新的形式宣扬唯心史观。实用主义、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和新托马斯主义等哲学流派的社会历史理论,在继续坚持用人的理性、内在需要、情欲、感受等精神因素或神的意旨解释社会历史的同时,特别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定认识和预见历史进程的可能性。历史唯心主义的种种表现,可以归结为两种理论形态:主张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历史的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和主张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决定历史的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这两种形态的唯心史观实质相同,都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实际上都是用历史本身之外的因素解释历史。它们共同的基本主张是:①把社会历史归结为意识史,无视物质生产活动,颠倒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真实关系。②认为只有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等少数杰出人物才是历史的主宰,全部世界历史不过是英雄人物实现其思想、意志的过程,就是至高无上的意旨也只能“启示”他们并通过他们表达出来。③抹煞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历史唯心主义用主观臆造的、人为的联系代替社会历史的真实的联系,本质上是对社会历史本来面貌的歪曲,对人类的认识、真理的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但是,作为人类探究社会历史本质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它的存在又有其历史的原因和不可避免性。历史唯心主义在长期演变过程中曾为人类认识社会积累了一定的思想资料;它从反面提出的种种问题,也推动着人们深入思考;在历史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的理论体系中,还包含着可贵的历史辩证法思想和某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因素或萌芽。这些都为科学历史观的产生作了准备。
朴素唯物主义——也叫自发的唯物主义,是一种认为世界起源于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学说,是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原始的唯物主义观点。朴素唯物主义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它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不是由神创造的,肯定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第二,它试图从物质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来说明万物的产生,具有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虽然在思想实质上朴素唯物主义是正确的,是唯物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三个主要阶段中的第一个阶段,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作用,对唯物主义后来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但是由于受到历史的、阶级的局限和科学知识水平的限制,它还带有感性的、直观的性质,还缺乏科学的论证,而在说明社会历史现象时不是唯心主义的。
机械唯物主义——也叫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是唯物主义哲学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之一。它是在欧洲十七——十八世纪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科学进步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机械唯物主义者的阶级地位和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机械唯物主义表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机械性。二、形而上学性。三、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物质范畴的历史发展——物质范畴的历史发展:物质这个概念是一种哲学上的抽象。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凭着直观,把物质说成某一种或某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如金、木、水、火、土。到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将原子理解为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结前人物质认识成果的基础上,对物质范畴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和规定。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物质不是指的某个或某些物,而是各种物的总和。后来根据列宁的研究和理解提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唯物主义哲学就提出了物质范畴。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上两个敌对的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它源于希腊文idea,意为“观念”。它不承认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把意识或精神看成是世界一切事物的根源,认为物质不过是意识或精神的产物。在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这个哲学根本问题上,它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是意识决定物质,而不是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哲学有两种主要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一样,也认为精神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所不同的只在于它认为世界不是某一个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而是存在于世界某个地方的某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的产物。它主张只有精神才是万物本原的世界观。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自然界、物、外部世界是第二性的,由意识或精神所派生。唯心主义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在认识论上,唯心主义主张人的知识是先天就有的,或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否认知识来源于实践和外部物质世界。在社会历史观上,它把人类历史看成是某种先天原则和原理的体现,或者是杰出人物意志的产物,视精神、意志、动机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否定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及其主体(劳动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天才”史观。
唯心主义在长期发展中表现各异,但基本形式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
主观唯心主义根本否认客观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只有“感觉”、“自我意识”才是真实存在的本原的东西。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很多,例如:(1)中国明朝的王守仁,他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阳明全书》卷六)。(2)欧洲18世纪英国的贝克莱曾提出:“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对象和感觉原是一种东西”等观点。他认为事物只是颜色、滋味、气味、形象和硬度等等观念的“集合”而已,“天上的星辰、地上的山川景物,宇宙中所包含的一切物体,在人心灵以外都无独立的存在,他们的存在就在于其为人心灵所感知、所认识”(《人类知识原理》)。 产生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颠倒了感觉和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把本来是通过感觉而为人们所感知的客观事物,歪曲为一切事物都离不开感觉而存在;作为感觉和思维源泉的客观事物,被说成是感觉和思维的派生物。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唯我论,与科学相违背。所谓唯我论,是一种只承认自己个人存在的哲学观点,持此观点者,或从个人感觉经验出发,或从个人精神活动出发,把世界看成是个人感知的结果或个人精神创造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相对,它一般不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但是认为它是第二性的、从属于客观精神的,而客观精神(理念、绝对观念)先于物质世界独立存在,是第一性的。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很多,例如:(1)中国南宋的朱熹,他主张精神性的“理”是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的实体。“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朱子语类》卷一)。(2)欧洲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理念”(概念)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而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只不过是“理念”的影子,是由理念派生出来的。(3)近代德国的莱布尼兹认为,“单子”(一种精神性的实体)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单子有等级上的不同,因而决定了不同事物的性质和区别。(4)德国的黑格尔,他提出“绝对观念”(“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绝对观念”本身运动发展的产物和表现。客观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在于:它本身是对从具体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概念(反映着事物的共性)绝对化,夸大为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又进一步夸大概念的能动作用,仿佛一切具体事物都是由概念产生的。

总的来说,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西方流行的各种哲学派别,是近代西方哲学的继续。现代西方流行的哲学流派虽形形色色,但大致分属科学主义(实证主义)与人本主义(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
  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哲学思潮渊源于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强调归纳、实证、逻辑、实用,关注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开始出现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第一代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流行于十九世纪下半期和二十世纪初的马赫主义是孔德实证主义的后裔,是现代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第二代;实用主义与实证主义有理论联系,而逻辑实证主义则是马赫主义的直接后裔,是实证主义的第三代;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一度代替逻辑实证主义而兴起的是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逐渐衰落,代之而兴的是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等人的历史主义或科学哲学的历史学派。
  现代西方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则渊源于欧洲大陆的唯理主义,强调演绎、普遍、绝对、直觉、关注人的存在意义。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发端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流行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第一代是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第二代是狄尔泰、柏格森等人的生命哲学;与非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潮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哲学流派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第三代是海德格尔、萨特尔的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在当今西方流行的人本主义的哲学流派中,比较特殊的是新托马斯主义和人格主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西方还出现了一种反人本主义的哲学流派--结构主义。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与上述两大思潮密切相联系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现代西方各种哲学流派与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以上是结合各种版本的综述,希望有用。

《西方哲学史》内容精要: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即希腊哲学、中古哲学和近代哲学。虽涉及到数百名哲学家的上千种著作,即使是一个大概的介绍也会充斥着人名和书名,这里将尽力避免这一点。
古代希腊人、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在公元前6世纪时分别进入一个智慧上的飞跃时期,产生了哲学,梯利之后的一名学者把这个时期称为“轴心时代”。古希腊哲学就是轴心时代的产物与标志之一。拉斐尔有一幅画叫作“雅典学派”,把古希腊的重要哲学家集中画在一起,站在中间的有两位,一是柏拉图,手指向天;一是亚里士多德,手指向地。他们两位是古希腊最重要的两位哲学家,我们不知道谁更伟大一些。他们两位的思想方法,代表了我们人类探求真理的两种基本方法,影响了他们以后的一代又一代哲学家,以及爱好哲学思考的人。
随着希腊文明的衰落与基督教的传播,传教士们阅读希腊的哲学著作,形成了基督教神学和哲学。在中世纪的初期,柏拉图的影响大一些,造就了早期教会的思想家奥古斯丁。他的神学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新柏拉图主义关于上帝的绝对性和庄严性的思想,脱离上帝的创造物无足轻重。奥古斯丁之后产生的经院哲学主要探讨的是一和多,即共相和殊相的问题,但后来逐渐陷入繁琐化,引来激烈的批评。经院哲学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他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天才人物,可以用口授记录的方式同时开始三部书的写作。他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方法论证了宇宙的合理性为上帝的启示。他指出哲学是由事实到上帝,神学是由上帝到事实。漫长的中世纪慢慢地削弱了教会在人心目中的权威,文艺复兴时期诞生的哲学家,有的在口头反对教义,有的在心头反对教义,有的什么也不反对,但他的工作却产生了这样的结果。这个时期的重要人物有伽利略、布鲁诺、马基雅弗利等。
与“黑暗的”中世纪不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的新时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新时代的历史可以说是反省精神觉醒,批评活跃,反抗权威和传统,反对专制主义和集权主义,要求思想、感情和行动的自由。而近代的哲学一开始就体现了近代的精神,它独立地寻求真理,追求知识时以人类理性为最高权威,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唯理主义的。它试图解释精神和物质现象时并不预设超自然的东西,因而是自然主义的。这时哲学研究的主题也发生了变化,以前主要是研究外在世界是什么样的,称之为本体论;现在则主要研究我们是怎样认识世界的,这是认识论的问题。这就是哲学史上的“认识论转向”。因为时代的限制,梯利没有涉及现象学运动及存在主义的兴起,因此在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之后,哲学的伦理学转向我们就无法获得一个全景。
从近代开始到德国古典哲学终结,哲学史的大致线索是:大陆唯理论和英国经验论,启蒙运动哲学和法国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后两者对于中国读者可能比较熟悉,作者因为历史观与我们不同,评价也颇有值得商榷之处。我们在这里只看一下大陆唯理论与英国经验论。
所谓唯理论或称唯理主义,可以指这种态度,它肯定知识的标准是理性而不是启示或权威;也可以指这种观点,它认为真正的知识由全称和必然的判断所组成,思维的目的是制定真理的体系,其中各种命题在逻辑上相互有联系。这些都不是我们这里称的唯理论。提到知识的起源问题时,近代哲学有两种不同的答案:第一,真正的知识不能来自感官知觉或经验,而必然在思想或理性中有其基础。真理是理性天然所有或理性所固有的,那就是天赋、或与生俱来、或先验的真理。确实的真理起源于思想本身。这就是认识论中大陆唯理论的主要思想。第二,没有与生俱来的真理,一切知识都发源于感官知觉或经验,因此,所谓必然的命题根本不是必然或确实的,只能给人以或然的知识。这种观点被称为经验主义或感觉主义。大陆唯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他们都是欧洲大陆诸国的哲学家。英国经验论的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他们都是英国的哲学家。他们的影响直到今天,形成了哲学上的欧陆学派与英美学派。
因为该书出版于1914年,那时候十月革命还没有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在全球的影响还不十分巨大,梯利只是在该书中作为青年黑格尔派提到了马克思。到今天,无论你属于哪个阶级,都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传播对人类历史和人类思想史发展的巨大改变作用。

本文从梳理康德的道德情感始,证明在道德学说方面,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最能与中国的儒学相通的人。不过,一旦涉及到道德实践,康德的道德情感、良知等等便成为了外在的东西。可能这个问题,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哲学家,而是东方意义上的圣人才能够加以解决的。因此本文以孔子的伟大教诲终。
<主题词> 道德情感;康德;实践理性;自由;孔子;仁;乐



道德情感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处于什么地位,或者说具有什么功能?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何谓道德情感(das moralische Gefühl)?康德在《德性形而上学》中有专门的论述。他说:“道德情感是对于仅仅出于我们的行为同这义务法则的一致或者冲突的意识而来的那种快乐或者不快的感受。”在这里康德明确地将道德情感同一般感性的或本能的(pathologisch)情感区别开来。道德情感是每个人,作为道德的存在者,自己就本源地具有的;它仅仅是主观的东西而不能充当知识;它是与纯粹实践理性及其法则直接相关的。<1>(SS.530-531),<2>(437-439页)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在论述“纯粹实践理性的动力”时,更是把对于道德法则自身的敬重看作是道德情感,<3>(S.202),<4>(87页) 甚至是唯一真正的道德情感。<3>(S.208),<4>(93页) 因为它仅仅是由理性导致的,只是充任使这个客观的德性法则成为那行为准则的动力。<3>(S.197),<4>(82-83页) 因此它也就是这唯一无可置疑的道德动力。<3>(S.199),<4>(85页)
人作为道德存在者赋有道德情感,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人为什么是甚至首要地是道德的存在者或者说道德的动物呢?借助现象学的“悬置”方法,我们来尝试地找寻人身上有什么是不可悬置的,一旦将其悬置了,人也就会不成其为人了哩!金钱、财富、权力、荣誉、地位、名分、知识……这样些显然外在的东西,乃至人为获得它们而拥有的那些相应的能力,能否被悬置呢?我没有钱、没有财富,我没有能力去挣钱,那么我会很贫穷,甚至生存都难以维持,我只有极其艰难地度日,但是我仍然坚持不去欺骗、偷盗、抢劫,甚至我乞讨也坚持不取嗟来之食……那么,即使我已经落落入了这样的境况,我也仍然不失为一个人!我仍然值得被尊敬,不为别的,就为了我的那份坚持。没有金钱尚且如此,可想上述其他的就更可以是如此。再来看看身理心理上的条件,我残疾、半瘫、全瘫、内部器官疾病机能不健全……但我仍然坚持我的生命、不自暴自弃,一有可能仍会关心他人;甚至我痴呆,只要我仍然能够傻笑面对善意、狂怒对待罪恶,我就依然不失为一个人!依然有资格受人尊敬。最极端的莫过于一个人生命的丧失,倘若损人即可得生,却不为而死,则这个人就不仅不失为人,而且是人中之大丈夫!是很值得尊敬的。反之,倘若我损人为生,有健全的身体却自暴自弃,或者自私自利,决不关心他人,为富不仁,争权夺利,沽名钓誉……这样,我或许会使人厌恶,遭人畏惧,却决不会令人尊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才断然地讲:“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5>(二三七页)这样我们便可以得出,那始终不得悬置的、须臾不得离弃的,至少在人这个层面,也就是我们的人格及其尊严!而能够赋予每个人以人格及其尊严的,就只有人的纯粹实践理性、善良意志以及道德实践。道德才是人的真正的故乡!只有在这道德的故乡里,才会是“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告子下》)<5>(三五三页)康德也正是因此而确立纯粹实践理性的优越与优先的地位,<3>(SS.249-252),<4>(131-133页),<6>(53-54页) 确立一个无条件的善良意志是彻头彻尾地善良的,绝不会是恶的。<3>(S.70),<7>(90页) 这里的善良意志也就是孟子的良能良知。于是人天然地就赋有道德情感,这应当不是问题。这道德情感一本于良能良知或者善良意志,始终维系着道德意向,促使我们不断地去践履道德法则。诚如孟子所言:“口之于味也,有同耆(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子上》)<5>(三三O页)康德虽然是一位哲学家,但他也十分信任普通人的善良意志,他认为,每一个人,以至最普通的人,既不需科学,也不需哲学,就能够知道,每一个人必须做什么,必须知道什么。而且能够知道,这样做是诚实与善良的,甚至是智慧与高尚的。<3>(S.31),<7>(54页)



我们知道康德在哲学上始终坚持划界的立场,譬如首先有神人相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区分,以及感性与知性、知性与理性的区别,现象与自在之物、现相与本体等等一系列的区别与区分。不过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我们还是能够体会出他有着某种或隐或显地一以贯之的东西。从纯粹实践理性的优越性与优先性着手,我们试着来寻求这个东西。
首先,纯粹理性必然是现实地实践的,根本上是以人自身、人格的提升与完善为目的的。它对人的道德行为有着直接的关切,保障意志自由并赋予人以唯一的天赋自由权利,以让人能够自由、自主、自觉、自律地成其为人! <8> 于是人的至善乃至圆善成为了人的理想目标!通常我们会承认人是理性的存在者,人是自由的存在者。正因为我们是理性的存在者,所以我们是自由的存在者;而如果我们丧失理性,那么我们也就同时丧失自由。可见上述两种说法是逻辑地等值的。<1> 但令人不解的是,人们却不愿意承认人在本质上是道德的存在者。事实上说“人是道德的存在者”,同说“人是自由的存在者”,以及同说“人是理性的存在者”都是逻辑地等值的。因为康德也曾明确地指出:“这自由诚然是那道德法则的存在理由(ratio essendi),那道德法则却是这自由的认识理由(ratio cognoscendi)。因为如果这道德法则不是预先在我们的理性中被明白地思想到,那么我们就决不会认定某种像自由一样的东西(尽管这并不自相矛盾)。但是,假使没有自由,那么这道德法则就不会必然地在我们之中找到。”<3>(S.108),<4>(2页) 由此我们首先可以说,只有人是自由的,人才会是道德的。进一步我们根据自由本身的定义<2>还可以说,人一旦是不道德的,那么,他要么是受到了外部条件(像环境、他人等等)的强迫;要么是受到了内部条件(诸如本能欲求之类)的强迫,总而言之,他立即丧失自由,因而他是不自由的。这样我们便又可以得出:如果人是自由的,那么他是道德的。所以说“人是道德的”,同说“人是自由的”是逻辑地等值的,因而也同说“人是理性的”是逻辑地等值的。就这层意思我们在孟子的话中体会得更加真切。他说:“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孟子•尽心上》)<5>(三五四至三五五页) 这里的“仁义礼智根于心”表达的就是“人是道德的存在者”。所以是“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同上)<5>(三五O页)
其次,理性在其理论思辨与认识的活动中,即使是在直观或者经验的领域中,也必须是在纯粹理性及其理念的关切之下才会得以进行。“这自由概念既然已由这纯粹实践理性的一条绝然的法则所证明,它就充当了这纯粹的、甚至这思辨的理性体系的整个建筑的拱顶石,……”<3> (S.107),<4>(1-2页) 事情很清楚,每一个人,甚至所有的理性存在者,无论是在实践行为中,还是在理论活动中,“都须服从这条法则,每一位理性存在者都决不应把自身和所有其他的理性存在者仅仅当作工具,而应当始终同时看作就是自在的目的自身”。<3>(S.66),<7>(86页) 正是因此我们才有权要求所有的科学家都应当自觉地把自己的科研以及科技活动纳入到实践理性,也就是道德的约束范围,纳入到为实现人类至善的理想目的之下。凡是与此背道而驰的科学活动,譬如目前克隆人的研究,以及一切企图通过生物学、生理学,甚至生命科学的方式来“改造”或“再造”人、“改造”或“再造”人性,都是我们所坚决反对的!因为他们都极其严重地违背了纯粹实践理性的道德法则。他们也根本不明白,人性的至善是只有通过人自己自由、自主、自觉、自律地达成的,任何科技无论它有多么的先进、多么的发达,对此都只能是无能为力的。况且一种动机不纯善的活动,它的结果也就只可能是加倍不纯善!
再次,在反思判断力(审美判断力、目的论判断力)领域,同样始终贯穿着自由的理念。作为自由的存在者让自然也成为自由的,即理性正因其“自由”之本性,才使得我们作为理性的存在者不汲汲乎向大千世界(现象界)“索取”,而可以(被允许)进入自在之物。从而达成一个“无法之法”或“无序之序”的和谐完美的境界。于是这个世界的成员——“我”和“你”(他人)、“他”(自然)皆非“臣民”,都是平等的、活生生的“自由民”。<9>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的结论中说道:“有两样东西,我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沉思,就愈使这内心充满时时更新、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我头顶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3> (S.300),<4>(177页) 有学者将这里的“景仰”(Bewunderung)译为“惊赞”。我作为自由的存在者惊赞这大自然的“奇迹”(Wunder),惊赞“我头顶上的星空”,这不是通常所理解的“自然的必然性”,而是指“自然的目的性”,<10> 即“战胜那些更多属于我们身上的兽性而与我们更高天职的教养极端对立的爱好(对享受的爱好)的粗野性与狂暴性,以扫清这人性发展的道路。”<11>(SS.302-303),<12>(291页) 而且,只有在仅仅作为自由的存在者,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当中,才会遇见就这个目的而言的无条件的立法,因而正是这种无条件的立法才单单使得人有能力成为一种终极目的,那整个自然都是在目的论上从属于这个终极目的的。<11>(S.305),<12>(294页) 正是因此康德认可的唯一神学是“道德神学”(Moraltheologie),它对一个至上存在体的此在的确信是基于德性的法则,也就是视其为这一切德性的秩序与完满性的原则。<13>(A632/B660),<14>(553页) “这道德神学使我们通过适合于这所有目的的体系,实现我们在现世中的天职,而不要狂热地,或者完全放肆地离弃这一种道德立法的理性在这善良品行中的指导作用,从而将这种指导与那至上存在体的理念直接挂钩。”<13>(A819/B847),<14>(675页) 康德在这里特别突出强调的是人的自由与自主和在道德上的自觉与自律,而神学的道德、宗教的道德往往是他律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以贯之于康德哲学中的东西,就是这自由与实践或道德的主体性原则。正是在这点上,康德甚至超越了整个西方哲学的理路,而独与我们的儒学相会通。



道德是实践的事情。无论我们怎样的论说与追问道德的理据,甚至追问到先天先验、形上超越的层面,道德还是要时时地落实到我们当下的生活之中。既然人就是道德的存在者,那么人当然应该按照道德的原则去生活。康德在这方面为我们贡献了两个原则,一个是康德反复强调的道德的绝对命令:“要只按照那种你同时能够愿意其成为一条普遍的法则的行为准则去行动。”<3>(S.51),<7>(72页) 另一个是判断我们行为的道德性的标准,即只有出于责任(Pflicht)的行为才赋有道德价值。<3>(SS.22-26),<7>(46-49页) 前一个原则在儒学中被孔子切己地表达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3> 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 《论语》中的对话与叙事既切人切己,又切实切事,而且其上,可以成为原则;其下,以之来实践更不会有丝毫的隔膜。真正地,只有在孔子这里,道德才成为了人的故乡,道德实践也才真正地成为了自由、自主、自觉、自律的行为。相应于康德的德性判准,《论语》有如下的一些表达,譬如“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第七》第一四章)<5>“我欲仁,斯仁至矣。”<6>“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7>“古之学者为己,……”(《宪问第十四》第二五章)<5>(一五五页) “君子求诸己,……”<8>(《卫灵公第十五》第二O章)<5>(一六五页) 等等。从字面上看,康德的表述更像是“原则”,然而却并不就更利于实践。道德上的事往往间不容发,必须当下就做出抉择。所以原则通常有助于思考以及反思,而对道德的实践,尤其当下的道德抉择似乎没有更多的帮助。况且只要是理论,哪怕是正确的理论,都会遭到他人的反对,引来喋喋不休、没完没了的争论与争吵。这种争论与争吵往往会令“伦理学家”,甚至“哲学家”为一大堆与事情本身不相干的计较所干扰,偏离正确的方向。<3>(S.31),<7>(54页) 这于道德实践就不仅无益,反倒有害了。或者有人会说,康德的使命在于澄清理论,而不完全在于实践。但是康德坚定不移地主张“自律的道德”,假如他的道德学说不直接切实地相关于人们的道德实践,他岂不是又拱手地将道德让渡给了宗教的他律权威?看来康德很可能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既要圆满地澄清与鲜明地突出道德的原则,又要切实地有利于当下的道德实践,还要始终坚持自由、自主、自觉、自律的道德选择,这不是一位哲学家,哪怕他是像康德那样伟大的哲学家,所能胜任的。惟有圣人才能胜任于此!“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八佾第三》第二四章)<5>(六八页)
康德至少在理论上也知道道德情感、良知一类观念对于道德实践的无庸置疑的重要性,然而他却不清楚这样一类观念究竟来自哪里。<3>(S.31),<7>(53页) 于是他在讨论它们的时候往往是理论上明白,实践中却有些隔膜,难以给人提供当下直接的帮助。而谈到如何可能自觉自律地去培植与扩充自己的、以及如何可能通过教化与教养去培植与扩充他人的良知和道德情感的问题时,康德似乎就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爱莫能助了。孔子从不讳言他的快乐和他的忧虑。这也就是自宋儒以来人们一直津津乐道、赞叹有加的“孔颜乐处”。孔子、颜子……他们究竟乐什么、忧什么?或者说,他们究竟为何乐、为何忧?我们先来看看孔子自己的说法。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9>(《学而第一》第一五章)<5>(五二页)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第四》第四章)<5>(六九页)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0>(《雍也第六》第一八章)<5>(八九页)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第六》第九章)<5>(八七页)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第七》第一五章)<5>(九七页)
夫子自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11>(《述而第七》第一八章)<5>(九八页)

显然,贫穷、陋室等等,凡夫不乐意,也并非孔颜所乐。但这为凡夫所忧的,却并非孔颜所忧。富贵,人之所欲,也并非孔颜所拒。孔子也讲:“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第七》第一一章)<5>(九六页) 也就是上述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亦即“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第四》第五章)<5>(七O页) “仁”,孔子所知、所好、所乐者。“道”,孔子所知、所好、所乐者,因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以议也”。(《里仁第四》第九章)<5>(七一页)“德”,孔子所知、所好、所乐者。以及“艺”或“学”,孔子所知、所好、所乐者。因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第七》第六章)<5>(九四页) 而“仁”是孔子之所知、所好、所乐的一以贯之者,因为仁是本,“仁,则私欲尽去而心德之全也。功夫至此而无终食之违,则存养之熟,无适而非天理之流行矣。”<5>(九四页) 具体言说这番功夫的,就是前面提到的“克己四勿教”章。即“克己复礼为仁”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第十二》第一章)<5>(一三O至一三一页) 所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而“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反之,“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里仁第四》第二章)<5>(六九至七O页) 也就是“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第十五》第一章)<5>(一六一页)孔子所乐在此,其所忧也在此。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第七》第三章)<5>(九三页) 这也就是“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第十五》第三一章)<5>(一六七页) 而之所以“仁者不忧”,(《子罕第九》第二八章、<5>(一一六页)《宪问第十四》第三O章<5>(一五六页))或者“君子不忧不惧”,(《颜渊第十二》第四章)<5>(一三三页) 是因为“仁者悲天悯人,其心浑然与物同体,常能先天下之忧而忧,然其为忧,恻怛广大,无私虑私忧”。<15>(245页) 孔子所乐、所忧皆一本于仁心仁体,是极其纯粹的道德情感,同时在孔子又无不是时时处处地自然流露。这应当归功于孔子长期自觉的礼乐修养与熏陶,孔子讲:“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第七》第一九章)<5>(九八页) 还讲:“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12>(《八佾第三》第一四章)<5>(六五页)孔子的音乐修养也极高,他评价“韶乐”为“尽美矣,又尽善矣”(《八佾第三》第二五章)<5>(六八页)所以才有,“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13>(《述而第七》第一三章)<5>(九六页)同时孔子也以礼乐来培植和扩充其弟子们的道德情感。《论语》在这方面也有大量的记载,我仅取其中的一例来说明。《子罕第九》第一O章: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14> 钱穆认为:“本章记颜子赞叹孔子之道之高且深,而颜子之好学,所以得为孔门最高弟子,亦于此见矣。惟孔子之道,虽极高深,若为不可几及,亦不过在人性情之间,动容之际,饮食起居交接应酬之务,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常,出处去就辞受取舍,以至政事之设施,礼乐文章之讲贯。细读《论语》,孔子之道,尽在其中,所谓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非舍具体可见之外,别有一种不可测想推论之道,使人无从窥寻。学者熟读《论语》,可见孔子之道,实平易而近人。而细玩此章,可知即在此平易近人之中,而自有其高深不可及处。虽以颜子之贤,而犹有此叹。今欲追寻孔子之道,亦惟于博文约礼,欲罢不能中,逐步向前,庶几达于颜子所叹欲从末由之一境,则已面对孔子之道之极高峻绝处。若舍其平实,而索之冥漠,不务于博文约礼,而别作仰钻,则未为善读此章。” <15>(231-232页) 这番体会才可以说是深得“圣人之学”、“圣人之志”。
孔子自况他的一生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5>(《为政第二》第四章)<5>(五四页) 孔子还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第十四》第三七章)朱子注释道:“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无以甚异于人而致其知也。然深味其语意,则见其中自有人不及知而天独知之妙。”<5>(一五七页)钱穆则进一步指出:“本章重在下学两字。一部《论语》。皆言下学。能下学,自能上达。无怨无尤,亦下学,然即已是上达之征。孔子反己自修,循序渐进,以致其知。知愈深而怨尤自去,循至于无人能知惟天独知之一境。故圣人于人事能竭其忠,于天命能尽其信。圣人之学,自常人视之,若至高不可攀,然亦本十室之邑所必有之忠信而又好学以达此境。故下学实自忠信始。不忠不信以为学,终无逃于为小人之下达。至于舍下学而求上达,昧人事而亿天命,亦非孔门之学。”<15>(383页) 于是我发现在康德那里完全是外在的道德情感,却是与孔子的生命融为一体的<16>,乃至于时光尽管流逝了约两千五百余年,我们却依然可以强烈而真实地感受到孔子那活泼泼的生命,耳畔仿佛还鸣响着孔子的雅言:“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第九》第一八章)<5>(一一四页)

<参 考 文 献>

<1> Inmmanuel Kant. Die Metaphysik der Sitten. Band Ⅷ der Theorie-Werkausgabe. Herausgegeben von Wilhelm Weischedel.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1982.
<2> 康德的道德哲学. 牟宗三译注.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2000.
<3> Inmmanuel Kant. 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 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 Band Ⅶ der Theorie-Werkausgabe. Herausgegeben von Wilhelm Weischedel.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1974.
<4> 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 韩水法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5>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6> 陆沉. 追问伦理道德的形上根据.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7> 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苗力田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8> 陆沉. 论人的自由权利的根据.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9> 叶秀山. 说不尽的康德哲学. 哲学研究,1995,(9).
<10> 叶秀山. 重新认识康德的“头上星空”. 哲学动态,1994,(7).
<11> Inmmanuel Kant. Kritik der Urteilskraft . Herausgegeben von Karl Vorländer. Verlag von Felix Meiner in Hamburg. 1954.
<12> 康德. 判断力批判. 邓晓芒译. 杨祖陶校.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13> Inmmanuel Kant.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 Verlag Philipp Reclam jun. Leibzig. 1966.
<14>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韦卓民译.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15> 钱穆. 论语新解. 北京:三联书店. 2002.
<16> <美>赫伯特·芬格莱特(Herbert Fingarette). 孔子——即凡即圣. 彭国翔、张华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1> 人们一般说人是有理性的存在者,主要是从人与兽以及人与物相分而来。西方还更强调人与神相分,由此则特别说人是有限理性存在者。康德将理性分为运用于理论思辨的理性与运用于实践道德的理性,简称“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只有实践理性,更准确讲,只有纯粹实践理性才可能使我们决不受任何外部条件与内部欲求的强迫,不计成败利钝地只按照能够同时成为一般法则的行为准则去行动。也就是说使我们成为自由的存在者。而一般理论理性必然要受制于经验等等因素,所以是不自由的。脱离了实践理性的理论理性,更会是不道德的,甚至会是极端地不道德的。即使纯粹的理论理性也顶多是道德上中立的。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理性地去行动,那么他是不自由、不道德的,我们说他如同禽兽一般。而如果一个人仅仅凭着理论理性地去行动,譬如一味地惟利是图、损人利己……,那么他不仅是不自由的,而且是极端地不道德的,我们只好说他是禽兽不如的东西!禽兽本身不应当受任何指责,正是人的不道德的行为,甚至极端不道德的行为,不仅使人丧失尊严,而且也连带地令禽兽蒙羞!所以我以下谈到的“人是有理性的”同“人是自由的”,以及同“人是道德的”是逻辑地等值的,应当是特别地意指“人是有实践理性的”,甚至是特别地意指“人是可能有纯粹实践理性的”。

康德以前的哲学:
康德前西方哲学的主线是帕拉图到笛卡尔(和莱布尼兹)为代表的大陆理性主义再到洛克(和贝克莱和休谟)为代表的英国经验主义,中间插了一个奥古斯丁为代表的经院哲学。
思想概况: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创哲学传统并思辨式的和百科全书式的提出/研究了新而上和理性,真理,伦理学等问题,然后哲学分成两大分支:主张理性的大陆理性主义和主张非理性的英国经验主义。

近代哲学:
康德对英国经验主义的反驳:以先验为基础的古典唯心主义。康德是集大成者和开拓创新者,有史以来最受尊敬的哲学家。康德是古典唯心主义的大牛,是前人(笛卡尔和洛克)的综合,至康德为止古典唯心主义大厦建成。康德相当于牛顿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
你也可以划分为黑格尔以前和以后,不同的分法在于是把康德看成是一个旧时代的终结者(可以认为哲学在康德这告一段落,这样就可以把康德归为旧时代,从而以黑格尔作为新时代的开始和康德的继承者)还是新时代的开拓者。至于后来的黑格尔和叔本华,就相当于科学中的拉格朗日,麦克斯韦了。

现代哲学:现代哲学的主线是存在主义和分析哲学。
存在主义: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还有萨特的书。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怀特海《自然的概念》、《思维的方式》。
精神现象学和语言分析学值得重视。
胡塞尔的《精神现象学通论》
分析哲学: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是大作。相信看后会受益匪浅。
伦理学和社会科学方面有罗尔斯,罗蒂的作品,都非常有影响。其实这方面看国人的书可能也不错,毕竟伦理和国情要结合。
当代哲学:当代哲学有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分支很多,也很难描绘。这方面的书看的不恰当可能会误入歧途,建议看完西方的经典著作后再来研究当代哲学。

罗素在哲学历史上影响是什么? 西方哲学史,在他的著作中占有什么地位...
答:罗素也宣称—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显示的--「世界是恐怖的」;相较之下,形式哲学虽能提供庇护,但终究是虚掷光阴。著作《哲学问题》《西方哲学史》,(1950年,因此书获得诺贝尔奖)《幸福之路》(1930年)《我的哲学发展》(1959年)《婚姻与道德》(1929年)《教育与美好生活》(1926)《教育与社会...

西方哲学历史脉络梳理---by 青兮
答:讲真,这本书蛮可爱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和《苏菲的世界》有点像,简单对西方哲学史进行了介绍,还穿插了一些其他的历史比如和哲学一起发展的基督教、科学以及数学,尤其是卡尔波普尔的科学技术哲学,很少在别的哲学史上看到。再搭配上一些哲学家的生平八卦,十分逗逼,趣味性很强,就不说有时候...

关于哲学家罗素
答:《纽约时报》(1950年11月11日)的社论称福克纳和罗素是奇特的“诺贝尔伙伴”,但罗素是一个理应获奖的“思想真正开明的人”,他的《西方哲学史》是“极富魅力的”著作。《时代》杂志的评论认为这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并指出:“他有时敏锐地但又很多地论述了道德、政治、中国、婚姻、原子、布尔什维主义和世界政治。”...

罗素(梭)的详细资料有木有!
答:他一生中完成了40多部著作,涉及哲学、数学、科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历史、宗教以及政治等各个方面。 罗素的首要事业和建树是在数学和逻辑领域,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罗素是当代的一位巨人,集哲学家、作家、数学家和政治理论家于一身。中年时期所写的有关道德、政治、...

西方历史上,有哪些有才无德的著名人物?
答:在西方历史上,曾经诞生过一位杰出的人物,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最重要的散文家、哲学家

评述罗素的主要思想 现代西方哲学史的作业 急急急!!!3000字
答:伯特兰·罗素(1872-1970)是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也是本世纪西方 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罗素一生兼有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的双重身份, 以追求真理和正义为终生职志。作为哲学家,他的思想大致经历了绝对唯心主义、逻辑 原子论、新实在论、中立一无论等几个阶段。他的主要贡献首先是在数理逻辑...

西方哲学史的问题: 康德关于感性、知性、理性之间的关系。论述题,急求...
答:康德的哲学是先验哲学,他主要探讨“人的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他把这种探讨分为三个部分:1先验感性论,回答了纯粹数学何以可能的问题(结论是人对空间和时间有纯直观,而空间和时间分别对应了几何和代数)2先验知性论,回答了自然科学何以可能的问题(结论是人拥有“统觉”的能力,即把形形色色的直观...

《论婚姻与道德》作者: [英]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
答: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批评家,他以在数理逻辑和分析哲学方面的杰出成就而闻名,是现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也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普及化,并因出版《论婚姻与道德》被授予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品还有《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

<苏菲的世界>中艾伯特.苏菲是什么样的人
答:《苏菲的世界》里面苏菲的人物特点:她是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并且活力十足,为人友善,但又不善交际,同时也很挑剔,三观很正,同时也坚持自我。资料拓展 《苏菲的世界》被誉为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

柏拉图,尼采,笛卡尔,密尔,休谟!!哲学达人请进!!高分!
答:正如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怀特海所评价的那样:“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在为柏拉图的学说思想做注脚。其哲学地位可见一斑。柏拉图的哲学,可以概括为“共相哲学”。共相是“universal”一词的翻译,这个词也有“普遍的”的意思。他的哲学被称为“理念论”或形相论,理念就是一种共相。至于“可理解的世界”就是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