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与李斯特的关系

作者&投稿:储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斯特作品风格与肖邦的有什么不同~

肖邦 李斯特:两位被历史误读的大师

————肖邦李斯特二者异同点比较

打开任何一本西方音乐史,肖邦和李斯特肯定是在浪漫主义那一章出现,但是,从浪漫主义的更细致的划分上,二人显然不属于同一小节。在于润洋主编的《西方音乐通史》中,肖邦属于浪漫主义音乐的繁荣时期,而李斯特则是在从标题交响音乐到交响诗这一部分;保罗·亨利·朗则在他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一书中,将肖邦归纳为纯粹的浪漫主义时期,而李斯特则是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的时期。也有的西方音乐学者这样讲到,单纯的从时间上对音乐进行划分断代,稍显生硬,真正的音乐史应该是声音的历史。

肖邦和李斯特的音乐听起来有很多共性,比如更注重表现人的情感,突破了结构的某些局限,但是也有很多不同,比如肖邦的音乐更具有歌唱性,而李斯特则是把钢琴变成了万能乐器,将交响乐的创作思维放在钢琴上,音响效果空前宏大,技巧性很强等等。事实上,肖邦出生于1810年,而李斯特是1811年,李斯特和其他的早期浪漫主义者出生于大约同一时期,但是他比他们活得都长,比如门德尔松、舒曼、柏辽兹。肖邦和李斯特关系很微妙,肖邦认为李斯特的音乐很低俗,他同样不喜欢舒曼、舒伯特、门德尔松等人的音乐,但是他却同他们是朋友,有的时候彼此帮助。

肖邦,始终是和波兰、爱国、乔治·桑、爱情、弱不禁风这几个词分不开,肖邦成名以后,几乎没有人批评他的音乐,肖邦就像是放在真空瓶子里只能远远观赏的稀有的花,我们很难真实的触碰到他,当然这也与留下来的肖邦的一手资料很少有关;而李斯特就更像是受众人喜爱的杂耍演员,他有很多头衔:钢琴家、作曲家、指挥、评论家、文学家、神甫、教师······英俊的外表、丰富的音乐活动、过人的经历、被人津津乐道的私生活,李斯特更立体的将自己呈现给世人,所以争议很多,他像是一个花农,在花园里种满鲜花,其实,很多花远比我们我们想象的更有价值。他们两个都在不同程度上被世人误读。

首先,在创作体裁方面,肖邦充分的利用了现有体裁,进行再创作,而李斯特则是在标题音乐的基础上,很好的发展了交响诗。

肖邦与西方音乐历史中的绝大多数作曲家不同,肖邦将一生的创作活动几乎全部倾注在钢琴音乐领域。尽管创作领域局限在很小的方面,但是他却改变了音乐的面貌。他对于祖国波兰的深深的爱国之情,并不是想简单的创作背景介绍那样,例行公事一样的附在了诸如《革命》等等曲子的后面,他的革命性是融入在音乐之中的,还有一句流传甚广,甚至有点滥俗的“他的音乐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让人们对于肖邦的理解夺走了一点弯路。马祖卡、波罗奈兹这些波兰的民间舞曲是肖邦创作中最有民间特色的题材,从形式到内涵,肖邦将他们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显示了它吸收和处理民间音乐素材的深厚功力。赋予了前奏曲、练习曲、夜曲等等体裁新的艺术表现力。

而李斯特涉足的领域则要多很多。李斯特作品数量很大,早期以钢琴作品为主,后期管弦乐作品的成就更突出。交响诗是李斯特对西方音乐的重要贡献,既向交响曲那样体现更宽阔深厚的思想内涵,又精炼简洁。在他的音乐生涯中,三个人对它影响很大,柏辽兹,他的管弦乐队的印象色彩,将李斯特变成了钢琴管弦乐队化的第一人;帕格尼尼,对于乐器的无限探索,技巧的追逐,让《帕格尼尼练琴曲》之间令人叹为观止;肖邦,肖邦的演奏让李斯特明白了钢琴的诗意歌唱性以及装饰音的重要性。

在作曲技巧和声方面,二人均对后来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指导作用。肖邦从不掩饰自己在工作上的野心,他曾经讲过:“我有一个也许过于大胆但是很崇高的心愿和意图,那就是为我自己创造一个新世界”作为一个钢琴家,他开创了一个新纪元,钢琴成为一种完全的乐器,他的音乐有不和谐音,包括刺耳的二度音和九度音,要通过熟练的使用踏板才能使他们出彩,半音阶的大胆的和声对19世纪音乐思维产生了根本的影响,影响了瓦格纳甚至更晚一些的作曲家。他独创性的重要方面是把半音的不和谐和转调的公认手法推向前人未曾涉足的领域。

李斯特晚年在和声上的大胆尝试给世纪末的作曲家以重要启示,在半音化和声以及模糊调性的道路上的探索,引起了更多后人的注意。李斯特给音乐带来了曲式和和声方面的一些新观念,贝拉·巴托克认为,李斯特有一些缺陷,但是这都不重要,“我们必须带着新思维找出这些作品的精髓”

印象派、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等等以后的作曲家们的创作都不是凭空出世的,追根溯源,依然不能够忽视这些大师们做出的重要探索。

其次,钢琴教学方面。两个人无一例外的都是钢琴家,但是,李斯特对于现代钢琴教学的发展贡献非同小可。

肖邦更注重生活品位,他的钢琴课可以一节课30法郎,但是跟他学琴的往往是某某夫人,某某小姐等等这些上层社会的人士们,他们学琴娱乐的成分更大一页。肖邦鲜有正规的学生,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而李斯特作为一个钢琴教师影响广泛而深远。他培养了整整两代追随者,继彪罗和陶西格之后,又诞生了诸如亚历山大·西洛季、埃米尔·冯·绍尔等等钢琴艺术发展史上如雷贯耳的名字,他们产生的影响至今都绵延不绝。

整体上,李斯特给人感觉更张扬,更外在,而肖邦多少有点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但是,李斯特社会活动十分丰富,有着多重身份,擅长跨界,放在今天,他更贴切的称呼也许是一个音乐活动家;而肖邦则更多的伴随着法国的沙龙文化。实际上,与其笼统地描绘当时的历史,还不如客观的了解这两个人的历史,他们是两面镜子,反映的东西不尽相同,不同的人照了以后会有不同的想法。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什么简单的词语能够将他们概括,他们对当时的音乐生活,对音乐史的发展起到了一个音乐大师应有的作用。
转载

说来话长,若想具体的了解,建议你看一下1945年的一部肖邦传记的电影《一曲难忘》里边有肖邦与李斯特相识的情节,你的问题能够在影片中找到完整的答案。

李斯特是肖邦的老师呀

肖邦,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波兰作曲家.是浪漫主义时代最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其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且多为小型乐曲,但卓越的想象力及精湛的技巧使他成为世界最伟大的音乐诗人之一。他的音乐灵感源于自己和波兰的悲剧性的经历,旋律独具个性,表达了内心深处不仅仅是伤感的感情。其作品虽有浪漫主义的本质,但有古典的纯真和分寸,丝毫没有浪漫主义的表现癖好。

在第一流的艺术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创作生活集中于钢琴上的大师。从一开始,他的想象就献给了键盘,他在这狭窄的结构中创造出了一个世界。他的天才甚至把钢琴的局限性也转变成美的源泉。不能演奏任何时间长度的持续音当然是钢琴的主要局限,肖邦却巧妙地克服了这些局限。对于现代钢琴风格的形成,他的功绩是不下于任何其他音乐家的。

肖邦用踏板把低音部相隔很宽的和弦持续下去,形成萦绕着迷人旋律的音群。他告诉学生:“必须让每个音符都歌唱起来”在他的音乐中,精致的装饰——颤音、装饰音、轻盈的过渡句——魔术般地把那些单音延长了。所有这些总是安排得很顺手的,音乐几乎像是自己演奏出来的.

肖邦的作品几乎全部是钢琴曲。他从菲尔德和胡默尔的作品中学到一些东西,对巴赫作品的学习也使他获益匪浅,但当时的主要作曲家对他几乎没有影响。他成功地创造出一种富于个性的键盘写作艺术,其优点为钢琴音色纤细,应用旋律装饰来丰富和声织体。他精通言近指远的喻意手法,他所开拓的和声境界远远超过当时的传统界限。

他抒发感情有时象魔鬼般地神秘莫测,有时又象水妖般地令人销魂,在肖邦的战争气氛的波罗涅兹中,波兰民族的血液沸腾得格外有力,它们那矫健勇猛而拱起的旋律犹如折弯的钢条。那骑士般的玛祖卡闪烁着火热而辉煌的姿态;甜蜜的柔情和风趣的卖俏贯穿在圆舞曲之中。通过他的抒情而成为一种普遍语言的灵性在他那些光辉灿烂的练习曲中庆祝着最大的胜利,而那些夜曲则是他在孤独中的梦幻,他向静夜倾诉着一个人的最恳切的渴望。

肖邦在奏鸣曲中也表明他有驾驭大型作品,不致使材料松散的能力。迂腐的学究也许会有争议,说它们不是“严格的”奏鸣曲(虽然每部奏鸣曲都遵守由几个乐章构成的传统形式),但是人们不会希望这些奏鸣曲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因为它们的结构别有一种使人感到惬意的逻辑性。他的协奏曲(往往被人们低估)也是如此,某些评论者认为他的配器不甚高明,其实远非如此。他的配器手法总是灵活而敏感的。有时甚至富于积极的独创性(如大管的应用)。他的演奏在细腻及紧张度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把他的同时代人感到谱上难以理解的经过句弹奏得出神入化。

肖邦的主要作品有:
(1)钢琴与乐队曲:协奏曲两部;《流畅的行板和波洛奈兹舞曲》;《波兰歌曲幻想曲》;《科拉克维亚克回旋曲》;《把手伸给我》主题变奏曲。
(2)钢琴独奏曲:叙事曲四首;苏格兰舞曲三首;练习曲二十七首;即兴曲三首;玛祖卡舞曲五十一首;夜曲十九首;波洛奈兹舞曲十二首;前奏曲二十五首;谐谑曲四首;奏鸣曲三首;圆舞曲十七首;船歌;摇篮曲;f调幻想曲;幻想即兴曲。
(3)室内乐曲:钢琴三重奏;大提琴奏鸣曲;大提琴与钢琴《引子和波洛奈兹舞曲》。
(4)歌曲:波兰歌曲十七首。

弗伦兹·李斯特,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早年即以卓越的钢琴琴艺驰誉欧洲各国,同时也从事创作与评论。他的绝大部分创作都明显地反映了对祖国,人民,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体现了强烈的民族特点和民族精神。李斯特极大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充分发挥出钢琴的演奏技法和独奏音色,使钢琴音乐不仅具有室内乐抒情小品的诗情画意,还具有交响性的宏伟气魄和辉煌效果。他同柏辽兹一起倡导新型标题音乐。他在交响音乐领域,首创了单乐章标题交响诗的形式,作有《塔索》、《前奏曲》、《匈牙利》等交响诗共十三部。从而扩大了管弦乐的表现领域。他的音乐上直接从柏辽兹、肖邦和帕格尼尼身上得到启发。受帕格尼尼的影响,李斯特创作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十首钢琴练习曲。他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习气相对立的新的浪漫主义原则,并支持阿尔贝尼斯、斯美塔那、柏辽兹、瓦格纳等作曲家的创作。

大约14、15 岁时,李斯特开始作曲,一生写了大量作品,李斯特的钢琴作品在六百部以上。有时,人们很容易被那眼花缭乱的技巧、雷霆万钧的力量和疾风暴雨般的速度所吸引,其实,更重要的,还是音乐中的浪漫主义激情,广阔豁达的胸怀,对祖国的歌颂和热爱,以及对大自然的抒情。他的音乐贯穿着乐观主义精神。他的戏剧性、悲剧性总是带着深刻的哲理性。他的浪漫主义总是洋溢着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精神。他从不柔弱、委靡。

《狂想曲》不是李斯特首创,但一提《狂想曲》,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李斯特。李斯特一共写了19首《匈牙利狂想曲》和一首《西班牙狂想曲》。这些作品,都以民间曲调或民间风格的曲调为主题,按多段组合的方式,充分施展钢琴技巧的“十八般武艺”,驰骋作曲家的想象,寄托着对祖国、人民的热爱。李斯特所创作的十九首钢琴曲《匈牙利4狂想曲》,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而且,为狂想曲这个音乐体裁创作树立了杰出的音乐典范。

《超级练习曲》写于1851 年,题献给他的钢琴老师车尔尼。与肖邦练习曲一样,这也是将艺术趣味与技巧相结合的,可作为音乐会节目的练习曲。《b小调奏鸣曲》这首写于1852—1853 年间,题献给舒曼的作品,是李斯特唯一的奏鸣曲。由于在他之前已经有了贝多芬和肖邦等人伟大的奏鸣曲,这使李斯特不能不以十分谨慎的态度思考他自己的奏鸣曲。既然叫奏鸣曲,就要遵循一些规范。但创作,总是意味着创新。这也许是李斯特只写了一首奏鸣曲的原因。尽管他很慎重,这首作品还是引起了不同看法的尖锐对立。

李斯特的主要钢琴作品有:

19首《匈牙利狂想曲》,《西班牙狂想曲》; 大量练习曲如《超级练习曲》,《帕克尼尼—练习曲》; 交响诗《塔索》,《普罗米修斯》; 交响曲《浮士德

当人们谈起“钢琴家中的第一人”时,凡是喜欢听钢琴曲的朋友都知道,他就是肖邦。他是怎样成为“钢琴家中的第一人”的呢?
肖邦初到巴黎时,还是个没有名气的青年,经济十分困难。所以没有资金举办他自己的音乐会。当时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已誉满全城。于是肖邦前去专门拜访李斯特,请求李斯特给他一个钢琴表演的机会。李斯特让肖邦弹了几曲,演奏完之后,李斯特觉得肖邦演奏得很好,于是答应了肖邦的请求。
一天晚上,李斯特举行公演。按照当时音乐会的习惯,演奏过程中灯火全部熄灭,以便为了听众能在黑暗中全神贯注地欣赏音乐家的演奏。
这天的钢琴演奏的(得)深沉淳郁,听众听得如醉如痴,都以为李斯特的演奏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当演奏结束时,灯火重明,在听众狂热的喝彩声中立在钢琴旁的,却是一位陌生的青年。这时李斯特上台向听众们介绍这位年轻的钢琴家。人们这才明白了,原来李斯特在灯火熄灭之际,悄悄换上了肖邦。
肖邦从而一鸣惊人,被誉为“钢琴家中的第一人。”

肖邦稍大,都是浪漫派。
肖邦不喜欢炫技的,李斯特超级喜欢炫技的;
肖邦当年的出名是有李斯特帮忙的。
李斯特很佩服肖邦的作曲的
肖邦很佩服李斯特演奏自己的作品的

李斯特(1811.10.22--1886.7.31)

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年终39岁)
都属于浪漫派

“他用这样的方式把肖邦介绍给了巴黎的观众。”这样的方式是指借黑灯之际把肖邦换到钢琴前的这种巧妙的“换人计”,李斯特这样做是想把肖邦介绍给大众,让众人了解到肖邦卓越的才华。从此,肖邦因李斯特的巧荐而成名于世。

李斯特的高尚品格是指在自己出名的情况下仍毫不犹豫地向公众引荐本不出名却颇有才华的人,即这种在社会上正当、和平、慷慨地竞争的品质。从这个故事中我体会到李斯特是个善良、大方、热心、正直的人。

就短文内容提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并作答。
问题:文中的两次掌声有什么不同?
回答:第一次是大家因著名钢琴家李斯特要进行演奏而发出的兴奋、期待的掌声,表达了对李斯特的尊敬与欢迎。第二次是大家惊讶地发现刚刚演奏的不是李斯特但意识到这个陌生青年的演奏水平同样很高时爆发出的对肖邦的肯定与支持的掌声,也表达了对李斯特巧荐肖邦一事的敬佩和赞许之情。

李斯特大 是的

李斯特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是谁
答:乔治·桑在当时的巴黎交际圈里是个风头很劲的女人,许多人包括她自己都觉得她的行为伤风败俗:除了与那些男作家的亲密交往外,乔治·桑还喜欢穿男装、抽烟斗,甚至抛弃了自己原先的姓名改取了一个男性色彩浓厚的名字“乔治·桑”。所以, 年10月,肖邦在李斯特和他的情人玛丽·达古尔的宴会上首次见到...

钢琴家李斯特是谁?
答:弗朗茨·李斯特1811年10月22日生于匈牙利雷汀[1],幼年即为神童,9岁时举行第一场钢琴独奏会。1821年去维也纳,随萨列里与车尔尼学习。1823年在巴黎、1824年在伦敦演出(受到英王乔治四世接见)。1823-1835年住在巴黎,与柏辽兹和肖邦以及文学界、绘画界名流交往。他享有风格趣味华丽非凡的钢琴炫技大师...

肖邦与李斯特的异同
答:肖邦和李斯特关系很微妙,肖邦认为李斯特的音乐很低俗,他同样不喜欢舒曼、舒伯特、门德尔松等人的音乐,但是他却同他们是朋友,有的时候彼此帮助。肖邦,始终是和波兰、爱国、乔治·桑、爱情、弱不禁风这几个词分不开,肖邦成名以后,几乎没有人批评他的音乐,肖邦就像是放在真空瓶子里只能远远观赏的稀有的...

李斯特是怎么样让肖邦出名的~~~???
答:肖邦初到巴黎时,没有名气,也没有什么朋友,他原想成为一名音乐会钢琴家,但是,巴黎的音乐厅好象并不太接受他。巴黎的音乐厅更适合李斯特那样的演奏风格,巴黎的听众正在为李斯特的钢琴秀而疯狂,他们很难接受新的演奏家来改变他们的欣赏时尚。一天,李斯特举办音乐会,大厅里挤满了幕名而来的听众,演出...

李斯特与肖邦中李斯特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李斯特和肖邦都是很好的浪漫主义音乐家~而两人有很多不同之处 1.肖邦的曲风可以看出旋律基本都是很华丽的(我认为华丽是在掩饰内心的空虚),但是李斯特不同,李斯特的曲风虽然变化很多但是都有质朴明朗的风格,所以李斯特的内心更充实一些,也就是说他比肖邦更乐观 2.肖邦不承认李斯特是个真正的好音乐家...

肖邦是怎样和他妻子相遇的,又是为什么要和他的妻子分开?
答:乔治·桑(1804年生)比肖邦大六岁,当她三十二岁那年由李斯特介绍,认识了肖邦。第一次见面双方都慕名,而且都是巴黎文艺界的知名人物,严格说起来,肖邦还是后进,因为早在肖邦来巴黎之前,像小说家巴尔扎克、雨果、画家德拉克瓦、诗人海涅、作曲家梅耶贝尔、贝利尼]伯辽兹等,已经和乔治·桑过从很密了...

为什么有人觉得肖邦比李斯特更出名
答:肖邦和李斯特都是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钢琴家。当时李斯特在巴黎受到群众追捧的时候,肖邦只是一个平平无奇且枯燥的小钢琴家,肖邦的名字鲜为人知。据说在一次音乐音乐会上,李斯特关掉了音乐厅的所有灯光,说是为了更好地感受音乐带来的旋律。当关灯,悠扬的音乐在大厅里旋转时,人们在美妙的音乐中沉默,忘...

肖邦和李斯特到底哪个厉害呢?
答:李斯特与肖邦是完全不同的,虽然他与肖邦在时空上有很大的交集(李斯特在巴黎出名比肖邦早几年,肖邦刚到巴黎时,李斯特已是明星,还拉了肖邦一把,这后来被编成一个老者提携年轻人的故事,实际上两人同龄,而且肖邦比李斯特还大一岁)。李斯特无论在艺术创作上还是在个人气质上,都是君临天下,舍我其...

肖邦的家庭背景
答:当肖邦还很小,不会记谱时,他就能编出一些小品来,让老师为他写在稿纸上。后来肖邦在父亲教法文的华沙学会里学习了作曲和其它课程。当他十七岁时,终于离开学校献身于音乐。 二、“从一而终”的爱国音乐家 肖邦是终生献身于一种乐器的第一个作曲家。甚至连李斯特这位钢琴中的帕格尼尼,也在晚年转而为全部管弦乐队...

肖邦的平生
答:在这里他除了与流亡巴黎的波兰侨民密切交往之外,还结识了西欧文艺界许多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波兰流亡诗人A.密茨凯维奇,德国诗人H.海涅,法国画家E.德拉克洛瓦,意大利音乐家V.贝利尼,匈牙利音乐家F.李斯特等人。这些交往对肖邦精神生活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特别是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关系,对肖邦的思想、生活产生了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