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那些天资聪慧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作者&投稿:藩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江郎才尽,仲永泯然,从古到今无数少年神童天生具有极佳的资质,但却在成长道路上逐渐走上了弯路,一点点褪去了自带的传奇光环,沦为平凡无奇的普通人,甚至陷入了可怕的灾难,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莫大的悲剧。

古代那些名动天下的"别人家的孩子"长大成人后都变成了什么样呢?

长期以来我们对历史名人的了解浅尝辄止,停留在书本上,很容易忽略背后隐藏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一个个神童如明星坠落,给天下万千父母在对子女的培养方面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迪。

一、孔融:年方四岁谦虚让梨,步入官场浑身戾气

“孔融让梨”的故事出自南宋学者王应麟的《三字经》,可谓妇孺皆知,每个人从小在接受启蒙教育的时候一定都听过这个故事。话说孔融小的时候颇有才气,时常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



四岁那年,父母买回一些梨子给孩子们吃,那些梨有的饱满圆润,有的干瘪个小,孔融却专捡小梨吃。父母见了感到很奇怪,便问他为何这么做。

孔融答:“我年龄小,大梨应该让给哥哥姐姐吃。弟弟妹妹比我还小,我理应照顾他们。”

孔融小小年纪就如此早慧,懂得爱护兄弟姐妹的道理,父母感到又惊喜又宽慰,宗族亲戚听说此事也都觉得他是个奇才。

“孔融让梨”的故事体现出其少年不凡,而孔融小时候的聪慧机敏还不仅限于此,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还记载了一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

据说孔融十岁那年,曾跟随父亲一同去到京师洛阳,当时的司隶校尉李元礼在京城名气很大,凡进京名士大都会先去拜访他。而李元礼也因此清高自大,吩咐门童只有那些才智出众、名声显著之人,或者是自己的宗族亲戚才须通报,若是平凡人等无须禀报。

孔父与李元礼并不相识,到了府上被门童问及名讳,正尴尬如何应答,不料孔融却抢先说道:“烦劳通禀,我们是李府君的亲戚。”



李元礼听说有宗族到访,不几时便出门相迎,可是见面一看却不认得,便问道:"您与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答道:“我的祖上是孔仲尼,您的祖上是李伯阳,他们二人之间有亦师亦友的情谊,所以你我两家自然是世世代代的亲戚关系。”李元礼及在场宾客听了这番话,无不在心里对这个年方十岁的小童暗暗称奇,便将其迎入府邸。

席间交谈甚欢,恰逢太中大夫陈韪登门造访,李元礼便将刚刚孔融的一番表现说与他听。不料陈韪不以为然地说:"有的人小时候很聪明,长大了却未必能成事。"孔融当众回应道:"我猜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弄得陈在大庭广众之下非常难堪。

作为大思想家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年少之时就拥有了不输仲永的才气和名声,名列"建安七子"之一,可以说从小到大都是左邻右舍孩子学习的楷模。

但或许正因如此,长大后步入仕途的孔融身上多了几分自负和狂妄,空有一腔报国壮志,却往往思想空泛、言过其实,而这恰恰犯了其上级曹操的大忌。此外,他还有嘲讽同僚的坏毛病,情商太低、锋芒过盛,在官场上显得格格不入,从同级到上级没有一个人喜欢他。



公元208年,早已对其心怀不满的曹操以“不遵朝仪”、“谤讪朝廷”等罪名处死孔融,并将其一家老少满门抄斩,当时孔融年五十六岁。这件事引起朝野轰动,也令后世史学家争议不休。这里面自然有曹操的政治考量,但孔融自己也难辞其咎。

“父子之间有什么亲情可言呢?不过是情欲本能的产物罢了。母子之间又有何情感呢?恰如瓶中置物,出则离矣。”——《后汉书》

你知道如此冷漠无情的言论出自谁的口中吗?正是孔融本人。

由此可见,后来孔融的思想观念早已发生了剧变,不复当年那个善良孝悌的好少年了。到了建安元年,袁谭来犯,矢石交攻之际,他连夜独自逃到东山,发妻子女则被袁军俘虏,抛妻弃子的斑斑劣迹让人怎么也想不到,这就是当年那个让梨的孔融。

二、匡衡:寒门子弟凿壁借光,位登辅宰晚节不保

“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这些关于年少好学的典故我们耳熟能详,年少时常以此来激励自己。其中“凿壁借光”的主人公叫做匡衡,他出身寒微,但却十分好学,发愤图强。出于生活压力,他不得不在业余时间到地主家做帮工,以赚取念书的学费。



在古代书是非常贵重的,一般人家的藏书往往束之高阁,不会轻易借阅。像匡衡这样贫苦家的孩子自然买不起书,所以他在有钱人家做帮工的时候常常不要工钱,只求对方将书借给自己看。白天干活非常辛苦,晚上黑灯瞎火的又没办法读书,他就只能利用中午的一点闲暇阅读。

一天夜里,匡衡突然看到自家墙壁上透出一束亮光。他走近一看,原来墙壁裂了一条缝,邻居家的灯光从墙缝投射进来。匡衡大喜过望,连忙拿出一把小刀,悄悄地将墙缝凿大一些,然后他便拿出书,借着亮光阅读起来。

“凿壁借光”的典故出自晋朝葛洪所撰的《西京杂记》,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有志少年自强不息。

故事的结尾非常潦草,只说匡衡后来"很有学问",如果不加深究,我们自然认为他从此直步青云,鲤鱼龙门,但是事实真的那么完美吗?



《汉书·匡衡列传》记载,匡衡从一介布衣,奋斗打拼近20年,终于位登辅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称得上寒门贵子告慰祖先、光耀门楣的成功典型。

但是谁也想不到,年少志大勤俭节约的匡衡进入仕途后,在官场这个大染缸中没有保住自己的初心,人生轨迹逐渐发生偏离,最终落得个晚节不保的结局。

得益于年轻时的勤奋好学,匡衡对明经的理解非常透彻,尤其擅长剖析《诗经》,时常在百姓中弘扬礼仪道德。恰逢汉元帝对儒术文辞颇有兴趣,因而对匡衡非常赏识,很快便将其拔擢为丞相,晚年受封安乐侯



历史当中一大部分的天资聪慧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很有可能老天都嫉妒他们的才华,所以早早的就把他们收了回去。

好好利用天资聪慧的孩子,长大后为国为民成了人才。不好好利用天资聪慧的孩子,长大以后过得很平凡,并没有做出令人骄傲的成绩。

有的成才了有的泯然众人,比如著名的仲永就是少年很厉害但是长大不努力所以泯然众人,而乾隆少年和成年都非常努力,成为明君

后来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取得了一番成就,并且过上了他们想要的幸福生活,娶妻生子,十分幸福。

天资聪颖经过后天努力成才的名人
答: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

小时很聪明长大后没成器的典故
答:《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神童?
答: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不缺天才少年的故事,更可以说是层出不穷,这些神童们从小天资聪颖,或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诗词...曹冲是曹操的儿子,从小聪慧敏捷,心地仁爱,五岁不到就达到了成人的才智水平。当时曹操想知道孙权所送的大象的重量,...

古时候有一个很聪明的孩子,长大后就变笨,那个孩子叫什么?
答:王安石作品,选自《临川先生文集》。这是关于一个名叫“仲永”的神童,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因后天自己不要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中心思想: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

天资聪慧的人最后平庸的事例 不要方仲永的 要和他类似的 好的加分
答: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两个小孩子口中造出的。从这寥寥数语中可以看出,他的孩子在遗传了他的口才基因之外,还有着超乎他上的非凡见识。可惜历史没有给这两个小孩一个充分表演的机会就匆匆将其扼杀,使人掩卷兮长太息。

古代像陈元方、王戎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好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
答:1,战国时期的甘罗十二岁拜为上卿 甘罗自幼聪明过人,进入丞相吕不韦门下,担任少庶子。十二岁时,出使赵国。使用计谋,帮助秦国得到十几座城池,凭借功勋,得到秦王嬴政嘉奖,授上卿(相当于丞相),封赏田地、房宅。后来...

历史上有神童称号的5个孩子,除了曹冲,还知道谁?
答:历史上有神童称号的5个孩子,除了曹冲,还有周不疑、夏侯荣、项橐和甘罗。这5个孩子虽然都有异于常人的天赋,但是他们5个都是英年早逝,实在可惜。周不疑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神童,在17岁的时候就写下了文论四首,实在难得...

谁能告诉我,古代一位小时很聪明长大后却没什么成就的是谁,最好是顺便...
答: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

我国古代聪明机智的儿童有哪些
答: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聪明机灵,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