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车马地,昔日战争场。 我有扬州鹤,谁存邵伯棠。 一湾流水小,数亩故城荒的意思?

作者&投稿:缑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扬州的 历史~

这个问题太大,至少可以写一本书。现将我的新书《江苏地域文化源流探析》(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中关于扬州历史一些简单介绍的文字转贴一下:
“扬州”的名称,最早见于上古史籍《尚书》中的《禹贡》篇:“淮、海惟扬州。”相传大禹治水之后,把天下分为九州,扬州为古九州之一,大致包括现今江苏、安徽、上海、浙江、江西和福建一带广大地域。扬州专指现今的城市是从唐代开始的。但历史上扬州府的管辖的区域仍然很大,曾经包括现今扬州、泰州、南通的全部和盐城的南部。
扬州城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今扬州市西北的蜀冈之上筑邗城,这是见诸史籍的最早的扬州城池。古邗城遗址现在仍保存得相当完好。以后扬州城多次在邗城的基础上改建、扩建,向东南方延伸扩张。古城扬州和古老的大运河同年,吴王夫差在筑邗城的同时开挖了邗沟。邗沟南连长江,北接淮河,其故道至今仍然保留在扬州城内,这条运河对于扬州城意义重大,扬州得以发展繁荣,正是以邗沟为起点的。到隋炀帝时,为了沟通漕运,方便军事运输,开凿了古今中外闻名的大运河,扬州城也就迎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公元前334年,楚国灭越,楚怀王改“邗”为“广陵”。据说当时扬州蜀岗上多为的丘陵,楚怀王取该地“广被丘陵”之意,因而以广陵命名之。秦汉之际,项羽曾改广陵为江都,据说是项羽曾想在此建立都城,遂取其临江的都城之意。
汉初,高祖刘邦封其侄刘濞为吴王,领有3郡53城,以广陵城为吴的都城。刘濞在广陵精心经营40年,他召集流亡百姓,兴修水利,恢复农业,发展手工业与商贸业,使广陵城迅速兴旺起来。汉景帝时刘非为江都王,汉武帝时刘胥为广陵王,均以吴王的都城为江都国和广陵国的都城。东晋以后,大批北方移民接踵而来,广陵成为接纳移民的重要侨郡所在,南北文化在此得到广泛交融。陈宣帝太建十年(578),北周大将王轨取得淮南之地后,改广陵为吴州。
扬州在历史上与吴是有很深渊源的。汉封吴王刘濞在此建都时,刘濞的领地大部是在江南。此后在公元619年,农民起义军李子通也建都扬州,国号吴。五代十国中的吴也是以扬州为都城,史称“杨吴”,开创者杨行密(852—905),在902年被唐昭宗封为吴王,到杨溥在位时,丞相徐温等立杨溥为天子,国号就是吴。
隋代南北大运河开通之后,扬州逐步发展成为东南经济文化中心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埠,为唐代扬州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唐高祖武德八年(625),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从此扬州之名开始专指称这座城市。唐代扬州城有两重城:蜀冈之上称子城,也称牙城,即衙城,为扬州大都督及各级官衙驻地;蜀冈之下称罗城,也称大城,为工商业区和居民区。唐代“安史之乱”以后,经济中心南移,朝廷所需经费及物资,大多集于扬州发运,形成扬州的空前繁荣。扬州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都会。唐末的战乱,又使扬州城满目疮痍。后周显德五年(958),在故城的东南隅另筑新城,称“周小城”。
宋时扬州虽不及唐时繁盛,但经济发展水平比五代时期有较大提高。先后有不少阿拉伯人来扬州从事商业和宗教活动。在众多与扬州有着深切关系的阿拉伯人中,普哈丁是声誉最显著、影响最大的一位。坐落在扬州古运河边上的普哈丁墓园,见证了宋代扬州城的对外交流发展史。
南宋期间,扬州成了抗金、抗元的前线。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出了当时扬州的兵荒马乱:“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建炎元年(1127)十月,高宗赵构率宋室残余南迁至扬州,驻跸州治,历时1年零3个月。筑宝佑城以抗元兵。宋亡,宝佑城夷为平地,仅剩残破的宋大城。明代在宋大城西南和东南筑旧城和新城。清代及民国时期,袭用明代新、旧两城。
清初扬州经济再一次兴盛,是因为当时扬州是我国长江流域中部各省的食盐供给基地。古代两淮盐业生产基地分别在盐城、泰州、南通一带,并随着海岸逐渐东移,但盐业的流转中心一直在扬州,清初极盛时期,垄断两淮盐业的八大商总全部聚集在扬州。扬州盐商推动了扬州城市生活的精致化发展。与生活服务有关的各类技艺得到了用武之地,诸如园林建筑、书画、戏曲、民间工艺及著名的扬州三把刀等,都得以一展其长。社会的需求、资金的支持、工匠技艺的切磋,使得扬州形成了以休闲消费为目的,以精致生活为特色的市民文化。
扬州是一座地处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的平原城市,每逢战乱,特别容易招致毁灭性的灾难,这在一些文学作品有着令人感慨的叙述,在一些历史文献中有着触目惊心的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的战乱使这座本来很富庶的城市遭受到空前的劫难,公元450年(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冬,北魏太武帝南侵至瓜步,广陵太守刘怀之烧城逃走。公元459年(孝武帝大明三年),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沈庆之率师讨伐,破城后大肆烧杀。广陵城十年之间二罹兵祸,城摧垣颓,瓦砾衰草,离乱荒凉。南朝文学家鲍照来到时,这座名城已经荒芜得目不忍睹。他写了一篇感慨广陵盛衰变化的抒情短赋《芜城赋》,谴责了统治者的屠城暴行,广陵从此有了“芜城”的别号。
南宋建炎三年(1129)、绍兴三十一年(1161)、隆兴二年(1164),金兵三次攻破扬州,扬州城受到严重破坏。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以昔日扬州的繁华同眼前的衰败相比,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明末清兵“屠城十日”,古城又一次遭到破坏。公元1645年4月,清将多铎以十万兵马围困扬州城,明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率领军民死守城池,多铎破城之后悍然下令血洗扬州。据当时僧人记载的《焚尸符》统计,扬州屠城的死难者达80万之众。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着《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这是满清入关后对征服地区第一次有组织的大屠杀。晚清时《扬州十日记》通常与邹容的《革命军》一道刊行,为辛亥革命进行了舆论准备。
扬州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所受的损失也十分巨大。当时太平军曾三克扬州,分别为清咸丰三年(1853)二月,林凤祥、李开芳率领太平军从南京沿江东下,于二十三日第一次攻下扬州,十一月二十六日撤离;咸丰六年(1856)三月一日,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李秀成第二次攻下扬州,三月十三日撤离;咸丰八年(1858) 九月三日,太平军在李秀成的指挥下,第三次攻占扬州,九月十五日撤离。经过这三战,扬州人口锐减。曹树基指出:“以甘泉县为例,该县嘉庆十四年(1809年)的‘丁口’数为66.6万, 光绪七年(1881年)减少为 24.0万(注:光绪《甘泉县志》卷四。)。将时间定于咸丰元年(1851年)和同治四年(1865年),甘泉县的人口损失率高达72.5%。”
多次毁城使古城扬州的历史文化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尤其是那些在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地面建筑多已不存。以扬州园林为例,唐代诗人姚合《扬州春词三首》中有“园林多是宅”句,明清时亦有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名园胜”的说法。但史书记载的那些扬州历史名园在建国时已大多荒废,能基本保存完好的园林只有建于清代中晚期的个园和何园。

《流浪人,你若到斯吧。。。。》



本文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德国的角度来看待战争的,尽管反战的主题很明确,但有些地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1、外面重炮在轰鸣,他在想“多出色的炮队啊”,他坚持认为炮声“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深沉而又粗犷”、“那么高雅”、“确实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这里可以看出法西斯的战争教育毒害了德国青年一代,战争教育使他们异化为战争狂人。他们并不懂得战争,更不能分辨侵略战争的本质。


2、他还想到为国捐躯,自己的名字将镌刻在阵亡将士纪念碑上,青史留名。狂热的法西斯战争教育吞噬了年青一代的灵魂,他们懵懂盲从。他们并不明白为谁打仗,为谁献身。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单纯幼稚,不理解生命价值。


3、 “阵亡将士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目,到处都一样,都是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是的,需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点都可以领到······”因为战争的本身荒诞无稽、毫无意义,所以阵亡将士的献身并没有价值可言。按同种格式批量生产,随便都可以领到的阵亡将士纪念碑失去了它应有的存在的意义,它并不能使死者不会被忘却;“并无特色”“毫不引人注目”,生者也并不可能不忘却他们。它们的存在只能表明生命的毫无价值,牺牲的毫无意义。主人公漠然语气之中隐含着对于战争痛定思痛的反思和批判。


4、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原指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美术教师命令学生用六种字体将此写在黑板上。当“我”在“手术室”认出笔迹时,“它第一次触动了我的心灵,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使我惊骇万状,我的心剧烈的跳动”。昔日所受的军国主义教育痕迹犹在,而“我 ”已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我”所感到的震惊是一个受欺骗被损害而最终醒悟者的震惊。在这里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

这首诗是宋代文天祥的《过邵伯镇》全文如下:
今朝车马地,昔日战争场。
我有扬州鹤,谁存邵伯棠。
一湾流水小,数亩故城荒。
回首江南路,青山断夕阳。

这首诗反映了文天祥对先贤谢安的仰慕,和对当前时局的感慨。这里有三个关键典故要解释:
1.标题里讲到,文天祥去的这个地方叫邵伯镇,属于扬州(广陵)。这个邵伯,一作召(shào)伯、棠埭,又称邵伯埭、邵伯堰、邵伯驿、甘棠镇、邵伯镇。邵伯地名的来历,得追溯到一千五百年前,即东晋谢安出镇广陵(今扬州)的历史。谢安当时筑土坝,让当地堤西无旱忧,堤东无涝患,从此人丁兴旺,百业繁荣。民思其德,便拿他比作召(shào)伯。
2.邵伯棠:邵伯指的是周召公奭。因封地在召,故称召公或召伯,又作邵公、邵伯。汉王符《潜夫论·爱日》:“邵伯讼不忍烦民,听断棠下,能兴时雍而致刑错。”又名“邵伯树”。
3.扬州鹤:邵伯属于广陵,也就是扬州,而鹤是常见的诗词题材,一般表达出世修道成仙,驾鹤而去的心态。
4.谢安,东晋名臣,淝水之战指挥军队以弱胜强打败前秦百万大军,被认为是文武双全,治国平天下的名臣。

所以,这首诗意思是:
今朝车马地,昔日战争场。(邵伯现在是车马繁盛之地,可昔日也是东晋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场所。)
我有扬州鹤,谁存邵伯棠。(扬州风采依然,可哪里还有谢安这样能在江南治理天下,抵御北方入侵的名臣呢?)
一湾流水小,数亩故城荒。(写当地美景)
回首江南路,青山断夕阳。(表达对美丽江南即将被元人侵犯的悲痛)
纯手打,满意请采纳。

这句话的意思是,今天这里变成了车马繁忙的地方,而在过去这里却是是战争的场所。我虽然有复兴扬州的壮志,但是谁能理解邵伯棠的甘苦。面对眼前这一湾潺潺的流水,感叹故城的荒芜。
其中,“今朝车马地,昔日战争场”暗喻了现在的繁华和过去的沧桑。而“我有扬州鹤,谁存邵伯棠”则表达了作者对复兴的渴望和对邵伯棠的崇敬。“一湾流水小,数亩故城荒”则描绘了眼前的小溪和荒芜的故城,突显出作者的痛心和感慨。整句话通过对比和描绘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变迁和历史沧桑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历史的敬意。

现在的车水马龙繁荣之地,

是以前的战场。

我有扬州的仙鹤,

谁还有邵阳的海棠?

只有一条弯弯的小河,

数百里的庄稼都荒凉了。

秦朝车马地势上正常,其实就是说从战场上下来的,然后有一种心非昔比的感觉,感叹时光怀念那个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