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要告诉皇帝什么

作者&投稿:邰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皇帝对资治通鉴的评语~

在柏杨版《资治通鉴》书的序言“在中国浩烟海的史籍事实业上只有两部才是有价值的著作,一是即司马迁先生的《史记》,另一就是司马光先生的这部《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本是一部长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中国中古时代编年史,包括中国历史上最混乱和最苦难的四个时代。

有人曾怀疑《资治通鉴》是不是值得尊敬,更有人把《资治通鉴》比作为“驯服术”指控它专供统治阶层之用。

赵顼先生(宋神宗)把它命名《资治通鉴》是佛头著粪之举,使一部史书,变为一部统御学问——帝王的镜子。

当革新党当权,下令查检《资治通鉴》时,有人警告那将是向皇帝挑战,才煌然止,明王朝每天清晨都要研读它,但明王朝的皇帝群,却一蟹不如一蟹。盖权力固可使人发疯,权力同时也可以使人愚不可及,以致看不见镜子,或虽看见镜子,却觉得镜子里的丑陋映象,原来美如天仙。

不细读《资治通鉴》要想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政治,以及展望中国前途,根本不可能。古地何在?好象都在云端,二是官名历代官职名称,奇异怪诞,往往匪夷所思。”

(序言)未完,还有后读。

寂寞人读后的评说:有了触动才有感慨,有了感慨必然思想产生更多的想法。我虽然智弱,但没想到不知什么动力的,让我极大的兴趣,渴望把去年读过的柏杨版《资治通鉴》读书的笔记,借央视博客平台与亲爱的博友们共同交流。不过我说明一下,我只是读过的感想,可不能以中国历史家们思维来给我这愚人智弱来绞尽。因为在他们眼里,可能顺从以孝服变为他们的处世哲学,永不翻车的不倒翁,纯粹称得上新时代的圣人之列,佩服,真佩服。

从柏杨的序言,让我大开眼见。老先生每句从古到今真正把政治的内涵,解释得淋漓尽致。特别对中国人本身知识上,所要具备该什么呢?当然对中国人求得一个象样的中国人,自己又该要怎么样去做好。就如中国人如果说不懂中国的政治,不懂中国的历史,不懂得中国时代变革发展。那么作为何任一个中国人来讲,此人就称就不上是一个合格的中国人,更不能在媒体光圈上照耀下侃侃而谈称什么你都懂。好了,人,彼此在发表个人观念都要始先掂量一下,出来理论要深思熟虑。我就是出了名浮躁之人,但愿聪明大志的博客们,别象我这样浮躁,浮躁结果害我的终身大事。

资治通鉴不是对唐朝哪位皇帝的评价,它是北宋司马光写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写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不仅仅是写唐朝,或者唐朝的哪个皇帝,唐朝的皇帝资治通鉴都写了,不过当然是谁的业绩大,对谁写的就多,像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

这可以从复旦姜鹏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有个了解,如下:
姜鹏,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曾师从经学史大家朱维铮,专攻宋代思想史、中国史学史。
姜鹏自2007年起研究《资治通鉴》,曾承担教育部青年项目“唐宋政治思想转型视域下的《资治通鉴》”。最近他接受澎湃新闻的采访,谈这部横跨16朝1362年的史书。他认为,“学者官僚”司马光带着极为实用的目的撰写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帝王教科书”,而诞生了这部书的11世纪,则是中国古代政治最为文明、理性的时期。另外,关于宋朝的好些事,他觉得还有重新叙述和评价的必要。
澎湃新闻:梁启超说《资治通鉴》是“皇帝教科书”,康熙曾留下107条批注。为什么它在历代君主眼中有如此分量?
姜鹏:梁启超说《资治通鉴》成功的原因在于在编写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写给皇帝看的,这非常准确。
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对内容选择有严格的准入门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的内容。像屈原、李白这样文化史上著名的人物都没有出现在书中,因为他认为对政治没有助益的人和事就不写。
还要注意一个大的思想背景:把历史作为政治的借鉴,虽然很早就有,但作为很强的潮流,要到中晚唐至宋代才形成,而这部书是集大成者。之前的史书很多,像《史记》、《汉书》都是,但皇帝日理万机,很难自己去总结治国经验。所以司马光就觉得可以做这样一件事,把历史上所有围绕政治成败的事情缵成一根绳子,用编年体写出来,以后皇帝要借鉴历史,只读一部书就行。
尽管后来有很多模仿、续写的作品,在学术史上有意义,但它们不可能成为《资治通鉴》那样的皇帝教科书。因为纯粹地了解历史和抱着政治实践的目的去了解历史,所需要的历史事实是不一样的,对作者和编者的要求也不同。 ......(受字数限制就谈这些)
以上供参考。

晨读:《资治通鉴》[276]匡衡给皇帝的建议 —— 正家而天下定
答:所以,圣王必须在皇后与嫔妃之间,嫡子与庶子之间,分别清楚,这是帝王之家内部的大礼。地位卑贱的,不能逾越地位尊贵的,后到的,不能逾越先来的,这就是统人情而理阴气。”“尊嫡子而卑庶子之礼,嫡子成年,在行冠礼的时候,在主阶上进行,用甜酒祝福。其他的庶子,不能与他同列,这就是以嫡子为...

《资治通鉴》为什么被说是帝王之书?
答:在内容上,《资治通鉴》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一本著作。历史的发展总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而《资治通鉴》在书中想说明白的一个道理,便是打破一种偶然性,强调一种必然性。让历代帝王不要对任何的事情抱有幻想性。帝王久居九五至尊,自然是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妇人之仁。在这种情况...

资治通鉴读后感
答: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资治通鉴读后感(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资治通鉴读后感1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

《资治通鉴》读后感
答:我们每个人在做事的时候,都应该学会不违背道德理念,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 我真心的向大家推荐这本《资治通鉴故事》,希望你们也和我一样,从中学到很多做人的知识和道理。 《资治通鉴》读后感8 提起《资治通鉴》,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告诉你吧,它是一本历史故事书,《资治通鉴》读后感300字。由于我热爱历史,妈妈就在...

【阅读笔记】《资治通鉴》
答:梦寐以求买到这本书了,疫情期间家里没有书,很想买这本书来看。原因有这本书是国家的第1部编年体书籍,也是中国古代为官理政,治世省身制是的必修教材。它是皇帝为了让自己能阅读到每个皇帝的所思所想而专门安排人编辑的此书。《资治通鉴》一书,取材精审,结构完整,考证详密,文字舒畅,博约得宜...

《资治通鉴》中的玄武门之变情节有硬伤,司马光为什么明知故犯?_百度知...
答:但他为什么一定要给李世民洗地,我们先看看司马光写书时候的历史背景,三点,司马光当时处在什么位置,司马光的目的是什么,司马光打算怎么来达到他的目的。第一点,当时的历史背景是熙宁变法,司马光因为反对新法皇帝不听,所以主动退隐,回家花了十几年编了一部资治通鉴出来。所以司马光当时的位置就是...

司马光对《资治通鉴》的说明?
答:《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司马光奉皇帝的命令而修,主要是为了做后世治理天下的参考 语言风格:《资治通鉴》则客观的描述史实,并做适当评价,供治世者参考。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23年写起,一直到公元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6年征淮南为止。是...

资治通鉴中的河间献王对汉武帝说了什么??
答:资治通鉴卷第十七•汉纪十•汉武帝五年》:“冬,十月,河间王来朝,献雅乐,冬季,十月,河间王刘德来京朝见,进献用于郊庙朝会的正乐,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回答了有关三雍宫(胡三省注:应劭曰:辟雍、明堂、灵台也。雍,和也;言天地、君臣、人民皆和也。余谓对三雍宫...

...为之用”。这句话是《资治通鉴》对唐朝哪位皇帝的评价?
答:国家的政策方针都是由皇帝决定,亲自发布,分析问题英明精准,处理事情坚决果断,所以当时贤良之才尽为皇帝所用。《资治通鉴》对武则天的一段评价,大概意思是如此

司马光为什么要写资治通鉴?
答:其中有一个石鼓是假的,他父亲宁可冒着被杀头的风险也要讲实话,也要告诉皇上真相,不是他不敢撒谎,而是,他不愿意让历史,让我们的文化有一丝虚假,他要让我们的历史,永远真实的流传,司马光正是继承了父亲的这种信念,才写《资治通鉴》,让我们的历史、文化被后人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