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作者&投稿:营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以下是曾国藩诫子书原文及译文的润色和修正:
1. 原文: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许可,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修正:我三十余年的仕途生涯中,虽官至极品,但学业无成,德行无建树,岁月蹉跎,令人痛心,不禁感到惊慌和羞愧。
2. 原文:今将永别,特将四条教汝兄弟。
修正:如今我将与你们永别,特此留下四条教诲,以供你们兄弟遵循。
3. 原文:一曰慎独而心安。
修正:第一条是关于在独处时保持谨慎,以达到内心的安宁。
4. 原文: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修正:自我修养的道路,没有比培养心性更难的;而培养心性最难的,就在于在独处时保持谨慎。
5. 原文:能慎独,册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修正:能够做到在独处时谨慎,自我反省而不感到愧疚,便能够面对天地和鬼神。
6. 原文: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
修正:如果一个人在内心没有任何愧疚之事,那么他的心灵便能保持泰然自若。
7. 原文: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修正:这样的心灵常常感到快乐、满足、宽敞和平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自我提升之道,也是寻找快乐的最佳途径,是守护自身品德的首要任务。
8. 原文:二曰主敬则身强。
修正:第二条是关于保持敬畏,这样可以使身体强健。
9. 原文: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
修正:内心保持专注和宁静,外表保持整齐和严肃。
10. 原文: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修正:这是敬畏的态度所应做的功夫;出门时如同即将迎接尊贵的客人,对待民众如同即将举行重大的祭祀。
11. 原文: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
修正:这是敬畏的态度所呈现的气象;通过修养自己的品德来安抚百姓,保持谦恭,则能使天下安定。
12. 原文:聪明睿智,皆由此出。
修正:聪明和智慧,都源自这种敬畏的态度。
13. 原文: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修正:保持庄重和敬畏,日积月累便会日益强大;反之,若是安逸放纵,则会日益懒惰。
14. 原文: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
修正:无论面对的人多寡,事情大小,都应一一以恭敬的态度对待,不敢有所懈怠。
15. 原文: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修正:这样,身体的强健又怎能不随之而来呢?
16. 原文:三曰求仁则人悦。
修正:第三条是关于追求仁爱,这样可以使人心悦诚服。
17. 原文: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
修正: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由天地的原理来塑造性格,由天地的气息来形成身体。
18. 原文: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
修正:我与所有民众,本质上都是同出一源。
19. 原文: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修正:如果只知自私自利而不知仁爱民众和珍惜万物,那就是背离了本质上的同一源头。
20. 原文: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
修正:至于那些身居高位、享受丰厚俸禄的人,就有责任拯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他们免受饥饿之苦。
21. 原文: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
修正:读书学习古代智慧,若略知大意,就有责任去启发那些后来者,使他们也能领悟到这些智慧。
22. 原文: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修正:孔子教育门徒,最重要的就是讲究仁爱,而最切近的表达,就是希望助人成就自己、助人达到目标。
23. 原文: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修正:能够助人成就和达到目标的人,难道会有不让人心悦诚服而归附的吗?
24. 原文:四曰习劳则神钦。
修正:第四条是关于习惯于勤劳劳动,这样可以使神明感到钦佩。
25. 原文: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
修正:一个人每天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食物,与他所做的事情、所用的力气相匹配,那么旁人就会认为他是对的,鬼神也会赞同他。
26. 修正:这是因为他是在靠自己的本事吃饭。
修正:这是因为他是凭借自己的劳动所得。
27. 原文: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神鬼所不许也,其能久乎?
修正:如果农夫和织妇全年辛勤劳动,才能收获几石谷物、几尺布匹,而富裕的家庭却全年享乐,不从事任何产业,却吃着山珍海味,穿着绫罗绸缎,沉溺于高枕无忧的生活,一声呼唤就有下人前来应答,这是天下最不公平的事情,连鬼神都不会允许他们这样长久下去,他们又怎能长久地享有这种生活呢?
28. 原文: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
修正:古代的圣明帝王和贤良大臣,无时无刻不在以勤劳自勉。
29. 原文: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见识。
修正:为了个人的打算,就必须勤奋练习技艺,锻炼筋骨,在困境中坚持并努力行动,深思熟虑,这样才能够增长智慧并提升见识。
30. 原文:为天下计,则必已饥已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修正:为了天下的福祉考虑,就必须在民众饥饿和溺水时伸出援手,如果有一人未能得到救助,都会感到是自己未尽到责任。
31. 原文: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
修正:大禹和墨子都极其节俭以自奉,极其勤劳以救民。
32. 原文: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
修正:勤劳可以使人长寿,安逸可能导致早逝;勤劳使人才能得到施展,安逸使人才能被忽视。
33. 原文: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修正:勤劳可以广泛造福民众,得到神明的敬仰;而安逸对他人无益,连鬼神都不会赞许。
34. 原文: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修正:这四条是我数十年人生经验的总结,你们兄弟要记住并践行,并且要把它们传给子子孙孙,这样我们曾家就能够长盛不衰,每一代都会有杰出的人才。

诸葛亮写给家人的三封家信分别是什么?诸葛亮家书原文及翻译_百度...
答:那今天就重点为大家讲讲这三封家书的原文还有翻译,这三封家书分别是《诫子书》、《又诫子书》和《诫外甥书》。可能就是少一封写给诸葛亮妻子的信,但这样也体现出了诸葛亮内心深厚的家国情怀,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这些家书吧。 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诸葛亮位及蜀国军师、丞相,政务繁忙,但他不...

诫子书中险躁则不能治性的险躁什么意思
答:险躁的意思:指轻薄浮躁。原文: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翻译: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出处:诸葛亮《诫子书》

古代诫子的名言及作者
答: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诫子书》两汉·诸葛亮 翻译: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5、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曾国藩诫子书》清·曾国藩 翻译:修身养性做人做学问的道路,最难的就是养心,养心...

慎独则心安这篇文言文的译文是什么?
答:翻译如下:慎独就可以求得内心安宁。自我修养,没有比养心更难得。养心最难的地方,又在于要独善其身。所以,能够慎独,则自我反省不会感到内疚,可以无愧于天地鬼神,肯定不会有行为不合于心意而导致不安。人若没有一件内心感到羞愧的事,心里就会泰然。常常感到愉快、平和,这是人生自强的首要之道、...

曾国潘是从哪些方面劝诫读书的?和诸葛亮告诫儿子的内容有共同点吗...
答:只有读书才能使自己明白事理才能知道很多事情,所以曾国藩和诸葛亮都告诫儿子一定要读书读好书。

曾国藩家书与诫子书的有什么异同之处?
答:曾国藩: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册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曾国藩诫子书与诸葛亮诫子书有相同之处:都强调了人的修身养性的途径、方法以及重要性。不同:诸葛...

新诫子书
答:(化用曾国藩《诫子书》: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者,对天地质鬼神,内省而不疚。昔杨震暮夜却金,(典故:杨震暮夜却金。却:拒绝。)许衡不食无主之梨,(典故:许衡不食梨。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慎独之行也。朱子曰:“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带安字文言文句子 意思有安逸安抚安置
答:1、春秋·左丘明所著《左传·文公十一年》:_大子朱儒自安于夫钟,国人弗徇。译文:_国的太子朱儒自己安逸地居住在夫钟,国内的人们不肯顺服他。2、清·曾国藩《曾国藩诫子书》: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译文:想要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安抚老百姓,必须做到一丝不苟恭恭敬敬这样...

有关家风家训古诗词有哪些?
答:而不可以轻忽;骨肉之间要有爱,但不可以简慢。简慢了就慈孝都做不好,轻忽了怠慢就会产生。5、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清代曾国藩《曾国藩诫子书》释义:修身养性做人做学问的道路,最难的就是养心,养心中最难的,就是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

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 ...
答:《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对诸葛瞻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