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沽区一中心小学的历史·沿革

作者&投稿:家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塘沽区一中心小学怎么样?~

不怎么样,一些老师素质差,对学生打骂,伤害孩子心灵,个别外语老师上课不负责任专心教学,课外让学生到其家中交费辅导。

塘沽区一中心小学不挂网公布此类信息,

如有合法需要,

建议直接询问:

塘沽区一中心小学办公室。

祝你好运。

天津市塘沽区一中心小学有87年建校史。解放后,学校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后,学校为滨海新区的经济腾飞培育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后备军。莘莘学子们在中学、大学的深造中,在学习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毕业后在各自岗位建功立业,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在党的阳光雨露滋润下,一中心小学是繁茂的园圃,在四季轮回中,园丁辛勤耕耘,幼苗茁壮成长,红花结硕果,桃李满天下。
(一)塘沽最早创立的两等小学。
(一中心小学解放前概况)
一中心小学是塘沽区最早创办的一所小学。学校建于1919年,校名为两等小学(取“初等”、“高等”之意),校址在原归庄关帝庙(距原明星小学100多米),刘俭山任校长,其后孙继林继任多年。建校初期学校只收男生,不收女生,经费来源一靠学生,二靠向各盐滩滩户募捐,学生不足百人。
1937年8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塘沽沦陷,两等小学迁至今金元宝海鲜宫东侧(现塘沽十一中),校舍是红砖建造的四合院(此处为庙宇),全系平房,大小房间共二十多间,大间作为教室,小间作为办公室及女教师宿舍和职工家属宿舍,校名改为镇立完全小学,校长孙祖绪。他是当时塘沽著名的士绅,从那时起,学校开始招收女生。
过了几年,祖籍东北的孙大光先生,在位于今“大洋百货”后面建立一私立小学,招收了几十名学生。当年,海河以北属河北省宁河县管辖。上世纪40年代初,宁河县决定把这所小学与完全小学合并,并命名为宁河县立塘沽中心小学,任命孙大光先生为校长。当时学校教师的收入很低,每月所发的薪水不是现金,而是以高粱米代替,而且要到宁河县去领取,造成教师不安心于学校教学,教师流动性较大。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为了使塘沽的子弟有较好的学校上学,塘沽商会“德胜成”糕点铺老板赵学礼出面,由“鸿发永”食品店老板赵学曾及几位商家出资,从国民党政府购买现塘沽一中心地址的房舍(原日本兵营、神社及专供日本子弟上学的日本小学)。1946年初,宁河县立塘沽中心小学由现塘沽十一中处搬迁至今塘沽一中心处做为校舍,现塘沽十一中校舍做为教职工宿舍。
此时,宁河县立塘沽中心小学改名为塘沽国民中心小学,学校设有四个初级年级和两个高级年级,学生几百人。学校建立董事会,董事长由塘沽镇刘习武镇长担任,具体实际工作由赵学礼安排,赵学礼聘请李子华为国民中心小学校长。
国民党政府把连塘庄、南大街、于家堡三眼深井(日、法、德帝国主义在各自割据的地盘为生活用水开凿的深井)归国民中心小学经营售水,其收入用于学校的经费。董事会赵学礼向塘沽商家及香港地区塘沽籍的商人和塘沽籍的船员募捐也做为学校经费,使学校能维持到解放前夕。
1948年8月,国民中心小学的毕业生苦于没有中学升造,学校于是附设一个初中班,名位“四维中学”,四维中学是塘沽最早建立的初级中学之一,教师有国民中心小学教师兼任。
由于战乱,国民中心小学解放前夕曾一度停办。
(二)获得新生的第一小学。
(一中心小学解放后至文革前概况)
1949年1月16日塘沽解放。
连塘庄、南大街、于家堡三眼深井归塘沽军管会社会股负责管理,国民中心小学的教育经费来自学生学费和政府拨款。学校改名为第一小学,校长李子华先生。
由于战乱,教室无讲桌,无学生桌椅,学生上课自带大小凳,大凳为桌,小凳为座。办公室是用长木板架起办公桌,有长凳供教师坐,其它教学设施很不齐全,这种状况直到1950年下半年才逐步得到改善。
1951年春,学校迁移到今解放路文化街3号,此地原为津宁中学校址,此时四维中学、寰海中学与津宁中学合并,迁移到今塘沽一中,校名定为天津市立塘大中学。
解放路文化街3号原为法国大院,有法国兵宿舍、马棚、瞭望塔等建筑,把马棚做为教室,教室前探出大檐走廊,教室无窗而阴暗,也无冬季取暖生炉子的烟囱,后来才开天窗修烟囱按照明。校长室、教师办公室分别在教室南头、东头和后头三处独立的房子。
此时,第一小学改名为中心小学,后又改名为第一中心小学。
1949年11月,区委宣传部、区政府文教股、区工会、区文化馆、区青联和妇联六个单位组成“塘沽业校筹备委员会”,在塘沽建立七所工人业余初等学校和一所干部业余初等学校。第一中心小学负责开办第四工人业余初等学校,任青兼业校校长。业校约十个班,每周上四次课(晚7点至8点50分)。学员来自企业职工,教师20多人,由第一中心小学教师兼任。1958年第四工人业余初等学校停办。
1951年附设幼儿园,名为塘沽中心幼儿园(即塘沽二幼前身),最初招收本校教师子女,后来对外开放,当年设四个班,99名幼儿,8名幼教人员。到1989年,有幼儿408名,11个班,教职员工45人。
1956年,为顺应塘沽聋哑人协会的迫切要求,业校组建了聋哑成人及少儿文化学习班,共2个班。成人夜晚上课,少儿白天上课,学生共47人,设置语文、数学、语言训练、图画、写字、体育、劳动等课程,分低、中、高三级,复试上课,学制8年。
1960年,天津市召开文教卫生系统大会,第一中心小学被评为市级先进校,任青校长参加大会。
1961年至1963年,由于学习苏联,第一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升七年级,即附设中学班,共四个班。任青兼校长,兰文杰任副校长,蒋麟先任教导主任。1960年建立塘沽第四中学,1963年第一中心小学附设中学班划归到第四中学,任青被任命为第四中学校长。
1964年第一中心小学改名为一中心小学。
建国初期至文革前,一中心小学涌现出许多优秀教师,如五十年代,万瑛(女)老师曾荣获全国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称号,并曾两次获天津市先进教师称号。六十年代,李桂珍(女)、刘国木(女)、张印芝(女)等老师也曾荣获市级先进教师称号。区级和校级先进教师众多,他(她)们在校党支部的领导下,在建国初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在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直到文革前,都曾呕心沥血为党的教育事业,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合格的接班人做出了奉献
(三)新世纪一中心育林园圃。
(文革后至今一中心小学概况)
1976年,文革十年浩劫结束。
塘沽区的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一中心小学沐浴着党的温暖阳光。
聋哑班重新复课,低年级至高年级共4个班,79名学生。1979年在江西南昌市召开全国特教会,天津市组成代表团参加大会,于远和校长是代表团的成员之一。80年代初市教育局在一中心小学召开全市特教会,市教育局沈处长对一中心小学聋哑班给予较好评价。1985年始建聋哑学校,一中心小学4个聋哑班划归到聋哑学校,一中心小学不再附设聋哑班。1988年原一中心小学聋哑班教师屠桂生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
为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陶冶思想,汲取知识,1980年5月成立“红领巾集邮小组”,这是文革后我国最早成立的小学集邮组织,《集邮》杂志1980年第四期曾作了报导。
集邮小组开展了集邮、集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继一中心小学之后,塘沽六中、七中、草场街小学等校也先后成立了集邮兴趣小组,并组建塘沽区青少年集邮协会,举办青少年集邮展览。1983年开始,塘沽青少年参加全国邮展并取得好成绩,1995年开始走出国门参加世界邮展并取得金奖、最佳奖、特别奖等成绩,为塘沽、为祖国争光。
当年于泽亮是一中心小学副校长,他负责“红领巾集邮小组”的工作。
1980年4月,根据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精神,学校白手起家,开始筹建校办塑料烫金热合厂,由孔繁茂等教师负责。当时一无设备,二无原料,用教室做厂房,自己设计图纸,向天碱求援废铁并加工,制造了烫金机、压力机、裁纸机等设备。当年5月,第一批产品出厂,两年后已拥有职工13人(有本校聋哑班毕业生3人),年(毛)收入达两万元左右,成为一中心小学经营时间最长的校办工厂。
1986年一中心小学附设启智班(弱智班)共4个班,由王春兰负责。1992年9月6日成立兴华里学校,9月29日一中心小学启智班划归到兴华里学校。原一中心小学启智班学生16人于1995年在兴华里学校毕业。
1989年,一中心小学共有学生1392人,33个班教职工117人。
1997年,一中心小学附设寄宿班,名为滨海寄宿小学。有一个学前班,还有一至六年级共6个班。1996年第二幼儿园停办,因此利用二幼校舍做为寄宿班校舍。2002年8月十幼迁至原二幼地址,寄宿班便搬回一中心小学。2005年一中心小学东楼建成,寄宿班师生搬进新楼。学校对寄宿生进行严格的教育并在生活上精心照料,为父母工作繁忙的家庭排忧解难。
2004年8月,明星小学停办,有6个班(200多名学生)与40多位教师(不含离退休教师)划归一中心小学。明星小学原址仍做校舍,人称一中心小学北院,文化街3号一中心小学人称南院。2005年明星小学原址校舍划归六中,一中心小学北院师生搬回南院上课。
在校党支部的领导下,一中心小学严谨治学,形成良好的校风,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在德、智、体等方面获得显著的成绩。



塘沽一中心和二中心小学哪个好
答:塘沽一中心小学好。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1、塘沽一中心小学教学队伍更强,配备有54名特级教师,二中心小学只有26名特级教师。2、塘沽一中心小学环境优美绿化率高达55%,二中心小学只有45%。

原塘沽区域小学有哪些
答:原塘沽区域小学如下:天津塘沽开发区都有哪些小学 编辑:北风 时间:2022-11-04 18:03:34 天津塘沽开发区有:1天津市实验小学滨海学校,2塘沽草场街小学分校,3塘沽二中心小学幸福城分校,4天津师大滨海附小,5天津师范大学滨海新区附属学校。6塘沽一中心小学,7草场街小学,8塘沽二中心小学,9上海道小学...

...的征文 请结合塘沽二中的学校历史,发展及展望和塘沽二中的成长历程...
答:天津市塘沽区第二中学天津市塘沽二中坐落于渤海之滨,地处经济发达的天津滨海新区市中心,地理环境十分优越。塘沽二中建于1953年,是一所市级重点中学。现有教职工316人,教学班67个。学校建设:学校占地33473平方米,是塘沽区规模最大的中学。塘沽二中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师生信息素养...

唐山市第一中学的历史沿革
答: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学制变更,改学堂为学校,改监督为校长,由知府任监督。1928年10月,直隶易名河北,学校亦更名为河北省立第四中学校。校址马家屯。1933年,长城抗战。10月学校以所在地改称“河北省立唐山中学校”。习称“省中”。1942年10月,学校易名河北省立唐山第一中学。校址吉祥路。1949年5...

东沽小学旧址现在是什么地方
答: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东沽小学。东沽小学坐落在天津市塘沽区内,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人才辈出,是学生腾飞的摇篮,教师成长的沃野。该校创建于1982年,是一所年一贯制小学,占地面积为5.6万平方,建筑面积为2.6万平方。学校设有24个教学班,学生总数为1000余人,教职工100余人。

塘沽哪个小学最好
答:2023年滨海新区小学划片范围如下:塘沽1:塘沽一中心小学、塘沽二中心小学、塘沽三中心小学、塘沽草场街小学、塘沽上海道小学、塘沽浙江路小学、塘沽宁波里小学、塘沽实验学校、塘沽朝阳小学、塘沽博才小学、塘沽紫云小学。塘沽2:塘沽新港一小、塘沽新港二小、塘沽新港四小。塘沽3:塘沽向阳三小、塘沽桂林路...

天津市第一中学的历史沿革
答:1947年9月,在市一中、市二中两校学生基础上组成的天津市立中学。1948年冬天,学校成为国民党伤兵医院和东北临时中学。1949年3月6日,学校改名为天津市第一中学。1959年4月,学校被确定为天津市重点中学。1985年11月26日,学校成为亚洲革新为教育发展服务计划(APEID)联系中心。1986年12月22日,受联合国...

昆山第一中心小学的学校简介
答:一中心小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普通小学,又是一所不甘平凡的小学,九十年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我们拥有难忘的昨天,我们拥有自豪的今天。21世纪教育形势喜人,我们站在昆山教育现代化的新起点上,更有昆山腾飞的经济,为教育构筑了发展的平台,同时亦提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更高要求,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

国英小学的学校历史
答:1997年9月塘桥小学迁入新校舍,隶属三井中心小学管辖。1999年1月庄家小学撤并至塘桥小学,更名为常州新区国英小学,国英小学单独建制,2002年更名为常州市新北区国英小学;2004年建成体育馆(一楼为师生食堂);2006年11月国英小学创建成江苏省实验小学;2007——2008年,河海街道投资2500万元,新建成国英小学...

静安区中心第一小学的悠久历史
答: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 创办于1930年。我国现代著名的爱国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是我校的创办人,它们引以为自豪。经历了75年小学教育培养与发展的洗礼,该校的校舍设施至今保持当年陈先生设计的风貌。该校的档案室至今保存着陈先生办学思想与教改实践珍贵的史料。这是校史室得以建成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