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求相对的词句。。

作者&投稿:其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全部诗句~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作者简介: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赏析: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结句“一江春水向
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
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
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
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
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之四○) (蒋雅云)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
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
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
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
得以千古传诵了.
宋朝陈郁《藏一话腴》:“太白(李白)曰:‘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江南李主曰:‘问君还有几
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略加融点,已觉精采.至寇莱公(准)则谓‘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少游(秦观)云‘落红万点愁如海’(《千秋
岁》),肯出于蓝而胜于蓝矣.”这里对这首词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愁作了评论.李白的诗句是写别情的长可以跟东流水比,诗在金陵写的,这个东流水是指
长江.李煜的词,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写的,他看不到长江,长江成为他怀念故国的一部分.因此李白的诗是用眼前景物来作比,李煜的词是用远离自己的长江来作
比,在这个比喻里就有怀念故国之情,情思更为深厚.再说,“一江春水向东流”,比东流水”的形象更为鲜明.又“东流水”是比“别意”的“短长”,“一江春
水向东流”是比愁的无穷无尽.这是两者的不同处,说明李煜的故国之痛更为深沉,并不是“略加融点”.寇准的词:“日暮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这是
用春水来比柔情,这个柔情也指别意,跟李白的句意相同,可以说是摹仿李白的词意.“如春水”,也不能与李煜词句相比.秦观的词句:“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
海.”是写“离别宽衣带”的离情别绪,再加上伤春,加上“镜里朱颜改”的憔悴,配上“落红万点”,确是名句.不过李煜的词写的是亡国之痛,比离情别绪更为
深沉,也写“朱颜改’,是结合亡国之痛来的,加上“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形象鲜明壮阔,从情思到形象,也不是秦观的词句所能比.(田德义)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啥意思
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释义】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出处】《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示例】你不必自责了,~。【故事】春秋时期,晋灵公十分残暴,滥杀无辜,大臣赵盾和士季进宫劝谏,晋灵公态度冷淡,不情愿地...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出处是哪?
答: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本句出自《版左传·宣公权二年》,原话为:“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取自赵盾、士季劝谏晋灵公的典故。释义:人都会犯错,但是犯错之后能够改正过来才是最重要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意思
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旧时指一般人犯错误是难免的。读音:rén fēi shèng xián,shú néng wú guò。释义:圣贤:圣人和贤人,旧指智慧超群、才能出众的人。孰:谁。一般人不是圣人贤人,谁能没有过失呢?指人总免不了犯错误。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意思
答:成语名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成语发音:rén fēi shèng xián,shú néng wú guò 成语解释:旧时指一般人犯错误是难免的。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成语繁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作...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出自哪里?
答:出自于《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人不是圣人,谁能没有过错呢?犯了错而知道悔改,岂不是一件大善事啊!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谁说的?又是什么意思呢?
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左传》中的士季说的.意思旧指:一般人犯错误是难免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什么意思
答:这个成语也提醒人们要包容他人的过失,不要过分苛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和缺陷,这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我们能够宽容地看待他人的过失,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还能够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也表达了一种谦虚和自省的态度。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否认自己的过失,而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啥意思
答:【词 目】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释 义】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出处】《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示 例】你不必自责了,~。【故 事】春秋时期,晋灵公十分残暴,滥杀无辜,大臣赵盾和...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什么意思
答:释义:圣贤:圣人和贤人,旧指智慧超群、才能出众的人。孰:谁。一般人不是圣人贤人,谁能没有过失呢?指人总免不了犯错误。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汉·班昭《女戒·和叔妹》:“自非圣人,鲜能无过。”用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是谁说的?
答:出自士季。人非圣贤,孰(shú)能无过。出 处:《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典故:春秋时期,晋灵公十分残暴,滥杀无辜,大臣赵盾和士季,进宫劝谏,晋灵公态度冷淡,不情愿地认错。士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