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高考结束 人生考场才刚刚开始

作者&投稿:壬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摘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2020年北京高考考生应该关注哪些问题?下面,环球网校快问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作文素材:高考结束人生考场才刚刚开始的信息,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下高考作文素材:高考结束人生考场才刚刚开始的具体内容吧!
高考作文素材:高考结束人生考场才刚刚开始
  高考结束,人生考场才刚刚开始
六月即将结束,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可能只是普普通通的几天,但对950万应届高考学生及家庭来说,十几年的心血和汗水要化为阶段性的成绩单了。每年此时,各所大学招生广告铺天盖地,让人对大学生活甚为期待。但与此同时,一些另类的声音也盛行不息。
有人说“高考不是出路”,也有人说“读技校没出路,念985、211才有面子”。确实,大学生的工资收入比农民工还低,干嘛要花钱上大学?这事,恐怕很多孩子读完大学还想不明白。
人生苦短,关键性的选择就那么几步,怎么选、选什么复杂难言,没人能替你做好万全的安排。既有寒门学子借由高考成功逆袭,也有曾经的高考状元勉强大学毕业又被企业裁员。都说知识改变命运,可不是说学好语数外,在高考这场战斗中取得更高的分数,用一纸分数,就一定能换得加薪升职成为CEO娶得美娇娘。
高考,只是人生的一道门槛,却也是人生中,为数不多的仅仅依靠个人努力就能实现收获的良机。面对高考,有人错失、有人逃避、有人勇往直前。或许,错失者会用一生来弥补,大龄考生参加高考的新闻屡见不鲜;或许,逃避者会付出代价,冒用、伪造他人身份后被揭穿者,也不在少数;唯有经历高考,才能明白“第一考”的含金量,才算正式踏入社会的门槛。
高考虽已结束,但人生的考卷才刚刚展开。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意味着,无论此后你选择了哪条道路、哪个行业,无论你是医生、教师,还是蓝领工人,只有不断学习进取,发扬拼搏精神,在自己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创新,勇攀高峰,都能成为国家这台大机器上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近年来,各个城市相继推出人才新政,奋身投入如火如荼的人才争夺战。“抢人才就是抢一个城市的未来”,国家和政府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也是为了让青年学生们在进入大学和社会的新考场后,再次获得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不管是二十岁的考场,还是人生的考场,努力到无能为力,才会有更光明坦荡的未来。

延伸阅读:其他优秀作文素材两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017年12月1日,领袖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树立世界眼光,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国外学来的科学真理。我们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之成为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科学理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亦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诗·小雅·鹤鸣》中的句子,意思是它处山中的石头,可用来琢制美玉。诗句自然是比喻,比喻釆纳他人意见对于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鹤鸣》诗共两章,此出自《鹤鸣》的末章。其首章还有意思差不多的一句诗:“它山之石,可以为错。”“错”今言磨刀石,实指用以治玉的砺石。“为错”与“攻玉”互文,可看出古代玉器的制作主要是使用砺石对璞玉进行研磨。一件美玉的制作须经过切、磋、琢、磨等四大环节在内的无数道工序才能完成,实属来之不易,故古人亦将人的道德修养比作美玉的打造。《诗·卫风·淇澳》即如此赞美有道德的君子:“有匪(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后来的文献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也都是这样一种比喻。
不过诗句这里更强调的,是磨制玉器的石料来自“它山”这一层意思。它山的石头可用来磨制玉器,他人的意见则可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修养。考虑到美玉非经它山之石的磨砺而不可成型,则人之道德修养亦非经他人的教诲而不可能取得成功。当年毛《传》郑《笺》解释《鹤鸣》的旨意说,此诗是在教诲宣王访求贤人隐士,宋儒说诗没这么绝对,但称此诗是“陈善纳诲之词”,无论何说,这首诗是在提倡向他人学习,采纳他人之长,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古代励志向上的哲人们向来提倡向他人学习,汲取他人之长。孔子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主张“不耻下问”,主张“见贤思齐”,他自己“入太庙,每事问”,和学生在一起,也是互相启发,互相切磋,以成其伟大的人格。荀子在其的《劝学》篇中更是把学习看作是站在他人肩膀上对自己的提高,他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向他人学习,善于借用它山之石来磨砺自己。荀子认为此乃君子生成之路径。
如果说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材离不开向他人虚心请教与学习,那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就更离不开与他民族创造的各种文明进行交流与互鉴了。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民族,其所以发展到今天并具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没有善于使用它山之石的精神努力吸纳外来优秀文化,是不可想象的。正所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我们中华民族早就是一个善于包容的开放的民族。
事实上,我们有充分的例证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开放的传统。我们并不封闭。在当前进行的有关我国文明起源的探索中,我们在论证我国文明主要起源于本土的同时,也附带考察了我国古代和其他文明相互接触与交流的情况。学者指出,早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就已经有源自中亚的麦类作物,黄牛、绵羊、山羊等家畜品种以及青铜冶铸技术陆续传入了中国。稍后,在进入文明时期的夏商周三代,又有驯马与马车,以及铁器制造等技术通过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传入内地。当然,我们自己的文化也在影响着周围一些地区的民族,我们的丝制品很早就出现在中亚的一些地区,我们的陶器及玉器的一些器型也早见于外贝加尔湖周围的墓葬之中,我们还将所吸收的一些外来技术加以改造或改进后再反馈给周边各个民族,如具有我国特色的青铜器和铁器冶炼技术等。
过去,曾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地处远东,四周有沙漠、戈壁、原始森林、世界屋脊级的高山以及大海将它与其他文明隔绝开来,难以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以至造成中国古代社会的封闭状态。现在看来,这种说法并不十分确切。文明的传播以及人们对先进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其实是任何自然环境都阻挡不住的,何况我国古代西北方向的自然地理环境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的恶劣。当今学界已基本达成如下一种共识,即在汉张骞通西域以前,中西之间就早已存在着不只一条线路的物质文化交流的通道,人们称之为早期丝绸之路,或草原之路,或玉石之路。甚至在西南地区也存在着一条人们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的交通线路。这些,都是早期中国致力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证据。
至于以后的专制主义王朝时期,我国大部分时间对外来文化亦是秉持着开放与包容的态度。尤其汉、唐两朝,伴随着国力的强大与国家自信心的提高,对外开放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而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则为这种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史载这条路上各国商使队伍经常是“相望于道”,各队伍出使人员多则数百,少亦百人。西方的许多物产更是通过这条通道输入到了中国,如葡萄、苜蓿、胡麻、大蒜、石榴、胡桃、胡萝卜、菠菜之类,大大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精神文化方面,西域的歌舞、乐器、杂技亦借助这条通道传到内地,为我国丰富多彩的艺术增添了亮色。甚至域外的多种宗教也在这个时期传入中国。那时的统治者,至少是多数统治者集团的成员,并未为此感到不安,反而带头接纳,着实体现出一种大国开放的风范。只是到了这个时期的末叶,即明中期以后,随着专制主义王朝的气数将尽,统治阶级早已失去过去的自信与进取之心,处处带着一种防范的心理,才逐渐没有了开放的精气神,我们的民族与国家也逐渐沦落到受人欺侮的境地。
今天,重新富强起来的中国迎来了新时代,重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古训,更当汲取历史中的经验与教训,不问西东地吸纳各地区各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去创造我们更加美好的明天。

     捡手机索要报酬,到底丢了谁的脸
本来是一件简单的捡手机索要报酬的纠纷,这两天却在网上火了。事情发生在宁波,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姑娘在宁波工程学院附近不慎丢失一部苹果7手机,好不容易打通电话,对方是一中年妇女,开口索要2000元报酬。姑娘提出以500元加一箱杨梅表示谢意,中年妇女不仅断然拒绝,见面后听到姑娘报警还干脆把手机摔碎。这一幕都被姑娘和她的同学拍了下来,发到了网上。
捡到他人财物,一种是拾金不昧,物归原主,这是值得赞赏的行为;一种是一方主动给予报酬,或拾得者要求给予一定费用,这也无可厚非;第三种就是强行索酬,不给就不还人家,这是最要不得的做法,甚至可能面临违法风险。遗憾的是,中年妇女恰恰选择了第三种做法,这不仅是行为恶劣,而且涉嫌故意损坏他人财物(没有据为己有,所以构不上侵占他人财物)。
我对网上骂声一片,原本也没多少意见。当一件事情处于法律模糊地带,或者法律惩罚相对滞后,公众批评可视为一种必要的道德压力,或可使作恶者有所收敛。当然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既不能变成道德的大棒,也不能沦为舆论的狂欢,否则这就是矫枉过正,可能让事情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这件事情上,舆论狂欢倒不至于,只是出现了“歪楼”现象。我看到的“歪楼”情形,一种是“地图炮”,把个人行为拔高到代表整个城市形象,比如有人跟帖指责这是“丢了宁波人的脸”。这不过是一种个人行为,怎么就扯到“宁波人”头上了呢?何况,目前连这位中年妇女是不是宁波人都还不知道,凭什么就断定这是宁波人所为,代表了宁波人的素质?更荒谬的是,有人连这事情发生在哪里都没搞清楚,自认为是发生在杭州,随口就开始吐槽。或许还可能有别的地方因此“躺枪”,这真让人无言以对。
另一种情形,则是典型的“代际鄙视”,以年龄妄断是非。这不过是一位中年妇女的素质问题,在不少人眼里,却成了“大妈”群体乃至整个一代人的问题。有一张相关截图在朋友圈、微信群上流传,又是指责什么“坏人变老”云云,感觉这都快成为攻击中老年群体的“必杀技”了。这种说法之荒谬,根本不值一驳。要论有无道理,只需回去问问家里老人即可。
这两种论调说轻点是“歪楼”,实则为偷换概念、上纲上线。中年妇女索酬不成,恼羞成怒摔手机,这就是个人素质问题,往大了说也不过是财迷心窍,缺乏公共意识,既和她是哪里人无关,也和她年纪多大无涉。说到底,这就是丢了她自己的脸。所谓丢了哪座城市的脸,本身已经暗含一种错误的判断,即这座城市不会也不该发生类似现象。问题是,除非是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否则这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形。
人的手指有长短,人性有善恶。多数人认为该中年妇女行为恶劣、品德有亏,这就是个好现象。这说明许多人对是非对错的边界尚有清晰判断,对善恶美丑也有清楚的认知。如果大家都以此为鉴,可以肯定,类似的丑陋现象就会越来越少。
以上就是高考作文素材:高考结束人生考场才刚刚开始的内容,想要报考2020年高考的备考生请仔细阅读考试通知。更多资讯请及时关注环球网校快问网站,最新消息小编会第一时间发布,助力大家考试,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