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襄子众叛亲离晋阳城为何死守

作者&投稿:吴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晋阳古城的历史兴衰~

晋阳“晋阳”之名久矣。据《世本》记载,相传夏禹曾初都晋阳,后迁平阳(今山西临汾)、安邑(今山西夏县)。“晋阳”是春秋晋国赵氏家族的封地。赵氏始于周穆王时期,造父受封于今山西省洪洞县赵城,以食邑赵为氏。赵氏传到春秋时的赵夙开始仕晋,为献公之御。公元前661年,以功受封耿大夫。其子赵衰,随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晋文公归国执政后,赵衰任上军佐,赵氏开始入卿之列。从此,赵盾、赵朔、赵武、赵成、赵简子、赵襄子等七世,均为晋国执政卿,历文公、襄公、灵公等十一公,前后执掌晋国政事达180多年。我们所讲的晋阳城,是指晋定公时期执政的正卿赵鞅(简子)于春秋晚期,即公元前500年——公元前497年建筑的晋阳城(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村一带),到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灭北汉,晋阳城被毁,历时1500多年。晋阳城是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城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知伯后,晋公室已名存实亡,三家分晋已成定局,晋阳开始成为赵国的初都。这时,赵简子已不在世,由其次子赵毋恤(襄子)继承卿位。赵国在晋阳建都53年,后迁中牟(今河南鹤壁)、邯郸(今河北邯郸)。之后,晋阳城先后为秦太原郡(秦襄王三年置、“太原”之名始于此),西汉韩国、代国、并州刺史部(汉武帝时置,太原称“并州”始于此),三国魏与西晋太原国,后赵太原郡、并州刺史,北魏、东西魏太原郡,北齐别都,隋代太原郡,唐代北都(北京),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等国(郡)的治所或发迹处。晋阳在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如著名的韩、赵、魏灭知伯的“晋阳之战”,导致三家分晋,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汉文帝刘恒“龙潜”晋阳16年;高欢以晋阳为基地,征战四方,创建北齐政权;李渊、李世民父子晋阳起兵,建立大唐。晋阳无论在政治或军事战略上,都在我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董安于筑晋阳城晋阳城所在的太原盆地四面环山,中间低平,汾河贯中而过,土地肥沃,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是理想的城建之所。其北缘有一大型湖泊,方圆20余里,名叫“晋泽”。还有晋水(晋祠之水)与汾水交汇,晋阳城就位于这个交汇处。晋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赵简子命家臣董安于(时任晋阳宰)、尹铎主持,当地头人王成为总管,开始修筑晋阳城,至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竣工,历时三年。城周长4里,青石砌基,夹版夯土筑墙,墙内加荻、蒿、楚(类似芦苇、野草、荆条之类植物),使其坚固。墙基厚丈余,高4丈。城四周各开一门,青铜龙饰城门。城四周开挖壕沟,犹如一道护城屏障。城内有宫室、家庙、粮库等。宫室建筑的柱子均为铜铸(见《史记·赵世家》《战国策·赵策》)。晋阳城墙体内为什么要加荻、蒿、楚之类的植物?宫室柱子为什么要铜铸?一方面是为了坚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备战。当时晋国规定,卿大夫不允许拥有武器,否则,要犯灭族之罪。但为了防备不测,赵简子和他的家臣就想出了上述办法,一旦有人攻打晋阳,楚等荆条之类植物,可以做箭杆,铜柱溶化后可以做箭头。晋阳城先后在董安于、尹铎多年苦心经营下,变成了赵氏稳固的根据地。晋阳城修筑后,在三家分晋前的40多年中,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争。第一次是城建成后的当年,赵简子命邯郸大夫赵午将他征伐卫国时,卫国进贡晋国的500名奴隶由邯郸迁往晋阳,赵午答应,但很快又反悔,被赵简子捕到晋阳杀害。赵午之子赵稷伙同他的舅父中行氏(寅)及中行氏的姻亲范氏(吉射)发兵围攻赵简子在国都“绛”(即“新田”,今山西侯马市)的官邸,赵简子被迫北走晋阳。于是晋卿魏、韩、知氏三家联兵抗拒范、中行氏,复请赵简子回“绛”执政。《史记·赵世家》记载这个事件时说:“孔子闻赵简子不请晋君而执邯郸午保晋阳,故书《春秋》曰:‘赵鞅以晋阳畔(叛)”。后来把这个记载作为晋阳城创建年代的依据。晋阳第二次之战,发生在晋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这时赵简子已不在世,其次子赵襄子列为卿,晋国由知伯执政。据《战国策·赵策》记载,知伯向韩、魏两家各要“万家之邑”地,两家如数给了他。又派人向赵襄子要蔺、皋狼之地(均在今山西离石境内),襄子不给。于是知伯勾结韩康子、魏桓子攻打晋阳。知伯攻城三月不下,又从晋祠悬瓮山下开渠(今知伯渠),引晋水(一说汾水或汾、晋二水)灌晋阳,“城不浸者三版”。就是说,水淹城墙只留下上面的三版了,城墙也不倒塌,可见晋阳城的坚固。知伯攻打晋阳三年也没攻破,但也使得“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饮,财食将尽,士卒病羸”。这时,赵襄子有些动摇,“欲以城下”,问他的谋士张孟谈该如何办?张孟谈说:“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他愿去见韩、魏,说服他们倒戈。于是张孟谈潜行出城,游说韩、魏,申明“唇亡齿寒”的历史教训。韩、魏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同意反戈,共灭知氏。按照约定,先杀了知伯守堤的士卒,毁堤决水反灌知伯军营地,造成知军大乱,韩、魏军从两翼包抄夹击,大败知伯军。知氏从此而亡,韩、赵、魏三家尽分其地。晋阳城的续建与被毁晋阳城经过“晋阳之战”三年的水浸,到西晋时的700余年间,城池已严重毁坏,西晋进行了建城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修缮和扩建。《读史方舆纪要·都邑记》:“太原旧城,晋并州刺史刘琨筑,高四丈,周二十七里。”修缮和扩建工程开始于西晋永嘉元年(307年),经一年的时间,工程告竣。扩建后的晋阳城,比原来“周四里”扩大了将近七倍。扩城之后,又开始“建府朝,造市狱”,在城中大兴土木。商贾得市,农人复耕,城中倒塌的衙署、寺庙、百姓住房都陆续得到修复重建,成为“鸡犬之音复相接矣”的都市。北齐自神武帝高欢于北魏孝武帝太昌元年(532年)任命大丞相,在晋阳建大丞相府开始,历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等七帝,共计45年的时间里,一直把晋阳作为高齐的根据地(别都)争夺天下。七位帝王,除武成帝外,有五位都即帝位于晋阳,一位崩于晋阳(高欢),可见晋阳在高齐时所处的重要地位。高欢经营晋阳几十年,营建了不少宫室建筑,有的在历史上享有盛名。北魏太昌元年(532年),高欢在平定尔朱兆并州叛乱之后,“以晋阳四塞乃建大丞相府而定居焉”。这是高齐在晋阳建的第一座宫室。东魏武定三年(545年),“神武(高欢)请于并州置晋阳宫,以处配口”。晋阳宫后来陆续建有宣光殿、建始殿、嘉福殿、仁寿殿、德阳堂、宣德殿、圣寿殿、修文殿等,形成一个庞大的宫殿群。《新唐书·地理志二十九》记载:“晋阳宫,在都(唐代北都)之西北。宫城周二千五百二十步,崇四丈八尺。”北齐天统三年(567年),后主高纬在晋阳建大明殿(城)。天统五年(569年),高纬“诏以并州尚书省为大基圣寺,晋祠为大崇皇寺”。承光元年(577年),幼主高恒“又于晋阳起十二院,壮丽逾于邺下(北齐都城,今河北临漳县)。所爱不怕数毁而又复。夜则以火照作,寒则以汤为泥,百工困穷,无时休息。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又为胡昭仪起大慈寺,未成,改为穆皇后大宝林寺。穷极工巧,运石填泉,劳资亿计,人牛死者不可胜纪。”(《北齐书》)北齐在晋阳营建的宫室、雕像及十二院,除西山大佛尚残存有遗迹外,其他均荡然无存。西山大佛始凿于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二年(551年),完成于幼主高恒承光元年(577年),历时26年。像为坐姿,依山开凿,高约66米,比四川乐山大佛早162年,是世界上现存时代最早的石刻大佛。大佛所在地为太原西南蒙山开化寺。隋文帝时为大佛建阁,寺改额“净明”。唐武德三年(620年),高祖李渊巡幸晋阳,仍复名“开化寺”。显庆五年(660年),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巡幸晋阳时,赠一件硕大无比的袈裟。元末因战火,寺毁阁倾。之后,佛头风化脱落,从此大佛被湮没。晋阳是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反隋,建立大唐的策源地,他们登基后仍不忘晋阳的恩泽,不仅李渊、李世民、李治、武则天、李隆基等先后回晋阳“探视”,安抚晋阳起兵时的老部下或遗属,以及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而且大规模营建晋阳城。同时,于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把晋阳定为北都,与国都西安、东都洛阳齐名。还把晋阳、太原二县列为“京六县”,提高其级别,直属京都管辖。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北京,上元二年(761年),唐肃宗复称北都。唐贞观十一年(637年),由并州大都督长史李勣主持,在晋阳城的对岸,即汾河东岸建东城,南北长八里半,东西宽6里,与西岸晋阳城大小差不多。同时,因东城“赤井苦,不可饮,……李勣架汾(在汾水上筑渡漕)引晋水入东城,以甘民食,谓之晋渠”。(《新唐书·地理志二十九》)武则天时,命并州刺史崔神庆在汾河上架桥建中城(《新唐书·地理志二十九》“北都”注释),将西岸的晋阳城与东岸李勣建的东城联结为一座大城,东西长12里,南北宽8里多,周长40多里。有城门24座。城内外有壮丽的宫殿、仓城、苑囿、柏堂、起义堂、受瑞坛、讲武台(飞阁)、宴宾厅、山亭等。有多处寺观宝塔。城中有供商家、作坊、居民等使用居住的“坊里”。汾水从城下穿过,可行舟捕鱼,一派繁荣景象。这是晋阳城扩展规模最大、最兴盛的时代。唐代灭亡后,原晋阳城的唐北都成为五代十国时期北汉的都城(十国中唯一在北方的国家),直至晋阳城被毁。宋代建立后,吸取唐五代时的历史教训,下令摧毁一部分鞭长莫及的州郡城池和小国都,以防地方割据势力凭借险固卷土重来。五代后周及宋太祖赵匡胤曾数次攻打晋阳城,均未攻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再次“议征太原”,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太宗亲征太原,由检校太师曹彬、宣徽南院使潘美等从征。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夏州李继筠乞师所部助讨北汉。同年四月,岚州行营与北汉军交战,破之。当月,太宗赵光义到达太原,驻跸汾东行营,诏谕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刘不肯,督诸将发机石攻城。同年五月,攻打城西南,遂陷羊马城,浮获北汉宣徽使范超,斩于纛旗之下。当月又攻城西北,骑师郭万超投降。接着城被攻破,北汉平。太宗攻下晋阳城后,命祠部郎中刘保勋知太原府。将并州降为一般州,移治榆次县,改名新并州。赵光义作“平晋诗”。继而在晋阳城附近临时筑新城,将晋阳城内余民尽迁新城,然后放火烧毁了晋阳城。赵光义作“平晋记”,并将其行营改为平晋寺,将“平晋记”刻寺中。同时,谕旨《禁毁晋阳城诏》:“太原本维藩镇,盖以山川险固,城垒高深,致使奸臣贼子违天抗命,因其悖逆,诖误军民,今既荡平,议须更改,当令众庶,永保安宁。”(《宋会要辑稿》)晋阳城被火烧了,赵光义还不放心,又于第二年即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四月“壅汾河、晋祠水灌太原,堕其故城”。既火烧,又水灌,晋阳城就被彻底毁灭了。潘美筑太原新城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宣徽南院使、都部署判并州加同平章事潘美率部驻守太原城北三交镇(今太原尖草坪区十里铺),开始在唐明镇(今太原市区西南部)扩建太原新城。在旧街四周砌筑围墙,形成城中之城,当时称“子城”。子城中建有官衙、仓库、监狱等。并将在榆次的新并州移治唐明镇(《宋史·太宗本纪》)。官衙在子城中心的唐明镇后街,此处原有一座晋文公庙(今山西省人民政府驻地,即辛亥革命后的督军府)。新城中,故晋阳城著名的北齐十二院、唐代巨刹法相寺及商号、匠户等,先后得到恢复和重建。为了便于军事上的防御,街道修成了“丁”字街。太原新城周长十里又二百七十步,筑四门,东门“朝曦”,西门“金肃”,南门“开远”,北门“怀德”。当时太原新城的大致范围是,东起今儿童公园(海子边)、桥头街、国师街一带,西至水西门,北起后小河,南达起凤街。即今日五一路以西、新建路以东、东西缉虎营街以南、迎泽大街以北这样一片地方。明洪武九年(1376年),晋王朱棡(朱元璋三子)的岳父、永平侯谢成主持对太原城进行扩建,主要是在宋代城的基础上向东、南、北三面扩展。城墙夯筑,外包以砖石,环以大壕。城周长二十四里。正德、嘉靖年间,先后对城墙进行了加固修缮,将城墙加高加厚,高三丈五尺,厚二丈。周长仍为二十四里。开八门,东“宜春”“迎晖”;南“迎泽”“承恩”(民国元年改首义门);西“振武”“阜成”;北“镇远”“拱极”。城上四角建有角楼各一座、小楼九十二座、敌台三十二座,十分雄伟壮观。可惜,除“拱极”门及附近一段城墙已复建外,其它城池建筑均已不存在。

  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并吞了。有的国家内部发生了变
  革,大权渐渐落在几个大夫手里。这些大夫原来也是奴隶主贵族,后来他们采用了封建的剥
  削方式,转变为地主阶级。有的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还用减轻赋税的办法,来笼络人心,
  这样,他们的势力就越来越大了。
  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那个时候,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把
  持。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有两家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
  家、魏家。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智家的大夫智伯瑶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
  “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
  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瑶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义来压他们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心不
  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智家;魏桓子不愿得罪智伯瑶,也把土地、户口
  让了。
  智伯瑶又向赵襄子要土地,赵襄子可不答应,说:“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说什么
  也不送人。”
  智伯瑶气得火冒三丈,马上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自己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
  三队人马直奔赵家。
  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
  没有多少日子,智伯瑶率领的三家人马已经把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
  守城,不许交战。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
  法前进一步。
  晋阳城凭着弓箭死守了两年多。三家兵马始终没有能把它攻下来。
  有一天,智伯瑶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
  晋水绕过晋阳城往下流去,要是把晋水引到西南边来,晋阳城不就淹了吗?他就吩咐兵士在
  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又在上游筑起坝,拦住上游的水。
  这时候正赶上雨季,水坝上的水满了。智伯瑶命令兵士在水坝上开了个豁口。这样,大
  水就直冲晋阳,灌到城里去了。
  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灶头也被淹没在水里,人们不得
  不把锅子挂起来做饭。可是,晋阳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瑶,宁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智伯瑶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他指着晋阳城得意地对他们两人说:“你们
  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早先我还以为晋水像城墙一样能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
  灭掉一个国家呢。”
  韩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顺从地答应,心里暗暗吃惊。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县
  西北)、韩家的封邑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西南)旁边各有一条河道。智伯瑶的话正好提醒了
  他们,晋水既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到晋阳同样的命运呢。
  晋阳被大水淹了之后,城里的情况越来越困难了。赵襄子非常着急,对他的门客张孟谈
  说:“民心固然没变,可是要是水势再涨起来,全城也就保不住了。”
  张孟谈说:“我看韩家和魏家把土地割让给智伯瑶,是不会心甘情愿的,我想办法找他
  们两家说说去。”
  当天晚上,赵襄子就派张孟谈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韩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约他们反
  过来一起攻打智伯瑶。韩、魏两家正在犹豫,给张孟谈一说,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里,过了三更,智伯瑶正在自己的营里睡着,猛然间听见一片喊杀的声音。他
  连忙从卧榻上爬起来,发现衣裳和被子全湿了,再定睛一看,兵营里全是水。他开始还以为
  大概是堤坝决口,大水灌到自己营里来了,赶紧叫兵士们去抢修。但是不一会,水势越来越
  大,把兵营全淹了。智伯瑶正在惊慌不定,一霎时,四面八方响起了战鼓。赵、韩、魏三家
  的士兵驾着小船、木筏一齐冲杀过来。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计其数。智
  伯瑶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马逮住杀了。
  赵、韩、魏三家灭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瑶侵占两家的土地收了回来,连智家的土地也由
  三家平分。以后,他们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
  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
  打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
  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

先秦历史 春秋末年,智伯和韩赵魏三家争霸中原。智瑶有心吞并三家,可是师出无名,于是分别向三家索要土地。韩康子和魏桓子都给了万户人口的土地,可是赵襄子竟然不肯给。智瑶一方面很生气,可另一方面很开心。让你小气不给土地,那就打得你满地找牙! 智伯于是派出使者,通知韩康子和魏桓子,要求两家一起出兵和自己三家联合共同进攻赵襄子。韩康子和魏桓子不敢不出兵,并且想想,消灭了赵氏,自己也可以捞到不少好处呢。于是半喜半忧的带着兵马出发了。 三家联合进攻赵襄子,赵襄子当然不是对手。很快,赵氏的地盘一个一个失去,许多大臣看到风向不对,也纷纷投降了智伯。从古代今,忠臣义士从来就是异数。 赵襄子看到情况紧急,只能准备逃亡。可是天下虽大,哪里才是赵襄子的容身之地呢? 随从建议,说长子城最近,而且那个地方是刚刚修建好的城墙,坚固完善,如果去哪里的话,应该可以挡住敌人的进攻。 可是赵襄子不同意。为什么呢?因为之前,赵襄子已经命令当地的老百姓不眠不休,日夜赶工完成工事修建,许多百姓已经是非常劳苦,甚至是颇有怨言了。此时赵氏已经大败,在赵氏没事的时候,长子城的百姓都有许多怨言,而现在赵氏就要灭亡了,那搞不好那里的百姓就会一起起来造反了。 于是随从又建议说,不如到邯郸城去吧。邯郸可是我们赵氏的粮仓,里面的粮食储备充足,可以支撑大军两三年。 可是赵襄子还是觉得不行。为什么呢?赵襄子就说,邯郸城的粮食确实很多,可是那么多的粮食是怎么来的呢?那不正是我们从老百姓的手上抢夺过来的吗?一方面把老百姓的粮食都掠夺走,另一方面还想着人家给你卖命守城吗?这个要求是不是会很过分呢?赵襄子觉得邯郸城也不是很安全。 于是,有人提议说,不如去晋阳城吧。 一句话提醒了赵襄子。晋阳城确实是一个避难的好地方。 当年,还是赵襄子的爸爸赵简子掌权的时候,晋阳城刚刚修建好,从各地迁了许多百姓过去。当时,赵简子挑了一个叫做尹铎的大臣去担任晋阳的长官。尹铎答应了,可是提出了几个要求。尹铎要求官家在计算晋阳的赋税的时候,少算一些户口数,以减少一些当地百姓缴纳的赋税。为什么呢?尹铎当初询问赵简子,你让我哦去晋阳,是想让我搜刮钱财呢,还是想让我把晋阳打造成赵氏最后的屏障呢? 结果,赵简子就答应了尹铎的要求。而赵简子临终的时候也告诉儿子赵襄子,一旦事情紧急,赵氏到了逃亡的时候,一定要去晋阳,不要嫌弃晋阳路途遥远,只有那里,才可以保住赵氏最后的希望。 于是,赵襄子带着最后的人马去了晋阳城。一路上,许多难民对赵襄子一行都躲得远远的。可是来到晋阳城,却发现当地的百姓对赵襄子非常欢迎。尹铎一声令下,所有晋阳的百姓全部都行动起来,走上城楼,开始守卫工作。等到三家大军到达晋阳城的时候,晋阳已经变成了一座钢铁之城。三家进攻多次,都拿不下晋阳。 因为尹铎告诉当地的百姓,大家受到赵氏的恩惠许多年了,现在到了该回报的时候了!原来,当年的尹铎也并非什么仁义之人,只不过大多数官员是现金交易,甚至是空手套白狼,一味索取,而尹铎则放高利贷,先给大家许多甜头,然后一次性要求回报。

春秋时期分裂的国家
答:最典型的:韩、赵、魏,三家分晋。即:晋国分裂为三个国家,从此也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

三家分晋历史概述
答:可是这三家的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智家;魏桓子不愿得罪智伯瑶,也把土地、户口让了。智伯瑶又向赵襄子要土地,结果赵襄子却不答应。智伯瑶火冒三丈,马上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不久,智伯瑶率领的三家人马便把晋阳城团...

将晋国瓜分的三位诸侯是谁?最强的智氏反而被灭亡
答:魏氏之主魏桓子和韩氏之主韩康子迫于无奈答应了,只有赵氏之主赵襄子坚决不从。智伯一怒之下,联合魏、韩两家,一起讨伐赵襄子。公元前455年夏天,晋国境内的晋阳城(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竟成了一片汪洋泽国,城墙仅剩六尺未被淹没。原来,战事进行了两年,赵襄子且战且退,死守晋阳城。水攻,是...

赵,魏,韩,三家为什么要分晋?强大一点的国家不好吗?三家分晋的过程?_百...
答: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 没有多少日子,智伯瑶率领的三家人马已经把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法前进一步。 晋阳城凭着弓箭死守了两年多。三家兵马始终没有能把它攻下来。 有一...

【资治通鉴周纪一】小故事六:晋阳之战
答:赵襄子夜间派人杀死了守堤的官吏,决堤用水淹智伯瑶的军队。智伯瑶的军队救水,乱作一团。韩、魏两家的军队从侧翼,赵襄子的军队从前面进攻,打败智伯瑶的军队。杀死了智伯瑶,灭了智家。唯独之前智果一脉改姓了辅,保留了下来。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城不浸者三版:水淹城墙只留下上面的三个夹板...

我想知道下韩 赵 魏 3国分晋的故事
答: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这时国力贫弱,无力驾驭诸侯的周威烈王,看到分晋已是既成事实,也就顺水推舟,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打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

赵襄子见围于晋阳翻译
答: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节选自《韩非子·难一》)译文: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突围后,奖赏有功...

郁离子 “智伯围赵襄子于晋阳.是夕,智伯为韩魏所杀''的翻译
答:智伯把赵襄子围困在晋阳城,这天晚上,智伯被韩魏两家联合杀掉.

战争史上有哪些胜局已定却被反杀的例子?
答:公元前455年,智伯瑶率领中军,韩康子率领右路军,魏桓子率领左路军,三路大军联合攻击赵襄子,赵襄子知道实力不济,于是退守晋阳,死守不降。智伯、韩康子、魏桓三路大军围攻晋阳城2年了,但是仍然没有攻下,直到有一天,智伯瑶到城外察看地形,无意中看到晋阳城东北的晋水,忽然想出了一个水淹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