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李斯这个人?

作者&投稿:再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样评价李斯这个历史人物~

人有两面 有好也有坏
一位法家代表,历史上的名相,辅助秦始王统一,结束割据,帮助秦始王修整律法,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
李斯死后二年,大秦帝国也随之灭亡了。然而,秦的灭亡却为后人留下一桩争论不休的公案:如何评价这个15年就灭亡了的短命帝国?一个虎视天下,横扫六合如卷席般的强大帝国,何以在其功成名就后不久就灰飞烟灭了?如何评价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他的功过是非如何摆?直到今天也是纷纷纭纭,没个定论。在这里,我们不想参与上述问题的讨论,只想就秦帝国的主要设计师之一,我们书中的主人公李斯说几句话。掩卷之后,我们不能不在脑际萦回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去看李斯这个人物?其人善耶?恶耶?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必然要涉及到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

评价历史人物与评价一切事物一样,需要有个标准。问题是这个标准怎么定?很多人说,这个标准一定要尽量的客观。这似乎无可非议,但这种所谓的“客观标准”实际仅是人们长期以来一相情愿的幻想而已。因为从古到今,标准都是人定的。人既然可以制定它,自然也可以按人的意志和需要改动它,纯粹的客观性何在?一个秦始皇,骂他暴君的有其人,封他为革命家的也有其人,直到今天也没搞明白。何以会出现如此咄咄怪事呢?这是因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仅仅是一种事实判断,从根本上说,它应是一种价值判断。事实判断普遍实用于对物理世界的评价,它要解决的仅是个真伪的问题。如果我们从事实判断出发去评价人物,事情就好办了,我们可以说秦始皇是存在的,李斯也确有其人,他们做过的事也是真的,事情到此也就完满地结束了。然而我们得到了什么呢?我们可以说我们什么也没有得到。因为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主要的目的还不是要搞清他的真伪,而是要通过评价人物这种工作,搞清人这种特殊的动物究竟是什么?它是在什么样的动机支配下活动的?这种动机从何而来?他的活动对社会群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对这种影响应该怎么看?它是否有永恒的意义?类似的问题接踵而来,要求我们作出回答,然而这就不是事实判断所能解决得了的了。于是,我们就必须把一个人物放到特定的价值领域中去衡量,在此,我们不仅要确定其真伪,而且更要确定其美丑、善恶,以便还他以社会人之真面目。但是,价值世界可要比物理世界复杂得多,在物理世界中居主导地位的因果律、逻辑律,来到价值世界,基本上就失去了它的主导地位。因为价值世界不仅受到客观规律的支配,而且更受到人的主观世界的支配:人的意志、感情、欲望、冲动、直觉在支配着一个人的行为;人的社会地位、财产、声望、出身、民族、性别、年龄在支配着一个人;人所处的时代、传统、风俗、文化模式在支配着一个人;而难以捉摸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更在支配着一个人。所以找出一个人在历史上的准确坐标谈何容易!说到这里,一定有人会说,那么评价人物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我们觉得这句话问得似乎没有必要,因为不管你多么讨厌这种没有绝对是非标准的相对性,实际它始终在制约着古往今来人们的评价活动。请翻翻建国之后切┒郧厥蓟势兰鄣拇蟠笮⌒〉奈恼掳桑�颐遣荒汛又锌吹角厥蓟试谘д呙堑氖种惺侨绾伪淅幢淙サ模�词故峭�桓鲅д撸�苍��鞘悸钪��张踔��踔梁罄从指绰钪��源巳嗣且丫��植还至恕?/SPAN>

所以,当我们要对李斯这个历史人物说几句话时,还是少听那些头脑僵化的新经学家们的指手画脚,走我们自己的路吧。首先声明,在这里,我们不想对李斯作道德理性的评价,因为从道德律看李斯,他实在一无可取。他自私自利,背师杀友,卖主求荣,欺君枉法,然后自取灭亡,罪有应得,确实应该把他牢牢地钉在道德的耻辱柱上。但是,我们却打算让李斯走下道德的耻辱柱,使他复活,给予他我们要作的评价。为此,我们制定了二条评价标准:第一是时代性;第二是人民性。

首先讲时代性。制定这条标准的目的是要把李斯放到他那个时代去考察,不要使之现代化。李斯生活在战国时代,这是个什么样的时代?从历史的表象看,这是个“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战国策书录》)的战乱时代。但是,问题并不如此简单。因为,中国的历史进入到奴隶制国家以后,经过夏、商二代,又发展到西周时代,可以说达到了一个高峰阶段。不过,日中则移,盛极必衰,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中国社会陷入到“礼坏乐崩”这一亘古未有的空前混乱状态中。这意味着什么呢?从本质上看,它意味着中国的奴隶制社会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然而新的社会模式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这还是个未定之天。春秋时代的大混乱持续了三百余年,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到了战国时代,我们则看到旧制度在剑与火的洗礼中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旷日持久的暴力斗争的冲击和震荡下,已经造成了旧制度的结构性崩解,井田制破坏了,宗法组织瓦解了,大一统的局面消亡了,地缘政治诞生了,小农经济确立了,贫富分化加速了,新的观念出现了。这些社会因素,必然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行为取向普遍发生反传统的深刻变化。这种深刻变化,一方面使旧的伦理文化无力规范社会生活中新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稳定的社会秩序,致使传统的权威性和神圣性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一落千丈;另一方面,在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之后,由于新观念的多元化趋势和尚未定型,又使人们的行为陷入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

李斯是一个可怜可耻的悲剧性人物。他当初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位至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声威赫赫,却没有为百姓做好事;在后来,一瞬之间,被腰斩,灭三族。作为丞相,遭遇这种结局,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有。从李斯的人生轨迹中可以看出,他的结局,是他的人生观的必然结果,讲得具体一点,是他的“老鼠哲学”的人生价值观,牵引导致出他的下场头。

一、李斯的老鼠哲学的实质

李斯,楚之上蔡人(今湖北与河南的交界处),生年不详,卒于秦二世二年(纪元前208年)。年少时家贫,但好学不倦,人极聪颖。他看见邻人,有致致富和升官的,就羡慕不已,觉得人生如白驹过隙,所求无非功名与富贵。因他办事干练,人也机警,被人推荐为吏。

有一次,他看见有一些老鼠,生活在穷人家中的一个小角落里,偷吃食物,见到了人或犬,皆惊恐异常。另外有一些老鼠,因是生活在大官仓中,人与犬均不能到达那里,所以那里的老鼠,悠然自得,旁若无人,长得硕大吓人。李斯由此大发感慨,以他的天纵之才,悟出了一条他自己发明的“老鼠哲理”:“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人的贤能、还是不肖,都是相对的。只要能得到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便能活得有滋有味,甚至还威风凛凛!人所处的境遇好,则不肖也会是贤;所处的境遇不好,则贤也是不肖。有些老鼠为何物?居然能在官仓里悠哉享受,不就是因为找了个好的地方吗?所以,我李斯,一定要找到名利双收的处所,而居之!

从此,李斯就以老鼠的活动规律,作为他人生的参照物,而走完了一生。只要有好地方,别的什么仁义道德,他都不予理会。这就是李斯的老鼠哲学的实质。

二、李斯如何待师对友

不久,李斯嫌吏太小,愤而离去,游荡江湖,以为再出之举。当时,正值战国末年,思想界异常活跃,其中有三家可谓天下显学:儒、兵、法。儒家主仁政,兵家主杀伐,法家主严刑峻法治国。

李斯为了以后能更好地在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决定选一家之学,以为阶梯。他认为:儒家太迂,他不喜欢;兵家太残,他害怕;只有法家,以法治天下,与时代的潮流又合拍,他认为这是求取功名的最佳途径。于是他拜当时法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为师,学法、术、势与帝王之学。与他同窗的,还有韩国贵族的后代韩非。

因韩非人品很好,悟性又高,学习也努力,深得荀子喜爱,屡对人言:“帝王之术,非韩子不能大;法家之思,非韩子不能广。”因此,李斯很嫉妒韩非这位优秀的同学好友。

几年以后,李斯学有所成,就跃跃欲试,想离师干事业去。荀子问他:“是否愿在楚国显身手?”李斯摇摇头,说:“楚王不中用,六国皆孱弱,不足以成事。只有秦国,才是当今豪杰用武之国。”

荀子道:“秦法苛峻,商鞅死之,你必小心。”李斯道:“商鞅佐孝公变法,位至丞相,最后车裂而死,但也功成名就了。”荀子见李斯求功名之心太切,于心不悦,于口默然。

几天后,李斯正式向荀子辞行,说:“我听说:时至无怠,乃能成功。如今各国纷争,游说者主事,秦王欲吞并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奋争之时也。如果一个人,处卑微之位,而有计不行者,就等于有肉在面前,而不敢抓。耻莫大于卑微,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微之地,又不想出世而求利,以无为自享,这不是壮士所为。所以,我决计西入秦矣。”

荀子道:“你要走,我不留。处当今乱世,人情多伪,不可太看重富贵。你过于追求和看重功名利禄,将来必为所累。”

三、追逐名利,李斯入秦

秦国当时的情况是:襄王死后,十三岁的儿子赢政即位,吕不韦为相。李斯早就听说过吕不韦的事迹,深为叹服,认为一个普通的商贾,通过奋斗而位至丞相,封万户侯,实在不简单。于是他一入咸阳,就直奔吕不韦的相府而去。

吕不韦这时候正在学中原四公子之举措,招贤纳士,扩大势力和影响。还组织文人,编写《吕氏春秋》一书。听说是荀子的高足来了,大喜,连忙引为上宾,并封李斯为著作郎,与人共撰《吕氏春秋》。

三年后,吕不韦把李斯推荐给秦王赢政,说李斯才堪大用。李斯见这十六岁的秦王赢政英气勃勃,个头虽不高,但目光锐利如电,心想:真创业承世之主。

当秦王问他富国强兵之策时,李斯道:“敢当大王之问也!秦自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争,关东六国与秦相战,已有六世了。今诸侯畏秦,众之所知,诸侯名为其国,实则为秦的郡县。现以秦国之强,大王之贤,乘得胜之威,以灭六国,如灶上燎跳虱矣!灭诸侯、成帝业,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如果现在,怠而不动,待诸侯复强,相聚约纵,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李斯之说,正中秦王赢政的思想要害,他听了高兴得跳起来,说:“先生之言,正是寡人日夜所思念的,此时不灭六国,还待何时?望先生时常面教寡人,寡人将与先生,共富贵耳。”当即封李斯为客卿,在秦王政身边,参与军政大计。

刚当客卿不久,秦国内发生了一件政治大事,李斯依靠自己的才智和勇气,才使自己的政治前途,免遭毁于一旦。

因秦攻韩甚急,韩王无计可施。这时韩国水利专家郑国(人名),向韩王献计:郑国假装投降秦国,鼓动秦王赢政派人修水利,用以消耗秦之国力,延缓秦向外进攻。

不久,郑国的计谋被识破,秦国内大哗,宗室大臣都说从别的国家来的客卿,都是间谍、特务,应全部驱逐出去。秦王赢政因受郑国所骗,气恼不已,就下令把所有在秦国的外国人,全部赶出去。而李斯是楚人,也属驱逐之列。在他接到驱逐出境的命令后,就斗胆向秦王赢政,上了一个奏章,指出:秦王赢政这样做,是愚蠢之举,是强大对手,削弱自己。并建议秦王赢政,收回成命,重用客卿,为秦统一六国服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谏逐客书》。

李斯说:“自从秦穆公起,一直到秦昭王、庄襄王,都有客卿,如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商鞅、张仪、范雎等人,都是外国人,可他们并不是间谍,恰恰相反,这些人对秦国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很多的贡献。怎么能一概而论,都说客卿不好,要驱逐出境呢?”李斯又说:“如果说外国的不好,那你秦王宫里用的,包括宫里装饰的玉石奇珍,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太阿之剑,纤离之马,翠凤之旗等,都是外国的,秦本国一样也没有,你为什么认为好呢?”
最后,李斯提醒秦王:“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此是五帝三皇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根本原因,你这样做,只不过是削弱自己、壮大敌人,是把钱、粮和武器,送给敌人的助桀为虐的愚蠢之举。”

秦王赢政天资聪明,下逐客令乃一时之气。李斯的《谏逐客书》语言非常直接、措辞非常精深,但秦王赢政认为他说得对,一针见血,鞭辟入里。就停止逐客,宣李斯入宫,商讨统一天下的大计。秦王赢政此举,被历史证明,是对他统一中国非常关键的措施。如果实行了逐客,人才不为秦用,统一天下将遥遥无期。
秦王赢政,见到李斯时,非常客气地道歉道:“寡人一时不明,以致逐客,先生直言劝谏,足见对秦国之忠。以先生之计,统一天下当从何处下手?”见秦王虚心求教,李斯就向他提出了“内部瓦解”和“军事打击”两大统一六国的战略方针。他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虫蛀于内,斧必毁之。现六国名义上是国家,有的实际上只有秦的一个郡县那么大,但如果他们内部团结,彼此又联合起来,那事情就麻烦了。以臣之见,大王不如出重金,使善言之士,游说诸侯,离间其君臣,杀戮其良将,使其内部崩溃,并继续远交而近攻的方针,然后大王选良将,率大军,从外攻之,无不立毁。”

秦王一听,连连称赞:“真良策也。”于是拨重金交给李斯,让他去游说诸侯、大臣,使其内部瓦解。对重金的用法,秦王不问出入。

后来的实践证明,李斯为秦王出的这一计谋,确起到了釜底抽薪之效,胜百万雄兵。比如秦将王翦攻赵时,碰到的对手,就是当时天下名将李牧。这个李牧曾一战而破匈奴二十万众,被国人誉为“赵国北方长城”,极善用兵。李斯游说、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一次就送黄金一万斤,让他在赵王面前谗毁李牧,许诺事成之后,拜为赵地郡守,结果李牧被撤职,后被杀。李牧一死,秦军如入无人之境,迅速攻破赵国首都邯郸,赵亡。

这样一来,游说工作收到了奇效:关东六国的国王,想合纵又不齐心,国内又不团结,互相诋毁、拆台,眼看着秦国来攻,却无能为力,有兵,打不了仗;有将,又不听指挥。人心惶惶,却不知问题出在何处。所以,秦王赢政只用了十年,便攻灭了山东六国。应该说,李斯的间谍工作,是起了重要的作用,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四、李斯拜相,陷害同窗

随着军事攻势的深入,统一六国的步伐加快了,而建立大一统的王朝的任务,就提上了议事日程。因功,李斯被拜为上卿,负责新王朝建立的一切准备工作。李斯也因此而踌躇满志。

正当他大显身手之时,人世间的一段悲剧插曲发生了,它使李斯的人格,更蒙上了厚厚的污点。

有一天,秦王赢政命他进宫,指着桌子上的几篇文章说:“卿知道这是何人所写?”

李斯一看,原来是韩非写的《孤愤》、《说难》等文章。见国王相问,不知是什么用意,只好如实禀报:“此是臣之同学韩非所写,韩非本是韩国贵旅的后代,深感韩国积弱,就把自己所学,著述成篇,想以此打动韩王,壮大韩国。”

秦王赢政连声称道:“写得好啊!寡人能与这个人见上一面,死而无憾矣!”说完,命李斯给韩王去信,要求对方把韩非送来秦国,否则,发兵攻韩。韩王无奈,只好把韩非送入秦国。秦王赢政一见,大喜,当即要封韩非显职。韩非说话有点口吃,见秦王如此,就结结巴巴地说:“大王,这…这,显然不妥,臣…新来,不宜担此…大任…”

这时,李斯在旁,对秦王赢政说:“韩非之才,胜臣十倍。但新来就任显职,于秦法不妥,待以后再说吧!”秦王亦觉有理,只好作罢,就要韩非把自己的理论、思想,全部写出来,以为秦国之用。

李斯心里就犯嘀咕了:韩非之才,远胜于我,秦王又如此信任他,时间一长,肯定位在我之上。于是,他不顾同窗之谊,有一天,在秦王面前进谗言道:“韩非很想念故国。”

秦王一听,火了:“寡人如此信任他,他还在思韩,这种人才,不能流落他国。”就命人把韩非关起来。

过了不久,李斯又对秦王说:“韩非在牢里颇有怨恨,奈何?”

秦王是个性情暴躁之人,一听,大怒:“立即赐死!”

韩非进牢后,狱卒就对他说:“你的同学李斯,颇见信于秦王,你没事的。”韩非笑着摇头道:“李斯其人,我深知:才在他之下,能友善待之;才在他上,定嫉贤妒能,我必死无疑。”

这时,李斯命人给韩非送毒药来了。韩非对狱卒说:“如何?”就饮毒而死。

秦王赢政下了赐死韩非之命后,颇感后悔,连忙命人赦免韩非,但为时已晚。秦王赢政扼腕叹息不已,就命人把韩非的文章,搜集整理成册,流传于后世。

韩非没想到的是:自己会死在同窗学友的手里。而对于李斯来说,韩非一死,去掉了自己实现理想的政敌,再也没有人与自己竞争了。

五、功过参半;焚书坑儒

纪元前223年,随着秦将王翦,率六十万大军,灭楚战役结束,秦统一中国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从西周分封诸侯时开始,经过八百年的纷争和厮杀,中国归于统一。中国虽然统一了,但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它的称谓、法律、制度及各种政策如何,成了令秦王赢政头痛的大问题,于是,他请教上卿李斯。李斯说:“中国虽有夏、商、周三朝,名义上统一,实则非也。大王统一中国,实乃开天辟地之举,功盖三皇,德比五帝。所以,统一后的国家及制度、名号,必须有异于夏、商、周三朝,以为后世法。”秦王点头称:“善!”并命李斯负责这项工作。

李斯乃荀卿高足,学的是帝王之学,学问功底也好,人又聪慧,因此,让他辅佐秦始皇这样的好大喜功的开国皇帝,是非常合适的。为了秦王朝的建立,他辅佐秦始皇,做了如下几件对后世极有影响的工作。

(一)定称谓,合皇帝威严于一尊。

纪元前221年(始皇帝元年),秦王朝正式宣告建立。因秦是在西周八百年之后再度统一,所以,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除国号不改仍称“秦”外,一切均是新的。秦始皇自诩功盖三皇五帝,就废除春秋战国时有关国王的五花八门的称谓,改称“皇帝”,皇帝自己称为“朕”,不称“寡人”了,“命”称“制”,“令”称“诏”。而且这些名称,只能由皇帝一人使用,用以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尊严和权威,任何人不能随便乱用,否则,大逆不道,有谋反之嫌,是要杀头的。此名称一定,两千多年尊之未废。

皇帝的地位一确定,李斯就制定朝廷三公九卿的称谓,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即三公下属的九个行政部门,分别为: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宗正、少府。对于这些名称,中国历代王朝都相继沿用,虽有小改,大同小异。

(二)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

春秋战国时,因国家分裂,诸侯混战,各个国家的语言、文字、货币都有很大的不同。秦王朝建立后,李斯向秦始皇建议,为求秦王朝的发展和巩固,除了制度是新的以外,语言、文字和货币、度量衡必须统一,人们才不会自行其是,才有利于秦王朝的发展和巩固。

实践证明,这是一项重大举措。没有此举,秦帝国只是空架子。始皇帝听后大为高兴,令李斯组织人马,立即去办。首先是统一货币,废除六国的旧货币,改为以黄金和铜,为两种基本货币,以黄金为上币,镒为单位,以铜为下币,半两为单位,迳寸三分,外圆内方,重十二铢。在语言文字上,针对战国以来,语言文字异形异读的现象,实行全国统一,加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管理,改大篆为小篆文字,通行全国。在度量衡上,量制以二龠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度制以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十丈为一行;衡制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三)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废分封为郡县。

秦王朝建立后,确立何种体制来巩固新建立的秦王朝,是摆在秦始皇面前的大问题。作为丞相的李斯,又表现了他那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政治远见,大得秦始皇赞赏。

秦始皇三十四年(纪元前213年),始皇帝置酒于咸阳宫,令群臣讨论建立何种政体,是分封制还是郡县制。博士淳于越说:“周朝之所以延祚近千年,是因为封子弟为王。现陛下拥有海内,而子弟无尺土之封,实同匹夫,一旦王朝有难,何以相救?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李斯则反驳道:“三王不同制,五帝不法常。周封同姓子弟很多,时间一长,就互为仇敌,攻战不休,周天子不能制止。今海内一统,实行郡县制,诸子功臣,以公家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置诸侯不便。”

始皇帝一听,当即表态:“天下苦斗不休,是因为封王之故,今天下初定,又复立王,是树兵也。丞相之言甚是。”于是,划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县,由国家委任官吏管理,以俸薪作为酬劳,官吏可随时任免,而王公子弟,则多给俸薪养起来。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因分封制造成的尾大不掉的局面。两千多年,遵之未废。

因皇帝不采纳自己的意见,那些读书人牢骚满腹,就聚在一起议论朝政,讲些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李斯为人,本来就气量狭小,见此情景,便上书秦始皇,建议有关文学之书、百家之语,皆烧之;不烧者,唯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人们想学知识,就以吏为师。这样一来,那些读书人的意见,就更大了。李斯又建议:惩治这些恶者(即提出不同意见和建议的知识份子),以为后世议朝政者戒。于是,四百六十个读书人,便被抓起来,活埋于咸阳。

这就是“焚书坑儒”。秦始皇也因之被骂了两千多年。究其始因,正是李斯出的馊主意!

因创建、佐命新朝之功,秦始皇拜李斯为丞相,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富大贵之人,其长子李由,娶秦公主。他的几个女儿,皆嫁秦公子。通过联姻的形式,巩固权位,权势炙手可热。有一次,长子李由,从三川回咸阳告假,李斯办了点酒席,为儿子接风。这本是非常普通的家常饭,不知怎的,百官都知道了,结果门前车水马龙,拥挤不堪,朝中大小官员,皆来攀附。声势的显赫,正合李斯之心意。

但是,李斯万万没有想到,他这个藐视仁义道德,只求荣华富贵的高官丞相,一场大灾祸,就要降临到他的头上了…

六、沙丘政变,腰斩灭族

秦始皇三十八年,始皇帝游会稽。丞相李斯、宦官赵高和十七岁的秦公子胡亥,一起同行。七月回到沙丘后,秦始皇卧病不起,就立下了遗诏,要公子扶苏,速回即位。信刚写好,秦始皇就去世了。于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夺权阴谋,产生了。

首先,赵高找到胡亥,说:“皇上死,长子扶苏回来立为皇帝,而你无尺寸之地,怎么办?”胡亥说:“本来就是这样,父亲死,不封诸子,传位扶苏,还有什么说的。”赵高道:“方今天下之权,在你、我及丞相三人而已,你仔细考虑一下:奴役人与被人所奴役,有什么不同?”胡亥说:“…这样做恐怕不好吧!废兄立弟,是不义;不奉父母而畏死,不孝;能薄而才小,强因人之功,是不才。”赵高道:“汤武杀主,天下称义;卫星杀父,天下称道。故大德不拘不谨,大行不辞小让。顾小而忘大,后必有害;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必成功。”

经赵高这么一鼓动,胡亥同意了,就叫他去找李斯商量。于是,赵高又去对李斯说:"你想想,你的功劳与蒙恬比,谁高?与长子扶苏的关系,你与蒙恬比,堆好?如扶苏立为太子,哪有你丞相之位?现胡亥在此,仁厚忠孝,他如即位,你的子孙后代,都能永享富贵。何去何从,你考虑吧!”

此时李斯的决定,对秦王朝、对他自己,可谓生死攸关,他也明知这是篡位,大逆不道。但是,李斯这个以“老鼠哲学为做人之本”的家伙,为了富贵,为了权位,他竟然就同意了。他流着泪说:“独遭乱世,既然不能死,就活下去吧!”
胡亥即位后,赐死太子扶苏和大将蒙恬,杀秦公子、公主数十人,发数十万刑徒,修阿房官,生活骄奢淫逸无度。人世间的一切罪恶,被胡亥在几年内,都办到了。而这一切,都是赵高教他的。李斯见此,觉得不对劲,就要中书令赵高,多劝劝胡亥,不要荒淫无度,要好好治国。可是,赵高自从沙丘政变后,就觉得李斯是个障碍,想除掉他,由自己来当丞相,可一直未有机会。这回李斯劝他去谏胡亥,他就假惺惺地说:“我是何人?敢与你丞相比?要谏,只有你丞相最合适。”

赵高是宦官,负责胡亥的生活起居。每次李斯要上书胡亥,赵高就推却说:“皇上正忙。”待胡亥与宫女们鬼混时,赵高就让李斯去向胡亥进言。胡亥正与宫女鬼混得热烈。见丞相入奏,就觉得很扫兴,心里大不舒服。以后李斯每次进谏,赵高都选择这样的时刻。胡亥火了,问赵高:“丞相何以如此?”赵高乘机进谗言:“丞相自恃沙丘政变有功,未能封王,所以有怨言。沙丘政变,只有我们三人知道,一旦泄露出去,可不得了啊!”

此时,已是秦二世二年(纪元前208年),天下的农民赵义,风起云涌,战事告急的文书,雪片似的飞向咸阳,但都被赵高压住。胡亥也偶尔听说农民起义,赵高都说是小股盗贼,很快就会平息。当陈胜派将周市率军三十万攻咸阳时,胡亥才知道真相,就责斥赵高,而赵高却反诬是丞相李斯的儿子李通,勾结义军所致。胡亥大怒,命令:逮李斯下狱,判腰斩,灭三族!

行刑那一天,李斯流着泪,对儿子李通说:“现在我们再想牵黄犬、游上蔡,当个普通百姓,也不可能了。”说着,对天长叹道:“荀子曾说过,我太热衷于富贵,必为富贵所累。如今果然!荀卿,圣人也,我不如他。”

李斯终于成了秦王朝的殉葬品。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李斯是作出过贡献的;作为一个知识份子,他又是非常卑劣的。这是他早期对老鼠活动的观察所致,是老鼠的生活哲学,使他弃仁义而重名利,甘愿用卑鄙的手段,实现其飞黄腾达;又是老鼠的生活哲学,最终使他遭到了悲惨的下场。

作家杨大侠对李斯的点评,这位走出上蔡的河南汉子,一语道破了对其终身追逐权力所进行的彻底全盘否定。牵着咻咻嘶叫的欢快猎狗,追逐成群狡兔的无忧岁月,在人鬼交替,阴阳分界的这一刻,苍茫回望,成了悔愆的挽歌。

你怎么看李斯这个人?
答:另外有一些老鼠,因是生活在大官仓中,人与犬均不能到达那里,所以那里的老鼠,悠然自得,旁若无人,长得硕大吓人。李斯由此大发感慨,以他的天纵之才,悟出了一条他自己发明的“老鼠哲理”:“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人的贤能、还是不肖,都是相对的。只要能得到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便能活得有滋有味...

你如何评价李斯呢?
答:李斯是一个文人,是一个成功的知识分子,是一个获得极大成功的政治家。他身上具备一般常人所缺少了许多优点。他有知耻后勇的精神,具有冒险精神,能看准时机抓住机会,并能将认准的事情坚持到底;他刻苦勤奋,著文颇有文采,是秦王朝文学史上唯一的作家。这些方面铸就了他极大的成功。金无足赤,人无完...

你如何评价李斯?
答:李斯这个人,心重手不狠,身上具有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至少比起赵高,他差太远。赵高是典型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李斯在此方面还多多少少的存有封建士大夫的一些骨气和良知,所以他不是赵高的对手。李斯的结局很悲惨,被赵高诬陷夷三族,腰斩于市,正应了时下常说的一句话说,出来混迟早要...

李斯是个什么样的人如何评价
答:如果说李斯不了解扶苏和胡亥那完全是胡说八道,他自然也知道胡亥这个人典型的烂泥扶不上墙,支持这么一个人,对于秦朝没有任何的好处。可他偏偏就这么做了,他之所以这么做是自己的私心在作祟,他已经是丞相了,就算支持胡亥,又能如何?关键在于他与扶苏理念所不同,扶苏上台的话,李斯自然不会受到重用。

如何评价李斯这个人呢?
答:1首先,他是一个有大功的人 李斯帮助秦始皇统一华夏,推动了大一统的历史进程,与秦始皇一起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他的政治理念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秦统一六国之后,李斯不久便当上了丞相,他反对淳于越等人的分封子弟之意,明确以郡县制治国。同时主张禁私学,废《诗》、《...

请问李斯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是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吗?
答:李斯作为一名游学士子是出类拔萃的,跟着儒家巨匠荀子学了一身法家的治国本领,这非常有力的证明了所有的学问都是相通的,表面不管如何对立,实质都是殊途同归。学成之后,李斯认为应该用自己所学去改变自己的处境,去追求富贵利禄。假装清高,愤世嫉俗不是一个士子原本的性情。儒家讲究积极入世,治国平天下...

李斯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2、李斯(?-公元前208年),战国末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重阳办事处李斯楼社区)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少为郡吏,曾从荀卿学。战国末年入秦国,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被任命为郎。旋任长史,拜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逐客令时,上书力谏客不可逐,为秦王采纳。又...

李斯在历史上到底怎么评价
答:历史上对于李斯这个人的评价褒贬不一,不过总体来说李斯对于秦国的功要大于过,并且其人身怀大才,无论是格局还是政治手段都堪称上流,只是过于依赖权势才会造成晚年的错事。李斯在稷下学院学习,师从荀子,他主张以法家思想来治国,在当时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大才子。来到秦国之后,受到吕不韦的举荐,才在...

历史上的李斯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答:时代要进步,人总得付出一些代价,或许那被焚烧的书,就是代价。至于从李斯个人的性格层面来看他这个人,首先,毫无疑问,他是一个目的性极强的人,并伴随着强烈的功利心,法家思想并不排斥功利心,所以对他的功利心没必要作善恶评;其次,他做事趋于极端,这一点曾成就过他,也害死了他。

李斯是忠臣还是小人?秦国丞相李斯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李斯的一生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矛盾共同体,既有着辅佐君王建功立业的能力,也有在一夕之间颠覆一个偌大的帝国的本事。这样看来,李斯的一生该是有很多矛盾点的。那么,有功又有过的李斯,到底应该算是秦朝的忠臣,还是一个奸臣呢?你可以认为他是一个功臣。李斯原本是楚国人,年轻时候做过一个掌管文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