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的意义和用法

作者&投稿:洪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于的用法和意义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中于的用法和意义是:
  (一)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位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等。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位等是介词“于”最基本的用法,可视情况译为“在”、“从”、“到”、“在„„中”、“在„„方面”等。例如:
  ①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
  ②遂置姜氏于.城颖。(《左传·隐公元年》)
  ③青取之于. 蓝。(《荀子·劝学》)
  ④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⑤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五蠹》)
  (二)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方面,可视情况翻译为“向”、“跟”、“给”、“对”、“对于”等。例如:
  ①季康子问政于.孔子。(《论语·颜渊》) 
  ②余将告于. 莅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莫若遣心腹自结于.东。(《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④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三)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于”的这种用法,是用在被动句中。有时,动词前还可有“见”、“受”等字与之照应,可译为“被”。例如:
  ①劳心者制人,劳力者制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四)引进比较的对象。 比较相关事物的优劣高下,古汉语中往往用“于”引进用以比较的一方,构成介宾结构,放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之后作补语。一般可译为“比”。例如:
  ①苛政猛于. 虎也。(《礼记·檀弓下》)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项羽本纪》)



【动】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取〖take〗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如;好像〖look〗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又如:于何(如何)




【介】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in,at,etc.〗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宋·欧阳修《归田录》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清·姚鼐《登泰山记》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for,etc.〗
告之于帝。——
《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from〗。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by〗
不拘于时。——唐·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清·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than〗
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同于幻。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to,etc.〗。如:荣誉归于教练
表示相对的位置〖in〗。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以免于难。
可以免于难。
“於”
另见yū

于今
yújīn
〖uptothepresent;since〗∶至今
车站一别,于今十年
〖nowaday;now〗∶如今;到现在
于思
yúsāi
〖thickmoustache〗常叠用,表现胡子极多
于时
yúshí
〖forthemoment;then;atthattime〗介宾词组。在这个时候,当时
于时冰皮始解。——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于是
yúshì
〖asaresult;therefore;whereupon〗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

于: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指“到”的意思。在地点前面做动词用,是说刘备曾经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而三次上茅庐的故事。2.受任于败军之际:指“在”的意思。在时间前面(败军之际:败军的时候)做名词用。以:1.咨臣以当世之事:是“用”等意思。这里也是做名词用。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是“此”的意思,与“是以”合起来意思为:因此(是意思为“因”)之:1.奉命于危难之间:意思为“的”,是形容词(危难的)的一部分。2.愿陛下亲之信之:前面和后面的意思一样,都是做代词用,用来代文章前面说的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个“之”一般用来代替人称。而: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里的“而”是“而且”的意思,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句子(例如:他骂人。他打人。用而连起来就是:他骂人而且打人。)。2.挺剑而起:这里也是“而且”的意思,整句话意思是:他拔剑(而且)站起来。用法和上面一样。绝对原创,希望采纳!~

在没实意,是个虚词的:代词(忘记了)

文言文于有哪些意思
答:12.复合结构的用法 (1)“于是”:⑴在这时。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⑵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⑶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⑷在这种情况下。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⑸对此。例:于是余有叹焉。⑹从此。例: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2)“...

于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英文翻译是什么?
答:“于”是一个汉字,从古代就有这个字了,只是和现在的意思不同,属古今异义。“于”不是“于”的简体字(《简化字总表》、《通用规范汉字表》都没有规定“于”简化为“于”,《新华字典》对“于yú”的解释是“同于”),“于”、“于”多数情况相通,但“于”并不能代替“于”的全部意义,...

指出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
答:1.于为介词,意为“从哪里...”,本句意为从树林中出来。走出树林。2.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凝聚精神。3.表比较,也是介词。世间所有的事情没有比义更贵重的

文言文虚词于
答: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于在文言文所有意思
答: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例句】1、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3、良曰:“长于臣。” (《鸿门宴》)。 3. “于”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

于的用法
答:于,作介词,有在、从、到、比、对、凭、被、由于、因为的意义。作“由于”“因为”的,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于"的意思:在。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先秦 · 《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

“于”字的用法
答:用法:1、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3、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

“于”的意义与用法
答:不相同 第一个“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第二个是助词,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表顺承,可翻译为“这样”

介词“于”有哪些用法
答:介词“于”的用法主要有五种:1.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和它的宾语构成介宾词组,放在动词后作补语,可译作“在”“从”“到”。2.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作“在”,通常和它的宾语构成介宾词组放在动词后作补语。3.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和它的宾语构成介宾词组放在动词后作补语...

于是什么意思
答:于是 yú shì 连词。表示后一事接着前一事,有时表示因果关系。【详细释义】1、如此。例如:每发一书,则书百幅,择十之一用之。于是不胜其烦,人情厌恶。(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2、连词,表示承接,亦作“ 于时 ”。例如:时有县令籍民间强壮者,悉令自卫乡里,无得他适,于是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