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Jack London其人吧

作者&投稿:习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Jack London 与其他自然主义作家有什么不同?~

  自然主义
  是19世纪后期欧洲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其理论创始者为法国作家左拉,代表人物另有法国的龚尔兄弟。该派主张在文学创作中运用生理学、遗传学、临床病理学、解剖学等理论去理解表现人物助生物本能,因而在文艺创作上注重现实生活中个别琐碎的现象f追求事物外在助真实,而不注重对生活现象进行典型化,以致不能反映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本质。
  自然主义是西方近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也是近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化的过渡流派,对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诸思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主义文学追求非理性、无意识的境界其实就是从自然主义处继承而来。自然主义作为连接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桥梁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自然主义否定现实主义的创作技法,又不似现代主义创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因此存在时间很短暂。许多自然主义作家都在后期转投其他流派。法国的自然主义文学在1870年代-1880年代达到颠峰,之后便逐渐衰落。在法国以外,自然主义思潮影响并不非常显著,很快就被新兴的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所超越。尽管如此,自然主义的重要性却是勿庸置疑的,因此在西方文学史上将自然主义文学看作是和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并举的重要流派。
  在西方文学中,无论是古希腊—罗马传统,还是古希伯来—基督教传统,都呈现出对待自然的两种对立心态,即回归自然与征服自然,表现为既有阿卡狄亚式返回自然的田园牧歌,也有奥德赛式征服自然的英雄凯歌。这两种声音相互掺混,往往渗透和凝结在同一部作品当中。受这种文学传统和人文精神的影响,西方大多数作家都体现出对待自然的矛盾心态。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占主导地位的似乎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思想,它虽映衬着人类征服自然的丰功伟绩和艰难步履,但也体现出人类面对自然时狂妄的征服野心和破坏意识。尤其到了近现代,随着机器文明进步,工业化、商业化成了势不可当的必然,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程度。与此同时,基于对文明的怀疑和反思,生态警示的回声也不断响起,文明批判的声音日益强烈。
  杰克伦敦的特点:
  作为在这种人文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作家,杰克•伦敦对待自然的态度是矛盾的。他的创作既体现人类面对自然的挑战时表现出的坚决征服立场,也表露出回归自然、实现与自然情景交融、和谐共处的美好理想。“他既把自然当作是冒险的场所,也把它看成是避难之地。”他既有强调自然为人类而存在,服务于人类利益,理应被人类征服利用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也有面对现代文明冲击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时表现出的生态中心主义思想。他既讴歌自然对人类精神和身体的塑造作用以及人在自然中锻造出来的不灭意志和顽强精神,也流露出人与自然精神沟通的宗教超越意识。对伦敦而言,自然始终是一种辩证的存在。他在强调自然价值论的同时也给予自然本体论的思考。作为一名有时代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伦敦的自然观中有明显的现代文明批判意识,他致力于探讨和营造人与自然、自然与文明之间的和谐关系。对自然本体的思考是伦敦写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他个人成长的沉重记忆。“使伦敦的生命充满生机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他希望环境不要持续地被当作是可以无节制掠夺的资源。”
  【1】荒野意象的集中和人类的赞颂
  伦敦是一个身体力行的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投射着个人亲身经历的影子。无论是北极的阿拉斯加荒原,还是南太平洋海域,无论是日俄战场,还是欧洲大陆,都有他的身影。伴随着他成长和求索历程的是找寻自己心中的伊甸园这一人生梦想。他不仅用自己的身体找寻,也将这种体验用语言文字的方式进行投射,寄托着他的思考和探索。“无论是在伦敦的虚构作品中,还是自传性作品中,贯穿始终的主题就是寻找伊甸园。” 对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自然持有明显差异的态度,在作品中体现为几种不同的荒野象征形式。著名伦敦研究专家厄尔·莱柏指出,“伦敦小说中的荒野象征至少有四种形式——而不只是一种——同时每种形式又都有自己的特征。” 伦敦小说中比较集中的四种荒野形式为北极荒原、南海的美拉尼西亚群岛和波利尼西亚群岛、美国西部的索诺玛山谷。伦敦出于对自然价值观的考虑,对它们表现出明显不同的态度。

  人要在自然中生存发展,就要对自然提出的挑战给予积极的应战,而只有当自然的挑战程度和人所需付出的应战努力程度比较协调时,人才适于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如自然的挑战力过于强盛,则人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都难以适应;如果自然缺乏挑战力,也因此会被人类肆意践踏破坏,然后弃之一边。伦敦作品中的四种荒野象征具有不同的挑战能力,涉足者也相应地采取了不同的应战策略,也表现出对它们不同的态度立场。不同的态度立场则是伦敦矛盾自然观的一种表现形式。伦敦的理想就是找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存环境,所以,无论什么地方,在他看来是适合自己生存或人类生存,他则把它想象为心目中的伊甸园,也流露出对此地最热烈的歌颂和赞美之情。伦敦始终用适者生存这一达尔文主义的标准来衡量人的能力和自然挑战之间的关系。
  伦敦早期大多数作品的背景是阿拉斯加荒原。此地是伦敦是1897年淘金的涉足之地,凝结着伦敦对自然最严肃的思考,也表现出最威严的敬意。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就是神圣威严、公正和道德感化力量的象征。此地“不仅需要体力上的变化,也需在道德方面变化,惟有适者才能幸存。” 涉足者在此地必须遵守和适应作为适者生存审美价值体系的北方准则。寂静的雪野就是死亡威胁的象征,对人类的适应和生存能力提出严峻的考验,但因此也成为最好的净化和塑造场所,不仅可以把人塑造成为身强力壮、吃苦耐劳的威猛大汉,同时也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磨练出正直诚实、乐观向上、达观自然、协作努力等优良品质。

  在北极,当人类面对时刻而止的困难和死亡威胁时,才真正体会到生命的真谛,也锻造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死亡的漠视厌恶情绪。《热爱生命》中的“他”就是在此感悟的基础上才存活下来的。尽管北国有如此多的优点,但它终究不适合于人类生存,因为它对人的应战能力提出了过高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一个应该逃出而不是应该逃往的地域。” 伦敦在众多的北方故事中都强调了自然对人精神的净化提升价值及对人躯体的塑造作用。就这一点而言,他是歌颂北极荒原的。然而,伦敦也不时地强调北极自然环境的危险性和残酷性。因此,他在对自然威力流露出敬畏之情的同时,也流露出恐惧和厌恶情绪。

  伦敦最早涉足太平洋海域是在1893年随捕鲸队到日本海捕鲸时,以后多次亲历。虽然南海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景观勾起了伦敦无穷的幻想,但浊浪翻滚、暗礁丛生也使他意识到了这块领域绝非祥和之地。南海诸岛被殖民主义侵占和掠夺之后的残败景象也引起了伦敦对人类文明的深刻反思和犀利批判。美拉尼西亚群岛近于赤道,炎热潮湿。尽管此地热带雨林苍绿盖地,但走进密林则瘴气四起、腐臭冲天,处处都有陷阱,时时都存横祸。它成了腐化堕落、野蛮凶残和无可救药的象征,是真正的绿色地狱,是伦敦心目中真正的荒原。位于太平洋中部的波利尼西亚群岛尽管纯洁美丽、绿草茵茵、芳草萋萋,然而,在现代文明的侵扰下,它的仁慈似乎变成了软弱的象征,成了殖民争夺的重点对象。在伦敦的心目中,它就是失去的乐园。

  杰克•伦敦对大海有独到的感情,因为他在海洋上证明过自己的存在,获得了“蚝贼王子”的称号,雄赳赳地担当过渔警队员,在捕鲸船上也凭自己良好的表现赢得了老手们的敬佩。1907年驾驶“斯拿克号”航行太平洋的经历是他一生中最张扬的时刻。最早勾起伦敦对太平洋海岛憧憬之情的是麦尔维尔等人美化南海和南海诸岛的航海小说。然而,伦敦亲眼所见的美拉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的人文景观跟他幻想中的大相径庭,因而他在流露出失望情绪的同时也有惋惜之情。他对已遭到破坏的自然既有深切的关怀倾向,也有明显的厌恶和唯恐避之不及的恐惧感。伦敦认为此二地已不再适于人类生存,至少不适于自己,因为恶劣的环境要求人必须做出恶魔般的反应,降低自己的道德和行为标准。如果说北极能够促进人精神进化、提升人精神境界的话,那么南海诸岛只能导致人的道德沦丧和精神退化。

  接下来伦敦把追寻的目标转向了空气清新、万物生机盎然的索诺玛山谷。围绕这一背景,他创作了《月亮谷》、《毒日头》等作品。在月亮谷,自然的挑战力有限。它已遭到了人为破坏,也不再是伊甸园,但它依然是新生命力的象征,有望恢复失去的乐园。伦敦再次发出了逃离城市、远离都市文明的呼声。月亮谷的气候宜人、清泉甘甜、花草雅美、土地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能,是一块适宜生存发展的好地方。此地美好恬静的大自然既拥有北极严酷自然的感化力量,也有南海美景的抚慰作用。伦敦热烈地歌颂土地,赞美土地,也以实际行动改良土地。

  从个人经历和文学表现来看,伦敦出于对自然存在价值诸方面实利主义的考虑,一直在寻找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理想乐园。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把自然降低到了为人类存在和服务的客体性地位。伦敦在强调自然为人存在的价值的同时,也以自然对人是否有好处来判断自然的价值,并表现出不同的感情和态度。他歌颂赞美自己认为对人有价值的自然,其它的则另当别论,或逃避、或厌恶、或诅咒。这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以人的利益为价值尺度考量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但是,这只是伦敦自然观中的一个侧面,如果我们就此得出结论,则会对伦敦形成偏见,产生严重误读。

  【2】 文明批判与生态中心主义思想:生态观念
  有学者认为,“杰克•伦敦短暂的、热烈的职业生涯被一个简单的追求主导着,即找寻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 也正因为如此,伦敦也是一个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精神相通的道德理想主义者,与爱默生、梭罗倡导人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精神复兴理想一脉相承,进而表现为他在具有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同时也有生态中心主义理想。伦敦有时也从生态整体的利益出发考虑自然的存在和人的行为,对人类破坏自然、无节制开发土地、虐待和残害动物等行为持批判态度,进而将根源归结为现代文明的流弊。因而,他也积极地思考和探索解救现代文明侵扰下自然的未来命运问题,表现为生态整体关怀意识。

  杰克•伦敦是一个热爱并关怀大自然的人,尽管他一直在强调自然存在的功利价值,注重自然对人各方面的利益和抚慰功能,但他并没有只停留在这一自然价值认识论的层面上,反而积极地对自然进行本体论思考。伦敦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和思考现代文明语境下人类如何破坏大自然的,其一为竭泽而渔地对待土地、其二为虐待和残害动物、其三为殖民主义对自然美的破坏。他从这三个方面表露出生态警示、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等。而这四个观点或标准被有些学者认为是生态文学的重要标志.

  伦敦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回归土地、回归自然,在以索诺玛山谷为背景的《月亮谷》、《毒日头》等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回归土地是伦敦继非常激进的社会主义理想和抗争行为之后稍微温和一点、改变了策略的拯救人类文明的积极理想。伦敦寄希望于土地的净化功能和感化力量,相信在土地的抚慰和养育下,人类可以暂时躲开都市化、工业化和商业化代表的现代文明的侵扰,从而保证个人完善的人性,过上自由理想的生活。这也是伦敦几部田园主义小说的一致主题。通过对比自然美和人对待自然的丑行来表达生态警示和文明批判思想。

  在《月亮谷》中,伦敦深恶痛绝地指责了人类掠夺土地、破坏生态环境、唯我利益至尊的做法。他着眼于早期移民掠夺式的对待土地的方法,指出,“他们懒惰、浪荡、都是白人穷光蛋,他们什么都不干,只会糟踏土地,然后搬家,再糟蹋土地再搬家。” 伦敦注意到,只重开发不重保护、只利用不投入的人类贪婪本性不仅使生态失衡,使本来具有很大开发利用潜能的土地开始变成荒原,而且也从根本上破坏了美国精神,践踏了美国的民主理想。伦敦对这种没有可持续发展目光、只注重当前利益的土地使用方式表现出极端的厌恶之情。他启示了当代农业工作者的地方就在于他坚信进步依赖于人类重新思考与土地的关系。”

  利用土地、依靠自然、谋求发展本来是人类生存发展无可厚非的选择,但矛盾就在于自然的供给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欲望却是无限的。人类过分的贪欲不仅干扰自然的循环进程,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美与生态平衡,而且彻底透支了自然潜能,变自然为荒原。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针对人类过分谋求利益的行为,提出人类应该扩展伦理的范围,以求走出伦理只局限于人的困境。他认为,人应该对处于同一生态共同体的其它存在负担起伦理责任,促进人与整体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对土地、对自然过分掠夺的行为明显不利于生态整体思想,带来的只有不可逃避的灾难性后果。伦敦投身于农场,想通过科学的耕种方式,有限度地利用土地价值,保持可持续发展,这是他从生态整体主义的角度出发调整人与土地关系的一次尝试。有学者认为,“改善农业条件是他的另一个社会变革理想,他也因此成了最早的投入的环保主义者之一。”

  伦敦也善于把动物形象引进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牙》就是两个大多数读者熟知的例证。他不仅将动物做工具性客体描绘,也做拟实型刻画,对动物的命运和遭遇给予极大的关注热情。按照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人是比动物更加高级的动物,人有权利、有能力去驯服动物,从而使它们为人类利益服务。但伦敦除了给我们呈现叙述层面的动物故事以外,也注意探究人与动物的相通之处以及动物固有的灵性,引发我们思考人与动物这两种自然存在之间的关系。根据法国人道主义学者阿尔贝特·施韦策的“敬畏生命”理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没有高低贵贱的等级之分。” 作为生态圈中的两种存在方式,人与动物应该是平等的,但人往往凭自己赋予自己的权利和偏见,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待动物,最恶劣的行径就是虐待和残害动物。伦敦激烈批评了人面对动物时表现出的非人道主义行为。
  伦敦也将关怀动物命运与批判商业利益驱动联系到一起。利益的驱动是人狠心地从事很多活动的重要原因。主人们残害布克和白牙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受经济利益驱动。《白牙》中的白牙是美人史密斯强迫用来赚钱的工具。为了驯服它,史密斯不惜使用任何可能奏效的、残酷的方式;为了使它有机会赢取尽可能多的金钱,他不惜安排白牙与任何对手搏斗。伦敦在揭示人类残害动物这表面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他对现代社会人唯利是图、利益至上的行事处世原则的质疑和否定。《海狼》中也有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描写。未被惊扰的海豹明显表现出对人和平友好的态度,但当有人提着棍棒发起进攻时,海豹出于自卫的本能也予以还击。然而,它们终究不是用武器武装起来的“现代文明人”的对手,反而成了被血淋淋杀害的对象。“这是全不讲理的屠杀,都是为着娘儿们,人们都不吃海豹肉,也不吃海豹油。经过一整天的捕杀,我们甲板上堆满了兽皮和肉体,被脂肪和血腥弄得滑腻非凡,排水口里老是流着血水;桅杆、绳索和栏杆都染上血腥的颜色。人们都像屠夫般没头没脑地工作,赤着膊,手和手臂上都有血,用剥皮刀割,剥下这已被杀死的美丽的海兽皮来。” 伦敦用血腥的剥割海豹皮的场面来展现人类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触目惊心的罪恶行径,具有明显的文明批判意识。这种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驱动下,人类残害动物的行为既是现代文明条件下人类精神危机的重要体现,也是消费文化泛滥的表现和必然结果。

  伴随着人类文明现代化的进程,殖民主义的行径也日益猖獗。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无论是北极荒原,还是南海诸岛,到处都留下了殖民主义者的脚印。殖民主义不仅给被殖民地区的人民生活和文化形态带来了灾难性后果,也破坏了大自然的和谐状态,同时还把腐化、堕落、残忍、野蛮的人格品质和人际关系带到了被殖民地区。在短篇小说《老头子同盟》中,伦敦借土著老头英勃尔的语言诉说了殖民者到达前后北极的明显变化。“我小时候,在白鱼河一带,每一座山上都有麋鹿,每年都有数不清的驯鹿跑来。如今,猎人跑上十天十夜,也看不见一只麋鹿,至于那无数的驯鹿,根本就不来了。”殖民主义者的入侵使原来资源丰饶的北国森林变成了贫瘠的荒原。为了捍卫自己的生存权利,土著人向入侵者发起挑战,从而北极森林里开始上演一幕幕你来我往的血腥杀戮战争。这就是现代文明的流弊。

  伦敦本来怀着浪漫主义的和谐美好梦想在南海诸岛上找见自己心目中的伊甸园,然而他发现的只有失去的乐园和绿色地狱,造成这种恶果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殖民主义入侵。殖民主义的触角带给南海诸岛的不仅仅是资源被掠夺,也是道德沦丧、疾病漫延、人与自然的关系陷入极不协调的状态。在《唷、唷、唷》、《可怖的所罗门》、《马普希的房子》、《患麻风病的顾老》等短篇中,伦敦都激烈批判了现代文明语境下殖民主义的暴行。

  伦敦从众多方面对现代人对待自然的非理性行为进行揭露。他正是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个人良知发出了生态警示的呼声,通过自己的笔触和行动承担起了挽救大自然、挽救人类未来的责任。文明批判是伦敦自然观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他被称为是环境主义者的重要原因。
  【3】总述
  尽管杰克•伦敦具有明显的自然主义创作倾向,但他笔下的自然绝非只是漠然的存在,也是一种审美的对象。作为一位思想敏锐但又异常复杂的作家,伦敦对待自然的态度也有明显的矛盾之处。他既向往人类文明,歌颂人类的文明进步,但又清醒地认识到了文明的局限,得出了“现代人无法在文明中得到拯救,”,“只有逃离文明才能拯救自我” 的结论。因而他热烈地呼唤回归土地、回归自然。其实,文明和自然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存在关系,如何使二者处于和谐状态,既保持文明进步也保证自然和谐发展才是最值得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杰克•伦敦的理想就是通过人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适时净化心灵的途径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从而使人、自然、文明处于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

  其他自然主义作家:19世纪60年代,龚古尔兄弟开始创作,代表作有《修女菲洛美娜》《勒内·莫普兰》《翟米妮·拉赛特》
  左拉《实验小说》《黛莱丝拉甘序言》《戏剧中的自然主义》····左拉提出自然主义的基本特征:应该否认任何的政治目的和道德目的,保持绝对的中立客观。要求文学家用科学家的方法,即实验的态度写作。再者,对人的社会基本属性否认,认为人类同自然界其他事物一样,服从一种决定论。自然者严厉的自然应该是照相式的庸俗自然,而不是典型的文学艺术化手段。这也是自然主义的特征。
  而杰克伦敦的作品并不是按照上面左拉的说法,具有很强的观点立场,因而说杰克伦敦还是和其他的自然主义者很是不同的

Jack London was a famous American writer , He was born on January 12, 1876 in California. His family was very poor, and Jack had to leave school to make money. He worked hard in many different jobs. Later, Jack returned to school. But didn’t stay long. In the year 1897, he went to Alaska to find gold. Instead of getting much gold, he found ideas for his books and stories. He went back home and began to write. His writing were warmly welcomed and he became rich and famous when he was under thirty . But Jack London was not a happy man. In poor health. He took his own life in 1916. He was then only forty years old.

杰克·伦敦
杰克伦敦(Jack London)(1876年1月12日~1916年11月22日)

简介
杰克·伦敦(Jack London,1876年1月12日~1916年11月22日),原名为“约翰·格利菲斯·查尼”。美国作家,著有《马丁·伊登》、《野性的呼唤》等50多本书。商业作家的先锋。

个人背景

杰克·伦敦的身世是有争议的。一般认为他的父亲是星象学家威廉·查尼。伦敦在成人之前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而且威廉.查尼本人不承认伦敦为其子。当时的市政纪录及出生证明都在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的时候被毁掉,于是无可查证。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DNA亲子鉴定。目前还没有这样的结果。

早年生活
杰克.伦敦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小时候家境贫困,早上三点必须起床贩卖早报,放学后继续贩售晚报。他主要是靠自学成材的,学费必须靠自己赚取。他自述自己的文学写作热情最初来自维达的长篇小说西格纳。小说中一个没有上过学的意大利农民的小孩通过努力最后成为名歌剧作家。
1893年他签约上了捕鲸船“索非亚·苏德兰”,一直到达日本海岸。当他回到美国时,美国正处在工人运动造成的一片混乱中。伦敦先在纺织厂和城市铁路发电站作了一阵苦工。然后他加入了凯利工人军队(Kelly's industrial army),成为一名职业流浪工人。杰克·伦敦的作品充分展现粗犷的气息,有人认为“充满元气和力量”,亦有人认为“粗糙、变化少”。

综述

杰克·伦敦是著名的美国小说家,他一生共创作了约50卷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荒野的呼唤》、《海狼》、《白牙》、《马丁·伊登》和一系列优秀短篇小说《老头子同盟》、《北方的奥德赛》、《马普希的房子》等。杰克·伦敦是一个自幼当童工,漂泊在海上,跋涉在雪原,而后半工半读才取得成就的作家。他那带有传奇浪漫色彩的短篇小说,往往描写太平洋岛屿和阿拉斯加冰天雪地的土著人和白人生活,大部分都可说是他短暂一生的历险记。他作品中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多格化的题材,以及强烈显示出来的作家的独特个性,多少年来一直深深吸引着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读者。《热爱生命》就曾受到列宁的赞赏,直到逝世的前几天,列宁的手里还捧着它。
《热爱生命》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淘金者在荒原上迷路,最终顽强活下来的故事。
生活经历
“童年——少年”时期强烈的读书欲望

杰克·伦敦幼时家境困苦,可他对文学的兴趣和理想却是难以遏制的。他的读书欲望十分强烈,因此,为了兼顾生活与学习,杰克·伦敦从10岁起就不得不半工半读,只要有可能,他就会把时间都用在读书上。 不满 9 岁时,杰克·伦敦就已经熟读了华盛顿·欧文写的西班牙旅行记《阿尔汗伯拉》。他还读了一些从雇工那儿借来的一毛钱一本的小说,他抓到什么就读什么。杰克·伦敦11岁离开牧场来到奥克兰,在免费的公共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读着能借到的第一本书。到16岁之前,他一直是做工——读书,读书——做工。

这时候,杰克·伦敦产生了强烈的出去冒险的欲望,于是,他结识了一些劫蚝贼,入伙干起了劫蚝的勾当,接着又反过来加入了追捕劫蚝贼的水上巡逻队。后来,他搭上一艘海船,到日本沿海和白令海一带捉海豹,沿途经过太平洋的许多岛屿,与这些海上的见闻后来成了他写的南海故事的素材。惊涛骇流中的海洋生活是艰苦的,但他没有忘记读书,在返航驶入旧金山湾时,他已经读完 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第一次写作获得了头等奖

1893年美国经济陷入萧条,杰克·伦敦在找工作期间偶尔写一些习作。当时,旧金山的《呼声报》举行了一次征文比赛,杰克·伦敦在母亲的鼓励下,尝试着写了一篇《日本海上的飓风》,结果获得了头等奖,奖金25元。只受过小学教育的杰克·伦敦第一次显露出他的创作才能,这要归功于他平时的勤奋学习--他认真阅读文学大师们的优秀作品,并且养成了作笔记的习惯。

次年,杰克·伦敦开始到美国各地流浪,从加利福尼亚到波士顿,然后从加拿大回到太平洋沿岸。在加拿大,他因流浪街头而被捕入狱,受到短期徒刑的处罚。杰克·伦敦的美国东部的流浪生活,使他切身体会到出卖体力劳动的悲惨生活。

阿拉斯加的“北方故事”和第一篇小说的发表

1896年克朗代克发现了金矿,杰克·伦敦加入了涌向阿拉斯加的淘金队伍。他不仅没有淘到金砂,反而得了坏血病。但在长途跋涉中,他听到很多故事和传说,并作了笔记,这些经历和见闻后来成为他创作的最好素材。

虽然时常过着流浪、冒险和艰苦劳动的生活,杰克·伦敦的读书热忱却丝毫未减,他读过大量欧美作家的作品。他细心阅读着,努力学习吉卜林和斯蒂文森的写作方法,随时把心得体会和读到的精彩文笔写在笔记本上。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他努力自学到的知识和写作能力却胜过了从高等学府毕业的文科学生。

杰克·伦敦的父亲去世后,为了负担家庭生活,他又开始打零工。在找工作的时候,杰克·伦敦写成了《顺流而下》,可是稿子给退回来了。在等待退稿的日子里,他又写了一篇两万神出鬼没的连载小说,不料也给退回来了。尽管稿子次次都被退回,杰克·伦敦却仍然挤出时间来写作,继续写新的题材。最后《大陆月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为赶路的人干杯》,稿费只给了5元钱。不久,《黑猫》杂志又出40元要他写一篇小说,这样,总算有了转机。

为了在创作上取得进一步成就,杰克·伦敦开始阅读各方面的名著:在哲学方面,他读了康德、黑格尔、斯宾塞、尼采与马克思的著作;在进化论方面,他读了达尔文、华莱士和赫胥黎的著作;在经济学方面,他读了亚当·斯密兹的《原富》;他还继续读了许多欧美文学名著。

立足文坛,赢得声誉

从1900年起,杰克·伦敦发表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开始在美国文坛上立足。这之后,他根据在英国的见闻写成了《深渊中的人们》,在欧美读者中引起震动;同年,《荒野的呼唤》问世,畅销美国及其他国家;第二年,他又写出了名著之一《海狼》,接着是《白牙》。1909年,他的代表作《马丁·伊登》发表。

1913年以后,杰克·伦敦的创作明显开始走下坡路。后因经济上的挫折和家庭纠纷,精神上受到严重打击,酗酒成瘾。1916年,他同其代表作《马丁·伊登》中的主人公一样在精神极度空虚和悲观失望中自杀身亡。

在美国作家中,杰克·伦敦可谓是多产的, 他在16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了150多篇短篇小说和19部长篇小说,加上其它文章,他的全集达49卷。杰克·伦敦以自己的创作实力在美国文坛赢得了声望。

杰克·伦敦的读书法

小纸条成了百宝囊

凡是到过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家中的人都觉得很奇怪:窗帘上、衣架上、柜厨上、床头上、镜子上、墙上……到处贴满了形形色色的小纸条,初到他的房间里的人还以为那是什么特殊的装饰品呢。

实际上,这些小纸条并不是空白的。上边写满了各种各样他搜集来的材料:有美妙的词汇,有生动的比喻,有五花八门的资料。杰克·伦敦从来不愿让时间白白地从他眼皮底下溜过去。睡觉前,他默念着贴在床头的小纸条;第二天早晨一觉醒来,他一边穿衣,一边读着墙上的小纸条;刮脸时,看镜子上的小纸条;在踱步休息时,他一边回忆小纸条上的内容,一边到处寻找启发创作灵感的词汇和资料。不仅在家里是这样,外出时也一样。外出的时候,杰克·伦敦把小纸条装在衣袋里,只要一有空就随时随地掏出来看一看,想一想,记一记。由于他这样锲而不舍地搜集、积累材料,一点一点地把材料装进了自己的脑子里,再加以灵活运用,因此,他写出了一部部光辉的著作。

杰克·伦敦之死

1916年11月22日,杰克·伦敦在他的豪华牧场里服用过量吗啡自杀。他的死,为作家自杀现象提供了一个重要实例。我们可以列出一长串自杀作家的名单:莫泊桑、弗吉尼娅·伍尔夫、海明威、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茨维塔耶娃、海子等。人们在谈论作家自杀现象时,总是企图从作家的痛苦、孤独与绝望中体会出某种哲学蕴含,这种过度阐释有可能将作家自杀这一复杂现象简单的诗化了。

当然,人类毕竟处于向死而生的境地中,生命的有限性使人类无法放弃对死的思考,而作家更加专注于人的内心世界,对自我理想的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更加强烈,对现实世界更加敏感和苛刻,所以,作家的自杀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是一个精神事件、心灵事件。

私生子出身的杰克·伦敦对个人主义和超人哲学的信奉与其童年的苦难记忆有关。正是由于尝尽了穷苦困顿、颠沛流浪之苦,杰克·伦敦内心中从不公平、不平等的社会处境中突围的冲动才显得格外强烈。与其无助和软弱地等待,不如与命运殊死一搏。杰克·伦敦的生活是高度紧张的,他一生都在寻求从底层中出头,从厄运中成功。他11岁就外出打零工谋生,14岁因为参与偷袭私人牡蛎场而被抓获,被罚做苦工。后来,他又做了一名水手,开始了航海生涯。18岁的他参加了向华盛顿“进军”的失业者组织“基林军”,又在进军组织遭取缔后恢复了流浪生活,在监牢与街头之间生存。20岁时他考进加州大学,又因穷困而退学,同姐夫一道去阿拉斯加淘金。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对底层生活的深切体验为他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他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中,主人公是一个饥寒交迫的淘金者,他在荒原上与一匹病狼遭遇,淘金者最终用强大的生命意志赢得了这场搏斗,放射出生命的光芒。杰克·伦敦没有赋予这位淘金者一个具体的名字,“他”是一个脆弱而又坚韧的抗争者。杰克·伦敦描述这段生命奇迹的意图并不在于塑造一个“强人”,而是着力表现人在绝境中所爆发出来的生命能量。在小说开篇,杰克·伦敦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这就是生命中唯一的财富B活过并经历痛苦B能做到这一点也就不错B即使输掉了最后的赌注。”“我一定要达到目的。一切都有希望。我要成功。我就靠一种力量的感觉提起了勇气,抛下嘈杂的地狱,走上甲板去,甲板上的雾气在夜色中像鬼影般飘过,空气很是甜美,纯洁,宁静。”这是杰克·伦敦在《海浪》中写下的一段话。在杰克·伦敦看来,生活的目的是在粉碎障碍、战胜挫折中实现的。

但是,一旦站在了成功的巅峰之后呢?

马丁·伊登通过个人奋斗成名之后得到的不是欢乐,而是可怕的空虚,最终以自杀了结一生。杰克·伦敦这样写道:“当生活变得又痛苦又让人厌倦的时候,死亡就会前来哄你睡去,一睡不醒。”杰克·伦敦用作品和自己的人生经历揭示了这样一重悲剧,即一个人在困境的时候,可以靠梦想坚持下去,而一旦走出困顿获得成功,生命的意义便成为一个问题。苦难可以使人的内心很强大,而成功却能够毁灭一切。

一个人在从底层向上奋斗的过程中,驱使他不断进取的是成功的光环和出人头地的荣耀。而一旦拥有了金钱、声名和权力,终极性的问题便摆在了面前:人一生的奋斗究竟是为了什么?人活着的意义在哪里?没有期待的生活只能生长出不尽的绝望来。正如苏格拉底所言:“必须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梦想的空白和理想的缺席是致命的。诗意总是在生活过程的延伸中滋生,一旦失去了彼岸,失去了烛光和灯塔,失去了召唤和倾听,生活的诗意便会飘散得干干净净。

成名之后的杰克·伦敦陷入了金钱的泥沼,写作粗制滥造,批量复制了一些低劣之作。他的生活也充满了堕落气息,在购置游船、建造豪华别墅中,打发着内心的无聊。而这无聊增长到极限,死亡便成了唯一的选择。杰克·伦敦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他40岁的生命。这一结局,不仅仅是生命的终结,也是对空虚生活的一种否定,更是对人生意义的一种永远被悬置的发问。杰克·伦敦用死亡的方式背叛了他的成功。他可以忍受痛苦和磨难,却不能面对快乐和舒适。

尼采说:“创造是痛苦的大救济和生命的慰藉。”告别苦难之后,杰克·伦敦创造力和写作质量迅速下降,在失去精神自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生坚守强者信念、超人哲学的杰克·伦敦在空虚和孤独面前变得异常脆弱。他被自己所创造的成功事业打败了。杰克·伦敦仿佛在用自己的死告诉人们:文学注定是一项受苦的事业,过于舒适和奢华的生活是它的末日。

关于杰克·伦敦的名言

1.凡是使生命扩大而又使心灵健全的一切便是善良的;凡是使生命缩减而又加以危害和压榨的一切便是坏的。

2.得到智慧的惟一办法,就是用青春去买。

3.青年总是年青的,只有老年才会变老。

4.世界上是先有爱情,才有表达爱情的语言的,在爱情刚到世界上来的青春时期中,它学会了一套方法,往后可始终没有忘掉过。

5. 爱情待在高山之巅,在理智的谷地之上。爱情是生活的升华。

美国著名小说家,他一生共创作了约50卷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荒野的呼唤》、《海狼》、《白牙》、《马丁·伊登》和一系列优秀短篇小说《老头子同盟》、《北方的奥德赛》、《马普希的房子》等。杰克·伦敦是一个自幼当童工,漂泊在海上,跋涉在雪原,而后半工半读才取得成就的作家。他那带有传奇浪漫色彩的短篇小说,往往描写太平洋岛屿和阿拉斯加冰于雪地的土著人和白人生活,大部分都可说是他短暂一生的历险记。他作品中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多格化的题材,以及强烈显来出来的作家的独特个性,多少年来一直深深吸引着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读者。《热爱生命》就曾受到列宁的赞赏,直到逝世的前几天,列宁的手里还捧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