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不能提供论语中关于礼、仁 、和学习观念的句子呢

作者&投稿:郭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解读论语,造成中日价值观巨大差异?~

孔孟二圣都是儒学,但是强调的观点不同。孔子师法周公,崇尚周礼,他也讲仁,但是所提出的观念往往离不开一个礼法,这就方便后代的统治者利用、篡改和推广了
孟子也重礼,但是他生活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这时的礼法早已不存在了,同时人民生活凄苦,社会动荡,奴隶制崩溃在即。孟子适时的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将仁由小仁发展为大仁,被历代有识之士所推崇。唐太宗偏向孟子,才有了“舟水之论”;明太祖偏向理学的朱子(或者说加强版的孔子),所以有了八股文
从日本遣唐开始,接触的肯定有孔孟,但是他不像中国人是经历了上千年来吸收、发展孔孟之学的,他们来相当于学走了一种断层的意识,而这种意识还是官方摆在明面的孔礼而非必须意会的孟仁。加之他们国内自己的演变就变成了现在类似于武士道之类的价值观

春秋·孔子《论语》中关于礼仪的句子:
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白话释义:不具备‘仁’的修养的人不能长久地保持朴素的本质,不能安然于俭朴的生活,也不能体验生命本具而长久的快乐。具备“仁”的修养的人是坚持、安守‘仁’的品格,有智慧的人会运用‘仁’的原则以求得利益.
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白话释义: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你一旦这样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德,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3.礼之用,和为贵。
白话释义:礼的应用,要以能够斟酌损益,从容中和为最可贵。
4.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白话释义:只要他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遇到国家有为难而愿意付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的境遇也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5.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白话释义:礼的功用,是为了让人们相处和顺、社会和谐。上古圣王之道也就美在这和顺之上,不论大小事情都都是为了人们生活的更和谐。但是也会有行不通的时候,如果一味的为了和谐而和谐,无原则的调和,而不用礼来为之作适当的限制,就行不通了。

扩展资料文章赏析: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
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
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
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xyyx123小姐 鞠躬可不敢当 卿有所求 鄙人自当尽心尽力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甯戚。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为美。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享礼,有容色。
先进第十一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宪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学习态度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礼——“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

仁——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学习观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自己找

论语中有关仁和礼的句子,配上译文
答: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各自的地位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一直是众所注目的重要问题。或云仁重于礼,或云礼重于仁,众说纷纷,莫衷一是。事实上,仁固然是孔子的发现,但仁的发现原本是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的结果,而礼的价值也正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

论语中关于礼节的名句要6条 谢谢大家 麻烦了!
答:12.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13.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14.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5.子曰:“兴于...

论语中关于做人方面和学习方面的句子
答:论语中关于做人方面的句子:1.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2.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3.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

论语中对于仁和礼的论述
答:在《论语》中,仁与礼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概念。仁是内在的道德情感和原则,而礼则是外在的社会规范和仪式。孔子认为,仁是礼的内在基础,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一个人如果具备了仁的道德品质,那么他的行为自然会符合礼的规范;而一个人如果能够遵循礼的规范,那么他的内心也必然具备仁的情感。这种...

小学论语中关于仁的诗句
答:24、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仁义之路)也?25、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26、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7、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28、里...

结合《论语》,谈谈对仁 的理解。 我需要一份系统总结的答案,谢谢咯
答:论语之论语之论语之论语之“““仁仁仁仁””” 孔子在《论语》中,谈到“仁”的地方有一百零五次之多,虽然涉及的对象包括了礼义忠恕勇孝恭敬等广泛的领域,但是强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又说:“吾道一以贯之”。孔子以“仁”为其学说的根本之道,是比较没有争议的。问题在于,什麽是“仁...

孔子关于礼仪的诗句(论语中关于礼仪的句子和解释)
答:1.论语中关于礼仪的句子和解释 春秋·孔子《论语》中关于礼仪的句子: 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白话释义:不具备‘仁’的修养的人不能长久地保持朴素的本质,不能安然于俭朴的生活,也不能体验生命本具而长久的快乐。具备“仁”的修养的人是坚持、安守‘仁’的品格,有智慧的...

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言,要孔子的
答: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

求孔子关于“仁”“礼”“德”相关名言
答: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