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中学生课外阅读深度开展

作者&投稿:休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样开展初中生课外阅读教学~

开展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还可以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践学习,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中不断发现、丰富、完善,超越自我.因此,课外阅读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也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那么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进行课外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呢?
一、营造自主、投入、清醒的阅读氛围
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力量.相反,有时还可能对学生“作为人的清醒的意识造成遮蔽”,“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健康成长”.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有害的阅读.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自主、投入、清醒的氛围.
在实践总,笔者发现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机械的抄写、无聊的练习深恶痛绝这一心理,在经过必要的准备以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或考试中宣布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请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事实上笔者的这一步已经让所有的学生都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我还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评点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不仅要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与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
二、加强新课程意识下的阅读内容引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也是人性的角斗场,开卷有益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我们要说开卷并非都有益.对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内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应该作必要的引导.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让学生读世界名著.但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出来,知识与思想的萌芽才会越加粗壮.为此,笔者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富于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三是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只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我们可以设计“套餐”方案.即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组成相容、互补的阅读小组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因此,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认输可在4—6人之间.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等良好小群体的心理原则可落实:学生个体内在的“群体感”、“亲和感”、“友谊感”等能在社会交往中得到较好体现;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群体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应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但是组成阅读小组的这些优势不是自然而然地体现的,还需要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阅读,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达到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
四、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我们知道,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界;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览、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写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编写、扩写、改写、组写等等,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课外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实施多元、动态的评价标准
因为汉字思维呢喊的多层次性,汉语言内容的丰富性和多解性,最能拓展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最能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同时,来自文本、他人的信息为不同的生命个体所吸收,并激活各自既有的知识、经验,这样就有可能产生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加工生成不同的经验、发现、创造和感悟.因此,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标准必须实现多元化、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原则.我们可以采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使认真参加阅读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要让少数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注重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并通过阅读情况的纵向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总之,课外阅读诸多方面应该更多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更多地激励思考,唤起学生的尊严感、成就感;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以及他人的生存,思考生命的价值,并通过与文本、同学的相互交流、影响,汲取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信息,经过自我组织,不断实现心灵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促进自我发展.

  第一,激发兴趣是前提,养成习惯是最终目标。国际阅读协会把“鼓励人们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而努力”作为根本宗旨。语文教学的“叛徒”——复旦附中教师黄玉峰自豪地说:“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使学生对读书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中学生年龄增大,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欲了解社会,关心天下事,要求探讨人生的价值;他们课业繁重,开始人生的烦闷,欲寻求解脱,愉悦自我心情,调整生活节律;他们还想提高修养,涵养气质。这些精神需求正是引导学生投入课外阅读的内在有利因素。还有更直接的外在功利因素是阅读的积累可强化语感,提高理解力,提高语文成绩。只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阅读的最终目标。

  第二,积累是首要任务。实现积累要达到三个要求。一是量要多,曾有学者将语文教学的问题归纳为“三少一多”,其中一少就是阅读量少。新大纲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分别要达到400万字和300万字,就是对量的要求。量的保证,才能带来质的变化。二是范围要广,阅读视野要开阔。刘锡庆教授提出:“经典名作和有兴趣的好书,或应读、可读之书等,都可以尽兴去读,越多越好。”著名作家贾平凹也建议:“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读者》杂志视野的开阔和涉及领域的广泛性是获读者好评的原因之一,因而被称为“百科杂志”。三是要坚持长期性。课外阅读主要利用课余时间,是一点一滴积累所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口也吃不成胖子。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期间的边角料时间或休息日来阅读。语文阅读还要积极与其他课争抢学生的时间领地,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主动让时间给数理化和外语。也不能给学生没时间的借口。高三学生尚且一年能读300万字,其他年级更无理由不读多一些。鲁迅先生早就说过时间如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苟子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就是胜利。

  第三,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阅读要体现自由性。复旦附中黄玉峰老师的语文教学班与学生达成共识突出一个“自己”:靠自己看书,靠自己领悟,靠自己修炼;让学生自己看书,和古人对话,和外国人对话,自己升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是不可逆转的教育改革潮流,教师应充分地相信学生无限的潜能,尊重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体味人生。只有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学习的愉快感和自豪感,并享受探求知识的快乐,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越学越要学。

  第四,阅读的读物和方式要多样化,切忌单一。课外阅读的读物应允许在统一中求个性,阅读的方式要在稳定中有变化。在“五个一工程”阅读尝试中,“最喜爱的杂志”以《读者》为主,也允许选择《青年文摘》等;“欣赏一个作家”任学生自由选择,不求一致;“课前评《读者》演讲”因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力和心理素质能力而受欢迎;“推荐一篇文章”因同龄人推荐,更有知音之感,并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而大受赏识;“系列专题阅读”则因开阔了阅读的视野得到70%同学的肯定;即使是被少部分学生反对的“每周抄写并点评自己喜爱的一篇文章”的阅读方式也仅仅由于“抄文章也是一种享受”得到了绝大多数同学的维护和认可。让名著经典与杂志时文并存,读写抄评与听说论辩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多样中获得丰富,在丰富中拥有厚实,在厚实中求知欲得到满足,从而保持经久不衰的阅读欲望。

  第五,提高品位,突出人文性。浙江师大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界数十年高举语文的工具性,致使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严重流失,应当掀起以突出人文性为基本特征的第三次浪潮。课外阅读在尊重学生阅读的选择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下,一定要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性,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具有正义感,爱好和平,拥有爱心和温情的报刊杂志书籍,尤其要诱导学生与那些人类良知的代表者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曹禺、巴金等大师对话,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培养起他们对人的终极关怀,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倘若通过课外阅读,让每一个学生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那么便达到了阅读的最高境界,也实现了阅读的终极价值。

浅论中学生阅读能力的三个基本层次

 
  近年来,中小学阅读教学逐步深入,成为阅读学研究的重点。高原、刘朏朏主编的《朗读——研读——速读阅读三级训练课本》(初中),程汉杰的《实用快速阅读法》,晏茂心、贾林成主编的《四级台阶精英特速读训练法丛书》(初中、高中、大学、中专)等阅读教材,都主要是为中学生编写的。在此之前,1988年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在郑州成立了阅读研究中心,也把中学阅读教学作为研究重点。阅读学理论来自阅读实践,尤其是中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中学阅读教学也需要阅读学理论的指导,吸收其研究成果。
  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学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我认为主要包涵以下三个基本层次:
  一、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解读)
  理解是阅读的核心。不理解读物的意义,就不可能从中吸取文化科学知识、交流信息,无法通过阅读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更谈不上学习语文表达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理解性阅读以认读为起点。“用眼睛辨识文字,了解文字所表示的语言意义叫认读”(《阅读辞典》第113页)。作者从客观事物中获得认识再用文字符号编码,过程是物——意——文;读者则要解读文字编码,获取意义,从中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是文——意——物。阅读用汉字书写或印刷的读物,首先要正确辨识汉字的音形义,即“解码”。刘国正同志强调指出:识字(按六书组成的方块字)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一个起点和基点”,“阅读教学要把识字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学的识字教学急待加强”,是非常中肯的。
  理解性阅读既要微观理解,更要宏观理解。微观理解指对读物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章节的局部理解;宏观理解指对读物整体内容、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社会价值,乃至作者的全面理解。只扣字词句、见树不见林不是真正的微观理解;撇开字词句、天马行空地架空“分析”,也不是真正的宏观理解。理解性阅读包涵文字——意蕴——文字和整体——局部——整体这样两个双向运动过程。
  理解性阅读应以感受为前提。叶圣陶、吕叔湘先生强调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语感)是语文教学“最要紧的”“首要任务”。王尚文同志据此提出了“感受重于理解”的观点(《语文教学的错位现象》),已引起普遍重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训练提出18条要求,其中“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各条,反映了中学语文教学界对培养语感重要性的共识。但如何落实这些要求,目前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
  二、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赏读)
  中学阅读教学应该培养欣赏性阅读能力。1986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首次对高中生提出了“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明确要求,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提出“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最近庄文中同志主张:人教社版的初高中语文课本都编有文学作品单元,“应该上成文学鉴赏课”(见《语文学习》1995年第2期)。目前在全国各地试用或实验的其他中学语文教材也都有单独编排的文学作品单元,重在培养欣赏性阅读能力。
  中学生欣赏性阅读的对象不应限于文学作品。其一,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前一条显然包括记叙真人真事、说明客观事物、论说事理哲理、社会交际应用的非文学作品在内。其二,选作课文的古今文章,内容上含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美质,形式上则具有结构美、语言美、节奏美等美的因素,阅读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去欣赏、品味。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许多并非文学作品,或者不是安排在文学作品单元里教学的,但都应培养欣赏性阅读能力。
  中学生的欣赏性阅读目的在于借鉴。成年读者欣赏优美有趣的读物,从中获得身心愉悦,阅读本身可能就是目的。但中学生除此之外,还要借鉴作者观察问题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思路,表情达意的技巧,从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门径。
  欣赏性阅读的潜在功能是提高中学生阅读的品位。课文经过精心筛选,多为名家名篇,时文也大都文质兼美,中学阶段学生阅读四百来篇课文,无形中为他们选择读物树立了一个高标,有助于他们课外阅读时舍弃或抵制那些观点偏颇、结构凌乱、故事雷同、文字拙劣、品位低下的粗制滥造的文字垃圾。
  三、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研读)
  研究性阅读有不同的层次。编辑审稿、主持人播音、导演演员读剧本、专家学者写论文,都要作一番研究性阅读。中学生的研究性阅读,主要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作较为深入的、带有创造性成分的阅读。
  研究性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思维,中学阅读教学与成人个体阅读的显著区别,在于课堂上同时存在两种阅读主体,即教师个体和学生群体。一般来说,教师对课文的理解欣赏水平高于学生。如何使学生的理解欣赏水平提高到教师的高度?传统的作法是讲解分析,即教师把自己的(或从教参中抄来的)阅读体会和盘托出,奉送给学生。实践证明这样作费力不讨好。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己去探寻、研究、思考,发挥每一个阅读主体的创造精神。如果引导得当,学生群体的阅读水平有时会超出教师个体,达到意想不到的广度和深度。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去研究,有助于发展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研究性阅读的核心是质疑,即提出疑问。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张载说“学则须疑”。义务大纲要求初中生“就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精华的继承。课文反映了什么内容,是否真实,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有无更好的写法,语言表达有哪些特色,有无更好的表达方法……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研究,才有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中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的能力,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
  

我们中学就做的很好,用一个桌子来装一些课外书籍,同学们借阅。

当然有戏啦,,,,打酱油的

爱语文,从引导学生阅读开始: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
答:等等。课外阅读中也引导学生自问两个“如果”,也会有意外的收获。 引导学生多读书,尝试各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参与阅读,爱上阅读,广泛读书,深度读书,品尝阅读的乐趣。笔者坚信,只要持之以恒,师生定能在同享阅读过程,共享阅读成果中,实现一起成长,共同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

卓越教育积极推动孩子阅读素养提升,为孩子阅读提建议
答:随着语文教材改革的推进,对当代学生的阅读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说这是一个学生需要广泛、深度阅读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很多家长都十分关心孩子该读什么书?如何读书?卓越教育发现,在阅读这件事上,家长通常会分成两派:一派是放养型,他们对孩子阅读基本没有什么要求,只要孩子有兴趣就读,全靠...

高中阅读课应该怎样指导学生?
答:既有课外阅读的广度,又有阅读的深度,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行。要让学生能进行自主的课外阅读,就必须在指导课外阅读的过程中,着力去训练阅读活动中相关的识记、理解、运用的能力。主要有:①感知名著内容的能力,其中包括理解、分析、概括能力,通过精读、泛读、速读来训练自己的能力。②鉴别、整合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通过...

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小课题新浪博客
答:2、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窄,阅读理解能力低。因为农村初中学生缺乏阅读实践,教师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所以大部分农村初中学生阅读量少,对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有关的背景知识知之甚少,学生知识面窄,学生不能在特定的背景知识和环境下理解课文,在阅读中学生没能在具体的背景和情景中...

如何提高中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
答:三、重视名著阅读 厚积才能薄发 阅读教学仅靠课本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延伸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才能使学生具有丰富全面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

教师如何教学生阅读
答:一、指导制定计划 “凡事预则立。”如何指导学生搞好课外阅读呢? 首先,便是要指导学生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计划要具体、详实,具有可操作性。每天都要有计划。教师要要求学生严格执行计划,不可一曝十寒。关于阅读的时间问题,要见缝插针,挤时间阅读,当然,教师也可抽出一定的语文课时让学生...

当前中学生阅读能力存在哪些问题
答:当前中学生阅读能力存在哪些问题 提高阅读能力,最基本的就是多读、多练习。 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训练培养我们直接把视觉器官感知的文字元号转换成意义,消除头脑中潜在的发音现象,越过由发声到理解意义的过程,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式,实现阅读提速、整体感知...

如何培养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答:由此可见,高考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在阅读速度、而且在理 解的深度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适应这样的要求,不进行教材、教法的改革,显然是不行的。只有大 胆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努力改革教材,教法,才能把学生的阅读能力抓上去。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需要经过长期的...

如何提高孩子的阅读写作能力?
答:具体练习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我自己用的是这个。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是非常必要的,阅读从大的作用来说,滋养着人的心田,提高自我修养,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终生收益,从小的方面来说,中学生阅读可以增加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尤其对于写作...

如何培养中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
答:摘要:语文阅读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仍存在把阅读教学变成纯知识教学,缺乏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学生语文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遵循新的阅读教学理念:语文阅读是一个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应从问题情境中得到发展,是一个自主学习和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