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轼的《赤壁赋》中怎样理解他的变正思想

作者&投稿:休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样理解苏轼在《赤壁赋》中表达的人生观~

由于吹洞箫的客人,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引起了苏轼的好奇,于是苏轼便问“何为其然也?”从此引出了《前赤壁赋》的最精彩章节.趁着回答客的问题,苏轼提出了自己的人生观. 苏轼着力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苏轼认为自然万物是无穷无尽的宝藏,可以看到的,可以听到的就尽情的享受,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在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许多人过于追求物质享受,一旦自己的物质要求没有达到,便开始怨天怨地.殊不知学习苏轼的人生观,明白做人就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在《后赤壁赋》中,在明月高悬的一个夜晚,突然想去有赤壁便开始行动.体现了苏轼的洒脱,及时行乐的豁达人生观.苏轼的及时行乐让我明白做人有时就应该潇洒,该玩的时候就玩,该做的时候就认真的做,不用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前赤壁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文中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显然,赋中客人和苏子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他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因而“客人”的话却很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所以当他把手书的《前赤壁赋》寄给好友钦之时,特地写信叮嘱道:“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赋分三层意思展开,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层层深入。文笔跌宕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妙在不离眼前景,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发,景以情显,两两相触,缥缈多姿,创造出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使得赋充满诗情画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笔调作赋,中间有骈词、俪句,也用了韵,更多的是散句成分。这种赋称为文赋。《前赤壁赋》除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外,句式长短不拘,用韵错落有致,语言晓畅明朗,其间有歌词,有对话,抒情、说理自由洒脱,表现力很强。这些都是对赋体写作的一种发展。

①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②不能以一瞬③;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④也,而又何羡乎?
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
说的是一种人生态度,苏轼为了劝他的朋友不要伤感说“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意思是说如果从变化的角度来说那么天和地也不过是一瞬间就变化了,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说那么万物和我们一样都是无穷尽的.
苏轼这段话回答了如何对待有限与无限、短暂与永恒的问题,表达了一种豁朗旷达的胸怀.因为客“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所以苏轼拾取眼前景物,从地面上的江水和天空里的月亮说起:“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这一句仿佛京剧行腔中的“导板”,将引出一节精彩的唱段,而那种疑问式的语调则又表明客人虽然借用水与月发表议论,其实未能从江水、月亮得出关于短暂与永恒这一哲学范畴的正确认识.关于江水,苏轼认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意思是江水不舍昼夜地滔滔流去,作为某一段江水,确乎从这里消失了,而作为整个江水,则始终长流不绝,因此可以说“未尝往也”.关于月亮,苏轼认为“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意思是月亮有时圆满,有时缺损,它确实在不停地变化,但它圆了之后有缺,缺了之后又圆,这样周而复始,终究无所增减,因此可以说“卒莫消长也”.
这里列举江水、月亮这个别事物说明去留、增减的辩证关系,下面再由个别归纳到一般的认识原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就是说,变与不变,无论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岂但人生百年,顷刻即逝,就是向来认定的天长地久,其实也是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曾保持常态.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宇宙万物固然无穷无尽,其实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生命完成了一次生死也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圆缺.月亮不停地圆缺,生命也就同样生生死死,循环不止.既然生命和长江月亮一样是无穷无尽的,那么长江和月亮又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自然也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在这里,苏轼比客高明之处是,客只知其“变”而不知其“不变”,因而生“哀”与“羡”;苏不仅知其“变”,而且知其“不变”,则何哀何羡?

怎样看苏轼在《赤壁赋》所表达的人生观。人在遭遇挫折时最好采取什么...
答: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流放黄州,这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才写了千古传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前赤壁赋》以浪漫的笔调描写了月夜美景和泛舟江上饮酒...

苏轼《赤壁赋》中的“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到底是什么意思?
答:苏轼的“不变者”并非单纯指向东晋僧肇的“物不迁论”,而是超越了这一理论,更接近于对世界本源的“道”的探寻。他的“逝者如斯”观点,与僧肇的“物不迁”有着根本的不同,强调的是在变化中找寻永恒。理解《赤壁赋》中的“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必须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的深层含义相...

文言文翻译“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答:“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句诗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赤壁赋》,意思是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作品原文】: 《赤壁赋》 苏轼〔宋代〕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

苏轼在《赤壁赋》中表露出怎样的消极人生态度?
答:《赤壁赋》中,客流露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了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苏轼认为: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

1、苏轼在《赤壁赋》中阐述了哪两个观点?
答:(注意抓住“且夫”等关键性词语来理清思路) 2、  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变 不变 逝者如斯 (水) 未尝往也 (水)盈虚者如彼(月) 卒莫消长也(月)时刻在变 (人) 无尽也 (我)(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

同样是游赤壁,为何苏轼在前后两赋中表达的思想会有如此大的不同?
答:苏轼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是他在不同心境和背景下创作的两篇赋。虽然两篇赋都以赤壁为主题,但是表达的思想却有很大的不同。首先,《赤壁赋》是在苏轼被贬谪黄州的第三个年头,生活上的困苦和心灵的孤独,使得他在这样的境遇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惑。这篇赋的写作背景是他一次月夜泛舟...

苏轼在《赤壁赋》中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阐述了什么...
答: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的.其实此文也是苏轼在贬谪到黄州期间所写的,虽说苏轼对自己的遭遇也是介怀的,但是在这里仍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豁达、超脱和乐观.不必为一时的得失而耿耿于怀,人生无常,应该理性看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是....

怎么理解《赤壁赋》中“变与“不变”的观点?
答:文/张玲琅 《赤壁赋》第三段,苏子开导“客”时,提到这样一句话:盖将自其变着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第一句比较好理解,从变化的角度来看,万事万物与我们一样,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所谓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第二句理解...

《赤壁赋》理解性默写
答:《赤壁赋》(1)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的精神达到了本质的飞跃:“”——忘记了空间:“”——忘记了时间。主客皆进入了“”的豁达超然之“乐境”。(2)《赤壁赋》中“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一句相对应的曹孟德创作的诗句是“,”。(3)《赤壁赋》中苏轼关于宇宙万物“变”与“不变”的议论...

苏轼在《前赤壁赋》表现了怎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答: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