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道高中古文语法问题,高手请进

作者&投稿:涂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中文言文语法~

一、判断句

古汉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其基本形式是“……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等判断词表示。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者,……也”。例:李将军广者者,陇西成纪人也。



(5)“……,……者也”。例: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6)“……,……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7)“……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8)无标志词语。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二、省略句

(1)省略主语: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此)忠之属也。(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动词: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便要(渔人)还家。

(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急湍甚(于)箭。

(5)省略量词: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辩斗



三、倒装句

1.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



2.宾语前置:何陋之有?吾谁与归?



3.定语后置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战于长勺



告之于帝



四、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字表被动。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管夷吾举于士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五、固定格式

(1)“不亦……乎”: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其如土石何?



(3)“得无……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何以”:何以战?

那确实
只能如此建议了。
不过我有的还是给你吧。

一、句式
高中文言文中的句式例解
★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判断动词: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5) “即”“乃”“则”“皆”“本”“诚”“亦”“素” “非”副词表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形式:(n+n)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有标志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2)“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3)“……徒见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不能容于远近。”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无标志——动词含有被动意味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省略句
(1)省主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省谓语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动词的宾语
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
(4)省介词的宾语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省介词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四、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
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

★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装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译:“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同时有宾语前置)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句子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
②秦人不暇自哀: “不暇哀自”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未有之”
④还有如: 毋吾以也,莫己若也
⑤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第一, 宾语必须是代词;
第二, 全句必须是否定句,
否定副词“不、未、毋(无)”
否定不定代词“莫”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②问女何所思? 问女所思何?
③吾谁敢怨?
④且焉置土石?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②谁为哀者?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④国胡以相恤?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十介十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②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③一言以蔽之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唯弈秋之为听/唯陈言之务去/ 父母唯其疾之忧
③唯余马首是瞻
④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三、状语后置
(1)格式:动十以十宾=“用、把、拿”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①覆之以掌
(2)格式:动十于(乎)十宾=向,在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④生乎吾前
(3)格式:形十于十宾=比
①长于臣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固定结构举例:
一、 表疑问:
奈何、若何(“怎么办”)
如何、何如(“怎么样”)
奈……何、若……何、如……何(“把……怎么样”)
孰与(“与……比较,哪一个……”)。
独…耶/哉?( 难道…吗?)
安…乎/哉( 哪里/怎么…呢?)
何所…?( 所…的是什么)
何以…?(据/用/凭什么…)
何哉/也?( 为什么呢?什么原因呢?)
①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② 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③ 与不 同好,如何?
④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
⑤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⑥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二.表反问:
何……之有(“有什么……”何+名词+之+有)
何以……为、何……为(“做什么”)
不亦……乎(“不是……吗”) 表反问
何…哉/也?( 怎么能…呢?)
如之何…?( 怎么能…呢?)
顾…哉?( 难道…吗?)
宁…耶?( 哪里…呢?)
…非…欤?( …不是…吗?)
岂/其…哉/乎/耶( 哪里…呢?…哪里呢?)
⑦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⑧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⑩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表测度:
得无……乎(耶)、无乃……乎(“恐怕……吧”)
其…欤?(不是…吗?)
…庶几…欤?(…或许/大概…吧)
1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四、表感叹:
一何、何其、何如(“多么”)
直(惟)…耳!( 只不过…罢了!)
亦…哉!( 也真是…啊!)
1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16痛定思痛,痛何若哉!
五.表判断:
是之谓(“这就叫做”)
此之谓(“说的就是这个”)
17是之谓政令行。
18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此之谓也。
六、表选择
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抑…欤(耶?)/其…耶,其…耶?(是…还是…?)
19.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20.果死耶,抑未死耶?

1、谪和卷都是被动用法

2、3两题道理一样,讲清楚以后就可以举一反三了,这是一种倒装的语法,叫做否宾代,也就是在否定句中,宾语是代词,这种情况下宾语一般前置。
以“则人莫之敢犯也”这句为例:原句应是“则人莫敢犯之也”,宾语是“之”,因为是代词,前置,提到动词前面。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只要把作为宾语的代词找出来,放到动词后面,就还原成原句了,这样翻译就没问题了吧。

至于你说要补充主语,这个完全是联系上下文,应该不难。有的时候像“莫”这种字是作为否定性的无定代词使用的,它就是主语,表示没有人。

附:
大命将泛,莫之拯救: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谁能拯救
莫之继也:没有人接着进谏了。

1、我也不知道

2、是“莫敢犯之”,“之”是宾语,“之”提到前面,所以是宾语前置。

3、我没学过《晋灵公不君》,所以不知道主语,但应该和第2 个一样,“莫继之也”

1.谪 卷都是动词
2.莫敢犯之。意思是(别人)都不敢侵犯。
3.没学过

1 谪字古意谴责,责备,引申为流放,贬值。
此处作被动用法,诗人是被流放的,却用谪居。

卷字同样是被动用法。
2 应是莫感犯人,否定的宾语前置句
3 没有可以继承他的 泛,翻覆。大命将泛: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谁能拯救。
莫之振救是倒装。正常语序为莫振救之。

1“谪”翻译为被贬,“惊涛”是被波涛汹涌拍打岸石那气势震惊。所以选B,理解为被动
2翻译为”那么就没有人敢犯这个错误”,原句中的”人”本来是宾语(没有人)但是在原句中提前了,所以叫否定的宾语前置.
3。“没有人接着进谏了。 ”道理与2同

搜集古文中的语法现象30个
答:其他类似问题 2008-05-11 文言文中的语法现象 6 2007-04-02 文言文中的语法现象和句式。 32 2020-04-24 核舟记中的石青糁之是文言文中的什么语法现象? 2018-08-25 古文缺少主语算不算是语法现象? 1 2008-08-12 文言文语法现象 2016-05-21 凿壁偷光的文言文语法现象 3 2016-09-30 文言...

古文高手请进(200分)拜托了。。。
答:8.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1.怪,以……为怪,这种就叫做意动用法;2.衣冠,名词做动词,你可以理解为做了整个动宾结构(实际上语法分析惯例是认为省略了宾语),译为“穿好衣戴好冠”9. 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本来是个形容词,这里使动用法表示“使……惊”10.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
答: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而文言文语法教学又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难点,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

高中文言文步步高巩固提升编答案
答:[编辑本段]文理搜学 1,百科搜学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人文历史,自然生物,古今中外甚至是时尚明星及流行电影在这里均能找到,这是一部会随时更新补充的活百科知识大资讯,图文并茂,只要输入你想知道的问题,马上就可以找到答案,并且具有互联网上阅读流行的超链接功能,让你问一知三,真正的知识百事通。 2,图书搜学 图...

古代汉语语法问题!~文言文语法问题
答:例如:少典之子中的“少典”,是宾语中心词“子”的定语,只能算作非中心词。学习古文,并不需要全背诵,可以背诵一些经典作品(比如《郑伯克段于鄢》)或者是短小的文章,同时背一些经典句子,以积累语感、词汇和特殊语法。只背经典句子有时起不到积累的任凭作用。

古文语法知识
答:一、古文 句子 成分的划分 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1、主语和谓语 在句子中,陈述的对象和陈述的内容都是句子的成分,陈述的对象叫主语,回答“谁”或“什么”的问题,陈述的内容叫谓语,回答“怎么样”的问题。(主谓之间用“//&rdquo...

古文语法知识
答:如“ 见谅 ” (请谅解我)、“ 见教 ” (请指教我)、“ 见示 ” (请指示我)、“ 见告 ” (请告诉我)等。 上面所说的三种 宾语前置句 ,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可是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都未把它们视为宾语的前置句,这是很不公正的。这三种 宾语前置句 与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上所说的疑问句中疑问...

高中生阅读古文时如何判断和区分文言句式: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答:如“ 见谅 ” (请谅解我)、“ 见教 ” (请指教我)、“ 见示 ” (请指示我)、“ 见告 ” (请告诉我)等。 上面所说的三种 宾语前置句 ,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可是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都未把它们视为宾语的前置句,这是很不公正的。这三种 宾语前置句 与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上所说的疑问句中疑问...

高中常用文言文语法
答:高中常用文言文语法 要有句子结构,词语等等...(要有概念)高中的!!!好的++100!!!请用word形式发...③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补充说明怎么样、多久、多少等问题。④有的补语前头常用结构助词“得”。 (...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学则三代共之。——《孟子》万用入学。——《夏小正》小学在公宫南...

古代汉语语法问题!~文言文语法问题。~《史记》
答:徇齐:徇,疾;齐,速也。言圣德幼而疾速也。敦:假敦为惇,厚之义 敏:速疾 聪明:耳聪目明,比喻明察事理,有智慧 长、成:都说明长大了,成有成人之意。古汉语行文简练,内含深思,音韵和美。所以,要想写好文章,古文应该是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