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出师表能如此地震撼人心感染读者呢

作者&投稿:迪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出师表以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三国时期,曹魏国力最强,孙吴次之,而蜀汉最为弱小.当刘备病卒于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县东)时,他留给诸葛亮的是内外交困的局面和一个年幼无知、扶不起来的接班人.在这种危难关头,诸葛亮以丞相府的名义承担了蜀汉的全部实际责任,对内严明法纪,奖励耕战;对外安抚戎羌,东联孙吴,积极准备北伐曹魏.经过几年的努力.蜀国力量有所加强,呈现“国以富饶”“风化肃然”的局面,于是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以图中原.就当时形势分析,且不说蜀魏两国实力悬殊,仅“劳师以袭远”这种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诸葛亮仍坚持铤而走险,(先后六次统兵伐魏)并表现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是先主刘备的遗愿.后主刘禅尽管昏庸无志,诸葛亮还要竭忠尽智的辅佐他,尽管刘备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诏,他也不存半点僭越之心,因为后主是先主的遗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读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出师表》正是在淋漓尽致的解剖了这种精神的实质从而表现出这位社稷之臣的全部品格这一点上,显示了它独特而巨大的感染力.诸葛亮的忠肝义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在封建社会里被视为臣子的大节,普遍受到推崇:而当国家处于危难关头,这种精神更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如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赞颂的“时穷节乃现”,“鬼神泣壮烈”,一封奏疏能干百年被视为“至文”而流传不朽,主要原因在这里.
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的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明白剀切中,百转千回,尽去《离骚》幽隐诡幻之迹而得其情.”屈原是在遵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此文有大量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诸葛亮的提炼,后来都用为成语,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言)”等.

出师表的重要意义
答:该文着眼于“出师”这两个字。具体地说,一是诸葛亮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作了具体的安排。诸葛亮跟后主刘禅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的关系(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因此,出师后的...

读出师表的感想
答:“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故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是《出师表》中的一段话。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一生肝脑涂地,为刘备出谋划策,使刘备能够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夸张一点说,没有...

前出师表为什么如此感人
答:寄情于理。。。

关于出师表的评价
答:出师表 赏析《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献攻城掠地之策。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惟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粲然于文苑。 诸葛亮上《出师表》是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率兵北伐之时。这时蜀偏居一隅,国力疲敝,又“北畏曹公之强,东...

《出师表》讲解
答:《出师表》 三、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由于本文是秦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一地的恩主先帝刘备的儿子,现今的蜀国皇帝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双室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值理交...

古人为何如此珍惜出师表?
答:该文着眼于“出师”这两个字。具体地说,一是诸葛亮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作了具体的安排。诸葛亮跟后主刘禅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的关系(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因此,出师后的...

诸葛亮出师表深刻含义 出师表诸葛亮的品质
答:能让陆放翁如此不吝赞美,特意写诗并顶礼膜拜的,恐怕只有这篇出师表了。 诸葛亮画像 公元223年,刘备驾崩永安宫。临死前,刘备将儿子刘禅的手放到到诸葛亮手里,放下帝王面子,老泪纵横,恳请诸葛亮一定照顾好刘禅。刘禅登基后,遵从父亲遗命,治国之事,处处请教诸葛亮,及其虚心,并称之为国相。一时间,蜀国倒也安稳太平,...

胡觉照:《出师表》表达了什么
答:仅有六百二十四个字的《出师表》,诸葛亮十三处提到先帝,这不是对刘备难以忘怀的“深厚感情”,是摆老资格。并以代先皇立言的姿态,以刘备作为参照物教训刘禅,矮化刘禅,打击刘禅的自信。至于他同刘备之间谈话的真实性,死口无对,已无法证实。即令无误,这么重要的内容,刘备也会反复地警诫儿子,没必要由诸葛亮絮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怎么样
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对中国自古第一丞相的极高赞美,写的很好!

《出师表》读后感
答:《出师表》读后感3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表》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作品,它是诸葛亮出师前写给后主刘禅的一篇上表,表达了了诸葛亮出师北上,光复中原的决心。每次读到篇文章都让我非常地感动。我深深地感受到诸葛亮的真诚。 诸葛亮对后主刘禅说:先帝创业未半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