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历史局面,当时都有哪些学派?

作者&投稿:甄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主要学派有哪些~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各大“家”——儒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要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克己复礼”.孔子首创私人教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这种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著作:《春秋》
  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五种教本,被后人称为"五经".
  儒家学派在孔子以后发生分裂,至战国中期孟子成为代表人物.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孔子的嫡孙子思(名孔伋)的弟子,有“亚圣”之称.孟子的主张是复古倒退的,当时许多国王都认为不合时宜.他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伦理观是“性本善”.
  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荀子名况,时人尊他为荀卿. 在政治方面,他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也哲学方面坚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但是,通过学习礼仪,通过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为圣人,荀子的这种主张,被称为"性恶论”.荀子改造儒家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有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的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的完整,儒家的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的,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编辑本段]各大“家”——墨家
  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战国初期鲁国人.
  墨子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书,是他的弟子根据受课笔记编撰而成的.
  他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
  [编辑本段]各大“家”——道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大约是战国人编纂的.
  老子把“道”抽象化,概括未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在他看来,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他还提出“天发威,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利“天命”的绝对权威.
  老子的哲学里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两方可以互相转化,转化的途径是“守静”
  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
  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庄周是宋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曾做过宋国漆园吏的小官.后来厌恶官职,“终身不仕”.《庄子》一书,是由他和门人编成的. 又名《逍遥游》是与《道德经》齐名的道家经典.
  庄子的思想是以老子为学说为基础而发展的.《庄子》一书更像是以故事的形式对道家学说加以解说.其中的语言形式对中国的古代小说和传奇的文本表达有重大的影响.
  [编辑本段]各大“家”——法家
  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
  韩非是荀子的大弟子,与李斯同学,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韩非子》一书是他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韩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学派的长处,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编辑本段]各大“家”——兵家
  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当时著名的兵书有《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
  《孙子兵法》是孙武写的一部军事名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军事名言就出自这本书.今天此书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很多西方的军事学校都把它列为教材.战国时期,孙武的后代孙膑继承发扬了他的军事思想,写成了《孙膑兵法》.他们当时被称为兵家.
  [编辑本段]各大“家”——名家
  该派萌芽于春秋末期,郑国大夫邓析为先驱.作为一个学派,名家并没有共同的主张,仅限于研究对象的相同,而各说差异很大.主要有“合同异”和“离坚白”两派.
  所谓“合同异”,即认为万物之“同”与“异”都是相对的,皆可“合”其“同”、“异”而一体视之.该派以宋国人惠施为代表.惠施提出著名的“历物十事”,即“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等十个命题.
  所谓“离坚白”,即认为一块石头,用眼只能感觉其“白”而不觉其“坚”,用手只能感觉其“坚”而不觉其“白”.因此“坚”和“白”是分离的、彼此孤立的.该派以赵国人公孙龙为代表,“白马非马”、“坚白石二”等命题由其提出.
  合同异强调事物的统一性,离坚白强调事物的差异性.战国末期,后期墨家对二者的片面性有所纠正,提出了“坚白相盈”的观点,荀子亦强调“制名以指实”.
  [编辑本段]各大“家”——阴阳家
  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
  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便是以"阴阳消息,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也称"阴阳五行学派"或"阴阳五行家".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列"阴阳家"为六大学派之首.
  “诸子百家”之一:刘歆《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著录名家著作有一百多家,将其列为"十家九流"之一.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使“诸子百家”(先秦至汉代出现的学术流派)著作上升到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最为著名的学派不过有几十家,有: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
  [编辑本段]各大“家”——纵横家
  纵横即合纵连横.
  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主要人物是:鬼谷子.《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最后苏秦失败了,张仪胜利了.在张仪、苏秦之后,齐国又出了一位著名的纵横家鲁仲连,人称布衣丞相,布衣之士!在后期最后一次操纵和六国抗秦,不过还是以失败告终!
  [编辑本段]各大“家”——杂家
  杂家(zájiā)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杂家著作以秦代《吕氏春秋》、西汉《淮南子》为代表,分别为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所集,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嫌庞杂.又因杂家著作含有道家思想,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
  杂家,列于诸子中,是很鲜明的一派,因为它是战国末至汉初兼采各家之学的综合学派.《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其列为九流之一. 后有赵蕤著综述杂家.
  战国末期,经过激烈的社会变革,封建制国家纷纷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在这种呼声下,学术思想上出现了把各派思想想融合为一的杂家,杂家的产生,大体上反映了战国末学术文化融合的趋势.
  杂家的特点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杂家虽只是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可称为一家.
  [编辑本段]各大“家”——农家
  农家,是先秦在经济生活中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派.吕思勉先生在其《先秦学术概论》中,把农家分为两派:一是言种树之事;二是关涉政治.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所重民食"也正是农家的特点,尊神农氏.
  农家学派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农家对农业生产技术经验之总结与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可见于《管子·地员》、《吕氏春秋》、《荀子》.
  [编辑本段]各大“家”——小说家
  小说家,是先秦与西汉杂记民间古事的学派.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小说家指的是一类记录民间街谈巷语的人,而小说家被归类于古中国诸子百家中的其中一家.《汉书.艺文志》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意即小说家所做的事以记录民间街谈巷语,并呈报上级等为主,然而小说家虽然自成一家,但被视为不入流者,刘歆列九流十家,惟小说家不在九流之列,影响甚小.然而小说家反映了古代平民思想的侧面,却是其它九流学派都无法所能代替的.故有九流十家之说
  [编辑本段]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知识分子——“士”阶层的出现和活跃.
  “士”阶层是如何产生的呢?西周之时,学校都是官府的.《周礼》明确规定,“古者学在官府”.那时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学校的老师.章学诚先生说:“三代盛时,天厂之学.无不以吏为师,《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说的就是“学在官府”的情形.即夏商周王代,官府完全控制着学校,学必须以官吏为老师,各种各样的学问,都要向官府有关主管的官吏学习.比如,要学习法律,《周礼·地官》记载“受法于司徒”.即向司徒之官学习法律.但是,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进学校学习,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有资格.一般人是不能掌握文化知识的.周平王东迁,天子的地位衰微,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形势.一些“王官”便散入各诸侯国,有的则流落民间.“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私人办学蓬勃兴起,入学条件西周时大力改变,像孔子所办的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只要学生送给他“束俯”(一串腊肉)作为学费,就可以了.这样便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因而有学问的人多了起来.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士”.“士”的成分很复杂.他们分属各个阶级.“士”可以经人推荐而担任官职.很多有经济基础的人弃农为士,而私人办学的发达,提供了这一条件.
  “士”阶层的活跃,和当时社会的“养士”之风的盛行,有密切的关系.春秋时代已经开始“养士”,而战国时期更为盛行.各诸侯或大夫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外,为了逐鹿中原,统一中国,十分需要借重士的力量,因此纷纷“养士”,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如春秋晚期,齐国的田常,早在齐景公时就施惠于“士”.每杀—头牛,仅取“一豆(四升)肉”,其余的都用来供士食用.每到年底,田常仅取“二制”,即两匹布帛,其余的分给“士”做衣服穿.又如战国初期的魏文侯草贤礼士,他周围有一大批知识分子.战国中期.齐威王、宣王之时,在都城临淄西门外设谡下学宫,招探天下文人学士,在那里讲学和著书立说.议论朝政.后来的“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养士”多达几千人.战国后期秦国的吕不韦,也有“食客三千“,多为有一技之长者,“士”中许多优秀人物受到重用,甚至出为卿相,如商鞅、吴起等,学术活动也受到鼓励和资助.
  此外,当时诸侯各国致力于富国强兵,对学术研究采取宽松的政策也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士”往往都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这就为“士”著书立说、发表个人的意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大大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
  百家争鸣的主要基地稷下学宫是最为典型的例证.
  战国时代,由于齐国经济发达、政治开明,以及良好的文化政策,齐国君王给予士人的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学派汇集稷下.而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的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并使诸侯各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几乎无一例外,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模式.
  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兴衰历史,基本上与田齐政权共始终.随着田齐的强弱而兴衰.学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创建于田氏取代姜族,夺取齐国政权后的第二代国君齐桓公田午时期;发展于齐威王时期,兴盛于齐宣王时期;中衰于齐悯王时期;中兴于齐襄王时期;亡于齐王建,秦灭齐时.大约存在了150年,但对后世产生的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
  既然稷下学宫是田齐王朝兴办的,其直接的原因是政治乃是需要.田氏代齐以后,历代君主无不发愤图强,励精图治,图谋称雄诸侯.稷下学士则是为田齐君王们的政治需要,制造舆论、设计蓝图、拟定典章制度.客观上也是适应田齐统治的政治需要.因此,稷下学宫首先是一个智囊团性质的机构.其次,就是炫耀国力,标榜尊贤至士,吸引人才.这就为学术交流、文化传播、百家争鸣创造了优越的政治环境.故稷下学宫又具有社科院的性质.
  “不治而议论”,是稷下学士的主要活动特点之一,这一特点体现了学官鲜明的政治性.“不治”,即“不任职”.虽有上大夫的头衔.但不但任实际职务.“议论”,就是议论时政、国事、治乱之策,为田齐统治者提供决策依据,以实现智囊团的功能.而他们的议论时政,是在宽松自由的政治氛围内,对田齐统治者的政治活动提出批评意见和决策参考建议,没有或者少有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情况,所提意见及建议都是坦率的直言.
  同时,稷下先生及其各派学者利用齐国提供的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潜心研讨,互相争鸣,取长补短,丰富和发展了各自学派的学说.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大融合.这一时期产生了一大批不同学派的著作,有些著作在稷下得以丰富补充.即有黄老学派,也有儒家、法家、阴阳家等等.《汉书·艺文志》就记述了部分稷下先生的著作目录.而稷下先生及各派著名学者荟萃稷下,往往是率领弟子门徒一并来的.稷下先生与各派著名学者在学宫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出了众多的人才.比如荀子,15岁就到此学习,后来成为了稷下的学术大师.而孟子两次入齐讲学,时间长达三十年,被授予上卿.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宣王时稷下学宫有“数百千人”,其户下不乏有成就者.对一些有成就的人才,往往被齐录用为各级官吏,直接参与齐国的政治活动,《战国策·齐策》对此有所记载.
  刘向《别录》记载说;‘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这所说的就是指各派学者的定期学术例会.在例会上,各学派推荐出他们学派的代表,阐发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批驳与他们观点不一致的学派.这实际就是为各学派提供学术交流与争鸣的机会,以便更好地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获得政治上的重视.但他们争鸣的议题非常广泛,既有不同学术观点的洁难,又有不同政治主张的阐发,也有对宇宙奥秘的思考.稷下学宫作为战国百家争鸣的主要园地,而这类学术报告例会则是百家争鸣的集中体现.
  无论在战国早期魏国的“西河之学”,或是战国中期齐国的谡下学宫,还是战国晚期吕不韦以三千门客编撰《吕氏春秋》,所实行的学术政策都是宽容的.各国对“士”给以十分优厚的待遇,而其中以齐国威王、宣王时期的谡下学宫尤为突出,是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百家争鸣的发源地.田齐政权虽然倡导黄老之学,但对各家各派的学者并不排挤打击.而是兼容并包.都受到礼遇.学者们可以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和随意议论政事.比如儒家大师孟子与齐威王、宣王的政见是不同的.但在谡下学宫都受到重视,爵禄都是相当高的.齐宣王多次向盂子问政,甚至象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来终因为彼此政见不合,孟子离开齐国.但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即打算给孟子建造一座房,并资助其办学.
  由于春秋战国诸侯对“士”的宽容政策,允许其“合着留不合则去”.“士”就好像自由的鸟那样,可以“择木而梧”,从而促进了各国的人才流动.比如商鞅在魏没有得到重用,听说秦孝公“广令国中求贤者”,于是西入秦,求见秦孝公,终于委以重任.又比如邹衍本是齐国人,在谡下学宫位在上大夫之列,他不满齐滔王的暴政,而到了燕,成为燕昭王之师.在齐襄王时,邹衍又回到谡下学宫,并在齐王建时作为齐国使者出使赵国,而从未受到非议.又如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如此等等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春秋战国这种待殊历史环境,对诸于百家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建了良好的条件.
  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谡下先生们敢于冲破旧传统的思想束缚,敢于探求和创新的精神得到发扬,大大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因此,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种观点纷然并存,各种针锋相对的辩论时有发生,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概括起来是以下几点因素:
  其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其二,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其三,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其五,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编辑本段]各家的代表人物,作品,主张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杨朱.作品:《道德经》、《庄子》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作品:《韩非子》
  5.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孙膑.作品:《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6.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7.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8.纵横家,代表人物:鬼谷子、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鬼谷经》
  9.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作品:《吕氏春秋》
  10.农家,农家代表:许行
  11.小说家,

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社会大动荡是根本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②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③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分自由的思想家。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之间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出自这里。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但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中国思想、文化两千余年。

百家争鸣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兵家,农家,杂家,纵横家,小说家。百家争鸣在历史上留下记载的重要思潮,包括儒道墨法在内,只有这11家。儒、道、墨、法四家思想,是百家争鸣时代四种重要的思想。


扩展资料: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

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二、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三、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四、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五、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主要学派:

儒,道,名,阴阳,兵,农,杂,法,纵横,九家。诸子百家以此九家为主。

二、主要介绍以下几家:

1、儒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和孟子。

其理论的核心是“仁”,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礼”.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宣扬“仁政”,认为“民贵君轻”,主张“法先王”。

2、墨家 

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

他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他主张“尚贤”,反对世卿世禄制度,要求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主张“非攻”,要求有一个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对互相侵犯;他提出“兼爱”的理论,对卑贱的人也要给予平等的地位,当然这在当时只能是一种幻想。

3、道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一书提出了祸福相依等朴素的辩证法观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倡导“小国寡民”的理想境界. 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他著有《庄子》一书.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做“道”.事物万变无常,没有什么是非标准;他还认为要想社会安定太平,除非把一切都毁灭,还说人生只是一场大梦。

4、法家 

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 韩非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韩非子》一书是他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韩非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认为“法”是根本,“术”是政治斗争的策略手段,“势”是君王的地位和权力,只有将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韩非曾为秦所用,他的学说也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巩固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5、兵家

代表人物:孙子(孙武)(代表作《孙子兵法》),孙膑(孙膑兵法)。

附图解如下: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出自这里。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但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中国思想、文化到汉朝末年。

儒家 道家 兵家 墨家 法家 名家 阴阳家 杂家 纵横家 农家 小说家 方技家



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纵横家,兵家等。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至战国时期,社会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杨朱。作品:《道德经》、《庄子》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作品:《韩非子》、《商君书》、《管子》
5.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孙膑。作品:《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6.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7.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8.纵横家,代表人物:鬼谷子、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鬼谷经》
9.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作品:《吕氏春秋》
10.农家,代表人物:许行
11.小说家,代表人物: 虞初。作品:《虞初周说》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能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答: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做出...

请说说中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著名的背景是什么?
答: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当时东周王朝已经无力维持对全国的统治,无法进行统一的文化输出,而各地的各个诸侯国又为了完成自强统一全国而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像秦国采用法家思想治国,而鲁国坚持使用儒家思想的周礼治国,齐国采用道家思想坚持无为而治等等。因为各个诸侯国...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答:第一、政治因素。当时正处于社会大变革、社会动荡时期,各个王国纷争不休。为了在斗争中取得霸权,各国君主争相征募贤士,运用不同的思想理论,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这为数百个学派的争论创造了一个轻松的学术氛围。第二、是经济因素。当时经济大发展,使一些人成为了闲散的阶级,有时间从事学术活动。第...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
答: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现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1、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诸侯割据,各国相争,为了在争霸中取胜,各国都需要寻找治国理政的方法。因此,各种学说、思想、流派应运而生,为各国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2...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答: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士大夫阶层开始崛起,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就是士大夫走上政治舞台的充分体现。这一阶层,为了争夺权力、扩大影响,思想特别开明,热衷招纳人才,由此出...

为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思潮发生在春秋战国?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正在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群雄涿鹿各个诸侯都在招贤纳士,因此这些能人、思想、学说、理论都被人们接收和采纳,于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思想浪潮。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非常有利于今后中国的发展,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例如:儒家思想和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中存在了...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是什么原因?
答:5、学术原因。虽说当时的学术非常盛行,但是因为不像以往的学术依赖于某个权势,当时的权势虽然是独立的,但是却并不依赖于各个政治势力,而是独立存在的。因此,虽然各个学术门派之间相互斗争,但是在斗争中依然相互学习,共同借鉴,这才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社会生产力的迅猛...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呢?
答:春秋战国出现的百家争鸣,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则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来分析。原因大抵可以分为以下几点:春秋时期属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的过度时期,为了完成转变,在转型的过渡期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也属“顺理成章”。战国时期,封建制度正式确立,相比...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答:这一时期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个人利害与国家之间的利害交互运用,相互影响,标新立异。各种学说,思想纷纷出现。所谓诸子百家,或者叫百家争鸣。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家、道家、阴阳学说、法家、墨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学派纷呈,...

为什么百家争鸣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答:百家争鸣的背景 1、此时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思想界非常活跃。2、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因为发展和强大自身而极力招揽人才。3、孔子兴办私学,士大夫崛起,打破了“学在官府”和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4、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百家争鸣的“百”并不是实数,而是形容各种学派数目之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