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中国成立以后(重点谈地矿部系统)

作者&投稿:浦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新中国成立以后~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定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17条协议,从此西藏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西藏的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40年来西藏的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大致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一)1951—1965年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矿产资源的迫切需求,使我国的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央人民政府更加关注刚刚摆脱农奴制度枷锁的西藏,于1956—1957年和1960—1963年两度成立了西藏地质局,加强西藏的地质勘查工作。职工人数最多时达1077人(1956年)和1119人(1960年)。1963年以后西藏地质局撤消,只保留一个地质大队,职工人数508人,由西藏工业建筑地质局管理。对于西藏这样一个面积如此辽阔的地区,只有一支地勘队伍显然力量是不足的,加之西藏没有开展基础地质工作,资料十分缺乏,因而这一阶段的地质工作局限于路线地质调查和矿点检查,工作方法比较单一。比较重要的地质工作有:
1951年3月,中国科学院西藏工作队地质组,以李璞教授为首的9名地质学家来西藏进行路线地质和矿产地质调查,东起金沙江,经昌都、丁青、波密、拉萨、日喀则至定日,南抵雅鲁藏布江,北达那曲及其西部的伦坡拉、奇林湖一线。历时18个月,行程1.8万公里,调查取得了大量的地质矿产资料,著有《西藏东部地质及矿产调查资料》一书,影响深远,对以后开展西藏地质矿产调查工作起着指导作用。
50年代,地质部石油局青海普查大队在藏北湖区进行以找石油为主的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面积11.2万平方公里;西南地质局1956年派出一个分队在藏东北的丁青地区寻找铬铁矿;新疆地质局在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区检查了煤、铁和云母等矿点;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55年沿雅鲁藏布江进行路线地质调查;两届西藏地质局下属的煤田地质队、藏北地质队和藏南(拉萨)地质队,分别在藏北土门、拉萨和泽当至日喀则一带开展找煤地质工作,在藏北班戈、杜佳里等地进行以硼为主的盐湖矿产普查,还在藏南罗布莎发现了铬铁矿,在墨竹工卡县发现了甲马赤康铜铅锌多金属矿。
60年代初,西藏地质大队在藏东检查了煤、铁、铜、硫、砷、盐等矿点,还对拉萨附近的多金属矿、高岭土矿点和藏南的砂金、云母、水晶,藏北的煤、铬铁矿等矿点进行了矿点检查或者普查。与此同时,配合矿产地质工作还进行了大量的槽探工程及少量的坑探、钻探工程和物探工作。
这些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班戈湖和杜佳里的硼矿曾在1958—1961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开采,3年共采原硼19.66万吨,精硼2.726万吨,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藏北土门格拉煤矿也为地方开采利用。藏南罗布莎铬铁矿的发现,为以后该矿床的普查评价提供了最早的地质依据。
(二)1966—1978年
在此期间,虽有“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但西藏的地质工作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不但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地质成果,西藏的地质队伍还有了较大的发展。
1966—1967年,由内地成建制抽调了铬铁矿、石油和煤炭3支专业队伍到西藏开展找矿工作,分别组成了西藏第二、三、四地质大队,加上西藏原保留的一大队,共4个地质大队,拥有职工2842人,且方法配套、工种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大大充实了西藏地质工作力量。1972年7月,第三届西藏地质局成立,加强了对西藏地质勘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至1978年共发展到下属8个地勘单位,全局职工人数达到5961人。
西藏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于1974年由专业区调队伍按正规图幅进行,这是西藏基础地质工作的起步,意义重大。在找矿工作方面,西藏第二地质大队先后评价了藏北安多县东巧铬铁矿床和藏南罗布莎铬铁矿床,并提供工业部门和地方开采,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西藏第一地质大队在藏东发现并评价了玉龙特大型斑岩铜矿,其中伴生的许多金属矿产也达到了大型规模,同时在玉龙外围,又相继评价了马拉松多大型铜矿和多霞松多大型铜矿,并发现了10个新的小型铜矿床、矿点,确立了一个北东-南西方向展布的长达400公里的斑岩铜矿带,这个矿带在全国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巨大的找矿前景。与此同时,第一地质大队还先后评价了察雅县卡贡中型规模的沉积变质铁矿床、江达县加多岭中型玢岩型铁矿和类乌齐县马查拉、贡觉县寺盖拉和察雅县巴贡等小型煤矿。西藏第五地质大队评价了由青海区测队发现的安多县帮爰乡当曲大型菱铁矿。
为满足拉萨市对电力的迫切需要,西藏综合大队(后改为区调队)和物探大队先后于1973年和1974年开始在当雄县羊八井地热田进行物探普查,根据低电阻率异常,西藏第三地质大队于1975年进行钻探,发现高温高压地热流体。为加强地热勘查工作,西藏地质局于1976年专门组建了地热地质大队,在羊八井全面开展地质勘查和地热资源评价。1977年,西藏工业部门开始在羊八井建厂发电,并逐步扩大开发规模增加发电量,大大缓解了拉萨市用电的紧张状况。
(三)1979—1991年
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转变的新时期。随着这一转变,西藏地矿局的队伍也经历了一个由发展到收缩的过程。1979年职工人数最多,达6300人,年开动钻机最高达14台。以后逐年减少,到1991年底,在岗职工为2540人,其中藏族职工约占一半,专业技术人员约占三分之一,地勘队伍由8个调整为7个。队伍调整了,人数减少了,但地质工作研究程度却有了很大提高。1984年完成了全区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填补了我国大陆1∶100万区调的最后空白。在国家计委的大力支持和地矿部的关心指导下,通过招标,从内地引进专业队伍,大面积地开展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和1∶20万、1∶50万区域化探工作。区调工作面积为16.3万平方公里,区域化探面积达到40.8万平方公里。规模之大,方式之新,速度之快,要求之严,质量之高,在西藏地质工作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通过此项工作,不仅大大提高了西藏的地质工作程度和研究水平,而且还发现了数以千计的化探异常和矿点,圈出了各类找矿靶区200多个,经过进一步的异常查证和矿点检查,新发现数十处重要矿产地和普查基地。1989年和1991年由西藏区调队完成的《西藏区域地质志》和《西藏区域矿产总结》,第一次对西藏地质构造特征和矿产资源概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1:150万西藏板块构造-建造图》(西藏地质科学研究所,1989)和《喜马拉雅及邻区蛇绿岩和地体构造图》(西藏区调队,1990),用新的理论和观点阐述了西藏地质构造及演化特征。
在矿产勘查方面,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铬、金、铜、铅锌、硼、地热和宝玉石等矿产资源。在此期间,也有一些重要发现,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第二地质大队在完成了罗布莎铬铁矿床的详查和勘探工作之后,于1989年在罗布莎岩体中段的香嘎山铬铁矿区评价了一处中型铬铁矿床,已由地方和第二地质大队分别开采。第一地质大队和物探大队于1982—1985年在藏东贡觉县油扎评价提交了一个中型盐矿床。第六地质大队在1980年评价了曲水县娘规大型刚玉矿床,并于1985年在班戈县发现了银措大型紫水晶矿床。第五地质大队在经过多年摸索之后,1989年在砂金找矿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在申扎县崩纳藏布发现大型砂金矿,1993年提交了勘探报告。同时发现和评价了改则县麻米错大型硼矿。第六地质大队对墨竹工卡县甲马赤康以铜为主的多金属矿床的普查工作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而且发现了藏北安多县以西很有找矿前景的锑矿带。地热地质大队在1984年完成了羊八井浅层热储的评价之后,于1988年与物探队共同完成了那曲地热田的评价,现已建厂发电;1991年提交的羊易高温地热资源评价报告,可供开发利用。总之,这一时期是西藏基础地质工作和矿产勘查工作都取得巨大进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陈梦熊
(国土资源部)
一、前言
前地质调查所成立于1916年,是旧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在国际上具有较高声誉的一个全国性地质机构。它对新中国地质科学与地质事业的发展,也具有较大影响。199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第七届全体院士大会时,地学部部分在地质调查所工作过的院士,在随意聊天时,都深感新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与前地质调查所有密切的承前启后的关系,因此提出倡议要编写一本有关地质调查所发展历史的文集,得到大家的赞同。由于大家的积极支持,该书在1996年就顺利完稿出版,书名为《前地质调查所(1916~1950)的历史回顾——历史评述与主要贡献》,全书共有54万字,篇幅较大,为了便于了解全书概貌,作者对内容精心调整压缩,写成一篇比较详细的节要,供同行参考。
二、发展时期划分
地质调查所从1916年正式开始工作,到1950年宣告撤销,一共经历了35年的时间,其整个发展过程,约可划分为4个时期:①萌芽时期(1900~1916),地质学知识开始从国外引入国内;②奠基时期(1916~1930),开始在全国展开地质矿产调查;③发展时期(1930~1940),各研究室先后建立,机构逐渐健全,工作有所扩大;④成熟时期(1940~1950),机构趋于稳定,科技力量有所增强,在国内外有较高声誉。如果按所址的迁移,也可划分为:①北京(北平)时代(1916~1935);②南京时代(1935~1937);③北碚时代(1938~1945);④南京复员时代(1946~1950)。新中国成立后,地质调查所的历史虽然告一结束,但为新中国的地质事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新中国的地质事业获得空前巨大的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三、主要特色与优良传统
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在建所的35年时间内,为前期中国的地质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与它严格的管理制度、严谨的学术风气,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分不开的,分述如下:
1.机构精简、任人唯贤
从建所开始,就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每年通过考试,招收2~3名地质人员,所以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地质调查所的规模虽自然已有很大发展,但连同两个分所的总人数仍不过200余人。关于地质调查所的考试制度,几十年来除极个别的人是通过特别推荐入所的外,几乎没有例外,即使是北大地质系第一批的毕业生,如著名古生物学家孙云铸,也毫不例外的是通过考试进所的。孙老到了晚年,谈起当年参加考试的经过,仍然津津乐道。著名新生代地质专家、“北京猿人”的发现者裴文中,1927年从北大毕业,满怀希望地投考地质调查所,不料因成绩不佳而落选。裴文中并不因此而灰心,第二年继续参加考试,终于被录取。不仅地质技术人员入所要通过考试,对一般新招收的职员,同样要通过考试。如“抗战”胜利后,图书馆需要增加几位管理员,都是通过黄汲清亲自面试以后,才被录用为正式职员的。
地质调查所从建所开始,不论是机构的设置还是人员的编制,都是按照机构精简的原则,由小而大,由少而多,逐渐地稳步发展。即使在十分艰难的“抗战”时期,不仅没有裁减人员,相反还有所扩大,如在兰州建立了西北分所。20世纪30年代初期,是新生代研究室最为兴旺的时期,当时的研究人员,包括外国专家在内,不过六七个人,外加修理标本和制作模型等技术人员,总共不超出20人,但却作出了惊人的成绩。“抗战”胜利后,作为所内最大的一个研究室——区域地质研究室,大概也不到20人,但却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完成了14幅1:100万分幅地质图与一幅1:300万中国地质图的编图工作。
在建所的30多年时间内,所长和各研究室的领导成员,基本保持稳定,很少有重大变动,因此各研究室均有相对固定的努力目标,各项业务能按计划逐步完成。各个研究室的领导成员,也相对保持稳定。除上述区域地质室与古生物研究室以外,如杨钟健始终担任新生代与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程裕淇长期担任岩石矿物研究室主任,李善邦从建室开始就担任地震及地球物理研究室主任,曾世英一直担任测绘室主任,熊毅、马溶之、李庆逵等都长期担任土壤研究室主任,等等。他们既是国内各个专业的权威专家,在国际上也是知名学者,这是各个研究室在业务上都能分别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领导成员中,值得一提的是副所长周赞衡,他是唯一的一位副所长,同时也是唯一一位从建所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都始终坚持在地质调查所工作岗位上的人。另一位值得赞扬的是图书馆馆长钱声骏,他是1920年北大地质系的第一批毕业生,与孙云铸同时进入调查所,工作勤勤恳恳,前后担任馆长近20年,把图书馆管理得井井有条。他对图书馆的藏书与资料了如指掌,就像一本活字典。
地质调查所还有其他许多值得称颂的人,特别是一批担任辅助性工作的技术人员。他们多半一专多能,技艺精湛,并有一手绝活,非他人所能顶替。如测量专家颜惠敏,他用平板仪测图,速度之快与精度之高,非一般人可比拟。胡宝琳是一位技艺出众的能工巧匠,“抗战”期间,协助秦馨菱用土办法竟制造出一台灵敏度很高的地震仪。李时俊是一位出色的照相专家,余国钧是所内著名的切片、磨片专家。新生代研究室的胡承志,是一位模型制作专家,在国内称得上是权威。此外,图书馆的打字能手韩文蔚,绘制古生物模拟图的画家蔡一,以及清绘中国地质图的绘图员鲁巨川、白耆彬、李子平等,他们的高超技术都是有目共睹的。总之,地质调查所在地质事业上取得的重大成就,都与二线人物作出的重要贡献是分不开的,他们是地质调查所的无名英雄。
2.学术空气浓厚、治学环境相对稳定
不论在北碚,还是在南京,到晚上大多数办公室总是灯光通明。他们夜以继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这并不是强迫加班,而是自动地到办公室钻研业务,或撰写论文,已经形成风气。尽管如此,每天上午上班,进门首先要签到,还要写上到所时间;这是建所以来的老规矩,不论职位高低,都要严格遵守。每周第一天的上午,照例全体人员要聚集在会议厅开周会,实际是学术报告会,由所长主持,主要请出差回来或项目工作告一段落的人,介绍野外调查的收获与体会或阶段性或最终成果的主要内容;因此也相当于工作汇报会,讲完以后展开讨论,互相交流。对所内年轻地质人员来说,这些活动都是最好的学习机会,而且无形中受到了学术空气的熏陶。同时各不同专业,可以通过这些活动互相交流,扩大知识领域。
新入所的地质人员称为实习员,对外称调查员,一般要经过两年的实习,才能升到技佐(相当技术员);再经3~5年的实际锻炼,才能升到技士(相当工程师),一般只有升到技士以后,才有可能单独承担任务。所以入所后一般头五六年的时间,大多基本上都是跟班学习,练基本功,当好助手,可以称为学徒阶段。地质调查所十分重视野外工作,所以必须首先在野外工作中经受锻炼。总之要培养成一位多面手,只有真正的徒满出师,才能算得上一位够资格的地质工作者。
3.人才辈出、重在培养
地质调查所多年来人才辈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条,是重视人才培养。在地质调查所成立之前,3位创始人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高瞻远瞩,首先举办名为地质研究所的培训班,并亲自担任教职,经过3年的严格训练,把这批学生培养成为我国第一代的地质学家。这第一代的地质学家,又培养出第二代的地质学家;如此代代相传,一代比一代强,所谓名师出高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确实是一条真理。
培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如前所述,入所后首先要度过约5年严格的学徒生涯,主要目标是通过跟班学习,掌握野外工作的基本功。地质调查所的一项主要优势,就是每个研究室都有一位或多位的权威专家,他们总是毫无保留地主动把知识传授给年轻人。不仅是在工作中言传身教,而且还带领年轻地质人员到野外实习。例如,在北碚时代,黄汲清就曾带领一批入所不久的年轻人,到天府煤矿学习如何绘划剖面;在威远地区,带领一批年轻人,练习如何测绘地质图。在室内,老一代指导新一代如何写论文,并且亲自一句一句地进行修改,就像老师修改小学生的作文一样认真。
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三位创始人都曾留学国外,他们十分重视选派留学生到国外深造,作为培训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地质研究所毕业的我国第一代的地质学家中,就有叶良辅、王竹泉、谢家荣、周赞衡、谭锡畴、朱庭祜、李学清等,通过不同途径,在历届所长的积极支持下,出国留学,并在国外取得优异成绩。他们学成回国后,都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重视地质出版事业,建立一套比较系统的按专业划分的出版系列
主要包括汇报、专报、古生物志、专刊或特刊及地质图等五大类,其中专报还分地质、土壤、地震等类别,古生物志又分为甲、乙、丙、丁四大类等等。此外还包括地质学会主编的《地质论评》与《地质学会志》。以上各类出版物对外开放,即所外人士的研究成果,也可列入系列出版。由于重视地质出版事业,使大量调研成果能及时传播于世,这也是地质调查所能在学术上取得重大成就,并在国际上具有较高声誉的重要原因之一。
5.学习外国经验,注重国际合作
丁文江、翁文灏十分重视学习外国经验,聘请了不少外国著名专家来华担任顾问。例如,聘请美国葛利普担任古生物室主任,瑞典安特生从事新生代与西北史前文化考古研究。丁格兰从事矿床学研究,著有《中国铁矿志》、《中国汞矿纪要》等重要专著。加拿大学者步达生、法国学者德日进、瑞典古脊椎动物专家布林等,参与了周口店的发掘工作与研究工作。此外,还有美国土壤专家梭颇、瑞典古植物专家赫勒等来华协助工作。他们对提高我国地质科学的理论水平,促进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6.地质调查所的地质图书馆与地质陈列馆,被称为地质调查所的两大宝库
新中国成立前夕图书馆存书77732册,是我国地学方面存书最齐全的图书馆,特别是存有大量珍贵图件。该所图书馆与陈列馆成为地学工作者最向往的地方,能提供各类其他机构难以找到的资料。
历史的经验值得重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地质事业进入到一个大发展时期,虽然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不少痛苦的教训。目前我国地质机构正在进行重大改革,如何以史为鉴,继往开来,面向新世纪的挑战,重新回顾20世纪地质科学的发展历史,对今后地质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仍有重要意义。
四、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地质调查所从1916年正式成立,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开展地质矿产调查,至l950年由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接管、改组和分流,前后仅35年时间。在此短短35年的时间内,该所在地质矿产调查和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如区域地质、地层古生物、岩石矿物学、矿床学、大地构造以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等领域,均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对新理论、新学科与新技术的创立与开拓,成就尤为突出,为新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例如,区域地质方面,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幅1:300万中国地质图和15幅1:100万分幅地质图。地层古生物学方面,完成了大量古生物研究成果,比较完整地建立了中国的地层系统。在大地构造方面,划分了中国的造山期,提出了多旋回构造理论、应用地质力学理论,构成了中国的大地构造体系。岩石矿物学方面结合造山运动,深入研究了各造山期的岩浆活动(包括火山活动)与岩性特征。在矿床学研究方面,如北方煤田地质的调查研究,长江中、下游铁矿床与成矿带的研究,江西钨矿、湖南铅锌矿的调查研究,以及西北陕、甘、新等省与四川盆地油气田地质的调查研究等,都为新中国地质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地质勘探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除上述地质科学传统项目的理论研究以外,努力开拓创立地学范畴的新领域,是地质调查所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主要包括:
1)创立我国最早的地震研究室(1930),并在北京西山鹫峰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地震台,称为鹫峰地震台,又称鹫峰地震研究室。“抗战”期间改称“地球物理研究室”,把研究内容扩大到除地震外的物理探矿与地磁测量等方面,奠定了我国地震学与地球物理学的基础。
2)创立我国第一个土壤研究室(1930),开展全国性的土壤调查,结合野外工作,完成大量研究成果,为新中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创立我国第一个新生代研究室(1929),后改称“新生代及古脊椎动物研究室”,除研究新生代地层外,还重点研究古人类、古脊椎动物、古植物及史前文化考古等内容。“北京人”的发现惊动了全世界。
4)创立我国第一个燃料研究室(1930),命名为“沁园燃料研究室”,主要从事石油及煤岩的研究,建立了煤岩学的基本理论。该室还附设一个设备比较完善的化验室,担任岩石、矿物的分析研究工作,是我国第一个岩矿化学分析室。
5)创立我国最早的制图研究室(1930),1934年编制出版我国第一本按等高线分层设色的《中华民国新地图》,即著名的申报分省地图集,开创了具有三维特征的地图制图法。
6)创立我国第一个工程地质研究室。
五、结束语
地质调查所从l916年正式成立和开始工作,到l950年由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所接管,前后仅有35年的历史。但老一辈的地质学家,在爱国主义思想指导下,热爱中国地质事业、热爱科学,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成绩显著,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虽饱经战乱,工作条件十分艰难,但始终坚守岗位,艰苦创业,为发展中国的地学、地质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新中国的地学、地质事业,奠定了较好基础。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对中国地层系统的划分、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轮廓、中国各类矿床的基本类型与成矿规律,以及中国造山运动与岩浆活动的相互关系等,通过地质调查工作,也都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这为新中国大规模开展地质科学研究与地质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地质调查所的陈列馆与图书馆完整地移交给地质部,为进一步发展新中国的地质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财富与精神力量。地质调查所传统的刻苦钻研、治学严谨与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对新一代的地质学家,也有较深远的影响。
地质调查所对新中国地质事业最重要的贡献,是输送了一批比较成熟的科技人才,其中包括一部分在国际上具有较高声誉的知名学者,他们在新中国地学和地质科学的有关领域以及各个不同部门,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地质调查所(包括兰州、北京两个分所)经过约一年的军管和内部调整,即由1950年成立的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接管,并进行全面的改组和分流。其中,土壤研究室和新生代研究室分别演变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地性研究室(地震、地球物理室)构成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一个组成部分,地质陈列馆与地质图书馆基本上成建制全部转移为地质部的地质博物馆和中国地质图书馆。原有其他科技人员,绝大部分成为1952年成立的地质部系统各有关部门以及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的地质骨干力量。据统计,曾在地质调查所工作过的地质科技人员,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的共有47位,他们都分别在各有关部门担任重要职务。

1.第一阶段(1950~1968)

(1)大量系统的石油地质调查和勘探工作,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的。自1950~1954年,前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CNPC前身)陕北地质大队首先进入盆地,为何首先以清涧河以南和铜川以北的陕北作地区首选,自然有历史的渊源。不仅因为这里有已出油的延长油田,更有铜川-黄陵盆地的南缘几排背斜带的吸引(图3-1)。

图3-1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挠褶带构造纲要图

图中把渭北分成7个二级带,真正有意义的是马家河—苏家店以北的两个带★表示在J1f至T3面上流出石油的采煤坑道(上石节)位置

遵循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前苏联传来的习惯,陕北大队在未开展盆地整体调查的情况下,工作重点放在了延安的枣园、桥儿沟、青化砭,延长的甘谷驿、胡家村、子长的清涧,甘泉石门子,宜君四郎庙,以及黄陵的七里镇等若干个点上,以勘探目的层三叠系延长组(T3y)和侏罗系延安组(J1-2y)为目的层,首先对以上几个点进行1:5万—1:1万的地面详查和细测,并从中选择永坪、枣园、四郎庙及七里镇进行了钻探验证(共打探井142口)。除钻探进一步证实永坪是个小油田外(T3y4),包括四郎庙构造上的9口钻井,虽然遍见T3y的油气显示,终因测试无价值而放弃。至1954年底,CNPC撤出陕北,将工区工作的重点转到盆地西缘马家滩地区。

(2)前地质部系统在盆地的普查工作,与全国一起开始于1955年。开始工作时是两支队伍,由关士聪担任技术领导的633队(属西北地质局)的工区,在“地台边缘”找油思想指导下,首选盆地西部边缘以固原为中心的六盘山区;而以王永焱为首的206队的首选工区,是在“基岩隆起”指导下的盆地北部的乌兰格尔(隆起)。633队在1955~1957年期间,以白垩系六盘山组(K1l)为主要目的层并兼顾第三系的评价。在南起泾川、陇县,北至同心、海原的K1l,裸露区,开展了1:20万普查。并对发现的寺口子、冯川里、王大寺套等构造,进行了详查和浅井钻探。仅在固原西南庙山构造61号构造井,井深30~40m处见油气显示,在寺口子手摇钻20m深见少量气显示。应该说,由于手段上的限制,此期间对六盘山的深部,包括对固原-同心地区的清水河流域覆盖区(重力低)并无深入的了解。

致力于“东胜基岩隆起”的206队,第1年在伊盟隆起顶上,进行了1:20万普查,第二年将普查范围扩大到北至大青山、东至准格尔旗、西到桌子山、南至杭锦旗、鄂托克旗以南。主要一项成果,是发现了东西长达56km的分布于“基岩隆起”顶部的早白垩世地层中的“油砂”(可闻而难见),同时圈定了柳沟和长盛源为代表的4个局部构造(实系膝状挠曲)。此期间,钻浅井8口,并在吴1井至吴5井中见早白垩世油气显示,同时在吴1井、吴6井、吴7井见石盒子组(P1-2sh)油砂。还在吴l井井深107.9m下白垩统/太古宇不整合面上下见显示。

根据地质部的指示,放下六盘山,633队与206队于1957年合并,在东胜成立了鄂尔多斯石油普查大队。在1957~1960年期间,该队以鄂尔多斯北部为重点,继续在“基岩隆起”思想下,进行1:20万普查和1:5万详查。并对基岩隆起东西,较系统的开展了钻探工作,继续发现了下白垩统和二叠系石盒子组中的油气显示,在吴6井还见到了二叠系山西组中的显示,并在吴19井土法试油中,见少量气喷。

根据地质部的决定,1959年在延安成立了由陕西省地质局领导的陕西石油队,从1959~1960年两年内,在以延安为中心的南起邞(富)县,北至绥德,东至黄河地区内,开展普查、详查工作。同时进入对沟门、甘泉一带,针对侏罗系进行钻探,发现了侏罗系延安组的油气显示。

(3)1960年12月,地质部决定将鄂尔多斯石油普查大队和陕西石油队合并,组成第三普查勘探大队(以下简称三普),队部由东胜迁往延安。虽然此时的技术指导思想,开始注意到盆地的整体研究,工作范围是整个鄂尔多斯及其外围。然而,由于受到当时“长垣”思想的影响,在三普1960~1963年的设计思想中,以志丹-麒麟沟重磁力异常为重点的“二级长垣构造”思想,写进了三普的设计。4年当中,三普和地质部第三物探大队协同作战,以集中优势打歼灭战的办法,部署三条区域性剖面对该异常进行解剖。企图了解中生界对基底“隆起”的继承。同时在异常带的东段,开展1:5万地面面积详查,企图以局部构造间的关系为基础,结合钻探,弄清异常带的性质,对该区含油气远景作出评价。

正像在出版的地质图上所见到的鄂尔多斯,从1961年到1962年,在异常带东段打井21口,证实志丹-麒麟沟重磁力异常带在中生代并无隆起反映,整个陕北是一个倾角不到1°的西倾大单斜,是鄂尔多斯中生代陕北斜坡的一部分(图3-2)。

钻井和地面详查在否定长垣思想的同时,在重磁力异常东段志21井、22井、23井、25井,在上三叠统延长组中普遍钻遇油砂,中段的志5井、6井、8井也见延长组油砂,其中志8井油砂总厚达31.8m。还在延安以西的招4井、6井、公8井及柳l井中见到中上侏罗统延安组的油砂,在吴参井延长组及延安组见良好显示。

(4)地面地质、钻井、盆地的整体研究和全盆地的编图工作,在此期间,获得以下几点认识:

从盆地整体研究出发,对盆地构造单元第一次进行了明确的划分,指出占盆地面积2/3的陕北,是一个局部构造并不存在的单斜,这就是图3-3中的“东部斜坡”。

通过编图(全盆地),认识到北纬38°线,或横2-刀4一线,也就是盆地南部黄土塬区与北部沙漠区的分界,既是区内中生界上三叠统延长组—中上侏罗统延安组含油的北界,也是延长组河流相区与湖泊相区的分界,界线以南的三边—延安以北一线是延长组缓坡的河口三角洲地区。

大单斜上,延长组及延安组油藏的特点,具有“平面上一块一块”和“剖面上一条一条”的典型的岩性油藏的特点。由于延长组的孔隙、渗透率极低,不经常规压裂(当时的钻井及试油都无此条件)只能是“孔孔见油,孔孔不流”。

图3-2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大气田分布位置

示西倾大单斜

1—盆地边界;2—延6等深线;3—下古生界气田;4—上古生界气田

此一时期,还通过盆地整体研究,提出几个重要的直到现在仍然应该重视的成果。

图3-3 鄂尔多斯盆地内部构造单元划分及周缘新生代地堑系的分布图

——根据盆地东西部古生代特别是上部古生代沉积和构造古地理的研究提出,在现在盆地中央存在一个“古中央古隆起”(图3-4)。

——在研究延长组及延安组沉积和沉降中心不吻合,以及每有迁移基础上,提出中生代沉积由西向东迁移的时空观念。

CNPC的队伍,自1954年离开陕北,进入西部以马家滩为据点的灵盐工区后,在以银川为基地主攻马家滩断褶带中部同时,也曾于1964~1965年,北上盆地乌兰格尔及六盘山地区。同时将灵盐(灵武-盐池,下同)地区的工区,向东扩展到三边一带,还在驻地的银川地堑,以第三系为重点进行过勘探。主要成果是在灵盐地区,也就是在盆地西缘活动翼上的马家滩断褶带中部及紧邻天环向斜的西翼,发现了以马家滩、鸳鸯湖、刘家庄、李庄子,以及后来的大水坑、马坊等小油(气)田(图3-5)。

图3-4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厚度略图

在这一阶段后期(1964~1968年),地矿系统的队伍(三普)第一次离开了作为盆地主体的鄂尔多斯,于1964年进入渭河(汾渭盆地)地堑。

志丹-麒麟沟重磁力高带作为长垣的否定;“孔孔见油”、“孔孔不流”和“三低一无”现象的存在,加上认为“陕北基底太稳,盖层太平,岩石太硬”等认识,在1963年底的地质部系统的全国会议上,受到中国东部华北新生代裂谷盆地突破的影响(此时CNPC在华8井发现了沙河街的自喷油层),三普队伍于1964年离开了陕北,第一次来到了渭河。

1964~1968年,渭河工区经过先北后南、自东向西,包括7口深井、2口浅井,以及近12个地震队年的工作(这当中,在后期还抽调地震队和钻机北上河套盆地),证实渭河盆地的特点是:

图3-5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田分布图

1—钻井;2—构造分区线;3—油田;4—古生界气田;5—古河道;6—延长组(T3y)生油区

否定了过去认识上的浅、小、碎、红,证实这是一个既新又深(第三系沉积主体以中新统—上新统为主,第四系底界在WC-4井达到2400m,新近系底界在盆地西南部周至深达5200m以下)的依附于北秦岭的新生界的半地堑(图3-6a-b)。

盆地发生在中生代近东西向的属于“北秦岭”轴部的隆起背景上,盆地北部中新统—上新统以下就是奥陶系,盆地南部中新统或局部始新统—渐新统之下,是前寒武系。

没有找到类似华北沙河街组的湖相源岩,局部所见古近系(白鹿塬组、红河组)都是红层。唯一所见暗色湖相沉积(永乐店群1~3组),实际是第四系三门组的同时异相(图3-7)。

图3-6a 渭河WH-Ⅸ线解释简化示意图

图3-6b 渭河地堑中部示意横剖面

图3-7 通过渭南南北(地面—井下)三门系(永乐店群1~3组)岩相横剖面图

2.第二阶段(1969~1975年)

——“打回老家去”,迎来长庆油田大会战,突破庆、华、吴,盆地南部下、中侏罗统延安组(J1-2y)石油地质储量上了第一个大台阶。

地质部门在鄂尔多斯盆地的找油工作,如果将1964~1968年在渭河地区的工作包括进去,到1968年,已历经14年。这期间“曾用过地台边缘凹陷找油理论(指六盘山)和地台边缘隆起理论(指乌兰格尔),后来又运用找大庆式长垣和新生代断陷找油的经验(指陕北和渭河),在盆地内转了一大圈……虽然积累了大量地质资料和寻找油气工作的经验教训,但既未发现工业油气流和向国家提交一个油气田,也没有一个肯定能发现油气流的明确目标。整个队伍陷入了向何处去的困境”(《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勘查和发现》289页)。

“1968年底,大队领导王琳和孙肇才工程师为部署下一阶段油气勘查工作,围绕找油方向和怎样找油的问题,发动全队广大技术人员和职工展开了一场大讨论。讨论的焦点:一是是否留在渭河和河套继续工作;二是回到鄂尔多斯盆地的哪个地区;三是另选新区而新区又在哪里……(同上)”。大队派孙肇才和一位职工代表李海云去北京向李四光部长汇报。当部长听完孙肇才有关渭河、河套盆地情况以及大家讨论的意见后,根据他一贯的有关中国东部三条沉降带的理论说:“松辽、华北、江汉的第二沉降带均已出油,因此,第三沉降带的陕甘宁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以及北边到蒙古人民共和国也有两个盆地(指产油的东戈壁及乔巴山盆地),与东部的松辽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是两个平行的含油远景带”。“陕甘宁盆地与四川盆地情况有些类似……这里存在生油层是没问题的,应该回到陕甘宁中去。作为伊陕地盾的盆地中部很值得搞,要接近它”。部长谈完后,李海云同志问部长:“是不是让俺们打回老家去?”部长说:“对,就是要打回老家去!”(详见1968年12月23日李四光部长的谈话记录,以及《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勘查与发现》289页)。三普广大职工的意见及李四光的指示,得到了一起听汇报的地质部领导的支持。三普1969年的石油普查工区,从渭河与河套转向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

重返鄂尔多斯,突破口选在哪里,是能否打开局面的关键。我们从盆地区域整体分析入手,认为上三叠统延长组(T3y)沉积时的鄂尔多斯是个大型的内陆坳陷,是内地台基础上的上叠坳陷(前陆)盆地,庆、华、吴地区处于背靠稳定区(陕北)和面朝活动带(西部边缘)的枢纽地带,是个不粗不细,有粗有细的沉积地带。根据此一粗犷的思路,结合庆阳-华池一带老的电法以及新的地震成果,大胆地在庆阳、华池山庄部署了庆参井和华参1井。其中,打在华池电法隆起上的华参1井,因遭到夏天洪水的淹没,虽然在延长组上部见到10层总厚74.5m油砂,仍然不得不放弃,再根据三普342物探队在Sh—Z测线上的山庄“隆起”显示,钻探了山庄的华参2井。

庆参井在延长组和延安组中共发现油气显示19层。该井在试油过程中,汲收过去因低渗透,导致“孔孔不流”的教训。笔者与李炳刚一起远赴玉门油田,请来了CNPC系统玉门油田的压裂队伍。1970年8月,对该井2组4层,进行了压裂喷砂测试(是地矿部系统的第一口压裂井),使该井“从无产到有产,从有产到间歇自喷(1970年8月23日自喷高出井口40m)”,从而突破了陇东的出油关,引起了兰州军区及CNPC的重视。

1970年5月打在华池山庄的华参2井,因为首次在下、中侏罗统延安组中发现了很好的油砂,在井深1367.6m提前完钻试油。8月28日初,日产量达到了创纪录的30.3m3/日。

庆参井和华参2井的突破,加快了陇东的勘探步伐。燃料化学工业部于1970年9月向中央呈报了请兰州军区组织陕甘宁石油会战的报告。11月5~10日由兰州军区主持,在兰州召开了有陕甘宁三省军分区及40多个单位参加的会战协作会议。会上,笔者代表三普向燃化部副部长唐克及大会作了庆华吴油气勘探情况的谈话和汇报。唐克建议三普从庆阳、华池已突破区撤出,并以“威力侦察吴旗、火力侦察走马湾(渭北褶带)”任务,重返陕北。

从1971年2月,三普在吴旗工区,先突破了吴l井14方/日后,同年8月,吴2井以1.1方/日,以及吴8井(张坪)以108方/日的高产,圆满地完成了突破吴旗的任务。1974年,三普转战志丹,在永2井,以23.7方/日产量突破了志丹县的出油关。

从1969~1973年,三普在庆阳、华池、吴旗和志丹地区,共打探井22口,几乎每口井都钻遇了以延安组为主的油气显示,在经过试油的16口井中,有13口井获得了工业油气流。

这就是“打回老家去”及“庆华吴”概念的由来和前前后后。“由于庆华吴的突破,在国家计委地质局1973年6月召开的西安石油地质座谈会上,笔者代表三普介绍了突破鄂尔多斯盆地的经验,受到与会代表重视。1980年4月,地质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地质系统评功授奖大会上,三普被评为《在地质找矿工作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为了总结鄂尔多斯盆地20年来的石油地质普查工作,孙肇才、谢秋元、孙国凡、李龙云等于1974年完成了《陕甘宁盆地石油普查阶段地质成果总结报告》的编写,报告从盆地整体出发,以三叠系和侏罗系为中心,以庆华吴的发现为重点,总结了庆华吴地区的油气赋存规律,提出了以‘让开大道,占领两厢’为内涵的勘探侏罗系底部砂岩油气田的勘探模式,及以古河道和滨湖三角洲为主体的地层岩性油气藏赋存规律,丰富了我国陆相油气田的地质理论和勘探方法。《陕甘宁盆地油气田的发现与岩相古地理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图集(鄂尔多斯部分)》和《5200m的裸眼钻进工艺》,1978年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勘查和发现》291页)。

同一期间,属于CNPC的会战主体部队,先后组织了“围歼马岭,扩大城(壕)和华(池)”、“发展吴旗、出击姬塬”、“进军定边”、“开辟两河(洛河、葫芦河)”等战役。“探明了马岭、城壕、华池、南梁、吴旗、马坊等6个油田,找到了山庄、刘坪、五蛟、上里塬、合道川、黑河、演武、庆阳、姬塬、薛岔、顺宁等16个出油点”。“一个新兴的侏罗系古地貌披盖河道砂油区巍然屹立在中国黄土高原上”(杨俊杰,2002,P166)(图3-8,图3-9)。

3.第三阶段(1975~1982年)——再下渭河,突破内蒙古

再下渭河

1970年9月17日,国家计委地质局把三普下放到陕西省地质局,并更名为陕西省石油普查大队。因此,在前一阶段会战中,在接受唐克部长“威力侦察吴旗,火力侦察走马湾”时,根据省里的要求,笔者在1971年三普的地质设计中,又增加了地方色彩的“再探关中、调查陕南”8个字。这样一来,三普从陕北到关中再到陕南,都有了队伍。

二上渭河的步骤是先西后东。重点先放在西安凹陷古近系上。到1975年,在西安凹陷完成地震2546km,控制面积5700km2,打深井5口,进尺19501m。其中渭参10井,井深5205m,裸眼钻进井段4913m,创造了当时地质部系统钻井最深、裸眼钻进最长、取心最深三项纪录。该井井位紧靠秦岭,5210m未穿透新近系,(有的报告认为达渐新统顶)。后又在东部固市凹陷打深井5口,进尺14369m,地震2270km,除在下更新统(有人主张划在上新统)湖相沉积地层中局部见荧光显示,因而有所谓“三个月母鸡不能生蛋”(意思源岩不成熟)的评论外,二上渭河的勘探结论,是对一轮否定结论的进一步补充。

由于二上渭河的地质和钻井工作,向东进入了三门峡,并在依附于小秦岭一系列北东向小地堑中,发现了古近系的以项城组为代表的暗色地层,从而将项城组与横跨秦岭的南襄盆地中北东向的核桃园组联系在一起,分别将分布于豫西隆起上的北东向小地堑称“豫西地堑系”,而将包括周口、合肥盆地中的近东西或则NWW向的第三系称“豫皖地堑系”(孙肇才,1979)(图3-10)。

图3-8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侏罗纪早期古地貌分区图

1—油田;2—古地貌分区;3—坡嘴;4—水汇三角;5—指状丘嘴;6—侧蚀斜坡;7—延10缺失区

突破内蒙古

1975年9月国家地质总局成立后,三普在回归国家地质总局的同时,又恢复三普名称。在1976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长沙会议上,总局给三普下达了1977年北上内蒙古并力争当年突破上部古生代出油关的任务。在三普1976年的设计书中,写进了包括“重点伊盟、准备河套、抓上古兼下古海陆并举”等大意的设计内容,当然,1977年的重点,是努力实现在长沙会议上,国家地质总局石油局副局长苏云山再次面嘱笔者的“力争突破内蒙古出油关”的任务。

图3-9 盆地南部延安组油田分布与延安组早期古河道关系图

(据长庆油田资料)

1—油田;2—古河道;3—有远景区;4—缺失延10或尖灭区

在选择北部突破井位上,也是北上内蒙古第一个井位上,遇到了4种以上完全不同的意见。笔者从前CNPC在北部石股壕所钻的石深1井报告中,获得启发,“为什么对二叠系石盒子组18m油砂不试而别?”,“岂不是陕北吴旗吴参井的翻版”。笔者再一次力排众议,在当时队领导王庆斌和内蒙古工区负责人李海云支持下,1976年1月,冒内蒙古冰雪的严冬,赴现场,将新的伊深1井,定在离老井不到100m处的“石股壕鼻状高点上”。该井1976年6月开钻,22962m进入基底前震旦纪片麻岩后完井。二叠系石盒子组直接不整合覆在太古宙变质岩之上。该井在二叠系石盒子组6—8砂层中普遍见油气显示,1977年7月进行测试,其中对底部4层合试,在未采取压裂工艺的条件下,获得日产天然气15920m3的自喷,上部砂层除日获10000m3气外,还获得1m3凝析油。

图3-10 豫西地堑系示意简图

三门峡属于汾渭(EW)地堑

虽然伊深1井突破后一段时期内的工作并不顺利,但仍然在一些钻井分别见到了奥陶系风化壳及内部(伊13井、15井)、中石炭、上石炭和二叠系山西组的荧光显示(伊3井、伊16井)。显示的范围从北部的东侧,扩大到了西部桌子山南段。

1982年5月,中日合作队(地震)成立后,在中日双方确定的合参井中(鄂托克旗大庙乡),在二叠系石盒子组底部砂层中,测试日产气2.07万方,凝析油0.4m3。同时还在伊17井、伊13井、榆林北伊24井发现从石盒子组到奥陶系的低产或显示。其中伊17井,初产仅2006方/日,压裂后达到日产3.7万方/日,伊24井奥陶系内发现4层气显示,测试日产267方。

此一时期末,长庆油田在会战期间对延安组的勘探上,在庆华吴地区取得突破,长庆油田年产原油超过100万吨,加上陕北地方浅油层的产量,总年产量接近200万吨。有总长近500km的3条向兰州输油的管线在此期间建成。

4.20世纪90年代以来(1983年至现在)——以CNPC为主导的盆地油气大发展时期(从简)

CNPC在“压开延长组、拿下大油田”以及“东抓三角洲、西找湖底扇”的指导思想下,拿下了地质储量10516万吨的安塞大油田

20世纪70年代后期,当盆地勘探侏罗系的储量高峰过去之后,扩大油气后备资源,又成了CNPC的当务之急。延长组“既是该区弥补延安组油气产量的理想接替层,同时也是一个需要经过攻坚啃硬的风险对象”。他们在总结1973~1975年“压开延长组,拿下大油田”未果的经验基础上,这次(1983)增加了“东抓三角洲”的思想,并将1964年编图得出的陕北延长组三角洲为对象,首先把安塞作为突破口。“结果第一批探井连连得手,其中塞l井(长2)日产油64吨、塞5井(长2、长6)日产18.3吨……后来(1985~1986年)塞37井和塞121井分别获得42.7吨和32.1吨高产”(杨俊杰,2002,P168)。从而证明安塞延长组是湖泊三角洲大油田,探明含油面积206km2,地质储量10156×104t,控制储量3300×104t,伴生气50×108m3(图3-11,图3-12)。

突破陕北大气田时期(1986~1994年)

20世纪80年代初,CNPC因“皮厚肉深”,从河套撤出,以及在“收缩灵、盐、陶”和晋西地区而进入盆地中部后,在陕北打了麒参1井和洲1井。分别在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顶部风化壳获天然气1.73和4万立方米/日产量。还在天环向斜天池构造上的天1井,在中奥陶统克里摩里组获16万立方米/日气流。

1988年,CNPC研究院与长庆油田合作,在靖边打了一个科学探井陕参1井。与此同时,1989年6月27日至7月1日,长庆油田在庆阳召开的天然气发展战略、战术研讨会上,经过讨论,明确了以下4个问题:

坚定在盆地中部找到大、中型气田信心。

统一寻找大气田的主攻方向——中部古隆起的认识(详见后)。

强调奥陶系顶面侵蚀面的作用及意义。

明确勘探战术(特别是压裂技术)的保证作用。

1989年,“勘探实践与综合研究凝结出的陕参1井和榆3井,分别在下奥陶统顶部风化壳获得日产28.3×104m3和13.8×104m3的高产天然气流,从而成功地发现了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顶部风化壳古潜台大气田中国陆上第一个世界级大气田”(杨俊杰,2002)。

自1969年到目前为止,CNPC以早中侏罗世古河道为对象开发的油田是22个,累计探明油田面积156.8km2,石油地质储量2.33×108t;继安塞延长组三角洲大油田发现后,相继又发现了靖安、安镇北、下寺湾和直罗柴窑等5个油田,累计探明油田面积1002.1km2,石油地质储量5.1077×108t,加上延长油矿5个小油田(延长、永坪、青化砭、姚店、甘谷驿)2.5×108t储量,延长组油田共13个(加上马家滩),地质储量增至8亿吨,目前仅长庆就年产油500万吨;已发现气田8个(刘家庄、胜利井、镇川堡、中部大气田,以及神木、榆林、乌审旗苏里格),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7504×108m3。其中,两年多以前发现的盆地北部中间地带上的苏里格大气田,已在20000km2内钻探井2l口,获天然气井11口,主力气层为盒8,砂体宽15~40km,长150km,厚20~45m,含气层厚度15~30m,孔隙度12%~14%,渗透率10×10-3—62.7×10-3μm2,单井无阻流量平均25×104m3/d,含气面积2500km2,已探明储量2204×108m3,控制储量1000×108m3(邱中健在2002年文中的探明储量是6000×108m3)(图3-13,图3-14)。

图3-11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古地理图

注意三角洲的位置

图3-12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晚三叠世三角洲体系区域解剖及钻探效果图

1—井位;2—出油井;3—砂体等厚线;4—湖岸线;5—三角洲前缘;6—剖面线

假如我们把1949年以来,工业部门与地质部在鄂尔多斯的工作和选区经历,画在一张图上则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特点(图3-15)。

1968年底向李四光部长汇报“打回老家去”以后的历史,是这个盆地油气勘探历史上一条重要的界线。此以前的20年中,虽然扩大了陕北小油田的范围,发现了灵盐地区几个背斜型的小油气田,但对发展石油工业来讲,并无思想上及产储量上的飞跃。“打回老家去”后20年则不同,先以“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思想,在“老侏不够朋友(康部长语)”上拿下了以庆、华、吴为代表的6个侏罗系油田;接着,在三叠系三角洲概念下,拿下了以安塞为代表的延安—吴旗以北的5个上亿吨的大油田。在陕北榆3井和陕参1井发现下奥陶统顶部风化壳油流之后,又在认识到“古中央隆起”思想背景下,发现了盆地中部奥陶系的陕北(长庆)大气田。

图3-13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成果图

松辽盆地从几乎是一张白纸上进行调查到大庆油田发现,仅仅用了不到5年时间(1955~1959);华北从1955年开始到华8井出油,中间包括一个低潮和一段“先南后北”的经历,也仅用6年时间……为什么鄂尔多斯的勘探工作,从发现(1907年)到真正有大的突破,前前后后经历了长达几十年曲折的历史。

图3-14 鄂尔多斯盆地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砂岩等厚图

按照一个地区(盆地)油气田规模发现的规律,总是大油(气)田在阶段前期发现,为什么以鄂尔多斯中部大气田为代表的大油气田的发现是在勘探阶段的后期。

笔者想在介绍我所认识的鄂尔多斯盆地风格基础上,以强调指导勘探的观念为中心,展开从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出发的一些认识和讨论。

图3-15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普查工区(1955~1969)转移示意图

(CNPC工区见邱中建等,1999)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有哪些重大的科技成就?
答:2、神舟五号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及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

求详细解答:新中国成立以后,教育
答:A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有哪些
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有:1、两弹一星。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的时代;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2、杂交水稻。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1995年他当选...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土地政策发生了哪几次变化
答:我理解这个政策变化为所有制的变化,如果是的话,2次有根本性变化就是:第1次为解放战争时期极其新中国成立后的土改,基本上是一次,一个性质,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第2次为社会主义革命期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为土地集体所有制。 现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 土地集体所有制的 一种 实现形式...

新中国成立以后钢铁工业发展情况
答:总体上,中国钢铁工业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为“以钢为纲”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1978~2000年)为稳步快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为加速发展阶段。 1、“以钢为纲”的发展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钢铁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全国几乎没有一家完整的钢铁联合企业。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
答:4.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新疆罗布泊空爆成功,这次试验是中国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5.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首枚地球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的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

人教版八下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和科技成就
答:想起中国国力,想起中国已经成为这个世界综合国力第六的国家,想起新中国成立的这一甲子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的、不断地提升,想起新中国历史,想起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光辉的足迹!建国60周年手抄报资料 1950年 土地改革运动开始 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 10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钢铁工业发展情况
答:二、我国钢铁工业近年来取得的成就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过几代钢铁人的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和自主创新,有效地满足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钢铁材料的旺盛需求,有效地支撑了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有效地支撑了国民经济主要用钢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和积累了大量财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人民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3、和平解放西藏 长期以来,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领主专政制度,其代表人物是达赖喇嘛等宗教上层人士。比欧洲中世纪的制度还要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已经在雪域高原上延续了上千年。经过许多斗争和工作,挫败了美英等阻挠谈判的阴谋。4、追歼国民党的残余 新中国在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的过程中,还要继续反对民主...

新中国取得哪些成就
答:2、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农业科技上的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是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这项技术自1976年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以后,仅至1994年,就已使中国的稻谷累计增产达2400亿公斤。此外,该技术还被出口到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杂交水稻的研究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