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国古代具体的历史分期

作者&投稿:天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历史分期,要有年份~

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古代结束。1840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10年为中国近代史,1949年之后的历史即为中国现代史。而中国近代史又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线索:
1、屈辱史
即列强侵华史。近代列强采取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手段,不断地对中国进行侵略,使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推翻帝国主义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
2、抗争史
即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官、封三座大山的斗争以及现代新中国反帝、反殖、反霸斗争。
3、探索史
即先进的中国人对救国救民的道路所作出的探索,所提出的多种救国方案及主张。探索史和抗争史在内容上很难严格区分,很多重大事件既是抗争史又是探索史。区别在于,抗争史侧重于反侵略反压迫的革命斗争这一主题,探索史侧重于寻求救国救民道路这一主题。
4、发展史
即近代化史。分政治民主化进程、经济工业化进程、思想理性化进程等三个部分。

扩展资料:
在近代史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1、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而前者为最主要矛盾。但两大主要矛盾在历史的进程中,呈现出错综复杂关系和起伏状态,两大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外国资本—帝国主义。
2、摆脱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说,近代中国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实现国家近代化,改变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近代史

先秦前170万---前221
秦汉前221---公元220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
隋唐589----907
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
明清1368----1840

一、原始社会

中国的原始社会,约从一百七十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到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夕为止。

二、奴隶社会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到春秋时期奴隶制开始瓦解,进入战国彻底消亡。

三、封建社会

1、战国、秦、汉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秦始皇统一六国,封建社会正式形成。

2、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阶段,这一时期政权分裂,民族交融剧烈,封建制度缓慢发展。

3、、隋唐五代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这一时期国家大一统,政局稳定,时间长久,国力强盛,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4、辽、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经济文化发展快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5、明、清(鸦片战争前),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阶段,这一时期封建君主专制达到巅峰,资本主义萌芽被扼杀。

扩展资料:

在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和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被称为史学界的“五朵金花”。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主要包括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界限、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界限问题,其争论焦点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界限问题。

西周封建论:以范文澜为代表,主张封建社会开始于西周,范文澜把生产关系的变更和发展作为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之间分期的标准。

战国封建论:以郭沫若为代表,主张奴隶制的下限划在春秋战国之交,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他把地主阶级是否产生极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作为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期标准。

秦统一封建论:以金景芳为主要代表,认为自秦始皇吞并六国完成统一,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他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结合起来作为考察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期标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历史





中国朝代历史表:
华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公元220-280 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夺天下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东晋
南北朝--公元386-581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
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宋朝--公元960年,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南宋(赵构)(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

清朝皇帝顺序表: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速记口诀: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民国再共和,
代代往下传

中国历史分期与性质

上古代 夏商周 文明萌芽

古代
前古 秦汉魏晋南北朝 文明初步定型 思想文化大发展期
古典 隋唐宋 文明高度繁荣 社会经济大发展期
后古 元明清 文明僵化停滞 多民族大发展期

近现代 1840后 文明转型

思想文化史:传统文化与文明模式在两汉基本定型
社会经济史:科技经济在唐宋时期高度繁荣 同时中国的社会经济重心从北方转到南方
民族疆域史:中华民族的多民族格局与中国版图于清朝基本定型

中国历史三大重要事件:秦统一六国、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历史四大变革时期:西周初年、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清末民初

§古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轴。这得益于肥沃的黄河流域,使之能早早的发展起原始农业,并繁衍了大量的人口,然后不断的吸取融和周围族群及其文化,最终成为东亚大陆的优势文明。
§周初封建制是周人的族群与文化殖民和有力的政治控制手段,它使得黄河流域华北地区的民族融合大大加快,华夏族的民族认同感和正统观念自此形成。
§宋朝,中国历史出现了新的局面。一是社会经济的重心大转移,从商至北宋是中国的黄河轴心时代,是小麦经济时期,中国的文明模式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发展阶段,到南宋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长江流域,以稻米为中心的经济为中国养育了数量更庞大的人口。二是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宋朝已经是一个文人治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与科技的高度发展,这似乎有能力创造中国历史的新局面,甚至走出新的文明模式。然而,中华文明的特质却限定了它的发展,而且潺弱的宋王朝也无力维持,也作为政治重心与人口经济重心脱离的结果,中原汉族政权无力有效地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最终元朝中断了这个进程,明朝建立后中华文明走向了封闭疆化的一端。
---------------------------------------

一、夏商时期
夏王朝是中国第一个王朝,至商王朝中华文明出现了最早的繁荣,中华文明的最初基因也渐渐出现。夏商朝都是夏、商族以优势的文明,是一种通过军事(宗教)的力量迫使周围方国称臣进贡的王朝形态。商族因垄断冶制青铜技术及军事上的优势,同时保持宗教上的向心力,而成为凌驾其他民族之上的盟主。周前先民为部落社会,处于英雄时代,尚力不尚德,精神世界神人相通,信奉的是自然宗教。
此时已经形成了作为后来中华文明基础的重要因素:天人合一观念{殷人的神人共处、神人合一与神人交应的天人观}、祖先崇拜乃至阴阳观念,以及甲骨文的发明。

二、周朝(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
周朝800年的历史进程,影响之深远,在中国历史中是罕见的。它以封建方式制定了一个合乎时势的农业扩张的统治形态,又以宗法制度使封建统治更加稳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初为中华文明发生了根本性的全方位的变化,是真正意义的文化大革命。春秋战国时期更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变革时期,这也是人类社会的“轴心时代”,这时代所出现的理念、范畴以及所形成的文化模式对后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甚或今天仍生活在“轴心时代”所发明的思想文化形态之中。这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取得全面的进步,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更激荡出今后两千多年几乎所有的思想精髓。

周人实为中国初期各种制度的创造者,周创造了封建制,借之推行农业,并与宗法相连,保持全局的稳定性。西周初年,周公旦制礼作乐,英雄时代宣告结束,政治伦理化神秘化,自然宗教转变为伦理宗教,尔后三千年文明模式于此确立。(626年唐太宗取消了周公先圣的名号,以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因为老子与孔子可说是同辈,甚至是师生关系,但周公显然是老子的前辈。)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发展、人口激增,诸侯国国力大增,原国与国之间的无人地带也不存在,于是冲突时起、礼崩乐坏、社会的流动性极大提高最后连贵族与平民的界限也被冲破。因此,生产增加,商业繁荣,教育普及,以至出现“百家争鸣”。周公礼乐文化试图提供一种新的秩序和伦理,但过于严格和拘谨,也不能提供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故整个社会再次陷于价值无根和尚力不尚德的时代。但其原则性主张虽已植根于国人思想深处,其伦理宗教不够健全故而需对之修正或另立新说,于是中国的思想领域有了第二次也是最重要的大变革。

整个春秋战国不存在官方意识形态的存在先入为主的思想引导,思想家都是直面社会人生各抒己见,完全自由没有教条也没有谁说了算,更没有政治上的迫害,是中国知识分子最自由美好的时代,也是唯一能自由思想和言论的时光。此前,学在官府控制在礼乐的规范中,此后儒学被奉为正统,思想钳制和政治专制双方互动,知识分子动辄得咎。

三、秦汉时期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也使得中国有了世界性的视野和影响。秦始皇统一六国,这是随青铜时代终止就展开的政治统一。中国经由几百年的分裂割据之后走向统一,而且是政治经济与文化各方面的高度统一。其确立的各种中央集权制度,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度量衡制大体得以延续,为中华民族的的制度建设做出卓越的贡献,在此后千百年间树起了中央集权的传统。

汉王朝400余年,以教化自律(上表下率的操守)和小农(税收)为基本的立国原则。汉被恭维是因汉乃有史以来首次由平民所创造的功业。业主刘邦原为位卑的地巡,丞相萧、曹均为县级小吏,樊桧为屠夫,韩信一度乞食,黥布、彭越曾为盗。这也说明贵族的统治力量已被摧毁,既不能追其踪迹也无须凭其大张旗鼓,而他们也承袭了秦遗下的宽阔而均匀的基层,并以灵活的手腕辟前代的过于极端。新朝代首遇的难题是帝国过于广阔而不能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斑马式”的省级组织,往后逐渐减削,到汉武帝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策达到顶峰。

相比之下东汉则是学者所建立的王朝。西汉时中国开始以国家为主提倡教育,太学就为武帝所创,同时私人讲学的学风也很盛。光武的帝国是为自卫和保持自己人身与财产才举兵从造反的农民及各地军阀的手中夺取的,他与将领当然不忘本身的利益,但他也知道社稷的稳定有赖于大多数农民的要求得到满足,由此他鼓吹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等观念,调和这一思想体系,他与儿子刘庄(明帝)都竭力提倡。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汉帝国崩溃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期。豪强兼并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反而在一连串的政治斗争激化下,以致战争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于是,地方豪强组织的“坞堡”一个个相继建了起来,中国俨然进入了另一新形态的战国时代。政治上,门阀贵族一统天下,中央集权削弱;经济上,庄园经济取代小农经济成为主要形态;思想文化上,儒学独尊坍塌,代之为老庄玄学,及儒释道三家并长。
刘邦开创平民社会,至汉末又回复贵族社会,而隋唐以后,历史仍为周期动荡,仍在统分中呈波浪发展,但分裂却不再是贵族社会,社会形态没统一王朝汉什么两样。这原因就在儒学德治主义的取士制度,汉的察举制起了关键作用,其必然导致了豪门的坐大,直到隋唐的科举制才杜绝了家族势力膨胀的可能。

五、隋唐时期
经过三百多年的分裂之后,中国在隋朝重新统一。隋唐帝国,融胡汉于一炉,三教并容,同时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创立科举制度,中国历史出现了举世瞩目的盛唐气象。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以唐朝前期百余年特别是安史之乱前,最为辉煌。不仅政治上的统一,军事上的强大,经济上的繁荣,更因为它具有一空前绝后的文化精神,人们的精神面貌既不同于以往又不同于往后,此时的中国人最为风光、体面和豪气,是农业社会任何民族都不可比拟的。

六、两宋时期
在两宋时期,经济与政治军事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观,同时经济文化中心明显转到南方。
宋朝虽离唐不远,但却有极其明显的特色。皇权更为集中,削减了州郡地方长官的权力,兵、财、司法权都收归朝延。文官执掌地方政权且不临时的指派性质,分割宰相权力,改革禁军,不设最高统帅,“三衙”鼎立,大力完善科举制,严格考试程序,扩大取士名额,军事布局“守内虚外”防止以下犯上。于是宋朝没有妇人干政,少宦官外戚擅权,从未有过军阀割,没有禁军废立皇帝。但积贫积弱也自开国始:一、外患不断,并断送王朝。二、战斗力下降,在外族面前不堪一击。三、功臣不掌权而是优待,却造成腐化堕落成为社会不安定之因素。四、授官惊人,官僚机构庞大。

§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
从传说五帝至今,华夏文明如一根红线贯穿下来,虽有曲折但主潮流始终源源不断。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特殊的地理位置最为重要,这里少受外族的大举入侵,且早早具有大国规模,形成大一统的王朝政治。大国不会轻易被征服,反而越滚越大,有容乃大的大一统思想形态,使之具有汲取外域文化之能力,少数民族不能不被同化,所以不能长期统治之。于是中华文明能在周期性的兴亡分合中,在外族入侵的挑战中,发展延续。
隋唐之前,春秋战国与魏晋南北朝是外族文化对中国文化充实的重要时期,并带来了汉唐的强盛,而唐代从开国至开元本身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盛唐凭其声势,同周边各族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联系,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西北、东北、青藏、西南等与内地的联系大加强,并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是民族融合和交流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多民族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此时已初成规模。
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始终以中原为圆心,但占据圆心的并非始终昌汉民族,少数民族的贡献特为显赫,愈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中国的民族融合程度就越高。清朝是最典型的一例,并且特别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这时民族融合的历史大体结束,大家庭于此时正式形成,台湾、西南、东北、新疆、西藏,都不同程度发正式加入中国版图。

--------------------------------
以上是两年前的不完全的资料,融合了我所接解的很多历史观点,主要参考了启良的《中国文明史》。

补:
两宋时期:其实两宋是非常精彩的历史时期,社会相当的开放,商业极其繁荣,对外贸易非常活跃,但由于中华农耕文明的特质,以及抵御不了游牧文明的冲击等因素,或者也因为没有其它文明提供相当的养分,而不能像四五百年后西欧文明那样取得文明形态的进步,甚至是人类文明由农业文明向工商文明发展的大突破,反而渐渐走上了疆化停滞的道路。

元朝:可以说是对中华文明影响不小的插曲,它沟通了世界,促进了中西方的大交往,但中国似乎并未受益,相反相隔紧紧八十多年的宋明两代有了巨大的差异!有人说,它唯一的好处是贡献了一个北京——农耕与游牧文明结合的象征。

明朝:其实中华文明在两宋时就开始尝试寻找出路,寻找突破口,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实际上宣告了这种努力的失败,明朝退了回来退回到纯粹的农耕社会的中华文明,社会的流动性更小,商业受限制了,对外贸易被朝贡贸易取代了,郑和下西洋就像是告别式的演出!不过,这时的世界慢慢变了,西方文明开始从海洋取得突破,海洋正式成为人类的舞台,明朝时期因此有了西方主导下的全球互动的大背景,中国也不能避免地参与到全球的交流贸易中去,中国的瓷器茶叶等出口到西方,美洲的白银与农作物输入到中国。这一切都影响到要寻找出路的中华文明的发展,在中央政权代表的中心文明不参与甚至阻挠的情况下,闽粤边沿文明悄然成了代表中华文明向海洋寻找出路的主角,从倭寇头王直为代表的海商海盗到民族英雄郑成功,他们中华文明边沿的不可忽视的势力,他们代表中华民族向外开拓、与世界交流,但这却不是中央政权所愿意看到的。于是,明朝不仅仅要应对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后期在东北的满州人,还要防范东南地区来自海洋势力的骚扰,不过那时的主要骚扰还不是来于西方而是日本人、沿海商盗,同时农耕社会固有矛盾依然是不可避免的引起一次又一次农民起义,最终大明皇朝被埋葬了。

清朝:明朝的灭亡对中华文明意味着什么,众说纷纭,但大清帝国建立所代表的意义,我认为是明确(并非单纯的煲贬)。它将大陆性质的中华文明长处进行到底也疆化到底,中央集权大一统的优势与范围扩展到了极点,也前所未有的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组合在一起,彻底的解除了来自蒙古高原的威胁,奠定了今天民族与疆域的版图;康乾盛世在闭关锁国的国策下,也上演了中华农耕文明最后的疯狂!然而,这时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清朝统一了台湾,同时也意味着由边沿文明寻找出路的努力也宣告失败,那些为了谋生而被迫下海被迫下南洋的子民成了天朝的弃民甚至是叛徒,这与西方的殖民活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中华农耕文明只会在没落中被西方工商文明打败,只有在屈辱中转型了!

康乾盛世与人口大爆炸: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盛世但最后都避免不了被乱世取代,康乾盛世当然不能例外;历史上中国的人口大部分时间是在一亿以内消长,宋明两朝最高的人口记录也不过一亿多点,为何康乾盛世会出现人口大爆炸呢?这还不能仅仅归结于康乾时期的稳定,最大的原因是,美洲作物的引进,如玉米红薯等(这是在明代中后期开始的),让中国这片土地有可能养育更多的人,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中国历史的发展一直是乱治更替的延续着,再伟大的盛世也会没落,这并非是人事政治所能控制的;盛世滋丁,一片土地所承载的人口毕竟是有限的,而且长期开发后土地的肥力也需要恢复,因此除了人口(殖民)扩张,就只有人口消灭了,于是天灾人祸成了必然的结局。如果说因为秦汉隋唐时期还有南方有待殖民开垦,中华文明也因此不断的进步的话,两宋之后似乎就没有这种条件了。于是中华民族一定要寻找出路,这条出路就是向海洋扩张并逐渐实现文明的转型。然而,这条出路最终没能走出来。美洲作物在康乾盛世时让中国养活出庞大的人口,让中华大地的每一寸都被开发利用,但这也是彻底的生态灾难,从此中国历史上的乱治更替也将难以再现,即使是没有鸦片战争,中华文明也必然会衰落。这就是农业文明发展历史的规律?

原始社会:夏朝以前,三皇五帝时期。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时期。
封建社会:战国时期、秦至清(鸦片战争以前)。

夏商周秦西东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和十国
辽宋夏金元明清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历史分期,要有年份
答: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古代结束。1840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10年为中国近代史,1949年之后的历史即为中国现代史。而中国近代史又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线索:1、屈辱史 即列强侵华史。近代列强采取军事、经济、...

中国文化史的分期问题
答:至于通史的分期标准是什么,这正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问题。笔者认为,国史分期的标准应该是由通史的研究对象来决定。通史的对象是社会整体,它的分期标准只能是社会形态。具体地说,当通史的时限包含多个社会形态时(如中国通史,欧洲古代史,等等),标准应是社会形态。如通史的时限只包含一种社会形态(如...

中国古代史的分期有哪些?
答:金属的发现和应用,加快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直到现在,从今天走向未来,金属制造一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强有力的生产工具。中国古代史七个历史时期:1、史前时期:特征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2、夏商周时期:特征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3、秦汉时期: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4、三国...

中国史学史的分期
答:本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率先提出 “史学史”的概念,认为:“中国史学史,最少应对于下列各部分特 别注意:一、史官;二、史家;三、史学的成立及发展;四、最近史 学的趋势。”即古代(按指 秦及先秦)、汉魏南北朝及唐初、唐宋至清等三个时期。这个分期虽 很粗略,但...

在中国的历史上,远古、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现代、当代分别从什么时...
答:上古:较早的古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夏商周秦汉(公元前2070年——公元220年)这个时期。中古:较晚的古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魏晋南北朝隋唐(220——684)这个时期。近古:指武则天当政(684)到鸦片战争之前(1840)者一段时期。近代:是指中英鸦片战争开始(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这...

如何划分中国历史分期?
答:古代史:元谋人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现代史: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共和国史:新中国成立至今

求中外历史分期
答:【古代史】亚非文明古国:古代埃及(BC3500-BC60),世纪古巴比伦王国(BC3000年起)古代印度,(BC2500年起),古代中国 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古代罗马称 ——霸地中海的国家 欧亚封建国家:①欧洲早期封建国家(中世纪时期);②阿拉伯帝国;③东亚和西亚的封建国家(远东和近东)新航路的开辟和...

中国古代历史分期(包括社会发展阶段即社会形态,每一社会阶段的起止时间...
答:上古时期:三皇五帝时代 奴隶社会王朝:夏 商 西周封建时代:西周,春秋战国 秦灭六国:帝国时代 辛亥革命:现代

中国历史分几个阶段
答:按历史分期,古代史,从三皇五帝到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近代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现代史,新中国的成立至今。按生产关系,分为夏以前的原始社会,夏至春秋时期的奴隶社会,战国到1842年的封建社会,1842到1949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1949以后到今天 按政体,夏到西周是封建...

上古中古和近古的分期世界史
答:5. 中国古史分期争议:目前在中国,上古、中古的划分尚存在分歧,主要围绕奴隶制与封建制的交替问题。目前通行的《中国通史》为参考标准。6. 世界古代史特征:从人类出现至文艺复兴,这一时期见证了人类从原始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奴隶制社会的兴起及其衰落,以及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亚非欧的山河流域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