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员被贬为什么流放宁古塔?

作者&投稿:扶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流放也是一种惩罚方式,清朝官员被贬为什么流放宁古塔?~

  1、因为宁古塔在东北边陲,常年冰封,环境严酷,人迹罕至,同时它也是满人发源的地方,清廷重兵驻扎于此,流放者作为有罪之人,自然要去如此环境艰苦的地方。现在是黑龙江省宁安县。

  2、宁古塔(满语:ningguta)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后来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乌拉(今吉林市)。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
  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许许多多的朝廷在案以它作为句点,因此“宁古塔”三个再平静不过的字成了全国官员和文士心底最不吉祥的符咒。任何人都有可能一夜之间与这里产生终身性的联结,而到了这里,财产、功名、荣誉、学识,乃至整个身家性命都会堕入漆黑的深渊,几乎不大可能再泅得出来。金銮殿离这里很远又很近,因此这三个字常常悄悄地潜入高枕锦衾间的恶梦,把那么多的人吓出一身身冷汗。有一本叫做《研堂见闻杂记》的书上写道,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来的不多。当时另有一个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阳堡,也是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地名,但与宁古塔一比,尚阳堡还有房子可住,还能活得下来,简直好到天上去了。

因为宁古塔是一个苦寒之地,气候环境恶劣,没有人烟,要生存非常艰难。其次,去宁古塔的路非常艰险,可能没到,就死了。最后,就算到宁古塔后也会被派去服苦役,开荒种粮、修桥筑路、挖山凿石,每天进行高强度的劳动,平时又缺衣少食,辛辛苦苦,还是很大可能会死在那里。

所以把官员贬去宁古塔,是比判了死刑还严重的惩罚,不让你一死了之一了百了。
宁古塔是满语“六个”的意思,相传有六个兄弟在此各占一方,宁古塔由此得名。宁古塔历史悠久,曾是金国国都,大清的龙兴之地,清代是北方的重镇、宁古塔将军的驻地。
宁古塔将军驻地最初在黑龙江省海林市一带,后迁到宁安市地区。康熙时期又移驻吉林乌拉(今吉林市),宁古塔将军因此变成了吉林将军。

被贬官员流放宁古塔,因为此地条件艰苦又为边疆既可惩罚被贬之人,又可利用被贬之人。

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宁古塔地区非常辽阔,即图门江以北,乌苏里江东西两岸,近日本海,都是宁古塔地区。

宁古塔常年冰封,天气恶劣无比,交通极为不便,庄稼五谷在此根本无法生长,为满民所避居之地。

从环境来看确实是个流放罪犯惩罚的好地方。然而,更重要的是来这的罪犯基本上是有去无回,清代发配宁古塔基本上等同于死刑。其中原因有三:

一、因为这里四周没有人烟,极少有人居住,加上风雪天气恶劣,很容易被冻死,来到宁古塔后,犯人们大多数当牛做马,沦为当地官员和贵族的家奴。

二、流放犯人就一定要让他们受到折磨,要让他们煎熬痛苦,在背井离乡还被迫为奴,时时面对主人打骂的情境下,罪犯们经常要忍受身心煎熬和痛苦。

三、被流放的犯人中很多都是有知识的人,他们来到宁古塔可以开辟荒地种粮,不仅如此,他们也带来了中原地区的耕种纺织技术和医学技术,且宁古塔位于边境地区,需要人来驻守建设。

但派来此处的官兵属于清白之身不能不允许他们回家,但犯人们不一样,他们被流放后极少有被赦免的,因此留他们是最明智的选择。

扩展资料:

流放又称流徙,简称流,这是一种古老的刑法。它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上古。但流放真正成为一种常刑,是在隋唐以后。清代,流刑是五大主刑之一,五刑从轻到重,分别是笞、杖、徒、流、死。也就是说,流刑是仅次于死刑的严重惩罚。

清代对流刑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政府先后制定了《三流道里表》《五军道里表》等法律文书。流放的远近,之前分3个等级,后来增加为4个等级,即2000里(附近)、2500里(近边)、3000里(边远)、4000里(极边和烟瘴)。

就像唐代喜欢把犯人流放到炎热的岭南一样,有清一代,喜欢把犯人流放到寒冷的东北。东北是满清的所谓龙兴之地,是这个少数民族大一统政权最稳定的后方根据地。

清初,南方的反清运动如同星星之火,以台湾为基地的郑氏不时袭扰东南,西南先有流亡的永历政权,后有兴兵造反的吴三桂。对清廷来说,安置流人的不二选择就是他们的老家东北。

清代的宁古塔,既指军政合一的行政单位宁古塔将军,又指宁古塔将军驻地。这一驻地,最初在今天的海林旧街,称为宁古塔旧城;后来移驻到今天的宁安县城,称为宁古塔新城。今天的海林和宁安各有44万人口,均已撤县建市,著名的镜泊湖景区即在宁安。

但在300多年前的清朝初年,这里却是与世隔绝的蛮荒之地。方拱乾感叹,“宁古塔,不知何方舆,历代不知何所属。数千里内外,无寸碣可稽,无故老可问”。

从北京到宁古塔,距离已达到流放的最高标准,即称为烟瘴的4000里,费时需四五个月,不少人根本没走到宁古塔就已倒在险恶的路途上。康熙初年,朝廷终于良心发现,规定流徙宁古塔的犯人不得于冬月至次年七月的寒冷季节上路,以免犯人因衣衫单薄,冻死于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宁古塔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一个人的宁古塔



1、因为宁古塔在东北边陲,常年冰封,环境严酷,人迹罕至,同时它也是满人发源的地方,清廷重兵驻扎于此,流放者作为有罪之人,自然要去如此环境艰苦的地方。现在是黑龙江省宁安县。

2、宁古塔(满语:ningguta)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后来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乌拉(今吉林市)。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

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许许多多的朝廷在案以它作为句点,因此“宁古塔”三个再平静不过的字成了全国官员和文士心底最不吉祥的符咒。

任何人都有可能一夜之间与这里产生终身性的联结,而到了这里,财产、功名、荣誉、学识,乃至整个身家性命都会堕入漆黑的深渊,几乎不大可能再泅得出来。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宁古塔有新旧两城,相距25千米。旧城位于松花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今为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康熙五年(1666)迁建新城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城地。

其地原为渤海故壤、上京龙泉府故址,距今县城35千米(今宁安东京城)。顺治十年(1653)设昂邦章京(意为总管)镇守,长期为清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每年六月,派出官员至黑龙江下游普禄乡,收受库页岛(今萨哈林岛)居民贡貂。

参考链接:宁古塔_百度百科



是因为著名的流放地宁古塔在东北边陲,常年冰封,环境严酷,人迹罕至,同时它也是满人发源的地方,清廷重兵驻扎于此,流放者作为有罪之人,自然要去如此环境艰苦的地方。

清代被称为“宁古塔”的所在地,是现在黑龙江省宁安县。在1658年(顺治十五年)6月14日 清廷规定挟仇诬告者流放宁古塔。

宁古塔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地名由来传说不一,据《宁古塔记略》载:相传兄弟六人,占据此地,满语称“六”为“宁古”称“个”为“塔”,故名“宁古塔”。

宁古塔辖界在顺治年间十分广大,盛京以北、以东皆归其统。随着设厅,疆土逐渐减少。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黑龙江省东部的海林县,是三百多年前清廷流放人犯的宁古塔所在地。被遣戍宁古塔的流人,能生还的极少,大部分都客死该地。

扩展资料:

名字的由来

宁古塔为古地名,约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范围大概是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东西两岸地区,地靠日本海,旧属。

吉林管辖。满语数之六为宁古(ninggun),个为塔,所以宁古塔的意思是“六个”。

宁古塔最早见于文献是《清太祖实录》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上命巴图鲁额亦都率兵千人,往东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明代最后一任兵部尚书张缙彦1661年被流放宁古塔,在《宁古塔山水记》的《宁古台》一文中说。

“宁古塔者,名其地也,其山则曰台,塔与台音相近也,或以山形如台,故名。”此山至今还在海浪河南岸,宁古塔旧城以东二里,仍名宁古台,5年后张缙彦到了宁古塔新城,于1670年死于新城牡丹江边。

宁古塔流人吴兆骞之子吴桭臣在《宁古塔纪略》中说:“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另一流人杨越之子杨宾两次来宁古塔探亲,他在《柳边纪略》中说:“宁古塔之名不知始于何时,宁古者汉言六,塔者汉言个。”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宁古塔



  1、因为宁古塔在东北边陲,常年冰封,环境严酷,人迹罕至,同时它也是满人发源的地方,清廷重兵驻扎于此,流放者作为有罪之人,自然要去如此环境艰苦的地方。现在是黑龙江省宁安县。

  2、宁古塔(满语:ningguta)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后来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乌拉(今吉林市)。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
  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许许多多的朝廷在案以它作为句点,因此“宁古塔”三个再平静不过的字成了全国官员和文士心底最不吉祥的符咒。任何人都有可能一夜之间与这里产生终身性的联结,而到了这里,财产、功名、荣誉、学识,乃至整个身家性命都会堕入漆黑的深渊,几乎不大可能再泅得出来。金銮殿离这里很远又很近,因此这三个字常常悄悄地潜入高枕锦衾间的恶梦,把那么多的人吓出一身身冷汗。有一本叫做《研堂见闻杂记》的书上写道,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来的不多。当时另有一个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阳堡,也是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地名,但与宁古塔一比,尚阳堡还有房子可住,还能活得下来,简直好到天上去了。

宁古塔

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满语数之六为宁古,个为塔,相传清皇族先祖兄弟6人曾居此地,故名。今为黑龙江省宁安县治所在地。 在清代,这是一个著名的流放地,

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许许多多的朝廷在案以它作为句点,因此“宁古塔”三个再平静不过的字成了全国官员和文士心底最不吉祥的符咒。任何人都有可能一夜之间与这里产生终身性的联结,而到了这里,财产、功名、荣誉、学识,乃至整个身家性命都会堕入漆黑的深渊,几乎不大可能再泅得出来。金銮殿离这里很远又很近,因此这三个字常常悄悄地潜入高枕锦衾间的恶梦,把那么多的人吓出一身身冷汗。有一本叫做《研堂见闻杂记》的书上写道,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来的不多。当时另有一个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阳堡,也是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地名,但与宁古塔一比,尚阳堡还有房子可住,还能活得下来,简直好到天上去了。

中国古代列朝对犯人的惩罚,条例繁杂,但粗粗说来无外乎打、杀、流放三种。

打是轻刑,杀是极刑,流放不轻不重嵌在中间。

比起种种酷刑,流放确实成了一种极为仁厚的惩罚,但实际上对承受者来说,杀起来再慢也总不会拖延太久,而流放却是一种长时间的可怖折磨。而且一人犯罪,往往牵连亲友数百人,浩浩荡荡押往宁古塔。到了那里,连孩子都成了奴隶,那种非人的生活实在能把人摧残成行尸走肉。

清朝皇帝还很喜欢搞文字狱,这是握权者最乐于对付知识阶层的手段。只消深文周纳、上纲上线,几乎无需动用国力,就能消除异己文人,使耳根清净,何乐而不为?于已定罪的文人也不能都杀,否则落得个残害文化的骂名,于是不知有多少所谓"犯人"的文人的判决书上写上了"流放宁古塔"。

他们当中有抗清名将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文人金圣叹家属;著名诗人吴兆骞;思想家吕留良家属等等。他们的到来,传播了中原文化,使南北两方人民的文化交流得以沟通。流民的涌入改变了当地以渔猎为生的原始生活方式,教他们种植稷、麦、粟、烟叶,采集人参和蜂蜜,使农业耕作得到发展。

清朝为何将流放宁古塔作为最残酷惩罚?主因是用极寒折磨“罪犯”_百度...
答:尤其是宁安县和齐齐哈尔数百年间成了 “全国官员和文士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 , “因为它与狞厉的政治迫害和惨烈的人生遭遇连在一起”。这些不小心沾上了“文字狱”、科场案的“名士”文人一夜之间成了犯人被“流放宁古塔”,史学家称之为“东北流”。“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 这种悲情...

宁古塔到底是什么地方,为何清朝官员宁死也不想去那个地方?
答: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会把人流放到宁古塔。当时,一旦听说自己流放到宁古塔就会十分害怕。在他们的印象中,这种惩罚比死刑还要让人害怕,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个人以为流放宁古塔就是在一座塔里做苦力,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清朝指的宁古塔,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包括沈阳盛京、辽宁、铁岭、尚阳堡、吉林的乌拉...

地处东北的宁古塔,为何会成为清朝犯人的流放地呢?
答:官员们听到宁古塔后,有的当场晕倒,甚至宁可自杀,也不愿意分配给宁古塔。宁古塔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是向朝廷提供八旗医院、向边防部队输送物资的重要根据地。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驻扎后,宁古塔成为东北各族向朝廷传授贡品礼物的地点,因此宁古塔和圣经齐名。宁古塔今天在黑龙江省...

清朝官员说错话被贬
答:1658年(顺治十五年)6月14日 清廷规定挟仇诬告者流放宁古塔。黑龙江省宁安县,清代被称为“宁古塔”的所在地,是著名的流放地 宁古塔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地名...

清朝为什么会把有些犯人流放到宁古塔?
答:其二,宁古塔可以说是皇族的老家,犯人到此也会为老家“增砖添瓦”,常人不愿去的地方,让犯人们流放于此,可谓一举两得;其三,即使有的犯人有图谋不轨的行为,也会被老家人发现并告知朝廷,起到监视的作用。不过这种情况极小。但凡能到此地的人,大多官员都被削去了职位。清朝犯人流放宁古塔,为何 ...

清朝皇帝为什么喜欢把人流放到宁古塔?
答:顺治十二年(1655年)吏科副给事官彭长庚,一等子爵许尔安因上疏称颂睿亲王多尔衮,并要求为多尔衮平反昭雪,并恢复爵号。皇上将此事交给大臣们密议,密议结果,判处二人死刑。但皇上念其二人曾有功于朝廷,便下召免死,流放到宁古塔。清朝期间,发配到宁古塔的“名门望族”也不计其数。康熙年间,轰动...

为什么清朝喜欢把犯人流放到宁古塔?
答:顺治十二年(1655年)吏科副给事官彭长庚,一等子爵许尔安因上疏称颂睿亲王多尔衮,并要求为多尔衮平反昭雪,并恢复爵号。皇上将此事交给大臣们密议,密议结果,判处二人死刑。但皇上念其二人曾有功于朝廷,便下召免死,流放到宁古塔。清朝期间,发配到宁古塔的名门望族也不计其数。康熙年间,轰动朝野的...

为什么清朝喜欢把犯人流放到宁古塔 清朝流放到宁古塔的人在那干什么...
答:1、在清朝的时候,其他的偏远地区还是存在着不安定的隐患的,而且这些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如果将犯人发配到这些不确定的地区,那么统治者可能会担心犯人在异族人的帮助下逃到其他地区,所以“宁古塔”无疑是最佳的选择。2、通常被发配到这里的犯人,是要按照朝廷出的规定来服劳役的,并非到此地就算是...

清朝时期犯人常常被发配宁古塔,宁古塔究竟是什么地方呢?
答:而一般被流放到宁古塔的都是朝廷的大臣,大多数都是在宫廷里面和文人暗自斗争,也有一些是站错了党派而被流放的人,在康熙时期就有诗人用诗来记载被流放的人,大多数都是一些江南和中原地区有名的人物,甚至还有一些在后宫争宠而失败,被流放出来的美人。这些人被流放到宁古塔之后,都会被发配去给官员...

流放宁古塔:远没有清宫剧演的那样残忍,事实上就是去旅游度假
答:顺治14年清朝发生了科举舞弊案, 有个叫吴兆骞的考生受到牵连被流放宁古塔,吴兆骞他家世代为官,家里财产很殷实,花费巨资买通押送的官差,所以在陆上没有受罪,但宁古塔臭名昭著,吴兆骞心里还是慌得一批,一路上写了很多伤感的诗,来缓解紧张的心情。 谁能想到了之后,发现并没有传说中的那样可怕, 这里的披甲人也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