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时间是怎么算的?

作者&投稿:谈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人是怎么计算时间的?~


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现代的“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圭表,是古代汉族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圭表和日晷一样,也是利用日影进行测量的古代天文仪器,早在公元前7世纪,中国就开始使用了。
据说,日晷还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圭表是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以定节令,定回归年或阳历年。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所测定的回归年数值的准确度斗居世界第一。

扩展资料最常见的设计是庭园日晷,让日影投射在一个标有时刻的平面上,当太阳移动时,影子所指示的时间也跟着变动。
其实,日晷可以设计在任何物体的表面上,让固定的指针产生阴影来测量时间,因此日晷有许多种不同的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地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子午式日晷和卯酉式日晷等。绝大部分的日晷显示的都是真太阳时,有些在设计上作了变更,可以显示平太阳时或是日光节约时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晷

古代时间的计算:

一、古代一日时间的计算

1、中国古人的每日记时方法,主要有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百刻制、十二时辰制、以及随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等。其中,十二时辰制应用最为广泛。

十二时辰的十二个时间节点(起点),为十二时。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随着人们工作、生活的多元化,逐渐词不达意,遂改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晚上十一点为子时、凌晨一点丑时、凌晨三点寅时、早晨五点卯时、上午七点辰时、上午九点巳时、中午十一点午时、下午一点未时、下午三点申时、傍晚五点酉时、晚上七点戌时、晚上九点亥时。

2、十二时辰与二十四小时的换算

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五点到七点为卯时,七点到九点为辰时,以此类推。

二、古代历法对年月日的定义

中国古代一般采用的是阴历,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在历法发展衍变过程中,二十四节气的出现用于科学地指导农业生产,形成了农历(汉历)。

阴历定月的依据是月亮的运动规律: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曰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为月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谓之“恒星月”。

唯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个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扩展资料

古代的计时工具

一、圭表

圭表又称,日晷,日规。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跟脚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条石板。

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节气的时刻。表影最长的时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时候,夏至来临了。它是我国创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

二、刻漏

刻漏又称漏刻、漏壶。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

后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三、沙漏

沙漏因刻漏冬天水易结冰,故有改用流沙驱动的。《明史·天文志》载明初詹希元创造了“五轮沙漏”。后来周述学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个轮子。

宋濂(1310~1381)著《宋学士文集》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四、水运浑天仪

水运浑天仪是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运转,能模仿天体运行的仪器,并可以测定时间。这个浑天仪改进了汉代科学家张衡的设计,注水激轮,令其自转,昼夜一周,除了表现星宿的运动以外,还能表现日升月落,当然比张衡的水运浑象仪更加精巧、复杂了。

所以,当水运浑天仪造成之后,置于武成殿前,文武百僚观看后,无不为其制作精妙,测定朔望、报告时辰准确而叹服,共称其妙。



中国古代的时间单位浅说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具体划分如下: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福建广东的闽南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

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古时计时工具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不用说了,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诗词中所常用的漏壶,即刻漏制记时法,最早出现于西汉,将一昼夜平分为一百个等分,也称百刻记时制。昼夜的比例是40:60,冬夏相反。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从上而下互相迭放的组合。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份,一昼夜共有二十四份,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更”是一种在晚上以击点报时的名称。从酉时(今之晚上七点)起,巡夜人打击手持的梆子或鼓,此称为“打更”。七点至九点一击,为一更;九点至十一点两击,为二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三击,为三更;一点至三点四击,为四更;三点至五点五击,为五更;此时天亮了,不再打更。夜半或半夜之说一般是泛指,如《夜半歌声》,没有实指某点时唱,而是一段时间唱。若要实指,就得在半夜之前后加字,那就有实指了,如三更半夜,实指了三更。又如过了半夜,实指“过了”,这时就有说法了;夜的一半在何时点,在正三更处,即子时四刻,现之零点正。另外,在古军队营寨里也有打更的,不过击打的,不是木制的梆子,而是金质的,叫做“金柝”。

附历代记时制:
殷武丁时12段记时:白天:夙、旦、明(大采)、占、食日(大食)、日中、昃、小食、小采(上半段);
夜间:小采(下半段)、会、(木+凡)、夕。

殷禀辛至文丁时16段记时:白天:夙、旦、朝(大采)、食日(大食)、日中、昃、郭兮(郭)、小食、萌小采、莫
夜间:会、昏、(木+凡)、夕、寤。

秦16段记时:平旦、日出、食时、莫食、东中、日中、西中、日昳、哺时、下市、黄昏、人定、夜半、鸡鸣

秦12段记时: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

现在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中国古时一天为十二个时辰。西方钟表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淡忘,将“小时”沿用至今。
古时的“大时”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地支”表示,又分别用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等十二“属相”代表。具体划分如下:

子(鼠)时:二十三到一点,以二十四点为正点;

丑(牛)时: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

寅(虎)时: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

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

辰(龙)时: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

巳(蛇)时: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午(马)时:十一点到十三点,以十二点为正点;

未(羊)时:十三点到十五点,以十四点为正点;

申(猴)时:十五点到十七点,以十六点为正点;

酉(鸡)时:十七点到十九点,以十八点为正点;

戌(狗)时:十九点到二十一点,以二十点为正点;

亥(猪)时:二十一点到二十三点,以二十二点为正点。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古时有“午时三刻”斩首之说。

古人说时间还有“晨钟暮鼓”之说。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击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也有用“更”的,从酉时起巡夜人一边巡行一边击打梆子,以点数报时,称为“打更”。全夜分五个更:七点至九点一击,为一更;九点至十一点两击,为二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三击,为三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有“三更半夜”之说。一点至三点四击,为四更;三点至五点五击,为五更;此时天亮了,不再打更。古时军队营寨里也有打更的,击打的是金质的“金柝(念拓)”。
古时计时工具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漏以滴水计时。

希望对您有帮助

古代计时单位是:时,更,点,刻。时也称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古时与现代时对照:
子:
从半夜11点到凌晨1点
丑:
从凌晨1点到3点
寅:
从凌晨3点到5点
卯:
5-7
辰:
7-9
己:
9-11
午:
11-13
未:
13-15
申:
15-17
酉:
17-19
戍:
19-21
亥:
21-23点
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一更:
19-21点
二更:
21-23点
三更:
23-次日凌晨1点
四更:
1-3点
五更:
3-5点
又将更分为五点,古时一点合现在24分钟,例如古代人说三更两点就是指夜间11点48分。
古人还将一昼夜分为100刻,一刻合现在14分24秒。

一夜分五更。即戌,亥,子,丑,寅五个时辰。晚上十二点是三更,凌晨二点是四更。(一个时辰两个小时,子时是晚11时到凌晨1时,一天十二个时辰,你可以依次推)...

古人如何计算时间的?
答:1、看倒影,观察一下自己的影子,影子越短离正午12点越近,影子越长和6点越接近,2、看水滴,可以提前支座一个瓶子用针扎个孔,大概计算滴一滴水是多久,然后进行推算,大概需要多少水是一个小时,这个时间快慢和你扎孔大小有关。3、制作沙漏,原理同2 4、准备一根蜡烛,提前计算好一个小时蜡烛会...

古代人是怎么计算时间的?
答:古代人计算时间方法如下:1、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2、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3、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4、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

古代的时间是怎么算的
答: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所以三更是半夜23点到1点这段时间.再附给你一点或许对你有★古代人用的时辰 时辰 1、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

古人是如何计算时间的?
答:这种方法比用动物报时的方法更加古老,它是根据月亮和星星的晚上位置变化来确定晚上时间阶段的。根据月亮有“初一升初二长,初三初四见月亮”“二十八九月亮一扭”开始计算时间,一般由“十五月中天”,“二十二三,月亮落在正南”等计算夜间时间。另外,根据北斗星在每个季节的晚上转动位置则更是古代晚上...

古代的时间是怎么样的呢?
答:古代时间划分: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时辰用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子时是二十三点到一点,丑时是一点到三点,寅时是三点到五点,卯时是五点到七点,辰时是七点到九点,巳时是九点到十一点,午时是十一...

古代的时间单位和计时方法是什么?
答: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4、...

古代是如何计算时间的?
答: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古代的时间是怎么分的 啊 都是几点到几点是什么时候段啊 ?
答:一、古代一般采用十二时辰计时法。我国古代纪时辰时,每个地支对应固定的一段时间(时辰)。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每个时辰都有固定的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即为半夜十一点到一点。二、具体划分 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

古代的时间是怎样的?
答:子时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 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 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 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 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 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 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 北京...

古代人怎么计时间的呢?
答:古代有种叫做“火钟”的计时工具,就是古人用燃香来计算时间。如读书读了一支香,做工做了两支香。或是点燃一盘香,看烧了多少,便知过了多少时间。有的人在香的某个位置拴上一根纱线,线的一端系上一个铜球,球下面放一个铜盘,当香火烧断纱线,铜球便落入盘中,叮当作响。这便是古人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