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晋,唐,明,清,五代十国分别发生了什么叛乱事件?是如何解决的?

作者&投稿:博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五代十国都是那些??在这个时间段发生过什么重大的事件??~

五代十国朝代、都城、年代表
朝 代 都 城 年 代
(或国名) 古 名 今 地
后 梁 汴 州 河南开封市 907——923
后 唐 洛 阳 河南洛阳市 923——936
后 晋 汴 州 河南开封市 936——946
后 汉 汴 州 河南开封市 947——950
后 周 汴 州 河南开封市 950——960
吴 扬 州 江苏扬州市 892——937
南 唐 金 陵 江苏南京市 937——975
前 蜀 成 都 四川成都市 891——925
后 蜀 成 都 四川成都市 925——965
闽 长 乐 福建福州市 893——945
楚 长 沙 湖南长沙市 896——951
南 汉 兴王府 广东广州市 905——971
荆 南 荆 州 湖北荆州市 907——963
吴 越 杭 州 浙江杭州市 893——978
北 汉 太 原 山西太原市 951——979


五代十国时期战争年表(简)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五月至二年五月 潞州之战
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吴天祐六年,909年) 象牙潭之战
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十二月至五年正月 柏乡之战
五代后梁乾化五年(贞明元年,915年)三月至二年二月 魏州之战
契丹神册二年(后梁贞明三年,917年)三至八月 幽州之战
五代后梁贞明四年(918年)八月至十二月 胡柳陂之战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923年)五至十月 后唐灭后梁之战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923年) 杨刘之战
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九至十一月 后唐灭前蜀之战
五代后唐天成三年(928年)四月至四年二月 定州之战
五代后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至闰十一月 后晋灭后唐之战
五代后晋天福八年至开运三年(契丹会同六年至九年,943—946年) 契丹灭后晋之战
五代后晋开运二年(契丹会同八年,945年)至三年 阳城、滹沱之战
五代后汉乾祐元年至二年(948—949年) 河中之战
五代后汉乾祐三年(950年)至四年正月 郭威灭后汉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元年(北汉乾祐七年,954年) 高平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后蜀广政十八年,955年) 秦凤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十二月至四年三月 寿州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至四年 紫金山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五年至六年(辽应历八年至九年,958—959年) 河北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冬至五年春(南唐保大十三年至中兴元年,955—958年) 后周攻南唐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 六合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四年(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年)冬至五年春 淮南之战

1、洛阳兵变
洛阳兵变是发生在中国五代十国后梁时期的一场兵变。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朱温病重,欲立养子朱友文即位,其子朱友珪得知后,杀死朱温,秘不发丧,矫诏监国,令均王朱友贞杀友文。
后朱友珪赶赴洛阳称帝,群臣不服,均王朱友贞见状趁势起兵,与掌握重兵的杨师厚击禁军。乾化三年(公元913年)二月,朱友贞兵至洛阳,数千禁军倒戈,突入宫中。
朱友珪见大势已去,与妻子张氏一起自杀。朱友贞返回开封即皇帝位,是为梁末帝。朱梁王朝在晋军压境之际,同室操戈,逐使国力日衰,不久便为后唐取代。
2、郭威灭汉
郭威灭汉,是五代最後一个王朝後周建立的事件,发生於950年,历时1年。后汉隐帝刘承祐继位,拜郭威为枢密副使。
948年三月河中(今山西永济)的李守贞、永兴(今陕西西安)的赵思绾和陕西凤翔的王景崇相继起事,郭威成功地平定这些乱事,结果李守贞和王景崇自焚,赵思绾投降。同一时间郭威又体贴手下,因此深受自己军队的爱戴。
但后来隐帝觉得顾命大臣的权力太多,因此开始消灭这些顾命大臣。郭威正在外领兵,闻讯後立刻以「清君侧」的名号起兵。
隐帝为此於950年四月下令将开封内的郭威、柴荣和王峻的一切亲属杀尽。而愤怒的郭威於数日内就攻入开封城,刘承祐被杀。郭威的军队在开封大掠。
郭威首先表面上欢迎徐州的刘贇为后汉皇帝,自己却借攻打契丹为借口北上,而他暗地里派手下将刘贇杀死,然后又令自己的军队拥戴自己为新皇帝,并装出迫不得已的模样。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仍然以「监国」之名登基,其后一个月才正式称帝。
郭威灭汉导致后汉灭亡,及五代最后的一个王朝——后周的建立。郭威灭汉也致使北汉正式代替后汉。郭威灭汉也象征五代十国踏入一个新的阶段:后周时期。后周是个比较强大的王朝,这都为未来宋朝的统一打好根基。

3、高平之战
高平之战,指的是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北汉、契丹联军与后周在泽州高平城(今晋城高平市)一带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此战中,后周初战不利,柴荣冒着矢石亲临战场,终于扭转战局,此战以后周的大获全胜告终,中原王朝从此由弱转强。
高平之战是后周和北汉、契丹联军之间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也是五代十国时期最为重要的一次决战。
4、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锜、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
5、白藤江之战
白藤江之战(越:Trận Bạch Đằng)指的是938年中国南汉政权与静海地区(今越南北部)军阀吴权之间的战争,因发生在白藤江而得名。
930年,南汉君主刘龑派李守鄘、梁克贞讨伐交趾,擒静海节度使曲承美而归。但不久曲氏的部将杨廷艺就驱逐了南汉军队,自称静海节度使。
937年,杨廷艺为牙将矫公羡所杀。938年,杨廷艺的女婿吴权在爱州(今清化)起兵,反对矫公羡。矫公羡见吴权势力强大,于是向南汉求救。
刘龑早已有吞并交趾的野心,趁机任命儿子刘弘操为静海节度使,封交王,以支援矫公羡的名义,率水军出兵交趾。刘岩自己则屯兵海门(今广西省博白县),为刘弘操的后应。
南汉崇文使萧益认为此节气多雨且又道路难行,劝谏刘龑暂时放慢进兵的速度,多用乡导带路。但刘龑不听,仍命令刘弘操率水军进兵,从海口(下龙湾)进入白藤江。
此时,吴权已经攻破大罗城(Cổ Loa),杀死矫公羡。在得知南汉军队到达白藤江之后,命令手下的军士砍伐树木,制造木桩,并在木桩顶端包上锋利的铁皮。吴权将这些木桩插在白藤江入海处的险要的江心里,同时在河岸一带设下伏兵。
白藤江江水因涨潮而上升,淹没了这些木桩。吴权当即命令部下率水军向南汉军挑战。南汉水军向前攻击,吴军佯败而退。刘弘操果然命令南汉军追击,到达了吴军的埋伏地点。
败退的吴军返回死战。不久以后,江水退潮,江水下面的木桩全部暴露了出来。许多南汉的大船被刺穿了底部,相继纷纷沉没,不少士兵也溺水身亡。吴权的伏兵四起,趁机驾小船袭击南汉军,与之展开白刃战。
南汉军大败,损失过半,主将刘弘操阵亡。在得知刘弘操阵亡后,南汉君主刘龑恸哭,率残部回国。
吴权击败南汉军后,在939年称王,建立吴朝,都城古螺(Cổ Loa)。从此以后,南汉不再南下攻打交趾。而越南(交趾)开始走向自主独立发展道路,至968年丁朝建立,越南(交趾)正式从中国独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洛阳兵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威灭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平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桥兵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藤江之战

七国之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刘濞蓄谋叛乱,为时已久。导火线是当时景帝和晁错认为吴王刘濞有罪,欲削他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就乘机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发动了联合叛乱。刘濞发兵二十万,号称五十万,为主力。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用“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叛军顺利地打到河南东部。景帝因很惶恐,就听信了谗言,捕杀了晁错,乞求刘濞退兵。刘濞不仅不退兵,还公开声言要夺皇位。叛军至梁国(治今河南商丘),为景帝之弟梁王武所阻。至此时,景帝才决心以武力进行镇压。他命太尉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率三十六将军,以奇兵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大破叛军。刘濞逃到东越,为东越人所杀。其余六王皆自杀,七国都被废除。
七国之乱的平定和诸侯王权力的削弱,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在制度上,基本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时所产生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发生在汉景帝三年(前154年)的一次诸侯王国的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西王印、胶东王雄渠。吴王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七王的血统关系如下: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诸吕当权以及汉文帝刘恒继统等政治事件,加剧了这一矛盾。七国之乱的导火线,则是汉景帝刘启采纳晁错的《削藩策》,削夺王国土地。
王国势力强大的局面,是汉高祖刘邦时形成的。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王。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共有异姓王七人(见异姓诸侯王)。他陆续消灭了除去长沙王吴芮以外的六人。他认为秦祚短促是由于秦不分封子弟的缘故,所以在异姓王的故土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九人为王,即同姓九王。高祖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
汉初的同姓诸王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强的问题这时并不突出。
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高祖诸子,控制很严,有些国王甚至被摧残致死。齐王肥是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虽有猜疑,但却难于处置。齐王肥献城阳郡地与吕后之女鲁元公主,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才得以相安无事。
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以刘姓诸王与拥刘大臣团结反吕的形式表现出来。吕后死,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当时齐王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宿卫长安。他们暗约其兄齐王将闾领兵入关,共灭诸吕,由将闾继承帝位。刘将闾应约起兵,长安方面派遣大将军灌婴出击。灌婴屯兵荥阳,与刘将闾相约连和,待机共伐诸吕。这时,刘章在长安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协力消灭了诸吕势力。群臣认为代王恒外家薄氏比较可靠,估计不致出现类似诸吕弄权的严重问题。于是协议,舍齐王将闾而立代王恒为帝,即汉文帝。
文帝以高祖庶子继统,地位本来不很巩固。汉初所封诸侯王,到这时都经历了两三代的更迭,与文帝的血统关系逐渐疏远,政治上已不那么可靠。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其一是使列侯一概就国,功臣如绛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便于文帝控制首都局势,避免掣肘。其二是封诸皇子为王,皇子武是景帝的同母弟,先封为代王,于梁王揖死后徒封梁王。梁国是拥有四十余城的大国,地理上居于牵制东方诸国、屏蔽朝廷的关键位置。其三是采用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举足轻重的大国析为几个小国,例如析齐国为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七国,以已故的齐王肥的诸子为王。这样,齐国旧地虽仍在齐王肥诸子之手,但是每个王国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缩小,而且难于一致行动。此外,爰盎、晁错针对淮南王长骄横不法,都提出过削藩建议,文帝碍于形势,没有实行。
文帝时一再发生王国叛乱。原来,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虽有反吕之功,但他们曾有拥戴齐王将闾为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对他们没有以大国作为封赏,只是让他们各自分割齐国一郡,受封为城阳工和济北王。城阳王章不久死去。济北王兴居于文帝三年(前177年)乘文帝亲自击匈奴的机会,发兵叛乱,欲袭荥阳,事败自杀,济北国除。文帝六年淮南王长谋反,被废徒蜀,死于道中。这些事件预示着王国与中央政权的矛盾正在加深,是更大的叛乱的先兆。所以贾谊在上汉文帝的《治安策》中慨叹说:“今或亲弟谋为东帝(按指淮南王长谋反),亲兄之子西乡(向)而击(按指济北王兴居拟袭荥阳),今吴又见告矣。”
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错所上《削藩策》,下诏削赵王遂常山郡,胶西王昂六县,楚王戊东海郡;景帝三年,又削吴王濞会稽等郡。削藩之举激起了诸王的强烈反对。吴王濞首先与齐王肥诸子中最强大的胶西王昂联络,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之。胶西王昂又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吴王濞还与楚、赵、淮南诸国通谋。削藩诏传到吴国,吴王濞立即谋杀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与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等分别起兵。原来参与策划的诸王中,齐王将闾临时背约城守,济北王志和淮南王安都为国内亲汉势力所阻,未得起兵。吴王濞年六十二,是宗室元老,也是晁错所议削藩的主要对象。他致书诸侯王,声称起兵目的是诛晁错,恢复王国故地,安刘氏社稷。在他的影响和策划下爆发的这次叛乱,遍及整个关东地区,形成东方诸王“合纵”攻汉的形势,震动很大。
吴国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前195年),那时在江淮之间叛乱的淮南王英布败走吴越,高祖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非壮王无以镇之,而高祖亲子均年少,乃封兄子刘濞为吴王。吴国是五十余城的大国。吴国的彰郡(辖今苏西南、皖南、浙北之地)产铜,滨海地区产盐,吴王濞招致天下各地的逃亡者铸钱、煮盐,所铸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吴国以船运载,一船相当于北方数十辆车,有较高的运输能力。吴国由于经济富足,境内不征赋钱,卒践更者一律给予佣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文帝时,吴太子入朝长安,由于博弈争执,被汉太子刘启(即以后的景帝)以博局击杀,引起了汉吴双方的猜疑,吴王濞自此二十多年托病不朝。文帝为了笼络吴王濞,赐以几杖,允许不朝。吴王濞骄横不法,以珠玉金帛贿赂诸侯王和宗室、大臣,企图在政治上取得他们的助力。
景帝三年(前154年),吴王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有众二十余万,还兼领楚国兵。他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吴楚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派郦寄击赵,栾布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齐、赵兵。曾经做过吴国丞相的爰盎,建议景帝杀晁错,恢复王国故土,以换取七国罢兵。景帝在变起仓猝的情况下接受了这一建议,处死晁错。暂时居于优势的吴王濞认为自己已经取得了“东帝”的地位,拒不受诏,战事继续进行。
在吴楚军西向攻取洛阳的道路中,景帝弟刘武的封国梁国横亘其间。吴楚军破梁军于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当时周亚夫率汉军屯于梁国以北的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他不救梁国之急,而以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截断吴楚军的粮道,使其陷入困境。吴军多是步兵,利于险阻;汉军多是车骑,利于平地。战事在淮北平地进行,吴军居于不利地位。梁国又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吴军无法越过。吴军北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境)周亚夫军营求战。结果吴军一败涂地,士卒多饥死叛散。周亚夫派精兵追击,吴王濞率败卒数千遁走,退保长江以南的丹徒(今江苏镇江)。汉遣人策动吴军中的东越人反吴。东越人杀吴王濞。楚王戊也军败自杀。吴楚叛乱起于正月,三月即告结束。
在齐地,胶西等王国兵围临淄,三月不下。汉将栾布率军进逼,胶西、胶东、淄川、济南诸王或自杀,或伏诛。齐王将闾为汉城守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预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杀。在赵地,赵王遂撤兵坚守邯郸,郦寄攻之不下。匈奴人知道吴楚兵败,也不肯入汉边助赵。栾布平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共同引水灌邯郸城,邯郸城破,赵王遂自杀。
吴楚七国之乱在三个月内全部平息,统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同时取消了王国自行任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特权,削减了王国的属官,王国的丞相改称为相,国相还负有监察王的使命,规定诸侯王不得治理民政,只能“衣食租税”,即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王国的地位已与汉郡无异。
七国之乱的平定,巩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为大国所引起

叛乱事件是有大有小,如果算的上影响历史变革的事件大致有以下几个:
1、西汉 景帝 吴楚七国之乱 公元前154年 结果——镇压平定
2、新朝 王莽 赤眉绿林起义 公元17年 结果——镇压失败,新王朝覆灭
3、东汉 灵帝 黄巾起义 公元184年 结果——镇压成功,但是东汉政权衰亡
4、西晋 惠帝 八王之乱 公元291年 结果——镇压成功,但是政权实力衰败
5、西晋 愍帝 五胡乱华 十六国独立 公元304年 结果——镇压失败,中国北方出现分裂
6、隋朝 炀帝 农民起义 公元610年 结果——镇压失败,隋朝灭亡
7、唐朝 玄宗 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 结果——镇压成功,但是唐朝衰落
8、唐朝 僖宗 黄巢起义 公元875年 结果——镇压成功,但是唐朝衰亡
9、五代十国 后周 世宗 陈桥兵变 公元960 结果——镇压失败,北宋统一中国
10、北宋 太宗 王小波、李顺起义 公元993年 结果——镇压成功
11、北宋 徽宗 方腊起义 公元1120年 结果——镇压成功,但中国南方经济衰退
12、北宋 钦宗 靖康之变 公元1126年 结果——抵抗失败,北宋灭亡,中国北方进入少数民族政权统一阶段
13、南宋 高宗 钟相、杨么起义 公元1127年 结果——镇压成功(还是岳飞镇压的!)
14、元朝 顺帝 红巾军起义 公元1351年 结果——镇压失败,元朝灭亡
15、明朝 崇祯帝 明末农民起义 公元1628年 结果——镇压失败,明朝灭亡
16、清朝 康熙帝 三藩之乱 公元1673年 结果——镇压成功
17、清朝 康熙滴 准噶尔叛乱 公元1690年 结果——镇压成功
18、清朝 道光滴 太平天国运动 公元1851年 结果——镇压成功,但清政府衰落,封建制度转变半封建半殖民地
19、清朝 咸丰帝 辛酉政变 公元1856年 结果——镇压成功
20、清朝 光绪帝 义和团运动 公元1898年 结果——镇压成功,但清政府衰亡
21、清朝 宣统帝 辛亥革命 公元1903年 结果——镇压失败,清政府灭亡

汉朝:七国之乱 吴,楚,赵,胶西,胶东,甾川,济南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最终汉朝大将周亚夫不与叛军主力吴国,楚国军队正面交锋,而是派精兵抄了叛军粮道,吴楚一乱,其余五国也很快垮了。不到3个月,汉军平定叛乱。

魏晋:侯景叛乱 侯景叛乱颠覆了南梁王朝,551年侯景自立为帝,第二年梁朝大将陈霸先,王僧辩率领大军从江陵出发进攻建康(即南京),大破侯景军,侯景与几十心腹仓皇出逃,半路为部下刺杀。557年陈霸先在建康建立了南陈王朝。

唐:安史之乱 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蔡希德从范阳(治所在今北京)南下发动叛乱。长安失守后,李光弼退守太原,郭子仪退守灵武。张巡许远死守睢阳保护江淮地区免受叛军破坏。后叛军内讧,安禄山被杀,郭子仪借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后叛军第三次内讧,史思明被杀,763年,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兵败自杀,叛军四分五裂,安史之乱结束。

明:靖难之变 明太祖朱元璋立皇长孙朱允炆,史称建文帝,引起四皇子燕王朱棣不满。燕王以铲除建文帝身边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借口起兵南下,连战告捷,建文帝撤齐泰,黄子澄的官职请求燕王退兵,燕王拒绝。1402年,燕军与朝廷南军激烈交锋,僵持中燕军切断南军粮道。南军溃败。数日后,守城大将李景隆开城门投降,建文帝放火自杀,燕王朱棣即位,史称明成祖。

清:三藩之乱 1673年,吴三桂伪称替明王朝永历帝复仇在云南起兵发动叛乱,兵进湖南,并与广东尚之信,福建耿精忠约好一同叛变。整个南方几乎为叛军所占领。康熙帝一面集中兵力攻击吴三桂,一面停止撤销尚之信,耿精忠的藩王称号,把他们稳住。尚之信,耿精忠分析形势对吴三桂不利,投降清朝。吴三桂形势日益孤立,经过八年战争,吴三桂病死。1681年,清军分三路进攻云南昆明,吴三桂之孙吴世璠自杀,清军平定叛乱。

五代十国:后唐内乱 后唐庄宗李存勖滥封伶人(旧社会以唱戏为职业的人)为官,引起朝廷将士不满,后朝廷出现内乱,大将郭崇韬被害,大将李嗣源受猜忌险些丧命。李嗣源受将士拥戴反叛后唐庄宗攻入汴京,后唐庄宗逃往洛阳,他的亲军节度使郭从谦是被杀大将郭崇韬的养子,对后唐庄宗怀恨在心的郭从谦发动亲军叛变进攻皇城,后唐庄宗为流箭射死。李嗣源接替他成为后唐明宗。

不知道这样的回答你满意否?

汉: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刘濞蓄谋叛乱,为时已久。导火线是当时景帝和晁错认为吴王刘濞有罪,欲削他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就乘机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发动了联合叛乱。刘濞发兵二十万,号称五十万,为主力。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用“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叛军顺利地打到河南东部。景帝因很惶恐,就听信了谗言,捕杀了晁错,乞求刘濞退兵。刘濞不仅不退兵,还公开声言要夺皇位。叛军至梁国(治今河南商丘),为景帝之弟梁王武所阻。至此时,景帝才决心以武力进行镇压。他命太尉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率三十六将军,以奇兵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大破叛军。刘濞逃到东越,为东越人所杀。其余六王皆自杀,七国都被废除。
晋:
咸和三年(328年),苏峻以讨庾亮为名,与祖约起兵反晋,攻入建康,大肆杀掠并专擅朝政。不久温峤、陶侃起兵讨伐,他战败被杀。
唐:安史之乱
http://baike.baidu.com/view/2795.htm
明:靖难之役(如果算的话)
http://baike.baidu.com/view/35552.htm
五代十国:每个国家的更替都是叛乱。。。。。。。。。。
http://baike.baidu.com/view/22638.htm


恩,忘记了七国之乱
王莽夺权
绿林赤眉起义
黄巾起义
魏晋
六镇起义
侯景之乱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五代
陈桥兵变

靖难之役
李自成起义

吴三桂叛乱
太平天国起义

镇压下去或改朝换代

请问中国的朝代顺序表是什么?
答: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代,元代,明代,清代。中国朝代顺序表:三皇五帝、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

中国朝代排序
答:中国朝代排序是:夏朝、商朝、周朝、秦朝、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元朝、明朝、清朝。1、夏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也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夏朝的建立者是禹,他在治理洪水之后成为了夏朝的第一位君主。夏朝的统治地区为黄河流域。2、商朝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

春秋,战国,秦,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朝的名人有谁...
答:三国:刘备,曹操,孙权 晋:司马炎,王羲之,王献之 南北朝:拓拔宏、花木兰、张衡 隋: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 唐:李白、秦琼、白居易、唐太宗 五代十国:石敬瑭、李存勗、李茂贞 宋:欧阳修,包拯,王安石,司马光 元:成吉思汗、忽必烈、木华丽 明:朱元璋 郑和 朱棣 朱允文 清:康熙、乾隆、...

...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
答:唐:李白、杜甫、王勃、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吴道子、王维、韩愈 五代十国:李煜、李璟 宋: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苏轼、苏洵、王安石、曾巩、苏辙、李清照、朱熹 元: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郭守敬、王实甫 明:李贽、冯梦龙、汤显祖、王阳明、戚继光、唐寅、文征明、李时珍 清:曹雪芹、纳兰性德、朱耷...

中国古代国家或朝代出现的顺序依次是?
答: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楚、西汉、新莽、玄汉、东汉、三国、晋朝、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朝、元、明、清。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办的事就是确立国号,即朝代名称,简称朝名。朝代名称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

夏商周,秦汉,隋唐,三国两晋南朝,辽宋夏金元,明清先后顺序
答:夏、商、周、秦、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元、明、清。歌诀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古代所有的朝代
答:我国古代所有朝代分别为:夏朝、商朝、周朝、秦朝、西楚、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晋朝、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历史王朝简记: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就此完。

...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
答: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中部分朝代处于同朝并立,如五代十国,魏晋南北朝等。(1)夏 公元前2070---1600年 共470年姒启(夏启)(2)商 公元前1600---1046年 共554...

中国朝代顺序是什么
答: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如下: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汉、东汉、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国朝代简史: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