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在宫中的地位有多高

作者&投稿:钊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清朝太监地位有多低下~

如果说宦官算得上一个官位的话,太监就显得地位更低了,虽然两者的意思差不多。到了清代,“宦官”这个词几乎消失了,宫里的阉人统一称为“太监”,这也充分说明了清代太监地位的低下。
清代建立之初,刚刚从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对于宦官也没有太多的认识。不过清代皇帝充分吸取了明代宦官误国的教训,对宦官一直是严加防范,他们给这个群体的定位就是宫里的仆役。
顺治是一个善良的皇帝,对于明代遗留下来的宫廷人员,顺治帝一律采取留用的政策。宦官们认为这下有机可乘了,可是顺治帝在宫里挂出的一块铁牌让他们彻底死心。
铁牌上大致记载的意思是:宦官制度自古就有,所以就不废除了。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造成祸乱。明朝的刘瑾、魏忠贤干预朝政、滥杀无辜甚至图谋不轨,我们后人要引以为戒。以后但凡宦官干涉朝政、贿赂衙门、结交满汉官员、上奏外事、谈论官员是非的,一律凌迟处死!
这块铁牌就像一柄高悬的宝剑,架在宫里所有太监的脑袋上,是他们再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顺治之后,一直到光绪皇帝之前,太监们再也没能翻身。
康熙皇帝登基之后,又将宦官制度进一步完善。他下令撤除十三衙门,永不使用内官,内廷的一切事务均有内务府管理,这也就夺走了宦官仅存的最后一点权力。同时康熙还规定太监见到大臣要恭敬站立,禁止与宫内女子结识,禁止在宫内认干亲,太监的地位降到了历史最低。
雍正年间有一个关于太监的趣事叫“魏珠得一城”。说的是魏珠是康熙皇帝身边的一个太监。康熙皇帝去世的时候,魏珠得到消息比较早,他马上跑过去将此事告诉了雍亲王。后来雍正当了皇帝,决定好好赏赐魏珠,就问他想要点什么。魏珠自恃立了大功,不假思索地说:“奴才想要一座城!”
雍正皇帝是出了名的讲信用,当即就赐给了魏珠一座城,这就是位于北京北海的团城。然后雍正皇帝就用这座城把魏珠囚禁了起来,直到终老,魏珠再没能踏出这座城半步。
雍正皇帝的这一举动,让宫里的太监再次明白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再没有非分之想。而乾隆皇帝对待太监的手段也很有艺术性。
乾隆年间,宫里有一个叫高云从的太监,只是失口评价了一句政局,就被乾隆皇帝下令立即处死。此后,乾隆皇帝还想到一个对付太监的高招:他让所有进宫的太监都改了姓,全部都姓王。这样一来,朝中的大臣根本就对不上号了,也就无法与这些太监密切联系,太监们连打探小道消息这样的事都做不成了。
在清朝历代皇帝的严格管理之下,太监在宫中的处境每况愈下。乾隆之后,太监在宫中成为了“虫蚁一般的人”,对待下级官员都要“备极恭顺”。这不能说是清朝的皇帝们手段残酷,只是他们吸取了前车之鉴而已。

从高到低

一、清朝后宫嫔妃的名称
清后宫制度规定,皇帝大婚之前,选八位比皇帝大的宫女,供皇帝进御,即献身皇帝。八位宫女都有名分,授以宫中四个女官的职衔:司账、司寝、司仪、司门。
清太祖初起时,宫闱未有位号,俗称妃为“福晋”。清朝在关外太祖称帝之前,对于国君的后宫尚无一套完整且系统化的编制,因此后宫位号都很简单:国君之正室称大福晋 ,嫡娶的大福晋称嫡福晋,国君之继室称继福晋,国君之侧室称侧福晋,出身较低的侧福晋称庶福晋。


崇德改元,五宫并建,位号既明。在清太宗于关外盛京称帝建国号大清时,同时订立了五宫制(又被称为崇德五宫):中宫为清宁宫皇后,并以大福晋博尔济吉特氏正位中宫;东宫为关睢宫宸妃;次东宫为麟趾宫贵妃;西宫为衍庆宫淑妃 ;次西宫为永福宫庄妃。


顺治十五年,采礼官之议:乾清宫设夫人一,淑仪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宁宫设贞容一、慎容二,勤侍无定数;又置女官。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议定而未行。


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东六宫为景仁、承乾、锺粹、延禧、永和、景阳宫,西六宫为永寿、翊坤、储秀、启祥、长春、咸福宫。诸宫皆有宫女子供使令。每三岁选八旗秀女,户部主之;每岁选内务府属旗秀女,内务府主之。秀女入宫,妃、嫔、贵人惟上命。选宫女子,贵人以上,得选世家女;贵人以下,但选拜唐阿以下女。


清朝在康熙以后,才典制大备,后宫号位定制严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居中宫,主内治。以下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嫔六人,分居东西十二官,协助皇后主内治。嫔以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三级,均无定额,随居东西各宫,勤修内职。不过,纵观清朝历史,除皇贵妃、贵妃之外,也还有其他妃号,如庄妃、瑾妃、珍妃等。


二、清朝的后宫同辈情形


皇后(大太太,一人,可分宫女十人),其次为皇贵妃(大姨太,一人,可分宫女八人) 其次为贵妃(二姨太,二人,可分宫女八人),其次为妃(三姨太,四人,可分宫女六人),其次为嫔(四姨太,六人,可分宫女六人),其次为贵人(五姨太,人数不定,可分宫女四人),其次为常在(六姨太,人数不定,可分宫女三人),其次为答应(七姨太,人数不定,可分宫女二人),最后为宫女。宫女最特别,她们的地位是丫鬟,除非被皇帝看中,并且“幸”过,她们到了二十五岁,可以退回本家,另行出嫁,同时期官女的平均数目,在清朝最少,约两千以下。


在这方面,清朝比起来最有“仁政”。因为,比起唐玄宗的四万宫女来,当然是“仁政”。宫女可以升级,但很难跳级。婢作夫人,要慢慢来。选进来的秀女就不同。宫女要升到贵人或嫔,得经过做答应和常在的阶段,秀女则一进来,便可做到贵人以上。例如宣宗道光皇帝的和妃,就是由宫女科班出身的;文宗咸丰皇帝的贵妃(后来的慈禧大后),就是由秀女一做便是贵人,由贵人升为嫔,做嫔时候生了儿子(后来的穆宗同治皇帝),皇帝一高兴,再把她升为妃,以至贵妃(大家称为懿贵妃)。


除宫女以外,其他的都是皇帝正式姨太太,永远不能脱离宫廷。她们中间,嫔以上分居东西十二宫,各有专房,贵人以下就分配给她们一起住。


三、等级排列(按先后顺序)


皇后


皇贵妃


贵妃 淑妃 德妃 贤妃 惠妃 丽妃 华妃





侧妃


嫔 (顺仪 顺容 顺华 、修仪 修容 修华 、充仪 充容 充华 )


贵人


常在


答应


秀女
清朝的后宫分为九个等级 :


皇后 (正室) X 1 (可分宫女10人)
皇贵妃 (大姨太) X 1 (可分宫女 8人)
贵妃 (二姨太) X 2 (可分宫女 8人)
妃 (三姨太) X 4 (可分宫女 6人)
嫔 (四姨太) X 6 (可分宫女 6人)
贵人 (五姨太) X 不限 (可分宫女 4人)
常在 (六姨太) X 不限 (可分宫女 3人)
答应 (七姨太) X 不限 (可分宫女 2人)
宫女 (丫环) X 应少过二千人


清朝分九品十八级官阶,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官制中最有代表性、最完善的:
  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品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文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文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官员服饰及俸禄
  文官:
  一品仙鹤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180两;
  二品锦鸡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岁奉155两;
  三品孔雀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130两;
  四品云雁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105两;
  五品白鹇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80两;
  六品鹭鸶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60两;
  七品鸂鶒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45两;
  八品鹌鹑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40两;
  九品练雀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35两;
  御史大人,补服绣獬豸,代表公正。
  武官:
  一品麒麟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81两,加支528两;
  二品狮子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正二品岁奉155两,加支444两;从二品岁奉53两,加支324两;
  三品豹子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39两,加支204两;
  四品老虎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27两,加支114两;
  五品熊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18两,加支72两;
  六品彪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14两,加支35两;
  七品犀牛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12两;
  八品犀牛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23两;
  九品海马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在中国历史上,宦官中不乏手握生死大权的人。秦国的宦官嫪毐敢于起兵反对秦始皇,秦二世胡亥时宦官赵高指鹿为马,东汉宦官的五侯、十常侍,唐代宦官对皇帝的废立与杀戮。北宋阉宦童贯出侯拜相、甚至代表皇帝出使金国,其权势在有宋一代的官僚中都难得一见,明代的权阉刘瑾号为“立地皇帝”、魏忠贤号“九千岁”。晚清李鸿章位极人臣,地位极其尊贵,但是还要不时向权阉李莲英献媚。宦官的权势,由此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权阉的生活也是极其奢华,几乎每个人都积累了万贯家产。《后汉书》中记载当时的大宦官:“府署第馆,棋列于都鄱,子弟支附,过半于周国。南金、和宝、冰纨之积,盈仞珍藏。”唐代大宦官窦文场、霍仙鸣,仅仅其一个得宠的手下朱华,就积蓄了“累钜百万”的家私。明武宗时权阉刘瑾,被抄家时据统计仅大玉带就有80条,黄金250万两,白银5000余万两。另一说法是黄金1250万两,白银2亿5千万两,可能其中有夸大成分不可信。晚清权阉李莲英,一次献给隆裕太后的珠宝玉器就达8方盘,他的两个过继女儿,一次就各分得白银17万两。当他们在位时,吃穿住行,比之一般王公大臣的奢侈有过之而无不及。表面看来,确实风光无限,在他们的身上找不出丝毫的奴仆影子。

中国的宦官,一般具有君主家奴与国家官员的双重身份。早期的内廷阉人,大都来自于战俘和宫刑罪犯,地位低下、执役下贱,并不具有官员的身份,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能称为“官”,乃是纯粹的内廷奴仆。秦汉一统天下后,宦官集团开始分化,部分上层的宦官取得了国家官员的身份,但更大多数的中下级宦官仍然在内廷中处于被奴役的地位。即使是高级宦官,他们的官员身份来自于帝王的赏赐,其得也迅焉,其逝也忽焉,可能在瞬息之间化为乌有,从本质上说仍然没能摆脱家奴的身份,这一点有别于外廷朝臣。

关于这一点,历代都有过清楚的表述。《后汉书》称:“阉官之隶,刀踞之残,品卑人贱,谗谄媚主。”清乾隆谕云:“太监等乃乡野愚民,至微极贱……尔等当自量其分,敬谨小心,常怀畏惧,庶几永受皇恩,得免罪戾也。”民谚也说:“一岁主,百岁奴,上下之分秩然。”宦官生来就是奴隶,这一点是永远也无法改变的。戏剧《法门寺》中,有一太监贾桂自称站惯了,一朝坐着反倒手足无措,读来让人心酸。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宦官最初就是作为国君看守王宫的家奴,只是到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宦官的职责不断扩大,其身份也随之变化。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宦官的职责演变过程。

西周时期,《周礼》中对宦官的职责便有了明确的规定。西周王宫的宦官共有“八官”。宫正,掌管王宫的戒令纠察,也就是警卫打更之类。宫伯,掌管宫中所有的男役清扫工作。宫人,掌管君王的寝处,执烛供炭。内宰,掌管宫中图书资料。内小臣,掌管王后的一切事务,王后出门时的前驱导引。寺人,掌管宫内所有女性的戒令,以避免她们和其他正常男子接触,以及通知她们何时面见国君。内竖,掌管君王的法令。阍人,掌管王宫的所有门户钥匙,看管大门。此外还有“典衣”,负责帝王衣物的收藏和穿戴。尚浴,侍奉帝王洗澡。不过,宫正、宫伯、内宰、内小臣等职务,一般是由王族成员担任,阉割之人主要充当阍人、典衣、内竖等角色,是完完全全的内廷奴隶。这充分表明,宦官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君王的奴隶,而且是最下贱的家奴。

到了秦代,丞相李斯对宦官的地位曾有过概括:宦官乃“内宫之厮役也”,属于“贱人”之列。秦始皇大修阿房宫,据载役使“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到汉代,宦官被称为“中黄门”、“中常侍”等。杜佑在《通典》中考证,黄门的本意,就是指看管皇宫大门的奴仆。至于汉代宦官职称中的“内者”、“中官私府令”,前者管理宫内帏帐卧具,后者则是“裁衣被补浣者”。以东汉为例,东汉宦官秩比两千石等级者,只有中常侍、大长秋及皇太后诸卿,人数不过二十余人。而中黄门一职,秩比百石,属于官吏品秩中的最下等,而能够任中黄门者亦为数不多,大多数的普通宦官显然不具备官员的身份。

唐代,宦官势力极盛一时,天子册立操诸宦者之手。唐代号称宦官四万人,有品秩的宦官仅四千人左右,也不过十分之一。唐代宦官的主要活动场所叫内侍省。内侍者,宫内侍奉人之人也。内侍省位于宫城西南角,紧邻皇帝的大内太极宫,以及后宫妃嫔的掖庭宫,以方便皇帝后妃的使唤。内侍省所属部门与西周、秦汉基本相同,全属宫廷劳役服务机构。奚官局管宫廷奴隶工役。宫闱局管宫门钥匙、执扇等劳役。掖庭局管女工、宫人名册和宫内工役杂役。内仆局管宫内后妃出行事宜。内府局主管宫内灯烛及帝妃宫嫔沐浴,内坊局专管太子东宫的杂务。可以说内侍省是唐代宫廷的一处劳务指挥所,而所辖的劳工就是宦官。

元代,宦官被称为“火者”。《元史·百官志》释为“掌殿廷灯烛张设之事,及殿阁浴室门户锁钥”和“缝制帘帏、洒扫掖庭”等事。明代,宦官机构繁多,总称二十四衙门。明代宦官的权焰之盛,跋扈之举,在中国宦官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但是,明代的上层宦官无论在位时多么飞扬跋扈,只要一旦失去皇帝的信任,立即难脱一死,如刘瑾、魏忠贤,可见他们没有改变皇帝家奴的本性。大多数中下层宦官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各种劳役,而且由于明代宦官过多,常常出现饿死宦官的现象。二十四衙门的十二监中的内官监,要负责木工、石工、瓦工、油漆工等劳务,御马监负责饲养大象、马,四司中的惜薪司负责运输宫中生活所需的炭柴,混堂司负责宫中人员的洗浴,八局中的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负责宫内和驸马藩王的一切帽靴衣服制作。此外,还有专管御酒、御茶、御药的各类太监。专门为后妃、皇子、公主等理发整容的劳务太监,通归“篦头房”管理。

有清一代,宦官的地位之卑微,在中国宦官史上也是罕见的,绝大多数的宦官纯粹是宫廷奴隶。光绪年间,清宫中太监共1900余人,其中总管太监16人、首领太监152人,合计还不到10%。宣统时,皇宫中太监约500人,其中首领太监不到40人,清代太监的最高品秩不能超过四品。而且,清代鉴于前明的宦官之祸,对宦官管理极为严格。宦官在皇帝面前必须用“喳”来表示自己领会了吩咐,不能用“嗯”、“啊”。给皇帝、皇子、格格请安时,两条腿必须是先左后右跪下,身子要挺直,摘下帽子,放在身子右边。谢恩时,给皇帝磕头,必须在地上磕出声音来,声音越大越好。皇帝睡觉时,宦官不能闭眼,必须守在皇帝寝宫地上“坐更”。皇帝醒来后,带班太监首先向皇帝请安,然后侍奉皇帝洗脸、更衣、梳辫,梳理鬓角、眉毛、胡须,双腿跪地给皇帝穿靴。稍有不慎,便会招致杀身之祸。

宦官们作为奴仆,一切都以天子君主为中心。天子到哪,他们就必须跟随到哪。汉代,宦官被称为“中常侍”。徐连达先生在《中国皇帝制度》一书中认为,所谓“常侍”,即“经常侍从皇帝的意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就说:“讲我幼年的生活,就不能少了太监,他们服侍我吃饭,穿衣和睡觉,陪我游戏,伺候我上学……是我的奴隶。”

宦官不仅在生活上对皇帝及其家族细心照料,同时还要为皇室家族提供精神食粮。历史上诸多君王追求享乐淫侈生活,早已留下了千古骂名,被人们贬为昏君、暴君。但是,即使是我们平常公认的所谓名君,他们生活的奢华,还是令我们瞠目结舌。他们的生活,须臾也离不开宦官。宫廷中的后妃,平日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看似风光无限,但是被困在深宫高墙中,皇帝又日理万机难得一见,所以她们的生活也是百无聊赖。为了满足君王和后妃平日生活的需要,给他们解闷逸情,历代宫廷中便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游乐”,而游乐生活的主角正是整日侍随帝王后妃的宦官。



 在中国历史上,宦官中不乏手握生死大权的人....



历史上最后一个进宫阉割当太监的人是谁,后来他过得怎么样了?_百度知 ...
答:一直以来,太监在宫中都是服侍国王,嫔妃以及皇宫中的贵族。虽然太监都是身体上有残疾的人,但是他们在宫中的地位却是很高的,甚至有些历史上的太监还扰乱了朝廷的政权,最终还成为了导致朝廷灭亡的人物。二、孙耀庭简述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存在着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太监。但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太监是清朝的...

古代皇宫的职位大小排列,谁知道?
答: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俸万石,金印紫绶。官吏主要有长史和主簿。3,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职权,是丞相的助理,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银印青绶。二,九卿制度 九卿是指...

太监这个职位,是中国古代独有的吗?
答:世界上最早的太监出现于古埃及,而在近代的拜占庭王朝当中,太监也是十分多见的 。在拜占庭宫廷中最顶级的太监是负责照顾苏丹皇太后以及苏丹王妃的,甚至他们的地位权力都是很大的,有的太监还控制着整个王室的资金 。根据《高丽史·宦者传》记载:“高丽阉人,其本系非氓则贱隷也。高丽不用...

太监相当于什么官职
答:太监本身不是官职,有阉割后的男人充任,他是王权时期的牺牲品,是侍候帝妃生活的奴役。这个群体,是被统治阶级,但由于不健全的生理,导致不健全的人格,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大奸大恶的太监,如秦代的赵高,官至太尉却指鹿为马葬送了秦朝的江山,还有东汉末年的十常侍,电视剧宫心计中的马元鸷,竟然废...

清宫太监等级是怎样划分的,最高级别的是什么呢?
答:东西十二宫每个宫内都会有一个带班首领。一般的太监是最为常见的了,经常在宫中各个角落,帮助各个宫殿和门店干一些粗活。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有时候宫中失火,这时候就会出现一大批的普通太监,他们就是干这样的类型的工作,都是分工非常明确的。而下层打扫处小太监的职位是最低的,干的活是最多的,也是...

古代皇宫里为什么会有太监?
答:古代的帝王、贵族,生活中需要大量的男子服侍,而由于妻妾众多,为了使自己的妻妾们对自己保持贞节,不和其他男子有染,于是不准她们和一般男子接触,所以就大量地使用阉人,即中国所称的太监。据历史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宦官制度就已经出现,《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周王朝及...

古代宫廷地位排行表。
答:不限】4、太监职位表: 正一品:总管公公【一位】从一品:御前公公【三位】正二品:殿前公公【二位】从二品:首领公公 【一位】正三品:掌事公公【二位】从三品:带班公公 【三位】正四品:内侍公公【四位】从四品:大公公 【一位】正五品:公公 【不限】从五品:总管太监 【二位】...

明朝太监的地位是历朝历代最高的吗?有什么依据?
答:明朝太监的地位是历朝历代最高的吗?有什么依据?在过去的中国历史朝代里,历朝历代最相合的地方,就是都有太监。然而在现代人印象中,大多数人对太监的定义都是伺候人的,地位是比较低下的。却不知在明朝时期太监的地位是十分高的。明朝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太监的地位权力之大是出了名的,明朝的太监不...

明朝太监首领的官衔是怎样的,为什么大太监叫“内相”?
答:但有明一-代,宦官们得势久,巨监权监数量多,世所罕见,其他王朝有所不及。在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借鉴前代宦官弄权导致帝王身死国灭的经验,制定了严格的铁律用来禁止宦官干政。贫苦人家出身的朱元璋认为,宦官就是皇帝的家奴,每天在宫里扫洒侍奉便是其本职工作。干预政务,染指兵权简直是无法容忍的...

唐朝后期太监的权力有多大
答:太监本为官名,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只有地位较高的内监就被称为“太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在唐朝,宦官由内侍省、掖廷局、宫闱局、奚官局、内仆局、内府局管理。各局长官称令或丞。唐太宗时,规定内侍省宦官最高官阶为三品,数额亦有限制。中宗时,被授七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