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在《孙子 谋攻》中叙述了怎样的军事观点?与长勺之战有何不同

作者&投稿:叱干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孙子兵法谋攻》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一、 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的字词:
1.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形容词作使动词,使...完整;破:形容词作使动词,使...残破)

2.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屈:动词使动用法,使„„屈服)

3.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蚁:名词作状语,像蚂蚁一样)

4.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久:形容词作动词,长久作战)

5.必以全争于天下
(全:形容词作名词,全胜的战略)

6.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全: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7.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十、五:数词作动词,有十倍,有五倍)

8.识众寡之用者胜
(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众多的士兵,极少的士兵;用:动词作名词,运用方法。)

9.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患:名词作动词,造成祸患)

10.是谓乱军引胜
(乱:形容词作动词,扰乱)

11.以虞待不虞者胜
(虞:动词作名词,有准备的情况)

12.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能:名词作动词,有才能)

二、简介:
《谋攻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三篇,高度总结了中国古代用兵之道,具有极高的学习实践价值。
《谋攻篇》着重讲述用兵打仗“必以全争于天下”,即力求“全胜”的思想和策略原则。内容大致分为四部分:
一)提出用兵作战应力求“全胜”;
二)提出在万不得已时,进行流血战争所应掌握的基本策略和战术原则;
三)强调三军统帅,作为君主的辅佐,责任重大其辅佐的周密与否,关系国势的强弱;
四)提出五条预测胜利的方法。

《谋攻》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三篇,分为六章,主要讲:以最小的伤亡获得胜利。

孙子兵法·谋攻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强调,最高明的战争就是不打仗,最好的境界就是上兵伐谋,这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全胜。全面的胜利,不打仗而使敌人投降屈服,这才是用兵最高的理想境界。

  孙子的“全胜”思想包含两个主要层次:一是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境界,二是在不得已而用兵作战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损失,实现破中之全。前者是高层次的“全胜”,而后者则是相对低层次的“全胜”,然而两者互为关系,相互弥补,相得益彰。要达到“全胜”,谋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长勺之战是 遵循后发制人、敌疲我打、持重相敌的积极防御、适时反击的方针,正确地选择战场, 正确地把握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牢牢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赢得战役的重大胜利。
而 孙子强调,最高明的战争就是不打仗,最好的境界就是上兵伐谋,这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全胜。全面的胜利,不打仗而使敌人投降屈服,这才是用兵最高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