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字有几种用法

作者&投稿:校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之字在古代有几种用法~

一、代词
可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指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们)。
例如:①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暮寝而思之。(《邹忌讽齐王纳谏》)③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房宫赋》)
以上三句中的"之":①代蔺相如,可译为"他"。全句的意思是: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②代这件事。全句的意思是:晚上睡觉时反复考虑这件事。③代掷弃的珍宝,可译为"它"。全句的意思是:秦人看到它,也不感到很可惜。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例如: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上两句中的"之"都译为"这"。①句的意思是:唐浮图慧褒开始在这里住舍定居,死后就埋在这里。②句的意思是:衡量这两种办法,宁肯答应下来,让秦承担理亏(的责任)。
二、助词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如:①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②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以上两句中的"之"都译为"的"。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有什么简陋的呢?②何后之有?(《勾践灭吴》)--有什么迟的呢?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不懂得断句,不理解疑难问题,有的从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3、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归附曹操的荆州百姓,只不过是被武力所逼迫罢了。
4、放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如: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我壮年的时候,尚且还不如一般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客人认为我美,是对我有所求。
5、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无实在意义。例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时间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三、动词,往,到……去。例如:①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辘辘的车声越来越远,不知道宫车到什么地方去了。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营。

的1

dí(ㄉㄧˊ)

[1]真实,实在:~确。~当。~情。~真。~证。

的2

dì(ㄉㄧˋ)

[1]箭靶的中心:中~。有~放矢。众矢之~。目~(要达到的目标、境地)。

的3

de(ㄉㄜ)

[1]用在词或词组后表明形容词性:美丽~。

[2]代替所指的人或物:唱歌~。

[3]表示所属的关系的词:他~衣服。

[4]助词,用在句末,表示肯定的语气,常与“是”相应:这句话是很对~。

[5]副词尾,同“地2”。

------〖词性与应用〗-------



de

【助】

[1]用在定语后,表示词与词或短语之间的修饰关系。如:红色的气球;小小的进步;玩味的人

[2]用在定语后,表示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领属关系。如:中国的水稻;农民生活的提高

【代】pron.附着在词或短语之后,构成“的”字结构,代替所指的人或物。如:卖菜的;吃的

助词。“的”字前后用相同的动词、形容词等,连用这样的结构,表示有这样的,有那样的。如:推的推,拉的拉

用在谓语动词后面,强调这动作的施事者或时间、地点、方式等。如:谁买的书?;他是昨天进的城;我是在预售处订的票

用在两个同类的词或词组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如:破铜烂铁的,他捡来一大筐

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如:这件事儿我是知道的

用在两个数量词中间

[3]表示相乘。如:这间房子是五米的三米,合十五平方米

[方言]表示相加。如:两个的三个,一共五个

同“得”,后面带补语

那知进了园门,园子里已结坐的满满的了。——《老残游记》

同“地”(de)。用在状语后,表示状语和中心词之间的修饰关系

另见dí;dì





【副】

[4]确实;实在

不因霜叶辞林去,的当山翁未觉秋。——秦观《淮海集》

又如:的对;的据(真凭实据);的觉(果然;的确);的是(的确是)

[5]必定;一定。如:的决(处决;处斩);的的(特意)

另见de;dì





【名】

(形声。本作“旳”,从日,勺声。本义:鲜明、明亮的样子)

[6]箭靶的中心目标。如:众矢之的;有的放矢

[7]鲜明的样子

朱唇的其(语气词)若丹。——战国楚·宋玉《神女赋》

另见de,dí

★部首: 白 笔画: 5 外笔画: 3

☆笔顺码:32511354文字

“的”字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单字,据统计平均每100个字中就有17个“的”字。

的1



[1]真实,实在:~确。~当。~情。~真。~证。

的2



[1]箭靶的中心:中~。有~放矢。众矢之~。目~(要达到的目标、境地)。

的3

de

[1]用在词或词组后表明形容词性:美丽~。

[2]代替所指的人或物:唱歌~。

[3]表示所属的关系的词:他~衣服。

[4]助词,用在句末,表示肯定的语气,常与“是”相应:这句话是很对~。

[5]副词尾,同“地2”。


de

【助】

[1]用在定语后,表示词与词或短语之间的修饰关系。如:红色的气球;小小的进步;玩味的人

[2]用在定语后,表示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领属关系。如:中国的水稻;农民生活的提高

【代】pron.附着在词或短语之后,构成“的”字结构,代替所指的人或物。如:卖菜的;吃的

助词。“的”字前后用相同的动词、形容词等,连用这样的结构,表示有这样的,有那样的。如:推的推,拉的拉

用在谓语动词后面,强调这动作的施事者或时间、地点、方式等。如:谁买的书?;他是昨天进的城;我是在预售处订的票

用在两个同类的词或词组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如:破铜烂铁的,他捡来一大筐

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如:这件事儿我是知道的

用在两个数量词中间

[3]表示相乘。如:这间房子是五米的三米,合十五平方米

[方言]表示相加。如:两个的三个,一共五个

同“得”,后面带补语

那知进了园门,园子里已结坐的满满的了。——《老残游记》

同“地”(de)。用在状语后,表示状语和中心词之间的修饰关系

另见dí;d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