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历史?

作者&投稿:徒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以色列的历史~

  这是一个很宏大的主题,为你奉上一部分,请你参考:
  以色列历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来人。 以色列最初是指一个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公元前1211年。在过去三千年的历史中,犹太人视以色列地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称之为“圣地”或“应许之地”。以色列在犹太教中具有特别的含义,包括圣殿遗迹和相关的宗教礼仪,都是现代犹太教传统的重要基础。犹太人曾在埃及旅居430年之久,约在公元前1450年(公元前13世纪)离开埃及迁回到迦南地(现今之巴勒斯坦),公元前十世纪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王,之后分裂为南北两国,北方是由十个支派组成的以色列王国和南国犹大王国。公元前722年和586年,这两个王国先后被亚述人征服和被巴比伦人灭亡。公元前一世纪末由希律王加以扩建,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绝大部分犹太人被赶出巴勒斯坦地区,流散在欧美各国。后来,在圣殿断垣残壁的遗址上修建起围墙,虽然是伊斯兰圣地围墙西墙的一段,但犹太人仍然珍惜它,这段墙被视为犹太人信仰和团结的象征。据说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时,犹太人常聚在这里哭泣,因而名哭墙。
  公元7世纪巴勒斯坦被阿拉伯帝国占领,阿拉伯人从此成为该地居民的绝大多数。16世纪巴勒斯坦被奥斯曼帝国吞并。经历过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拜占庭等古国的统治,犹太人在这一地区逐渐衰落并遭驱逐,散于全球各地,连中国的开封都有犹太教会堂的遗迹。尤其是在公元132年的一次大规模起义遭到镇压后,罗马帝国将犹太人驱逐出这一地区,将地名改为“叙利亚-巴勒斯坦”。犹太教最重要的两本经籍《密西拿》和《塔木德》经也是在这段时期写成。公元638年,穆斯林从拜占庭帝国夺取了该地区的控制权,之后数个穆斯林国家统治过这个地区;包括了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花剌子模和蒙古,在1260年至1516年间由马木鲁克统治,接着在1517年成为奥斯曼帝国一个省份。
  锡安主义和犹太人回归
  18世纪便有数波小型的回归潮。在1878年,佩塔提克瓦出现了第一个大型的犹太人农场殖民区。犹太人从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人手中购买土地并且定居。随着犹太居民的增多,他们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
  1896年,奥匈帝国犹太裔记者西奥多·赫茨尔发起锡安主义运动(又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号召全世界犹太人回归故土,恢复本民族的生活方式。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他召集了第一届“世界锡安主义大会”,大会决议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犹太国民基金死海
  ”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成立,帮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锡安主义运动的发展推动了第二次回归浪潮(1904-1914年),约有四万名犹太人返回定居。1917年,英国外长贝尔福发表《贝尔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巴勒斯坦。1922年英国将托管地划分为两部分:东部(现约旦)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为犹太居民区。1917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11月2日发表《贝尔福宣言》。 表示主张“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由公共法律保障的犹太人之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归浪潮。在1929年爆发的一场巴勒斯坦暴动中,阿拉伯人杀死了133名犹太人。1922年,国际联盟通过了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训令”,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之家”。以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接着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数场暴动发生。对此英国在1939年颁布了一份白皮书,限制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至75,000人,并且限制犹太人购买土地。这份白皮书被许多犹太人和锡安主义者视为是对犹太人的背叛,并且认为那违背了贝尔福宣言。阿拉伯人也并没有就此平息,他们希望完全停止犹太人的移民。1933年,纳粹在德国执政,掀起第五次犹太人回归浪潮。1940年,犹太人已占当地居民总数的30%。后来在欧洲发生的犹太人大屠杀,进一步推动了犹太人回归。1944至1948年之间,愈20万犹太人通过各种途径辗转来到巴勒斯坦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有60万犹太居民。
  复国
  [3]40年代 1947年,鉴于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暴力冲突不断升级,和平努力受到挫败,英国政府决定从巴勒斯坦托管地脱身。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自从19世纪末以来一直稳定增长,受到二战中的犹太人大屠杀影响,犹太人复国的理念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支持。联合国成立了“巴勒斯坦专门委员会”,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了《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33国赞成(包括美国和苏联),13国反对,10国弃权,通过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分为两个国家,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拥有大约55%和45%的领土,耶路撒冷被置于联合国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冲突。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分治方案的当日,大卫·本-古理安接受了该方案,但被阿拉伯国家联盟断然拒绝。阿盟委员会高层下令对以色列的犹太平民展开为期三天的暴力袭击,攻击建筑、商店、以及住宅区,紧接着犹太人组织的地下民兵部队展开还击,这些战斗很快便蔓延为大规模的冲突,继而引发了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
  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的托管期结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在1949年1月25日全国选举中,有85%的合格选民参加了投票,接着有120个议席的第一届议会开会。两位曾领导以色列建成国家的人成为该国的领袖,犹太人代办处领导人大卫·本-古里安当选首任总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领导人哈伊姆·魏兹曼由议会选为首任总统。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取得联合国的席位,成为第59个会员国。
  1948年独立战争
  在以色列建国之后,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战,以色列
  以色列
  开始了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北边的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军队都在接近边界的地方被阻挡下来,来自东方的约旦军队则攻下耶路撒冷的东部,并且对城市的西部展开攻击。不过,犹太人的民兵部队成功的阻挡了约旦军队,而地下的国民军组织部队(Irgun)也阻止了来自南方的埃及军队。从6月开始,联合国宣布了一个月的停火令,在这段期间里以色列国防军正式成立。在数个月的战斗后,双方在1949年达成一则停火协议并划清暂时的边界,这条边界线被称为“绿线”(Green Line)。以色列在约旦河的西方获得了额外的23.5%的管辖领域,约旦则占有以色列南部一块山地区域和撒马里亚,后来那里被称为西岸地区。埃及在沿海地区占有一小块的土地,后来被称为加沙地带。
  大量的阿拉伯人口逃离了新成立的犹太人国家,巴勒斯坦人将此次流亡称为“大灾难”(النكبة),预计有400,000至900,000名巴勒斯坦难民流亡,联合国估计有711,000人。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未解决的冲突、以及巴勒斯坦难民的问题一直持续至今。随着1948年的战争,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的犹太人口开始撤回以色列,大量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犹太人难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两倍。在接下来几年里将近850,000名瑟法底犹太人从阿拉伯国家逃离或遭驱逐,其中约有600,000人迁移至以色列,其他的人则移民至欧洲和美国。
  1950年代和1960年代
  在1954年至1955年间,担任以色列总理的摩西·夏里特试图轰炸埃及未遂而爆发丑闻,造成以色列在政治上蒙羞。埃及在1956年国有化了苏伊士运河,英国和法国对此相当不满。以色列在遭到一连串阿拉伯地下民兵部队的袭击后,秘密的与英法两国结盟,并且对埃及宣战。在苏伊士运河危机后,三个国家遭到联合国的谴责,以色列被迫从西奈半岛撤军。
  在1955年,大卫·本-古理安再次成为以色列总理,并且一直任职到1963年才辞职。在古理安辞职后,列维·艾希科尔继任了总理。
  在1961年,纳粹的战争犯、也是欧洲犹太人大屠杀主谋之一的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遭到以色列的摩萨德情报局干员逮捕,并且被送回以色列接受审判。艾希曼成为以色列历史上唯一一个遭到法庭判决死刑的罪犯。
  在政治舞台上,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在1967年5月再次紧绷。叙利亚、约旦、和埃及透露了开战的意图,埃及并且驱逐了在加沙地带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埃及违反了之前立定的条约、并且封锁了以色列战略要地的堤蓝海峡,接着又在以色列边界部署大量的战车和战机,以色列于是以埃及挑衅为由在6月5日对埃及展开先发制人的攻势。在这场六日战争中,以色列击败了所有阿拉伯邻国的军队,并且在空军战场上获得完全的胜利。以色列一口气夺下了整个西岸地区、加沙地带、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1949年划定的绿线则变成以色列管辖国内领土和占领区域的行政分界线。后来在签订一则和平协议后,以色列将西奈半岛还给了埃及。
  在战争中以色列空军误炸了一艘美军的情报船自由号,造成34名美军死亡。美国和以色列的调查总结认为这场意外是因为自由号的辨识困难而造成的误击事件。
  在1969年,以色列的第一名女性总理梅尔夫人当选。
  1970年代
  1968年至1972年这段期间被称为消耗战争,以色列和叙利亚、埃及间的边界频繁爆发许多小规模的冲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装部队对以色列和各国的犹太人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恐怖攻击,在197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爆发了慕尼黑惨案,巴勒斯坦的武装民兵挟持以色列的代表团成员作为人质,最后所有人质皆遭杀害。以色列对此展开了报复性的“上帝之怒行动”,由一群以色列摩萨德情报局的干员在世界各地行刺那些筹划慕尼黑惨案的幕后凶手。
  最后,在1973年10月6日,正值犹太人传统的赎罪日那天,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发起了突袭攻势。尽管阿拉伯国家在战争初期成功打击了准备不足的以色列军队,但是由于以色列依靠美国的强大外援以及卫星科技,埃及和叙利亚最终仍被以色列击退。战后的几年局势变的较为平静,以色列和埃及终于得以达成和平协议。
  在1974年,伊扎克·拉宾继承梅尔夫人成为第五任总理。1977年的国会选举成为以色列政治历史上的主要转折点,从1948年来一直支配以色列政坛的工党联盟遭到梅纳赫姆·贝京领导的联合党击败,这次选举在以色列还被称为是一场“革命”。
  接着,在当年的11月,埃及的总统萨达特史无前例的拜访了以色列,在以色列国会进行演讲,这是以色列建国以来第一次获得阿拉伯国家的承认。以色列军队的后备军官也组成和平运动以支持这次谈和。在萨达特拜访之后,两国间进行的和平谈判最后签下了大卫营和约。在1979年3月,贝京和沙达特在美国华盛顿特区达成以色列-埃及和平条约。随着条约的签订,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军,并且撤离了自从1970年代开始在那里建立的移民区。以色列也同意依据1949年划定的绿线让巴勒斯坦获得自治权。
  1980年代
  在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军轰炸了伊拉克在奥西拉克建立的核子反应炉,阻止了伊拉克制造核武器的企图,这次任务又被称为巴比伦行动。
  在1982年,以色列对黎巴嫩发动了一场攻势,卷入自从1975年以来一直进行的黎巴嫩内战。以色列的开战理由为保护以色列在北方的殖民区,当时殖民区经常受到来自黎巴嫩的恐怖攻击。在建立了四十公里的障碍区后,以色列国防军继续前进,甚至攻下了首都贝鲁特。以色列军队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逐出了黎巴嫩,迫使巴解转移基地至突尼斯。由于无法承担战争带来的压力,总理贝京在1983年辞职,由伊扎克·沙米尔继任。以色列最后在1986年撤出了大部分在黎巴嫩的军队,边界的缓冲地带则一直被维持,直到2000年以色列进行单方面的撤军。
  在1980年代里,原本由伊扎克·沙米尔领导的右派政府被左派的西蒙·佩雷斯取代。佩雷斯从1984年开始担任总理,但在1986年又被沙米尔取代,沙米尔达成了一个政党联盟的协议。在1987年爆发的巴勒斯坦大起义引燃了占领区域的一连串暴动,在暴动后沙米尔再次于1988年的选举中连任总理职位。
  1990年代
  在波斯湾战争中,虽然以色列不是反伊拉克的联盟国之一、也没有实际参与伊拉克战事,以色列仍遭到39枚飞毛腿导弹击中。导弹并没有直接杀害任何以色列的公民,倒是有一些人因为不正确使用预备的防毒面具而死亡,除此之外一名以色列人遭到爱国者导弹碎片击中而丧命。在战事中,以色列也向在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提供防毒面具,以免他们遭伊拉克的生化武器攻击。尽管如此,巴解仍然表示支持萨达姆政权,一些巴勒斯坦居民甚至还站在屋顶上替来袭的飞毛腿导弹欢呼,虽然最后他们仍使用了以色列人提供的防毒面具。
  在1990年代早期,苏联的大量犹太人开始移民至以色列,依据以色列的回归法,这些人在抵达以色列时便能取得以色列公民权。大约有380,000人在1990-1991年抵达以色列。虽然以色列大众最初相当支持回归法,新移民造成的许多问题被工党作为选战中的把柄,批评执政的联合党没有解决他们的工作和住房问题。结果在1992年的选举中,新移民们大量投票给工党,使得左派再次抬头。在选举之后,伊扎克·拉宾成为了总理。在选举中工党曾经承诺将会大为改善以色列的国内治安和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到了1993年底,以色列政府抛弃了1991年的马德里协议框架,改与巴解签订奥斯陆协议。在1994年,约旦成为继埃及之后第二个承诺与以色列和平共处的阿拉伯国家。
  最初以色列大众广泛支持奥斯陆协议,然而在协议签订之后以色列仍然持续遭到哈马斯武装团体的频繁攻击,协议受到的支持也开始大量减少。在1995年11月4日,拉宾遭到一名极端的以色列民族主义者刺杀。
  由于拉宾的遇刺,大众对于奥斯陆协议的观感也稍有好转,大为提升了西蒙·佩雷斯的支持度,使他赢得了1996年的大选。不过,新的一波自杀炸弹攻势加上阿拉法特赞美炸弹客的声明,使得公众舆论再次扭转,并且在1996年5月输给了联合党的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虽然内塔尼亚胡被视为是奥斯陆协议的坚定反对者,他仍然决定从希伯伦撤军,并且签下了怀伊备忘录(Wye River Memorandum),给予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更大的自治权力。在内塔尼亚胡任内巴勒斯坦团体对以色列平民的袭击活动大为减少,然而他的联合政府仍然在1999年垮台。在1999年选举中工党的埃胡德·巴拉克以大幅票数差距击败内塔尼亚胡而继任总理。
  2000年后
  巴拉克在2000年决定单边的从黎巴嫩撤军,这次撤军也是为了阻挠真主党对以色列的攻击,迫使他们不得不跨越以色列边界才能发动攻击。巴拉克和亚西尔·阿拉法特曾在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的以色列斡旋下于2000年在戴维营进行协商,然而协商最后失败了,巴拉克提出的条件是一个由73%西岸地区和100%加沙地带组成的巴勒斯坦国家,并且在10至25年时间内将西岸地区的巴勒斯坦领域扩展至90%(排除耶路撒冷郊区则是94%),但阿拉法特拒绝这个提议。
  2003年6月4日,在乔治·沃克·布什主持下,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主席马赫姆得·阿巴斯和以色列前总理沙龙于约旦相会。在谈判破裂后,巴勒斯坦开始了第二次的暴动,被称为阿克萨群众起义,暴动开始的时间就发生在以色列反对派领袖阿里埃勒·沙龙访问耶路撒冷圣殿山之后不久。协商的失败以及新战争的爆发使得许多以色列人对巴拉克政府感到失望,并且也使和平协议的支持度大减
  在一场总理的特别选举后,艾里尔·沙龙在2001年3月成为了新的总理,稍后又在2003年的选举中当选了连任。沙龙开始从加沙地带进行单边的撤军,这次撤军在2005年8月至9月间实行完成。
  在艾里尔·沙龙严重中风之后,总理权力转移给了艾胡德·奥尔默特。在2006年4月14日,在前进党赢得了大选后,奥尔默特当选为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的前进党也在2006年的选举中赢得了多数派席位。
  在2006年6月28日,哈马斯的民兵部队从加沙地带挖地道潜入以色列境内攻击以色列国防军的据点,俘虏了一名以色列士兵并且杀害了其他两名。以色列对此展开了夏雨行动,大量轰炸哈马斯目标以及其他桥梁、道路、以及发电站。以色列也派军占领此地区。
  2006年6月13日爆发的以黎冲突发生在以色列北部和黎巴嫩地区,主要是介于真主党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冲突始于真主党之前在一次跨越边界的恐怖袭击行动中杀害了八名以色列士兵并且俘虏其他两名,以色列认为黎巴嫩政府必须对这次攻击负起责任,因此从海上和空中对黎巴嫩展开轰炸,并且进军黎巴嫩南部。真主党继续使用火箭攻击以色列北部,并且以游击队的打带跑战术袭击以色列军队。最后以色列在2006年8月14日达成一则停火令。这场冲突杀害了一千名黎巴嫩平民、440名真主党民兵、以及119名以色列士兵,也对黎巴嫩城市的基础建设造成了庞大损害。
  2008年12月28日 以色列战机和武装直升机27日对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发动了大规模空袭,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则对以色列发射远程火箭弹报复。
  这次空袭是自1967年中东战争以来,以军袭击所造成的巴勒斯坦人单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造成310人死亡,另有1400余人受伤。以外长利夫尼表示,选在这个时候痛击哈马斯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哈马斯违反半年前的停火协议,几乎每天以火箭、迫击炮攻击以色列平民,令以色列无法再忍受。

  旧约圣经,由摩西出红海离开埃及) 以色列人首先是作为寄居者出现在迦南的,其文化发展的水平远远低于迦南本地的居民,只是在随后的不断征服过程之中,才逐渐接近了当地文化发展的水平,开始形成政治一宗教联合体的以色列。后来在公元前922年它又分裂成南北两个王国群体,南部群体(即南国犹大)有两个部族,以较为强大的部族犹大来命名;而北部群体(即北国以色列)则有10个部族,仍然保持着以色列的名称。因此,居住在南部犹大地区的人,被称作犹太人;而居住在北部以色列地区的人,便保持了以色列人的称号,从而使犹太人与以色列人一样,都具有种族和民族,乃至国家的多重意义。

  士师时代
  以色列人(犹太人)在离开埃及回到以色列,摩西死了之后,约书亚便带领以色列人。他带领以色列人攻占了耶利哥城等等的以色列的土地,并分派十二支派十二个领地。在约书亚死了之后,便进入了士师时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代。所谓的士师其实只是一个勇敢的军事救星,不是伟大的民族领袖。最后以及相对来说品行比较好的士师是撒母耳。

  士师时代,以色列人虽然迁入了以色列,也叫作有了自己永久的居所,却无法安定下来;除了以色列人要面对一直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原住民的威胁以外(例如:赫、西顿、阿玛力等,但说到最大的威胁,一定是非利士),更要面对一个重大的问题:以色列的支派间常互相战争,甚至仇杀。这些自相残杀的行为让以色列无暇对付非利士等强敌,种下了祸根。

  以色列联合王国
  由约公元前1030年开始,以色列由士师时代转为王国,在联合王国时出现了有三个国王:扫罗、大卫和所罗门

  扫罗是以色列联合王国的第一个国王。他英勇善战,可是却不太懂治理王国;他一生只管作战,甚至连自己的首都、王宫也没有建立过。以宗教角度来说,他又多次得罪了神;因而部份以色列人,尤其是南方的犹大支派。最后,在扫罗战死于和非利士的战争以后,犹大支派的以色列人膏立了犹大支派的大卫为王,大卫其实早在撒母耳在生时已经被他膏立为王。大卫可以说是以色列人最崇拜的国王,犹太人的象征大卫之星就是代表大卫王的。 大卫首次将耶路撒冷定为首都,并击退了非利士人。大卫作王四十年以后便逝世,其子所罗门接任王位。所罗门承接了大卫留下的这个强国,就大兴土木,建筑堡垒、宫室和耶路撒冷的圣殿。所罗门的统治时期可以说是以色列历史的黄金时代的顶点,但是在他在位四十年之后,他的事业的尽头却可以说是失败的。所罗门王在位时一直向百姓抽取荷税以供挥霍,引致人民对他不满,因而种下了叛乱的种子。所以,在他死后,北方的十个支派便马上脱离了以色列联合王国,由耶罗波安领导;而南方的两个支派则依然由所罗门的儿子罗波安领导,自此,以色列联合王国结束,国家分为北国以色列和南国犹大。


  北国以色列


  国王名称 在位年间 备注
  耶罗波安 BC931~910 开国君主
  拿答 BC910~909 /
  巴沙 BC909~886 /
  以拉 BC886~885 /
  心利 BC885 仅在位7天
  暗利 BC885~874 /
  亚哈 BC874~853 /
  亚哈谢 BC853~852 /
  约何兰 BC852~841 /
  耶户 BC841~810 /
  约哈斯 BC814~798 /
  约华施 BC798~783 /
  耶罗波安二世 BC783~743 /
  撒迦利雅 BC743 仅在位六个月
  沙龙 BC743 仅在位一个月
  米拿现 BC743~738 /
  比加辖 BC738~737 /
  比加 BC737~732 /
  何细亚 BC732~723 BC721撒马里亚沦陷,北国以色列亡


  北国以色列的开国君主是耶罗波安。耶罗波安本为所罗门的一名年轻的仆人,曾经负责修补耶路撒冷的城墙。因为当时所罗门对工人也不太好,所以他便对所罗门所不满。后来,一次他路经田野时,在路上遇上当时的一位先知亚希雅,亚希雅一直对于当时所罗门拜外邦的神而不敬拜耶和华感到非常不满。他便告诉耶罗波安将要带领以色列北方的十个支派脱离犹大的统治。所罗门得知此事以后,马上派人追杀耶罗波安,耶罗波安便逃到埃及,直到所罗门死后,才回到以色列,带领北方十个支派脱离犹大的统治。

  北国以色列仅国祚二百一十年即亡国,主要是因为,以色列以北的地区主要是平原,是一块易攻难守的土地,很容易就会被人攻占。加上北方一直政局不稳定(例如耶户本身就是在政变成功后才成为国王的;他本身不是王室成员),导致最后速亡。

  南国犹大


  国王名称 在位年间 备注
  罗波安 BC931~913 /
  亚比雅 BC913~911 /
  亚撒 BC911~870 /
  约沙法 BC870~848 /
  约兰 BC848~841 /
  亚哈谢 BC841 他在位仅一年
  亚他利雅王后 BC841~835 /
  约阿施 BC835~796 /
  亚玛谢 BC796~781 /
  乌西雅 BC781~740 /
  约坦 BC740~736 /
  亚哈斯 BC736~716 /
  希西家 BC716~687 /
  玛拿西 BC687~642 /
  亚们 BC642~640 /
  约西亚 BC640~609 /
  约哈斯 BC609 他在位仅三个月
  约雅敬 BC609~598 /
  约雅斤 BC598 他在位仅三个月
  西底家 BC598~587 587或586年七月耶路撒冷沦陷,犹大王国亡(确实年份有争议)


  南国犹大的开国君主是所罗门的儿子罗波安。基本上除了亚他利雅王后和西底加不是大卫家的人之外,所有君主也是大卫的后代。所以,可以说,南国犹大当时的政局比较稳定。另外,比较英明的君主也较北国多(例如亚撒、希西家等)。另外,犹大国位于丘陵地带,比较北方容易驻守,因而延长了国祚。南国的国祚有三百四十四年。

  被掳巴比伦
  由耶路撒冷沦陷之后,犹太人便大批的被掳到巴比伦,留下在原地的只有一些老弱伤残的犹太人。尽管当时犹太人被掳到外地,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宗教和文化,依然在一些祭司和利未人的后裔带领之下举行各种宗教活动,并开始建立犹太会堂。言而,到了后来巴比伦被马代波斯所灭以后(BC539),塞鲁王便下令犹太人可以回国重建家园,不少犹太人便回到以色列去。终于,他们在BC520年开始重建圣殿,并于BC445~443重建耶路撒冷城墙。


  重建耶路撒冷
  当犹太人回到耶路撒冷重建时,主要由地方官员尼希米和祭司以斯拉带领。言而,在重建进行中,居住在附近的外邦人常常来拦阻,但最后耶路撒冷还是重建好了。接下来,以斯拉带领犹太人宣读律法,重新确立了犹太人的信仰。


  两约之间时期的以色列
  然而,波斯日渐息微,最后在BC323失去了以色列,以色列被亚历山大实行希腊统治。在亚历山大逝世以后,以色列被托勒密王朝统治。托勒密王朝是亚历山大大帝其中一个将军的后代,领土包括埃及。托勒密王朝对犹太人非常好,当时犹太人不但有宗教自由,甚至有不少托勒密统治下的外邦人信奉犹太教。第一本旧约圣经希腊文译本七十二士译本就是当年托勒密王朝为了编纂亚历山大城的图书馆的书籍,而请了一群拉比来翻译旧约圣经,最后花了七十二年来完成。 可是,因著托勒密的息微,BC198年,以色列便为塞孤留王朝所占领。塞孤留王朝是亚历山大大帝另一位将军的后代,领土包括土耳其和叙利亚。他们和托勒密相反,禁止了犹太人的宗教自由,甚至在圣殿中摆放宙斯的神像,要求犹太人敬拜希腊诸神。最后,这些行为激起了犹太人的反抗。最后,犹太人在祭司的后代马加比家族的带领之下于BC166年赶走了塞孤留王朝的军队,马加比王朝开始了。马加比王朝的第一任国王,是犹大.马加比,他曾经亲自领兵四次击退塞孤留的军队。犹大死后,他的兄弟约拿单暂代王位,却被一个想夺权的军官杀死。犹大另一个兄弟西门马上行动,因为当时塞孤留王朝已经没有能力重新控制以色列,便希望和这位新国王签下和约。自此,塞孤留便没有再侵扰以色列了。西门统治期间,以色列有了一段短暂的繁荣。但是,他最后却死于一个叫多利买的夺权者的手中。不过,他的儿子约翰许尔堪却以谋略胜过他,成为统治者。在约翰许尔堪的统治下,版图不段扩张,把以士买,撒马里亚和利比亚也收入版图。他又把耶路撒冷美化起来,又首次发行钱币。 BC105年,约翰许尔堪去世,由亚理士多巴勒一世接任王位,但不到一年,就由亚历山大贞尼接任,直到BC87为止。二人也恨法利赛人,并偏袒撒都该人,因而法利赛人受到严重的迫害。后来,亚历山大贞尼的妻子亚历山德拉接任,她是法利赛人,又因而反过来打压撒都该人。BC69年她便逝世,她的两个儿子许尔堪二世和亚理士多巴勒二世就发生内战,互相争夺王位,为期六年,结果两败俱伤。他们的内讧因而为罗马人制造了机会,BC63年,庞培带兵攻占耶路撒冷,犹太人的独立结束。


  罗马帝国 + 耶稣
  罗马帝国在占领巴勒斯坦以后,庞培将军先立支持他的许尔堪为犹太人的统治者,却不立他为王。并且,下令犹太人要每年交税给罗马。言而,被流放的亚理士多巴勒二世却逃回来了巴勒斯坦,马上发生了夺权的内战。在这时期,庞培又派了以士买的安提帕特任许尔堪二世的顾问,以帮助他和亚理士多巴勒二世战争。后来BC48年,庞培因为和凯撒犹流在法沙勒的一场权力争夺战中战死以后,安提帕特马上改变立场,支持该撒,使该撒升他为犹大省长,地位比许尔堪更要高。同时,该撒又对犹太人有很大的寛容的态度,给犹太人宗教自由。安提帕特在该撒的支持下便成为巴勒斯坦里最有权力的人。他是彻底向罗马效忠的。言而,犹太人却是恨他,因为他是以士买人,是他们以前的死敌的后代。因而,他在上任后一年便被人毒死。他的儿子希律便接任了他的省长的职位。三年之后,该撒也在罗马被人谋杀了。

  希律生于BC74,死于AC4,在他一生作政客和统治者的生涯中,他代表著罗马政府去对付犹太人,比任何人也要多。该撒死了之后,罗马又由高三个执政:屋大维,安东尼和勒彼督瓜分。东方叙利亚地区便是由安东尼统治的,希律便成了安东尼的部下。安东尼是欢喜希律的,这对希律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时候,犹太又发生内战,希律就急忙赶到罗马请示安东尼。希律更说服了安东尼只有希律自己才能维持巴勒斯坦的秩序,使安东尼任命了他为全犹太的最高统治者。

  希律被认为是一个奸狡而无耻的人,他整天也在巩固自己在犹太的地盘。这些事的成就,也是借著暗杀和阴谋建立的。甚至,他的家族中有不少人就因而死在他的手中。甚至他心爱的妻子玛莉安妮,也是被他下令杀死的。她死了以后,希律非常后悔,差不多要发狂了。他整段统治就是这般恐怖。由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可以知道他的统治,在未后的日子里,是恐怖得不可以用笔墨所形容的。

  就在约AC1年,耶稣基督就在这恐怖的时代出生了。(详见耶稣 ) 在他死后,他的门徒就在巴勒斯坦首次建立了教会,开始了基督教,并使耶路撒冷成为早期基督教的一个传道中心。言而,早期犹太教视基督徒为异端(至今部份正统派犹太人依然视基督教为异端),因而不断的迫害,甚至杀死基督徒,很多基督徒因而离开了犹大,向到安提阿、亚历山大等外邦城市,并开始向外邦人布道。最后,基督教完全成为了外邦人的宗教。

  AC135年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叛乱被镇压以后,罗马人把所有犹太人由巴勒斯坦驱逐出,自此犹太人开始了近二千年的大流散。只有少数的犹太人能躲在巴勒斯坦的山区,才能依然住下去。同时,基督教在公元一世纪后期,宣教基地已经由耶路撒冷转移至安提阿、亚历山大、罗马等罗马帝国其他的外邦人城市,信徒也愈来愈多外邦人,反而犹太信徒则日益减少。加上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的迫害(最可怕的是德修.戴克里先和尼禄在位时的迫害),基督教在犹大地区的活动也减少了。言而,AC313年,基督教成立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后,犹大地区的基督教又活跃起来。直到在伊斯兰帝国占领了耶路撒冷以前,罗马帝国的基督徒可以自由地前往耶路撒冷朝圣。


  伊斯兰的堀起
  伊斯兰教在第七世纪创立以后,便以惊人的速度扩张。AC632年伊斯兰控制了整个阿拉伯半岛以后,便想攻打在北方两个已经衰落的国家:罗马帝国和波斯王国。两国在过去互相争斗,加上当时罗马已经分裂成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还要忙著应付日耳曼人的作乱,便为伊斯兰帝国创造了机会。619年,伊斯兰在占领耶路撒冷以后,

  1948年立国

  被称为以色列最伟大的国王所罗门王死后,以色列王国分裂成南部的犹太(即南国犹大)和北部的以色列(即北国以色列),至 722 B.C. 北国以色列为亚述人所灭,586 B.C. 南国犹大为巴比伦所灭,于是犹太人开始流浪世界各地。722 B.C. 至 1948 A.D. ,以色列的国土 (及现在的巴勒斯坦) 曾受多国占领,流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受尽各种迫害,在强烈建国意愿下,世界犹太民族主义组织于 1897 年成立,积极从事建国意愿。

  冲突、对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土耳其人占领巴勒斯坦地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土耳其和德国联盟,英国利用阿拉伯人反抗土耳其,并承诺于战后建立一个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阿拉伯独立王国。此时,犹太人建国行动得到英国的支持,英国外相于 1917年 11 月发表一篇巴福尔宣言:英国政府赞成犹太人至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努力促成此一目标之达成。遂使犹太人纷纷返回巴勒斯坦购买土地,准备长期定居。1860 年代,此区犹太人仅 12000 人,到 1922 年己激增至 84000 人,且大量购置土地。

  以阿冲突与对立日渐增高,遂使英国政府两面不讨好。英国政府于 1920 年 4 月 25 日接受国联委治此地区。英国政府于 1946 年 7 月提出一项分治计划,但遭双方反对,联大于次年11 月又通过另一个阿犹分治计划,犹太人勉为同意,但阿拉伯人则因居住区域及宗教世仇因素坚决反对。英国先前曾声明若阿犹双方不能接受联大的计划,英国将于 1948 年 5 月 15 日撤军并交出委任权。阿联盟于 1947 年 8 月 19 日在黎巴嫩集会,决议联大若通过此分治计划,便秘密派兵进入巴勒斯坦,遂引发起第一次以阿战争。

  1947 年联大通过分治计划时,巴勒斯坦之动乱即开始扩大,犹太人虽仅居少数,但教育水准较高,组织严密,虽尚无国名,却己具备完善的国家组织,故于动乱中实己掌握优势,当第一次以阿战争爆发前,更已将犹太人居留地区附近的阿拉伯人予以驱逐出境或加以控制。

  1948 年 5 月14 日英国终止对巴勒斯坦之托管,以色列立即于次日宣布建国,以本古里昂为第一任总理,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伊拉克五国就借口维持秩序,同时派兵进驻巴勒斯坦,以色列奋起抵抗,以阿战争正式开始。

  2006年3月28日,以色列议会选举举行。前进党获得120个席位中的28席,工党获得20席,沙斯党获得13席,比塔纳以色列党获得12席,利库德集团获得11席,宗教民族党获得9席,圣经党获得6席,另外的席位被其他几个主要小党获得。5月4日,以前进党主席奥尔默特为总理的新政府宣誓就职。 新政府暂由前进党、工党、沙斯党和退休者联盟四个党组成,在总共120个席位的议会中拥有67席。

以色列历史:

圣经时代 犹太人历史始于公元前第二个一千年的头五百年,始祖是亚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孙雅各。一场遍及全国的饥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儿子们,即以色列十二个部落的祖先移居埃及,在那里他们的后代沦为奴隶。几个世纪之后,摩西率众人出埃及,摆脱奴役,奔向自由,最终返回以色列故土。他们在西奈沙漠上流浪了40年,在那里形成了一个民族,并接受了包括十诫在内的摩西律法,他们的始祖们所创立的一神教从此初具规模。

以色列各部落在约书亚的指挥下,征服了以色列故土,并定居下来,但它们往往只是在受到外来威胁时,才在被称为“士师”的领袖的统领下联合起来。公元前1028年,扫罗建立了君主国;他的继承者大卫于公元前1000年统一了各部落并建都于耶路撒冷。大卫的儿子所罗门把王国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强国并在耶路撒冷兴建了以色列一神教圣殿。考古发掘证实,在所罗门统治时期,曾在一些设防城镇,如夏琐、美吉多和基色设立了重要的城市贸易中心。所罗门去逝后,国家分裂成两个王国:一个是以色列王国,首都设在撒马利亚;一个是犹太王国,首都设在耶路撒冷。两个王国并存两个世纪之久,由犹太诸王统治,并由先知告诫人们主持社会正义和遵守律法。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遭亚述人侵占,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称“失掉的十个部落”)。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被巴比伦人征服,入侵者捣毁了耶路撒冷的圣殿,并将大部分犹太人放逐到巴比伦。

犹太人自治时期(公元前538—60年) 公元前539年,巴比伦帝国被波斯人征服,之后,许多犹太人返回犹大(以色列故土),并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犹太人在故土上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恢复。此后四个世纪,犹太人在波斯人和古希腊人的统治下,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权。由于叙利亚塞琉孤王朝强制实行一系列措施,禁止犹太人的宗教信仰,导致爆发了公元前168年由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领导的起义,随后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犹太诸王统治、历时约80年的独立犹太王国。

异族统治(公元前60年一公元1948年) 从公元前60年起,国家因内乱而削弱,日益为罗马所控制。为了摆脱罗马统治,犹太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其中最大的一次爆发于公元66年。经过4年的战斗,罗马人于公元70年征服了犹地亚(犹大),焚毁丁第二圣殿,并将国内的众多犹太人放逐。犹太人对罗马进行的最后一次反抗是千余人固守在马撒达山顶城堡中。这次反抗于公元73年以守卫者集体自杀而告终。它成为犹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争取自由的象征。

在罗马(公元70-313年)和拜占庭(公元313-636年)的统治下,犹太人社会在故土上继续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法律、教育及文化制度。公元2世纪,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犹太律法被编集成口传律法《密西拿经》,后于公元3-5世纪,又扩编成《塔木德经》。这些律法有些后来根据情况而变化作了修改,至今仍为恪守教规的犹太人所遵守。

犹太人重获国家主权的另一次尝试是公元132年的巴尔·科赫巴起义,其结果是在犹地亚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犹太飞地,以耶路撒冷为都城。但是,三年之后,罗马人打败了了巴尔·科赫巴,并且为了断绝犹太人与故土的联系,把耶路撒冷改名为埃利亚卡皮托利纳,把国家更名为巴勒斯梯那。

从公元7世纪始,国家先后被阿拉伯人(613—1091)、塞尔柱克人(1091—1099)、十字军(1099—1291)、马穆鲁克人(1291-1516)、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1517一1917)和英国人(1918—1948)所统治。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任意变动疆界,更改国名。各征服者所建造的王宫殿宇是他们统治这片故土的历史见证。

尽管千百年来的异族统治使犹太人越来越少,但在这片故土上犹太人一直保持着他们的存在,而且随着散居各国的犹太人返回故乡,犹太人口也不断增加。到了19世纪中叶,稀少的犹太人口出现了猛增的势头。

犹太复国主义 多少世纪以来,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锡安(锡安,传统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义词),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纪末,由于东欧的犹太人不断遭到压迫和迫害,而西欧的犹太人对既未结束种族歧视也未使犹太人与所在国家的社会融为一体的那种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灭,犹太复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解放运动而出现。1897年,西奥多·赫茨尔在瑞士的巴塞尔召开了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在会上,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成为一个正式的政治组织,它号召犹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园复兴犹太民族生活。

在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开始返回故土,当时这片故土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人烟稀少,为世人所忽视。早期的开拓者在这里排干沼泽,开垦荒地,在秃山上植树造林,兴办工业,建设城市和乡村。他们建立了社区机构和服务设施,并使长期以来仅用于礼拜仪式和文学的希伯来语在日常生活中恢复使用。

一块土地,两个民族 国际联盟基于承认“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着历史的联系”和“在那个国家重建犹太民族家园”的考虑,于1922年委托英国统治这片故土,并特别责成英国“为这个国家创造各种确保建立犹太民族家园的政治、行政和经济环境。”

同年,英国在这块托管地境内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约旦酋长国(即今日的哈希姆约旦王国),只把约旦河以西的地方留作发展犹太民族家园之用。阿拉伯极端领导人就连在这样小的区域建立犹太民族家园也要反对,他们煽动袭击犹太社区,甚至打击主张阿拉伯一犹太人共处的阿拉伯人。英国对犹太移民和定居的限制并没有使阿拉伯好战分子善罢甘休,暴力事件屡屡发生,持续不断,直到二次大战爆发为止。

二战期间,纳粹杀害了约600万欧洲犹太人,其中包括150万儿童。战后,尽管迫切需要为在纳粹大屠杀中幸免于难的犹太人寻找避难所,但英国并未取消犹太移民的限额。为了邮票说明:安娜·富兰克及家人在这所房子里躲避纳粹迫害达两年之久对付英国限制移民的政策,故土上的犹太社团与世界各地犹太人一起,动员一切人力物力,组织了一场“非法”移民运动先后把85,000难民从欧洲转送到故土上。

阿拉伯人反对犹太人在故土上定居,犹太人则坚持要求解除对犹太移民的限制,英国在无法调解的情况下,遂将问题移交给联合国。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11月29日表决在约旦河以西地区建立两个国家: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犹太人接受丁这个分治计划而阿拉伯

人则予以拒绝。

国家地位 1948年5月14日英国托管结束,犹太人随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国。此后不到24小时,五个阿拉伯国家的军队入侵了这个新国家。这场以色列独立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一年多,于1949年7月以停火线为基础分别与接壤的阿拉伯国家签定了停战协议。

以色列在立国宣言中表明它“向所有邻国及其人民伸出和平及睦邻之手。”尽管历届以色列总理一再重申这一呼吁,但始终遭到拒绝或不受理睬。阿拉伯恐怖分子不断袭击以色列居民中心,阿拉伯国家不仅支持和鼓励袭击行动,而且还实行经济和外交抵制,封锁以色列海运的国际航道并挑起全面战争。1956年和1967年,以色列发动先发制人的攻击,对蓄意挑衅作出反应。1973年,以色列击退了阿拉伯邻国同时从三条战线发动的全面进攻。1982年,因加利利北部居民屡遭恐怖分子的袭击,以色列采取行动,摧毁巴解(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南黎巴嫩搞恐怖活动的基地。

1977年,埃及总统萨达特应贝京总理邀请访问耶路撒冷,从而打破了拒和的僵局。这次访问导致了双方的谈判,其结果是1979年3月26日签署《埃以和平条约》并达成《戴维营协》,该协议包括实现中东和平的有关条款及就1967年以来以色列管理的犹地亚、撒马利亚及加沙地带未来地位所做的一项安排。随着这些地区在1987年爆发了暴力抗议行动,阿以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巴勒斯坦阿拉伯方面。以色列确信有关各方只有通过直接谈判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对由美俄主持下,于1991年10月30日在马德里举行的中东和平会议提供的对话机会表示欢迎。这次会议使以色列、黎巴嫩、叙利亚以及约旦一巴勒斯坦代表团坐在一起,为以色列随后与其每个阿拉伯邻国间的双边谈判及为解决区域问题举行多边会谈奠定了基础。

  以色列历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来人。 以色列最初是指一个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公元前1211年。在过去三千年的历史中,犹太人视以色列地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称之为“圣地”或“应许之地”。以色列在犹太教中具有特别的含义,包括圣殿遗迹和相关的宗教礼仪,都是现代犹太教传统的重要基础。
  犹太人曾在埃及旅居430年之久,约在公元前1450年(公元前13世纪)离开埃及迁回到迦南地(现今之巴勒斯坦),公元前十世纪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王,之后分裂为南北两国,北方是由十个支派组成的以色列王国和南国犹大王国。公元前722年和586年,这两个王国先后被亚述人征服和被巴比伦人灭亡。公元前一世纪末由希律王加以扩建,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绝大部分犹太人被赶出巴勒斯坦地区,流散在欧美各国。后来,在圣殿断垣残壁的遗址上修建起围墙,虽然是伊斯兰圣地围墙西墙的一段,但犹太人仍然珍惜它,这段墙被视为犹太人信仰和团结的象征。据说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时,犹太人常聚在这里哭泣,因而名哭墙。公元7世纪巴勒斯坦被阿拉伯帝国占领,阿拉伯人从此成为该地居民的绝大多数。16世纪巴勒斯坦被奥斯曼帝国吞并。经历过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拜占庭等古国的统治,犹太人在这一地区逐渐衰落并遭驱逐,散于全球各地,连中国的开封都有犹太教会堂的遗迹。尤其是在公元132年的一次大规模起义遭到镇压后,罗马帝国将犹太人驱逐出这一地区,将地名改为“叙利亚-巴勒斯坦”。犹太教最重要的两本经籍《密西拿》和《塔木德》经也是在这段时期写成。公元638年,穆斯林从拜占庭帝国夺取了该地区的控制权,之后数个穆斯林国家统治过这个地区;包括了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花剌子模和蒙古,在1260年至1516年间由马木鲁克统治,接着在1517年成为奥斯曼帝国一个省份。
  18世纪便有数波小型的回归潮。在1878年,佩塔提克瓦出现了第一个大型的犹太人农场殖民区。犹太人从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人手中购买土地并且定居。随着犹太居民的增多,他们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
  1896年,维也纳记者和剧作家西奥多•赫茨尔发起锡安主义运动(又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号召全世界犹太人回归故土,恢复本民族的生活方式。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他召集了第一届“世界锡安主义大会”,大会决议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成立,帮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20世纪
  锡安主义运动的发展推动了第二次回归浪潮(1904-1914年),约有四万名犹太人返回定居。1917年,英国外长贝尔福发表《贝尔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巴勒斯坦。1922年英国将托管地划分为两部分:东部(现约旦)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为犹太居民区。1917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11月2日发表《贝尔福宣言》。 表示主张“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由公共法律保障的犹太人之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归浪潮。在1929年爆发的一场巴勒斯坦暴动中,阿拉伯人杀死了133名犹太人。 1922年,国际联盟通过了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训令”,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之家”。以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接着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数场暴动发生。对此英国在1939年颁布了一份白皮书,限制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至75,000人,并且限制犹太人购买土地。这份白皮书被许多犹太人和锡安主义者视为是对犹太人的背叛,并且认为那违背了贝尔福宣言。阿拉伯人也并没有就此平息,他们希望完全停止犹太人的移民。1933年,纳粹在德国执政,掀起第五次犹太人回归浪潮。1940年,犹太人已占当地居民总数的30%。后来在欧洲发生的犹太人大屠杀,进一步推动了犹太人回归。1944至1948年之间,愈20万犹太人通过各种途径辗转来到巴勒斯坦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有60万犹太居民。
  复国
  40年代
  1947年,鉴于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暴力冲突不断升级,和平努力受到挫败,英国政府决定从巴勒斯坦托管地脱身。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自从19世纪末以来一直稳定增长,受到二战中的犹太人大屠杀影响,犹太人复国的理念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支持。联合国成立了“巴勒斯坦专门委员会”,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了《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33国赞成(包括美国和苏联),13国反对,10国弃权,通过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分为两个国家,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拥有大约55%和45%的领土,耶路撒冷被置于联合国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冲突。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分治方案的当日,大卫•本-古理安接受了该方案,但被阿拉伯国家联盟断然拒绝。阿盟委员会高层下令对以色列的犹太平民展开为期三天的暴力袭击,攻击建筑、商店、以及住宅区,紧接着犹太人组织的地下民兵部队展开还击,这些战斗很快便蔓延为大规模的冲突,继而引发了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
  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的托管期结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在1949年1月25日全国选举中,有85%的合格选民参加了投票,接着有120个议席的第一届议会开会。两位曾领导以色列建成国家的人成为该国的领袖,犹太人代办处领导人大卫•本-古里安当选首任总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领导人哈伊姆•魏兹曼由议会选为首任总统。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取得联合国的席位,成为第59个会员国。
  1948年独立战争
  在以色列建国之后,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战,开始了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北边的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军队都在接近边界的地方被阻挡下来,来自东方的约旦军队则攻下耶路撒冷的东部,并且对城市的西部展开攻击。不过,犹太人的民兵部队成功的阻挡了约旦军队,而地下的国民军组织部队也阻止了来自南方的埃及军队。从6月开始,联合国宣布了一个月的停火令,在这段期间里以色列国防军正式成立。在数个月的战斗后,双方在1949年达成一则停火协议并划清暂时的边界,这条边界线被称为“绿线”。以色列在约旦河的西方获得了额外的23.5%的管辖领域,约旦则占有以色列南部一块山地区域和撒马里亚,后来那里被称为西岸地区。埃及在沿海地区占有一小块的土地,后来被称为加沙地带。
  大量的阿拉伯人口逃离了新成立的犹太人国家,巴勒斯坦人将此次流亡称为“大灾难”,预计有400,000至900,000名巴勒斯坦难民流亡,联合国估计有711,000人。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未解决的冲突、以及巴勒斯坦难民的问题一直持续至今。随着1948年的战争,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的犹太人口开始撤回以色列,大量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犹太人难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两倍。在接下来几年里将近850,000名瑟法底犹太人从阿拉伯国家逃离或遭驱逐,其中约有600,000人迁移至以色列,其他的人则移民至欧洲和美国。
  50年代和60年代
  在1954年至1955年间,担任以色列总理的摩西•夏里特(Moshe Sharett)试图轰炸埃及未遂而爆发丑闻,造成以色列在政治上蒙羞。埃及在1956年国有化了苏伊士运河,英国和法国对此相当不满。以色列在遭到一连串阿拉伯地下民兵部队的袭击后,秘密的与英法两国结盟,并且对埃及宣战。在苏伊士运河危机后,三个国家遭到联合国的谴责,以色列被迫从西奈半岛撤军。
  在1955年,大卫•本-古理安再次成为以色列总理,并且一直任职到1963年才辞职。在古理安辞职后,列维•艾希科尔(Levi Eshkol)继任了总理。
  在1961年,纳粹的战争犯、也是欧洲犹太人大屠杀主谋之一的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遭到以色列的摩萨德(Mossad)情报局干员逮捕,并且被送回以色列接受审判。艾希曼成为以色列历史上唯一一个遭到法庭判决死刑的罪犯。
  在政治舞台上,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在1967年5月再次紧绷。叙利亚、约旦、和埃及透露了开战的意图,埃及并且驱逐了在加沙地带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埃及违反了之前立定的条约、并且封锁了以色列战略要地的堤蓝海峡,接着又在以色列边界部署大量的战车和战机,以色列于是以埃及挑衅为由在6月5日对埃及展开先发制人的攻势。在这场六日战争中,以色列击败了所有阿拉伯邻国的军队,并且在空军战场上获得完全的胜利。以色列一口气夺下了整个西岸地区、加沙地带、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1949年划定的绿线则变成以色列管辖国内领土和占领区域的行政分界线。后来在签订一则和平协议后,以色列将西奈半岛还给了埃及。
  在战争中以色列空军误炸了一艘美军的情报船自由号(USS Liberty),造成34名美军死亡。美国和以色列的调查总结认为这场意外是因为自由号的辨识困难而造成的误击事件。
  在1969年,以色列的第一名女性总理梅尔夫人当选。
  70年代
  1968年至1972年这段期间被称为消耗战争(War of Attrition),以色列和叙利亚、埃及间的边界频繁爆发许多小规模的冲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装部队对以色列和各国的犹太人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恐怖攻击,在197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爆发了慕尼黑惨案,巴勒斯坦的武装民兵挟持以色列的代表团成员作为人质,最后所有人质皆遭杀害。以色列对此展开了报复性的“上帝之怒行动”(Operation Wrath of God),由一群以色列摩萨德情报局的干员在世界各地行刺那些筹划慕尼黑惨案的幕后凶手。
  最后,在1973年10月6日,正值犹太人传统的赎罪日那天,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发起了突袭攻势。尽管阿拉伯国家在战争初期成功打击了准备不足的以色列军队,但是由于以色列依靠美国的强大外援以及卫星科技,埃及和叙利亚最终仍被以色列击退。战后的几年局势变的较为平静,以色列和埃及终于得以达成和平协议。
  在1974年,伊扎克•拉宾继承梅尔夫人成为第五任总理。1977年的国会选举成为以色列政治历史上的主要转折点,从1948年来一直支配以色列政坛的工党联盟(המערך)遭到梅纳赫姆•贝京领导的联合党击败,这次选举在以色列还被称为是一场“革命”。
  接着,在当年的11月,埃及的总统萨达特史无前例的拜访了以色列,在以色列国会进行演讲,这是以色列建国以来第一次获得阿拉国国家的承认。以色列军队的后备军官也组成和平运动以支持这次谈和。在萨达特拜访之后,两国间进行的和平谈判最后签下了大卫营和约。在1979年3月,贝京和沙达特在美国华盛顿特区达成以色列-埃及和平条约。随着条约的签订,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军,并且撤离了自从1970年代开始在那里建立的移民区。以色列也同意依据1949年划定的绿线让巴勒斯坦获得自治权。
  80年代
  在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军轰炸了伊拉克在奥西拉克(Osirak)建立的核子反应炉,阻止了伊拉克制造核武器的企图,这次任务又被称为巴比伦行动。
  在1982年,以色列对黎巴嫩发动了一场攻势,卷入自从1975年以来一直进行的黎巴嫩内战。以色列的开战理由为保护以色列在北方的殖民区,当时殖民区经常受到来自黎巴嫩的恐怖攻击。在建立了四十公里的障碍区后,以色列国防军继续前进,甚至攻下了首都贝鲁特。以色列军队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逐出了黎巴嫩,迫使巴解转移基地至突尼斯。由于无法承担战争带来的压力,总理贝京在1983年辞职,由伊扎克•沙米尔(Yitzhak Shamir)继任。以色列最后在1986年撤出了大部分在黎巴嫩的军队,边界的缓冲地带则一直被维持,直到2000年以色列进行单方面的撤军。
  在1980年代里,原本由伊扎克•沙米尔领导的右派政府被左派的西蒙•佩雷斯取代。佩雷斯从1984年开始担任总理,但在1986年又被沙米尔取代,沙米尔达成了一个政党联盟的协议。在1987年爆发的巴勒斯坦大起义引燃了占领区域的一连串暴动,在暴动后沙米尔再次于1988年的选举中连任总理职位。
  90年代
  在波斯湾战争中,虽然以色列不是反伊拉克的联盟国之一、也没有实际参与伊拉克战事,以色列仍遭到39枚飞毛腿导弹击中。导弹并没有直接杀害任何以色列的公民,倒是有一些人因为不正确使用预备的防毒面具而死亡,除此之外一名以色列人遭到爱国者导弹碎片击中而丧命。在战事中,以色列也向在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提供防毒面具,以免他们遭伊拉克的生化武器攻击。尽管如此,巴解仍然表示支持萨达姆政权,一些巴勒斯坦居民甚至还站在屋顶上替来袭的飞毛腿导弹欢呼,虽然最后他们仍使用了以色列人提供的防毒面具。
  在1990年代早期,苏联的大量犹太人开始移民至以色列,依据以色列的回归法,这些人在抵达以色列时便能取得以色列公民权。大约有380,000人在1990-1991年抵达以色列。虽然以色列大众最初相当支持回归法,新移民造成的许多问题被工党作为选战中的把柄,批评执政的联合党没有解决他们的工作和住房问题。结果在1992年的选举中,新移民们大量投票给工党,使得左派再次抬头。在选举之后,伊扎克•拉宾成为了总理。在选举中工党曾经承诺将会大为改善以色列的国内治安和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到了1993年底,以色列政府抛弃了1991年的马德里协议框架,改与巴解签订奥斯陆协议(Oslo Accords)。在1994年,约旦成为继埃及之后第二个承诺与以色列和平共处的阿拉伯国家。[3]
  最初以色列大众广泛支持奥斯陆协议,然而在协议签订之后以色列仍然持续遭到哈马斯武装团体的频繁攻击,协议受到的支持也开始大量减少。在1995年11月4日,拉宾遭到一名极端的以色列民族主义者刺杀。
  由于拉宾的遇刺,大众对于奥斯陆协议的观感也稍有好转,大为提升了西蒙•佩雷斯的支持度,使他赢得了1996年的大选。不过,新的一波自杀炸弹攻势加上阿拉法特赞美炸弹客的声明,使得公众舆论再次扭转,并且在1996年5月输给了联合党的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虽然内塔尼亚胡被视为是奥斯陆协议的坚定反对者,他仍然决定从希伯伦(Hebron)撤军,并且签下了怀伊备忘录(Wye River Memorandum),给予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更大的自治权力。在内塔尼亚胡任内巴勒斯坦团体对以色列平民的袭击活动大为减少,然而他的联合政府仍然在1999年垮台。在1999年选举中工党的埃胡德•巴拉克以大幅票数差距击败内塔尼亚胡而继任总理。
  2000年后
  以色列在2000年决定单边的从黎巴嫩撤军,这次撤军也是为了阻挠真主党对以色列的攻击,迫使他们不得不跨越以色列边界才能发动攻击。巴拉克和亚西尔•阿拉法特曾在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的斡旋下于2000年在戴维营进行协商,然而协商最后失败了,巴拉克提出的条件是一个由73%西岸地区和100%加沙地带组成的巴勒斯坦国家,并且在10至25年时间内将西岸地区的巴勒斯坦领域扩展至90%(排除耶路撒冷郊区则是94%),但阿拉法特拒绝这个提议。
  2003年6月4日,在乔治•沃克•布什主持下,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主席马赫姆得•阿巴斯和以色列前总理沙龙于约旦相会。在谈判破裂后,巴勒斯坦开始了第二次的暴动,被称为阿克萨群众起义,暴动开始的时间就发生在以色列反对派领袖艾里尔•沙龙访问耶路撒冷圣殿山(Temple Mount)之后不久。协商的失败以及新战争的爆发使得许多以色列人对巴拉克政府感到失望,并且也使和平协议的支持度大减。
  在一场总理的特别选举后,艾里尔•沙龙在2001年3月成为了新的总理,稍后又在2003年的选举中当选了连任。沙龙开始从加沙地带进行单边的撤军,这次撤军在2005年8月至9月间实行完成。
  在艾里尔•沙龙严重中风之后,总理权力转移给了艾胡德•奥尔默特。在2006年4月14日,在前进党赢得了大选后,奥尔默特当选为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的前进党也在2006年的2006年的选举中赢得了多数派席位。
  在2006年6月28日,哈玛斯的民兵部队从加沙地带挖地道潜入以色列境内攻击以色列国防军的据点,俘虏了一名以色列士兵必且杀害了其他两名。以色列对此展开了夏雨行动,大量轰炸哈玛斯目标以及其他桥梁、道路、以及发电站。以色列也派军占领此地区。 
  2008年12月28日 以色列战机和武装直升机27日对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发动了大规模空袭,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则对以色列发射远程火箭弹报复。
  这次空袭是自1967年中东战争以来,以军袭击所造成的巴勒斯坦人单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造成310人死亡,另有1400余人受伤。以外长利夫尼表示,选在这个时候痛击哈马斯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哈马斯违反半年前的停火协议,几乎每天以火箭、迫击炮攻击以色列平民,令以色列无法再忍受。

以色列历史简介
答:1、以色列人即犹太人,公元前6世纪以前称希伯来人。希伯来人是闪人的一个分支。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1948年5月14日,宣布成立以色列国。2、以色列(希伯来语:מְדִינַתיִשְׂ...

以色列历史有多少年
答:以色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1000年左右,当时它是由来自阿拉伯半岛的游牧民族希伯来人建立的国家。以色列的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 希伯来王国时期: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希伯来人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并经历了许多战争和政治动荡。2. 犹太王国分裂时期: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入侵并...

以色列的历史是怎样的?
答:一块土地,两个民族 国际联盟基于承认“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着历史的联系”和“在那个国家重建犹太民族家园”的考虑,于1922年委托英国统治这片故土,并特别责成英国“为这个国家创造各种确保建立犹太民族家园的政治、行政和经济环境。” 同年,英国在这块托管地境内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约旦酋长国(即...

以色列国历史简介
答:1、以色列人即犹太人,公元前6世纪以前称希伯来人。希伯来人是闪人的一个分支。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1948年5月14日,宣布成立以色列国。2、1948年5月14日在巴勒斯坦部分地区成立。根据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规定,以色列国的面积为1.5万多平方公里。1948年第一...

以色列特大历史事件
答:以色列犹太民族从古至今发生的历史事件一览:公元前约1700年犹太民族的祖先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在迦南地定居。后因饥荒迫使古以色列人迁徙到埃及。公元前1350年摩西带领古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在西奈山接受“摩西十戒”,犹太教诞生。公元前1300——1250年古以色列人返回迦南地,并在此地定居下来。公元前1020年犹太君主制国家建...

以色列的历史沿革
答:以色列最初是指一个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公元前1211年。在过去三千多年的历史中,犹太人视以色列地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称之为“圣地”或“应许之地”。以色列在犹太教中具有特别的含义,包括圣殿遗迹和相关的宗教礼仪,都是现代犹太教传统的重要基础。以色列意为“与神角力者”,来源于《圣经...

关于以色列的历史
答:以色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犹太人在耶路撒冷一带建立了自己的王国。然而,这个王国最终被外族征服,犹太人被迫流离失所,散居全球各地。这一历史事件成为了犹太人长达数个世纪的流亡史的开端。现代以色列国的建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这个运动的目标是让犹太人在自己的祖先土地上重建...

以色列的历史
答:以色列历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来人。 以色列最初是指一个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公元前1211年。在过去三千年的历史中,犹太人视以色列地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称之为“圣地”或“应许之地”。以色列在犹太教中具有特别的含义,...

以色列的国家历史
答:大卫可以说是以色列人最崇拜的国王,犹太人的象征大卫之星就是代表大卫王的。大卫首次将耶路撒冷定为首都,并击退了非利士人。大卫作王四十年以后便逝世,其子所罗门接任王位。所罗门承接了大卫留下的这个强国,就大兴土木,建筑堡垒、宫室和耶路撒冷的圣殿。所罗门的统治时期可以说是以色列历史的黄金时代的顶点...

以色列国家的由来及历史
答:以色列国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根据圣经记载,大卫王成为了第一位以色列国的国王,统一了以色列的各个部落。这个国家在大卫王和他的儿子所罗门王的统治下达到了巅峰。以色列国(TheStateofIsrael),简称以色列,位于亚洲西部,东接约旦,东北部与叙利亚为邻,南连亚喀巴湾,西南部与埃及为邻,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