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波波长=h/p h为普朗克常量 p为动量 不确定关系为dx*dp≥h/2π,它们有什么联系

作者&投稿:潮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坐标x和动量p不确定关系的表达式是什么~

一般常用的关系是ΔxΔp≈h,当中是约等号而不是大于等于号,是用来根据其中一个不确定量来估计另一时常用的手段。

下面说的需要一些统计方面的知识
从数学上最严格的说法是
>=(h/4π)^2(是4π不是2π)
其中 和是x,y的统计方差,然后你取方差的根号(标准差)作为Δx,Δp的估计的话,就有ΔxΔp>=h/4π
但是这只是所谓数学上严格的说法,除了某些分布之外,用标准差来刻画一个统计分布的偏差实际上不见得意义很明晰,所以实际上使用不确定关系时我们经常只做量级估计,而对Δx和Δp也采用一些比较随意的估计(比如说用分布的半高宽来估计),各种不同的取法本身就可能有数倍的差别,而且实际上一般的量子态也不会达到最小不确定度,但一个典型的量子态也不会偏离很多,所以我们常用ΔxΔp≈h这个关系来估计某一个不确定度。 (这个式子取等号时其实就是根据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关系)

设时间t内照射到a上的光子总数为N,则有N=πr 2 nt对时间t内照射到a上的光子用动量定理,Ft=N△p由于光子被吸收,末动量为零,所以△p=0-p=- h λ =- hγ c 联立上述三式得F= nπ r 2 hν c 由牛顿第三定律,这些光子受到的力跟圆片a受到的光压F a 大小相等由以上各式可得F a = nπ r 2 hν c 由于照到圆片b的光子被反射,因此每个光子的动量变化△p=-p-p=-2p=- 2hγ c 同理可得圆片b受到的光压为F b = 2nπ r 2 hν c .答:a、b两个圆片所受的光压各是F a = nπ r 2 hν c ,F b = 2nπ r 2 hν c .

19世纪末,经典物理学的几个主要分支——力学、热力学和分子运动论、电磁学以及光学都已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理论应用上也取得了巨大成果.当时绝大多数的物理学家都认为,今后的工作只能是对已建立起的科学大厦进行修补和完善.但就在此时,出现了经典物理理论无法克服的矛盾,引起了物理学的革命. 经典物理首先遇到的难题是黑体辐射.黑体辐射理论认为:黑体辐射与周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能量按频率(或波长)分布.维恩在作了特殊的假设之后,用热力学方法导出公式 他将理论计算值与实验结果相比较,发现两者虽然在高频区域符合,但在低频区域相差很大.瑞利根据经典电动力学和统计物理得到到ρ()d∝2Td,后来金斯纠正了上式的比例系数.瑞利的公式虽然能反映高温下长波辐射的情况,但当→∞时它将遇到“紫外光灾难”.上述公式都是严格按经典理论计算出来的,各代表一种极端情况,都不能全面解释黑体辐射. 普朗克在受到好友鲁木斯的忠告后,试图找出一个公式把维恩公式 年10月19日普朗克向德国物理学会报告了他的经验公式.由于他的公式与实验结果符合,促使他继续探索这个公式的理论基础、经过紧张的两个月努力,1900年底他用一个谐振子假设,也就是假定黑体以h为能量单位,不连续地吸收和发射能量,用玻尔兹曼统计方法得到黑体辐 (作用量子或离散量),h就是普朗克常量,其数值为6.626×10-34J·s. 普朗克常量的引进开创了量子论,但普朗克本人并没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还想回到经典物理学中用连续代替不连续.然而爱因斯坦并不这样认为,他最早明确地认识到普朗克的发现标志着物理学的新纪元,并利用普朗克常量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实验,提出了光电效应方程eV=h-W.1914年密立根全面证实了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并且第一次从光电效应中测定出普朗克常量为6.56×10-34J·s,与普朗克1900年从黑体辐射计算得出的结果相符合.这令人信服的事实转变了一些物理学家对量子论的怀疑态度,并发展了量子论. 在量子论的初期,固体比热是继黑体辐射和光电效应之后又一重大课题.根据麦克斯韦—玻尔兹曼能量均分原理讨论固体的热容量所得的结果,在高温和室温范围内与实验值符合,但在低温范围内与实验不符,这个问题是经典物理不能解释的.1907年爱因斯坦进一步把普朗克常量 了经典理论的又一大难题,并及时得到能斯特的验证和大力宣传,使量子论开始被人们所认识. 固体的比热问题解决后,经典理论和实验之间的另一尖锐矛盾发生在原子结构上.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有核模型.可是,当时人们从他的原子模型出发,用经典理论解释一些现象时,却得到了与实验相反的结论.根据经典的电磁理论,电子绕核做曲线运动时必然有加速度,那么就应辐射电磁波,其频率等于电子绕核做圆周运动的频率.这样,电子不断地损失能量,离核愈来愈近,电子最终将落至原子核上,发射出连续光谱,使原子变成不稳定系统.上述结论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不能因此说原子模型有错误,因为它的正确性已被实验所证实,因此只能是经典理论不适用于原子内部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玻尔在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在好友汉森的帮助下,于1913年提出两条重要假设.第一,电子绕核做圆周运动的轨道不是任意的,必须满足量子化条件 引入轨道量子化条件的作用如玻尔在《哲学杂志》上所说的那样:“引入一个大大异于经典力学概念的量到这个定律中来,这个量就是普朗克常量,或者是经常所称的基本作用量子.引入这个量后,原子中电子稳定组态问题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玻尔在第二假设里认为,电子在特定轨道上运动时尽管有加速度,但不辐射能量,它们处于定态.只有电子从能量为En的初态跃迁到能量为Em的终态(En>Em),才发射出光子,光子的频率满足h=En-Em.因此可以看出普朗克常量在玻尔理论中的地位.由于玻尔理论仍没有摆脱经典轨道理论的束缚,在解释光谱线的强度、精细结沟等问题上又陷入困境.后来索末菲发展了玻尔理论,用量子论解决了上述问题. 玻尔运用在早期量子论中起指导作用的“对应原理”,推出了角动 发点处理氢原子状态问题时,得到能量和轨道半径的量子方程.玻尔的角动量量子化公式是通过假设得到的.在后期的量子论(量子力学)中,通过应用波函数的标准化条件解L2的本征方程,得到微观体系的角动量 明量子力学的结果更为正确.从

其实不确定关系有三个版本一个是你说的那个,一个是那个除以2 还有一个是大于等于h

德布罗意波长公式是什么?
答:概述 具有质量m和速度v的运动粒子也具有波动性,这种波的波长等于普朗克恒量h跟粒子动量mv的比,即λ=h/(mv)。这个关系式后来就叫做德布罗意公式,即物质波公式。在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启发下,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了一个假说,指出波粒二象性不只是光子才有,一切微观粒子,包括电子和质子...

感觉光子可以推出其P=h/λ,但宏观物质不能啊
答:好愚蠢的错误,哈哈 唉,咱果然不是学物理的,最基本的东西也忘了 我重新想了下,你后面列出来的公式也没错,p=hfv/c^2(f是物质波的频率)可以看成是p=h(f/c×v/c),意思就是在f频率下如果是光速是多少λ,然后再乘以物体速度与光速的比值就得到了物体在v速度下的波长了 ...

物质波怎么求
答:物质波 用德波罗意波描述为p=h/λ,其中p=mv,表示物质的动量,是宏观量,λ表示物质波波长,可以描述微观量

波长等于普朗克常量比上什么?
答:对于微观粒子,波长等于普朗克常量比上粒子的动量。即:λ = h/p

德布罗意波长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答:德布罗意波长公式描述了物质粒子(如电子、中子等)的波动性质与其动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德布罗意波长公式,一个物质粒子的德布罗意波长 λ 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λ = h / p 其中,λ 是德布罗意波长,h 是普朗克常数(约为6.62607015 × 10^-34 J·s),p 是物质粒子的动量。这个公式表明,物质粒子...

德布罗意波长公式是什么公式?
答:德布罗意波长公式是描述粒子波动性质的一个公式,它是以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的名字命名的。德布罗意波长公式如下:λ = h / p 其中,λ表示德布罗意波长,h表示普朗克常数(6.62607015×10^-34 Js),p表示粒子的动量。解答过程如下:1.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德布罗意假设,即物质与电磁场是相互关联的。根据...

p=h/λ物质波方程:推导.
答:设光子质量为m,速度为V,波长为λ,频率为μ,动量为p,能量为E。又有:E=mc2 ...1 质能方程 E=h*μ ...2 光子能量计算式 (h为普朗克常量)可得:m=h*μ/c2 ...3 又有:c=μ*λ ...4 由3、4 得:m=h*(c/λ)/c2 ...5 将5式整理得:m=h/c*λ ...6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关于物质波的表达式?=hv和p=hλ中,能量和...
答:A、在关于物质波的表达式?=hv和p=hλ中,能量和动量p是描述物质的粒子性的重要物理量,波长λ或频率v是描述物质的波动性的典型物理量,A正确;B、光电效应既显示了光的粒子性,B错误;C、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揭示了原子核有复杂结构,C正确;D、γ射线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它的穿透能力比β射线...

物质波怎么求
答:物质波用德波罗意波描述为p=h/λ,其中p=mv,表示物质的动量,是宏观量,λ表示物质波波长,可以描述微观量

根据物质波波长计算公式,速度越小,波长越长,所以速度特别小时,可以肉眼...
答:从λ=h/p的确能推出“p=mv越小λ越大”但是根据不确定关系Δp*Δx<h/2Pi,p越小,其位置的不确定度越大,即随着v减小,粒子的位置将很不确定。意思是,随着v减小,你看到的不是位于某点的粒子,而是一片“粒子云”。最关键的是,物质波,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机械波或者电磁波,而是一种概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