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之的用法

作者&投稿:臾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⑴【代词】他,她,它(们)。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④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
⑤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⑥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⑦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⑧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翻译为:的。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动词】往,到......去。例: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⑧然后驱而之善,固民之从之也轻。(本义项指第一个“之”)



⑷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⑸作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例: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读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我。例: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

⑺用在句末补足音节,无实义。例: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
①云之崔嵬。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⑽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例:
①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③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⑤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以下七种:
1、动词,本义,出、进、发展。
例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2、动词,往,到......去。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译文: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3、助词,表示之前后之交集,常可译作的。
例句:马之千里者。——唐代文学韩愈《马说》
译文:能够日行千里的马。
4、代词,他,她,它(们)。
例句:人皆吊之。——西汉刘向《塞翁失马》
译文:人们都前来慰问塞翁。
5、作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
例句:何陋之有?——先秦孔子《论语·子罕第九》
译文:有什么简陋的呢?
6、用在句末补足音节,无实义。
例句:怅恨久之。——汉司马迁《陈涉世家》
译文: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
7、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例句: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四年》
译文: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



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例:欲报之于陛下也   悉以咨之   先帝称之曰能  肉食者谋之  公与之乘 名之者谁  天下顺之  固以怪之矣 始指异之  故为之文以志  名之者谁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下顺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

2、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这一类最多):如,宫中之事  以伤先帝之明  穷山之高而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其高下之势 山间之四时也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三里之城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览物之情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2)用在主谓词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镜之新开 冷光之乍出于 人之学也不知日之入

(3)补充音节(这一类很少):如,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3、动词(这一类初中课本中极少)

如: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4、语法作用(这一类涉及到文言语法,初中生不要求掌握):如, 何陋之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宋何罪之有



1 作动词, 可译作“到、往、去”。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 2 结构助词“的”。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 3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 4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6 作代词 A 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 B 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 C 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 D 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

当“之”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时候,之的用法即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臣之壮也
取消句子独立性
举几个例子也许你比较一下就明白了: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臣壮”本可以是一个主谓句,此处“臣之壮也”做的是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以我为美),是因为偏爱我啊。
此处美和私都活用为动词,美还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美我”本可以构成一个主谓句,但是加了"之",就作整句的主语了。
其他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例子
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前一个“之”
4.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后一个“之”

1)用作代词,又分为几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做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3〉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我”“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4〉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6〉用在表示间的分句中作状语,常与“也”字呼应,相当于“·······的时候”。
意思:
1〉到······去。
2〉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3〉指示代词。这、此。
4〉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一、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3.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4.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5.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二、代词
1. 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三、动词
如,好象。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察今》



古文之字的用法
答:古文,是上古时代的文字,也是古代人民陆续造成的文字的总称。古文之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古文之的用法,欢迎阅读 古文之字作为代词的用法 如: ①作《师说》以贻之。②人非生而知之者。③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古文之字作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 如: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古文中含有“之”
答: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哭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吾见师...

之字在文言文
答:4.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 文言词“之”字用法知多少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很多种,因其位置、作用的不同,其用法和意义也不同,常见的用法有这几种:它的前面是动词时 ,常常用作代词,可代人或代事,如“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其中的“之”代徐公(《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它在主谓语之间时,常起取消...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
答: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1、 “之”作代词用: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2、 “之”作动词用:“之”用作动词时,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而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3、 “之”作结构助词,译为“的”: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或...

“之”在古文中有哪些用法?
答:之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古文之的用法
答:古文之的用法:动词,本义,出、进、发展;助词,表示之前后之交集,常可译作的;代词,他,她,它(们) ;作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用在句末补足音节,无实义;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基础释义:之,《说文》『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

在古文里,之的用法有什么?
答: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几种
答:(《赤壁之战》)(三)动词,到……去。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下面这个链接是古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http://wenku.baidu.com/view/84a7a46925c52cc58bd6bedf.html#39124-qzone-1-30179-f00cdc7f4857236c67481f200187bab5 ...

古文中“之”词的用法,我要的是例句
答:三、作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1.用于主谓之间,使原来的主谓结构变成一个偏正结构,作句中的主语、宾语或表示时间的短语等,有时也作复合句中的一个分句。例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列子•汤问•愚公移山》)2.结构助词“的”,这是最常见常用的意义和用法。名词(或形容词)+...

古文之的用法
答: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4、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5、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作代词时,用法有两种类型: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