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养斗鱼的高手 ,斗鱼成熟期是多久 ?几月份繁殖?小鱼多久能生长成熟 ?

作者&投稿:莘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斗鱼刚繁殖出来小鱼多久能撤走塑料布?~

这个需要多长时间?几个里几个星期先问专家技术员。

  中国斗鱼雄鱼具有斗性,但仍然可以群养,不过如果想要培养表现力良好的个体,则最好选优秀的年轻公鱼进行单养。单养要注意给足够的水量,水妖精过滤并定时换水以保持水质的清洁,浸泡过晒干的枇杷叶(榄仁叶)的老水对斗鱼饲养有一定帮助。最好有暗色底砂并适量种植莫丝和漂浮性水草,光照不宜过强。为了培养斗鱼斗性,应该每天进行2-3次,每次5—10分钟的照镜子训练,让斗鱼与镜子中的自己炫耀搏斗,改善体色与鳍的表现力。刚开始进行单养的两至三天内不要喂食,随后每日少量多次投喂血虫、汉堡等饲料,量以5分钟内吃完为准,多余饲料及鱼粪便要及时清除。
  公鱼发情并建筑泡巢,母鱼成熟后可以进行繁殖。将公母鱼各一条放入缸中交配,母鱼产卵后要将母鱼捞出,公鱼会守护泡巢中的鱼卵直到孵出。孵化鱼卵时要特别注意保证水质与水温。小鱼可以平游后投喂丰年虾,及时将剩余饲料清除。长至2CM左右后可以投喂切碎的红虫。中国斗鱼幼鱼与亚成鱼为雌性,成年后群体中生长较快的鱼会变为雄性,也可以人为地挑出个体单养,这样的个体成为雄性的几率很高。
  中国斗鱼的饲养环境:比较适合幽暗和阴沉的环境生长,再衬托一点比较荒废的环境会生长的更加漂亮。水草的种植也比较适合一些阴性水草!例如:柳条莫丝、三角莫丝、水晶三角莫丝。铁皇冠、细叶铁皇冠、鹿角铁皇冠等,还有我们最常见而且最能适应恶劣环境的水榕!换水也不用勤,基本上饲养国斗的缸里面的水3到4个月才换上1/3就可以了。
  这是鱼缸饲养的资料,塘养这种类似野生放养的方式貌似还没见过,就算可以,但是就如上面所说,缺点是雄鱼太少(卖的就是雄鱼),雄鱼的体征难以体现,野生鱼的可观赏性太差,而且现在叉尾斗鱼有好多改良品种,都很具有观赏性,建议多养些经济价值高的,如彩兔、白化、蓝叉...
  听说现在野生的很少了,是么?我是北方的。

1、斗鱼的成熟期是4—8月。

2、繁殖年龄方面以四个月大至两岁为适合。繁殖期间鱼体呈现婚姻色,出现平时没有的色彩,尤以雄鱼为明显。

3、小鱼从卵中孵化出来要经过48小时,也是4~8月龄后性成熟。

扩展资料:

斗鱼类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我国分布着两种,一种属广布性的圆尾斗鱼,另一种分布于南方的叉尾斗鱼。圆尾斗鱼的搏

斗能力较差,而叉尾斗鱼则非常好斗。叉尾斗鱼比起泰国的博鱼,则稍微逊色。泰国的博鱼是斗鱼中最美丽和最好斗的。过去,泰国曾有专以博鱼打斗为业的赌场,赌资相当可观。近几年来,博鱼被作为观赏鱼饲养。[2] 

圆尾斗鱼分布状况:东三省、北京、两河、两山、两湖、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四川、甘肃、宁夏、陕西、青海、新疆、内蒙

泰国斗鱼又名暹罗斗鱼、搏鱼,丝足鲈科
(Osphronemidae)斗鱼亚科
(Macropodusinae)。原产地为泰国。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南和福建南部。泰国斗鱼体呈长形,稍侧扁,体长可达8厘米,背鳍、臀鳍、尾鳍都特别宽大,尤以雄鱼更为突出。

原生颜色较暗,但现已有鲜红、紫红、绿、蓝、黑等各种颜色,还有杂色的。泰国斗鱼英武飒爽的矫健身姿和骁勇善战的独特个性,吸引着众多爱好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斗鱼



分析如下:

一般斗鱼在4~8月龄性成熟。成熟期在4~8月龄之后,小鱼从卵中孵化出来要经过48小时,也是4~8月龄后性成熟。

斗鱼的繁殖方式 :

斗鱼在与恶劣的生存环境做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延续种族的方式,一般分为两种类型:泡沫筑巢的繁殖方式和口中孵化的方式。 

繁殖缸的准备:在繁殖前要提前准备好繁殖缸,以30cm×10cm×15cm左右的玻璃缸为宜,在底层铺入一层干净的矽砂,并密密植入牛毛颤、鹿角苔、莫丝、小香菇等水草,以便刚开始交配时为胆怯的雌鱼提供躲避的场所。将曝气处理过的水加入繁殖缸中,保持水温26~27℃,pH值6.8~7。 

泡沫筑巢:属于这种繁殖方式的有泰国斗鱼、盖斑斗鱼等。一般斗鱼在4~8月龄性成熟,可选择6厘米以上的斗鱼种鱼,雌鱼要选腹部臌大成熟抱卵的鱼只,否则放入繁殖缸会受到雄鱼的猛烈攻击和伤害。泡巢型繁殖的斗鱼雌雄鱼同时发情,可将亲鱼同时放入繁殖缸。

雄鱼会利用浮水植物做为据点,持续不断地吞食空气,并将鳃中的气体从口中吐在浮游植物周围制成圆形的泡沫巢。筑好浮巢后雄鱼便在雌鱼周围翩翩起舞,来展现自己绚丽的色彩博取雌鱼的青睐,渐渐雌鱼在雄鱼的诱导下,游向新建的泡巢。

它们在浮巢下方开始交配,雄鱼将整个身体弯曲至“U”型,并紧紧拥裹雌鱼,雌鱼每次产卵在400~500粒左右。待排出的卵子与精子结合,受精卵慢慢浮上水面后,便可移出雌鱼,以免雄鱼护幼心切而不停地啄赶雌鱼,使其受伤甚至死亡。

雄鱼会将水中漂散的卵粒含入口中,并一粒粒送回泡巢里使鱼卵堆叠在一起,犹如小山般漂浮在水面。此时的它们会一改平时的霸气,开始耐心细致的照顾鱼卵,既要不断修补浮巢,用鳍搅动水流为卵粒提供充足的氧气,还要不断辩别剔除已死的受精卵。

经过48小时后,小鱼从卵中孵化出来,拖着尾巴尖挂于泡沫下面漂浮在水面,此时的稚鱼靠吸收卵黄囊生存,而雄鱼会一直守护稚鱼,并不停的用嘴将掉下的幼鱼苗带回泡沫中,直到3天后卵黄囊吸收完毕,稚鱼独立游动了,才可捞出雄鱼,进行稚鱼的饲喂。 

扩展资料:

圆尾斗鱼俗称斗鱼、黑老婆(南四湖区)。铁鱼,黑老婆,月鱼等(济南地区)。体侧扁,呈长椭圆形,体长约6-7厘米。体赤褐色,具有10条左右蓝色或绿色横带,眼至鳃盖常有2-3条暗色斜带,鳃盖后缘具有1个蓝斑。背腹凸出,略呈浅弧形。头侧扁。

吻短突。眼大而圆,侧上位。眶前骨下缘前部游离,具弱锯齿,后部盖于皮下。眼间隔宽,微凸出。前鼻孔近上唇边缘,后鼻孔在眼近前缘。口小,上位,口裂斜,下颌略突出。颌牙细弱,犁骨与腭骨无牙。

前鳃盖骨和下鳃盖骨下缘具有弱锯齿。鳃孔重大。鳃上腔宽阔,内有迷路状鳃上器官,有辅助呼吸作用。噻耙退化,仅为短突起状。

鳃盖膜左右相连,与峡部分离。具圆鳞,眼间、头顶及体侧皆被鳞,背鳍及臀鳍基部有鳞鞘,尾基部亦被鳞。侧线退化,不明显。

尾鳍圆形。体侧暗褐色,有的暗灰色,有不明显黑色横带数条。鳃盖骨后缘具一蓝色眼状斑块,小于眼径。在眼后下方与鳃盖间有二条暗色斜带。

体侧各鳞片后部有黑色边缘。背鳍、臀鳍及腹鳍暗灰色,胸鳍浅灰色。雄鱼常比雌鱼体色鲜艳,背鳍和臀鳍后部鳍条更为延长。腹鳍第一鳍条延长成丝状。

圆尾斗鱼为小型鱼类,体长不超过13cm,栖息于湖泊、池塘、沟渠、稻田等静水环境中,以挠足类、轮虫、水生昆虫为食。产卵期为5~7月,卵浮性。

圆尾斗鱼生命力强,易饲养,能食稻田害虫及孑孓等,是一种有益鱼类。也可以作为观赏用。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中国北部。

生长繁殖

斗鱼是一种十分有趣的鱼种,对配偶的斗鱼要求十分严格一定要两情相悦,互相配合才能成功交配。如果其中一方不悦,或体型上差异,那便会发生严重的后果,轻则不能成功交配,严重的可能会令两败俱伤,或死亡。

所以应要挑选一些体型相近的鱼种,而雄鱼的体型不应太大亦不应太小,最合适应是比母鱼细少许,这样在交配期间便不会因母鱼受到雄鱼的猛烈攻击至死,母鱼则以腹陪胀大索线成熟为佳。在年龄方面以四个月大至两岁为适合。

繁殖期间亲鱼体被婚姻色,出现平时没有的色彩,尢以雄鱼为明显。绝大多数卵生,体外受精,雄鱼有吐泡营巢和护幼的特性。受精卵和苗很小,开口饵料需要活饵料。

尽管雄斗鱼斗架时非常残忍,然而它对自己的子女却爱护备至,雄鱼可谓一个亲。它除在产卵前修建气泡巢外,在鱼卵孵化时,它一刻也不休息,时而拾起沉下粒,时而维修气泡巢,经常环绕气泡巢四处游动,警惕地防范着可能入侵的敌人。

小斗鱼能独立生活后,可以把雄斗鱼从繁殖箱中捞出喂养。一对亲鱼每次产卵200受精卵在36小时左右孵化,仔鱼在孵化后三天后能自由游动。

泰国斗鱼雄鱼不能合养。每条斗鱼的雄鱼应该单独饲养在一口小缸里。雌鱼可水质要求不严,在21℃~30℃的水温下生长良好。实际饲养中可把一雌一雄与相同的鱼混养。

【斗鱼的求爱活动】

斗鱼在生殖时期,雄鱼体色非常艳丽,并有一套求婚和筑巢的过程。产卵前,雄鱼先选择一处水面平静避风的地方,由口吸空气和吐粘液形成小泡,无数小泡粘附在一起,形成一个表面隆起或略平扁的浮巢。

当巢筑成后,雄鱼开始向雌鱼求婚,美丽的雄鱼在雌鱼的周围不停地游来游去,尽量把美丽的鳍舒展开,口也张得很大,鳃膜突出,可以看到鳃膜内鲜红色的鳃。

在求爱过程,身体颜色变得特别鲜明,身体和各鳍出现虹光样的灿烂。雄鱼由于极度兴奋而颤抖。如果雌鱼对雄鱼的求爱表现无所反应,雄鱼就会恼羞成怒,追逐雌鱼一直到它被迫跳出水面脱逃为止。

在经过复杂的求爱动作后,雌鱼接受了雄鱼的求爱,接近雄鱼,接着突然横卧身体,雄鱼随即紧贴着雌鱼,并把雌鱼的斗鱼身体倒转过来,使其腹部朝上,雄鱼贴在雌鱼的下面。此时雌雄鱼各排出卵子和精子。

由于卵子比水重,卵子在水中往下沉,此时在下面等待着的雄鱼,用口接住,并在卵上涂上一层粘液,再向上游泳,把卵粘着在浮巢下面。斗鱼能独立生活后,可以把雄斗鱼从繁殖箱中捞出喂养。一对斗鱼每次产卵200受精卵在36小时左右孵化,仔鱼在孵化后三天后能自由游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斗鱼



一般斗鱼在4~8月龄性成熟。成熟期在4~8月龄之后,小鱼从卵中孵化出来要经过48小时,也是4~8月龄后性成熟。

斗鱼的繁殖方式 :

斗鱼在与恶劣的生存环境做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延续种族的方式,一般分为两种类型:泡沫筑巢的繁殖方式和口中孵化的方式。 

繁殖缸的准备:在繁殖前要提前准备好繁殖缸,以30cm×10cm×15cm左右的玻璃缸为宜,在底层铺入一层干净的矽砂,并密密植入牛毛颤、鹿角苔、莫丝、小香菇等水草,以便刚开始交配时为胆怯的雌鱼提供躲避的场所。将曝气处理过的水加入繁殖缸中,保持水温26~27℃,pH值6.8~7。 

泡沫筑巢:属于这种繁殖方式的有泰国斗鱼、盖斑斗鱼等。一般斗鱼在4~8月龄性成熟,可选择6厘米以上的斗鱼种鱼,雌鱼要选腹部臌大成熟抱卵的鱼只,否则放入繁殖缸会受到雄鱼的猛烈攻击和伤害。泡巢型繁殖的斗鱼雌雄鱼同时发情,可将亲鱼同时放入繁殖缸。

雄鱼会利用浮水植物做为据点,持续不断地吞食空气,并将鳃中的气体从口中吐在浮游植物周围制成圆形的泡沫巢。筑好浮巢后雄鱼便在雌鱼周围翩翩起舞,来展现自己绚丽的色彩博取雌鱼的青睐,渐渐雌鱼在雄鱼的诱导下,游向新建的泡巢。

它们在浮巢下方开始交配,雄鱼将整个身体弯曲至“U”型,并紧紧拥裹雌鱼,雌鱼每次产卵在400~500粒左右。待排出的卵子与精子结合,受精卵慢慢浮上水面后,便可移出雌鱼,以免雄鱼护幼心切而不停地啄赶雌鱼,使其受伤甚至死亡。

雄鱼会将水中漂散的卵粒含入口中,并一粒粒送回泡巢里使鱼卵堆叠在一起,犹如小山般漂浮在水面。此时的它们会一改平时的霸气,开始耐心细致的照顾鱼卵,既要不断修补浮巢,用鳍搅动水流为卵粒提供充足的氧气,还要不断辩别剔除已死的受精卵。

经过48小时后,小鱼从卵中孵化出来,拖着尾巴尖挂于泡沫下面漂浮在水面,此时的稚鱼靠吸收卵黄囊生存,而雄鱼会一直守护稚鱼,并不停的用嘴将掉下的幼鱼苗带回泡沫中,直到3天后卵黄囊吸收完毕,稚鱼独立游动了,才可捞出雄鱼,进行稚鱼的饲喂。 

扩展资料:

斗鱼,主要是指归属于鲈形目、攀鲈亚目、丝足鲈科、斗鱼亚科的小型鱼类,与其他鱼类相似,主要以鳃呼吸,但另有一种辅助呼吸器官──迷鳃,并因之得英文俗名。迷器位于鳃上方一腔内,满布血管,空气经口吸入腔内,斗鱼便能靠这些空气中的氧存活于低氧水中。

注:斗鱼在分类上从未被分类为攀鲈科(Anabantidae),一些资料上描述为归属为攀鲈科(Anabantidae)是有误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斗鱼



  在五彩缤纷的观赏鱼国度中,提起斗鱼每个人一定都不会感到陌生。斗鱼英武飒爽的矫健身姿和骁勇善战的独特个性吸引着众多爱好者,近年来随着对斗鱼不断杂交选育的成功,新兴的展示型斗鱼千姿百态的鳍型和鲜艳夺目、绚丽璀璨的体色,更使它们成为本年度最流行和抢手的观赏鱼之一,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奇妙的斗鱼世界,去一睹勇士的风采。

  一、斗鱼的发展史

  伴随着人类不同文化氛围的影响,斗鱼的发展出现了两个迥然不同的阶断。早在18世纪,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苏门答那等国家的居民,在池塘、沼泽等散落着枯叶的水域中就发现了斗鱼的踪迹。野生种的斗鱼并没有鲜艳绚丽的外表,但它们与生俱来勇猛好斗的性格却引起了当地居民的极大兴趣。在辛勤的渔猎劳作之后,将两只雄性斗鱼放置于同一器皿中,看着它们舒展诸鳍、翻出鳃盖、抖动身躯、展开攻势、伺机撕咬对方,激烈的战斗场面常常扣住了人们的心弦,观看斗鱼打斗不仅成为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而且逐渐由消遣的游戏演变为一种赌博的行为,而这项极富趣味的活动也给了这些靠渔猎为生的居民赋予了极大的财富,高额的赌注成为当地居民竞相争取的经济来源之一。渐渐的随着斗鱼比赛的传播与发展,这一活动渐渐地开始风行于社会各个阶层,从普通的民众到统治阶级,斗鱼成为东南亚国家中全民热爱的宠物,此时其发展也达到了第一个颠峰;直到18世纪中后期这项活动流传至西方,继而受到欧州爱好者的广泛青睐,对于注重审美情趣的欧州人来说,他们更着重于研究培育斗鱼变化多端的鳍型和姹紫嫣红的体色。从此斗鱼开始改变厮杀决斗的命运,转变往往以强健的体魄和战斗力为定向的培育方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经过人们不懈的努力,展示型斗鱼应运而生,它们一改往日的灰暗色调,亮丽抢眼的体色,形态各异的鳍型使其成为观赏价值极高的鱼种,也成为观赏鱼爱好者心目中备受青睐的新型勇士。

  二、斗鱼的野生环境

  斗鱼的原始栖息地位于赤道附近的热带岛屿,它们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汶莱、新加坡等国家,受热带气候的影响,炎热、雨量充沛、潮湿的环境孕育出了千姿百态的不同鱼种,在多姿多彩、性格迥异的众多鱼种中,斗鱼可谓独树一帜,不仅好斗善战的个性显示着它们勇武的“英雄本色”,更让人惊叹的是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和与恶劣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在30℃左右的高温环境下,斗鱼生活于水流量极小的沼泽、泥塘等较浅的水域中,由于喜好荫避的环境和特殊的繁殖习性,在水塘边有树根盘错或漂浮散落枯枝、烂叶的地方都可以找到它们。处于这种混浊的水质条件中,野生种斗鱼毫不起眼的褐色鳞片却为它们的生存提供了方便,与树根、枯叶极相似的色彩,成了它们最好的保护外衣。在水流缓慢的泥沼环境中,溶氧的稀薄对于鱼类可以说构成极大的生存挑战,然而斗鱼依然在这种水环境中悠然自得的繁衍生息,不得不令人赞叹,与那些纤弱、娇气的观赏鱼相比,实不愧为水族界的勇士。

  三、斗鱼的特殊武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正是千百年来生物不断的演化转变来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才一代代生生不息的繁衍至今,褶鳃也正是斗鱼对水流缓慢、溶氧量少的环境适应过程中演化出的一种特殊呼吸器官。在观赏鱼中,褶鳃鱼除了斗鱼外还有我们所熟悉的丽丽鱼、战船、马甲、万隆等。褶鳃鱼之独特之处就在于在溶氧量极低的环境中其呼吸方式是藉助于呼吸辅助器官,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来进行气体交换。褶鳃是由鱼鳃的第一鳃弓的咽鳃骨及上鳃骨演化而成的一种粘膜组织,其间分布有丰富的微血管,由于结构复杂也称为迷鳃,或上鳃器官。斗鱼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就是通过上鳃器官中的大量微血管释入空气,并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再通过血液循环带至全身,从而维持鱼体正常代谢。这种特殊的呼吸机制是生物在恶劣的外界环境中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结果,也正是这种特殊的武器使斗鱼成为一种容易饲养的观赏鱼。

  四、斗鱼的品种及特征

  泰国斗鱼:最初发现于泰国(暹罗),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体纺缍形,侧扁。原有野生品种色彩单调,雌鱼呈淡褐色,雄鱼呈咖啡色或黑色。雌鱼的鳍、体型均比雄鱼要小;雄性斗鱼的背鳍扇形,各鳍颜色也较雌鱼亮丽。因极具攻击性,又称为搏鱼,若两雄鱼同缸饲养必斗个你死我活。一般体长6厘米,最大可达8厘米。喜生活于弱酸性软水中,水温最低不能低于20℃。喜食孑孓。在经过人工训养后已出现红、绿、蓝等异彩纷呈的色彩。是属于泡沫型繁殖的鱼种。

  展示型斗鱼:是由野生种泰国斗鱼经过人工不断的杂交、选优、定向培育而成的观赏价值及饲养价值都极高的鱼种。它们有着绚丽多彩的体色:红、蓝、黄、绿、黑、乳白、铁锈蓝……变幻莫测的色彩另人眼花缭乱,如同走进了一个七彩世界。依据斗鱼鳍色与体色之间的不同变化,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各鳍色调与体色协调一致的,整个鱼只呈现出单一色彩;鳍色与体色分别呈现两种色彩变化的,不仅使扩大挺拔的鳍更加张扬,而且使整条鱼更富于变幻;体色与鳍色交错渲染形成独特花纹的,如蝶翼,在鱼体和鱼鳍色彩交接处分布有白色放射状纹路,鱼鳍1/2处逐渐转变为玻璃般透明的颜色,犹如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形成魅力独具的色彩与风格。除了丰富多彩的体色外,变化多端、形态奇异的鳍型也是展示型斗鱼极吸引人的地方。依其形状的不同又有圆尾斗鱼、扇尾斗鱼、三角尾斗鱼、半月斗鱼和冠尾斗鱼等。

  五、斗鱼的饲养管理

  (一)饲养水质:斗鱼对温度的要求并不苛刻,一般20~30℃之内都能成活,水温处于24~27℃时最适宜其生长;水的酸碱度以中性水为宜,pH值为6.5~7.2;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溶氧量最好保持在5mg/l。除此以外,还应注意控制水质中的一些毒素的含量,以残留氯0mg/l、亚硝酸盐0mg/l、硝酸盐5mg/l、氨0mg/l、磷酸盐0mg/l为标准来检验您的饲养水质是否符合鱼只的需要,并做及时的调整,为斗鱼提供适宜的水质环境。

  (二)饲养管理:由于斗鱼是一种比较耐粗养的观赏鱼,使许多人饲养过程中疏于管理,即使斗鱼能顽强的生存,也会以无精打采、垂头丧气来回报您,要想让鱼儿生活的悠游自在,同时给您的生活增添快乐,还得尽点主人的爱心。

  饲养斗鱼的容器,大至混养型水族箱,小到玻璃缸,并无特殊限制,但因其好斗的本质,为了避免它们大打出手,一般采取单独饲养。如若您想饲养两只雄性斗鱼激斗它们各展雄姿,可在鱼缸中间设隔一块玻璃再插一无毒塑料板,即可让你一饱眼福,又不伤害鱼只。近年来台湾不断推出的掌中缸,其精巧的款式和丰富的色彩都极适合于展示斗鱼的美丽。然而不论使用何种容器饲养,都得做一些必要的装饰和设备的安置,才能提供斗鱼生长的最佳生存环境。首先在鱼缸底部要铺入一层清洗干净的薄薄的底砂或彩砂,一方面可以稳固栽培水草的根部,另一方面可为微生物提供附着,水与底砂的比例以5:1为宜。为了保持缸中充足的氧气和提供鱼躲藏的外所,应适当的植入金鱼藻、黑藻等对CO2需求量低的水草。此外为了提供充足的光照,利于水草进行光合作用,小型玻璃缸中最好能配置一盏小型光线柔和的灯具。

  饲养斗鱼不仅设备轻巧简单,饲养起来也毫不费力,只需每3~7天利用一塑胶软管通过虹吸法清除缸底粪便污物,并抽去约1/3的污水,注入除氯的自来水即可创造清洁的水质环境;在小型水族箱中由于无动力设备带动水循环,因此要随时注意除去因残饵、粪便形成的水面油膜,可以用竹筷夹一吸水纸,轻轻在水面拖动即可,此外还应适时根据水质情况添加一些有益微生物和微量元素。

  斗鱼是属于杂食偏肉食性的鱼种,因此可搭配喂食多种饵料,尽量不要让斗鱼的食谱过于单调。通常人工干燥饵料营养成份齐全且干净卫生,是大多数人饲喂斗鱼的必备饵料;为适应斗鱼水上层活动的习性,最好选浮水性饲料,若能间隔投喂新鲜的活饵,如丰年虫、孑孓、丝蚯蚓、水蚤等,;可使斗鱼体色更加鲜艳,同时让您在喂鱼的过程中尽情享受鱼儿摄食的乐趣,但由于这类饵料大多带细菌而易于给鱼只染病只能做为斗鱼口味的调剂品,投喂时一定要经过漂洗,每次投喂量能在5分钟内吃完为度,每天投喂一次即可。

  六、斗鱼的繁殖方式

  斗鱼在与恶劣的生存环境做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延续种族的方式,一般分为两种类型:泡沫筑巢的繁殖方式和口中孵化的方式。

  繁殖缸的准备:在繁殖前要提前准备好繁殖缸,以30cm×10cm×15cm左右的玻璃缸为宜,在底层铺入一层干净的矽砂,并密密植入牛毛颤、鹿角苔、莫丝、小香菇等水草,以便刚开始交配时为胆怯的雌鱼提供躲避的场所。将曝气处理过的水加入繁殖缸中,保持水温26~27℃,pH值6.8~7。

  泡沫筑巢:属于这种繁殖方式的有泰国斗鱼、盖斑斗鱼等。一般斗鱼在4~8月龄性成熟,可选择6厘米以上的斗鱼种鱼,雌鱼要选腹部臌大成熟抱卵的鱼只,否则放入繁殖缸会受到雄鱼的猛烈攻击和伤害。泡巢型繁殖的斗鱼雌雄鱼同时发情,可将亲鱼同时放入繁殖缸。雄鱼会利用浮水植物做为据点,持续不断地吞食空气,并将鳃中的气体从口中吐在浮游植物周围制成圆形的泡沫巢。筑好浮巢后雄鱼便在雌鱼周围翩翩起舞,来展现自己绚丽的色彩博取雌鱼的青睐,渐渐雌鱼在雄鱼的诱导下,游向新建的泡巢。它们在浮巢下方开始交配,雄鱼将整个身体弯曲至“U”型,并紧紧拥裹雌鱼,雌鱼每次产卵在400~500粒左右。待排出的卵子与精子结合,受精卵慢慢浮上水面后,便可移出雌鱼,以免雄鱼护幼心切而不停地啄赶雌鱼,使其受伤甚至死亡。雄鱼会将水中漂散的卵粒含入口中,并一粒粒送回泡巢里使鱼卵堆叠在一起,犹如小山般漂浮在水面。此时的它们会一改平时的霸气,开始耐心细致的照顾鱼卵,既要不断修补浮巢,用鳍搅动水流为卵粒提供充足的氧气,还要不断辩别剔除已死的受精卵。经过48小时后,小鱼从卵中孵化出来,拖着尾巴尖挂于泡沫下面漂浮在水面,此时的稚鱼靠吸收卵黄囊生存,而雄鱼会一直守护稚鱼,并不停的用嘴将掉下的幼鱼苗带回泡沫中,直到3天后卵黄囊吸收完毕,稚鱼独立游动了,才可捞出雄鱼,进行稚鱼的饲喂。

  口中孵化:即在口腔中哺育幼鱼的方式。属于此类型的斗鱼有战狗斗鱼、弗西斗鱼。口孵型斗鱼公鱼一般要比母鱼发情早,待交配完成后,雌鱼会帮雄鱼收集沉于水底的卵粒,雄鱼则会不时地蠕动嘴巴,以重新排列、调整含在口腔下颚的卵的顺序,使口腔能最大限度的融下所有的卵粒,等到雄鱼将所有的卵含入口中后,就要及时将雌鱼移出繁殖缸,经过10~14天后,仔鱼便孵化出来。口孵式繁殖孵化率高,但雄鱼体力消耗大,孵化过程中应确保适宜的水质和安静的环境,以免雄鱼吞入嘴中的受精卵。

  七、斗鱼的疾病及治疗

  斗鱼对环境有极大忍耐性,一般情况下,只要饲养过程中水质清新,投喂饵料保质保量,它们都会快乐得展示斗士的风采,然而在不注重管理,水质败坏的饲养环境中,它们也难免会不舒服。当然平时的细心呵护是预防疾病的最好办法,可一旦发现鱼病,还是要找出病因,及时对症下药,不可疏忽大意或拖延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引起斗鱼生病的原因有:

  (1)饲养容器狭窄:由于饲养斗鱼一般为小型鱼缸,水质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在外界温度急剧变化时,鱼体对水质的变动一时无法适应,容易致病;饲喂不当:

  (2)投喂饵料不能定时定量,饥饱不匀,所投饵料营养成份不全或已变质,也易使斗鱼形成营养障碍,抵抗力降低;

  (3)外部带入病原体:使用发生过鱼病的水族箱内的器具或投喂未经消毒的活饵料,将外界病原菌带入水族箱使其繁衍生殖,致使斗鱼感染疾病;

  (4)鱼体受伤:在运输、换水、捞鱼等操作过程中,不小心碰伤鱼体或斗鱼打斗造成伤口使病原体有机可乘。

  斗鱼最易患的几种鱼病:

  外伤:斗鱼的好斗使其难免体表有不同程度的外伤,此时应及时采取措施,以免伤口受细菌或病毒感染而引起其它病症

  治疗:(1)将抗菌素,如青霉素、四环素等配制成浓度为2mg/l的溶液,浸泡鱼体,每天换取一部分药液,持续治疗直至伤口痊愈;(2)在伤口处涂抹红药水,每天涂1~2次;(3)在2~3mg/l浓度的亚甲基蓝溶液中浸洗鱼体5~15分钟;(4)用1%的孔雀石绿溶液涂抹伤口。

  烂尾、烂鳍

  病因:因运输、清缸、捞鱼时不慎碰伤鱼体或斗鱼互相撕咬而造成的伤口,被细菌和霉菌感染引起尾巴和鳍条溃烂。

  症状:鱼鳍和鱼尾鳍条边缘变白,伤口分泌黏液,严重时背鳍、腹鳍、臀鳍的鳍条残缺不全,有时尾鳍鳍条软骨间结缔组织裂开而使尾鳍呈扫帚状,甚至腐烂的鳍和尾脱离鱼体,使斗鱼失去观赏价值。

  治疗:(1)用5mg/l的呋喃唑酮和1%的食盐溶液浸泡病鱼,以药物治疗的同时,通过投喂经消毒的水蚯蚓等新鲜活饵加强营养,增强抗病能力和组织再生能力;(2)每10公斤水中用5~10万单位的青霉素水溶液浸泡鱼体,并在鱼饵中添加适量维生素(3)用1%浓度的呋喃唑酮水溶液涂抹鳍条破损处,每天涂抹1次,连续3~5次可促使伤口愈合;(4)每公斤水用1mg漂白粉或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小时,水温在20℃时高锰酸钾浓度为0.5ppm,当水温为25℃时高锰酸钾浓度为1ppm,捞出后用漂白粉混合物涂抹患处,直至痊愈。

  小瓜虫

  病因:是由原生动物的纤毛类寄生虫多子小瓜虫寄生于鱼的体表、鱼鳍和鳃上引起的,又称为白点病。

  症状:发病初期,斗鱼缩鳍、食欲减退,反应迟顿,常在水草石块上不断磨擦身体,当小瓜虫幼虫在斗鱼上皮组织间不停来回活动和钻营时,鱼体上皮组织浮肿;当幼鱼吸吮鱼体表皮组织的营养时,刺激鱼体分泌出大量黏液,使鱼体组织增生,形成白色斑点状的胞囊。病鱼全身覆盖白色黏液犹如洒了一层白粉。其病程一般持续5~10天。

  治疗:(1)用0.3~0.4mg/l浓度的孔雀石绿水溶液在20℃水温下浸洗鱼体2小时,然后将病鱼放入清水中漂洗1小时,以清除鱼体附着的死亡虫体和黏液,5~7天后进行重复治疗;(2)用200~250mg/l浓度的福尔马林与1~2mg/l浓度的孔雀石绿合剂浸洗鱼体60分钟,连续3次,然后放入清水中饲养60分钟,在6天后重复用药;(3)用2mg/l亚甲基蓝溶液浸泡6小时;(4)用0.05~0.07%浓度的红汞溶液水浴病鱼5~15分钟;(5)根据小瓜虫不耐高温的特点,提高水温至28℃,数天后小瓜虫胞囊自会逐渐破裂脱落,此时只需更换新水,并保持恒定的水温;(6)将水温加至30℃,在水中按0.05g/l的浓度加入硫酸奎宁,隔七天后重复治疗一次,待痊愈后静置3小时再恢复正常水温。

  竖鳞病

  病因:水不清洁,鱼体表个别鳞片脱落,饲养水温过高时,由水型点状单胞菌引起的鱼病,又称松鳞病、立鳞病。

  症状:斗鱼鳞片部分或全部向外张开,竖起呈松果状,鳞片基部水肿,内积存有半透明或含水的渗出液,当轻压鳞片时,鳞基会喷射出黏液。病鱼鳍条基部和皮肤也都伴有轻度发炎、充血现象。斗鱼沉于饲养缸底部,最后衰竭而死。

  治疗:(1)用1%食盐水与1%小苏打配制成混合液浸洗鱼体10分钟,并重复用药治疗(2)用2%浓度的氯化钠溶液和3%的碳酸氢钠溶液混合,每天药浴两次,每次10分钟;(3)将病鱼浸泡在0.5ppm的四环素水溶液中洗浴,每天两次,每次1小时;由于目前尚未确定治疗此病的有效方法,因此较难治愈,在春季水温较低的易发季节要确保水质清洁,并维持适当的水温。

中国斗鱼的话需要四到六个月达到性成熟,快的三个月可繁殖。繁殖期一般在春末夏初至秋末这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