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誓》中记周武王伐纣时所说的商纣王的罪状是什么?你怎么看?

作者&投稿:杜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武王伐纣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影响分别是什么?~

  武王伐纣是指大约是公元前1046年,以西周部落为主的联军起兵反商王帝辛(纣),最终导致商王朝灭亡的一场战争。《淮南子.兵略训》记载: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根据公元1910年哈雷彗星的出现和回归地球的周期时间,逆推40次回归过近日点,发现在公元前1057年,哈雷彗星正好回归地球,其天象恰好与《淮南子兵略训》记载符合。
  人物争议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为帝乙少子,以母为正后,辛为嗣。"纣王"并不是正式的帝号,是后人谥,意思是"残又损善"。

  正面
  据《荀子·非相篇》记载,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 《史记·殷本纪》也说“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反面
  《史记·周本纪·第四》中则记载:居二年(姬发),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彊抱其乐器而饹周。於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

  历史传说
  这个时候,活动在渭河流域的姬姓周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首领周武王姬发正在积极策划灭商。他继承父亲文王遗志,重用姜尚等人,使国力增强。当商的军队主力远在东方作战,国内军事力量空虚之时,周武王联合各个部落,率领兵车300辆,虎贲(卫军)3000人,士卒4.5万人,进军到距离商纣王所居的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举行了誓师大会,列数纣王罪状,鼓励军队同纣王决战。
  周文王在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为周武王。他即位后,继承乃父遗志,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与诸侯结盟,向朝歌派遣间谍,准备伺机兴师。
  当时,商纣王已感觉到周人对自己构成的严重威胁,决定对周用兵。然而这一拟定中的军事行动,却因东夷族的反叛而化为泡影。为平息东夷的反叛,纣王调动部队倾全力进攻东夷,结果造成西线兵力的极大空虚。 由于周方国在西部行征伐之权,国势迅速强大,自周侯季历至西伯姬昌仅仅两代,周方国开辟的领土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只不过文王曾与纣王在山西黎城恶战一场被打得大败,如果不是来自东夷的军师姜子牙在商王国东部策反东夷作乱,恐怕文王的统一大业将就此完结,而文王被俘、囚于羑里很可能就发生在这场战争中,最终姬昌很或许被纣王处死,也或许如史书上所说的有条件的被释放回家,可由此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自此,武王姬发韬光养晦、励精图治,而纣王则变生肘腋、两面受敌。击败周军以后,纣王略作休整,便兵发东夷,无暇西顾,使周方国得以重整旗鼓。
  在对付东夷的战争中,纣王一方占尽优势。为了永绝后患,纣王甚至建起了一条通往东夷的大道,以便迅速调兵镇压夷人的反抗。
  夷人尽管善弓,可商军的箭镞以青铜打造,精巧而锋利,其射程远、杀伤力大,而且商军作战部队中甚至出现了“象队”,古书上说:“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大象象牙轻易地戳穿了东夷人的胸膛然后把尸体抛向空中,东夷的军队一批批倒了下去。纣王指挥的商军一阵冲杀,层层包围,东夷人的部队大部分做了俘虏。
  据说,商军如秋风扫落叶一样,一直打到长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数东夷部落,俘虏了成千上万的东夷人,取得大胜。从此以后,中原和东南一带的交通得到开发,中部和东南部的关系密切了。中原地区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南地区,使当地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了生产。
  实事求是地说,这个历史贡献,应该记到纣王身上。从《左传》记载的时间看,他很可能是在这次征伐东夷的战争中,路过有苏氏部落掳获了妲己。
  这场旷日持久的征战却几乎拖垮了大商王朝,西陲的周武王得知纣王大军尽出,指向东方,都城内防御力甚弱,便在一部分叛商部族的带领之下,奇兵突袭,于牧野一战功成,而这时商王的大军远在东南,无力援手,牧野之战的商军,并非商王朝的精锐之师,而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囚徒。
  很多人都认为历史上的纣王是一位暴君,不过从已知的史料来看,帝辛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一直想效仿他的先祖高宗武丁,建立不世之功,只是其生性暴躁,晚年喜好美色,刚愎自用而已。因此,自其登极后,就开始了对西北和北方强敌鬼方的战斗,并击破鬼方的主力,使得鬼方内部分化,一部分向北发展,继续盘踞在蒙古高原及漠北地区,一部分融入内地,和西北的周部落结合。在商纣王帝辛在位期间,北方的少数民族多次内侵,根据当前的地理资料可以推测得知,该时期北方中原地区应该是处在冰冷时期,作物由于寒冷期长无法正常生长,出现了灾荒。商朝连年征战致使国力大损,民生凋敝,纣王对待俘虏以及反对他的人打压严苛等,导致东部的东夷部落在姜子牙等人的策动下爆发了反对帝辛的叛乱,朝中善战的将军都投入到这场战争中,一直拱卫帝都朝歌精锐的王室内卫部队应该也有一部分东进或者南下作战,在周武王带兵接近国都的时候,以至于帝辛没有足够的兵力抵御,只得派遣奴隶兵上场。在前线拿起武器的东夷奴隶被周人策反,临阵倒戈。更为严重的是商都朝歌内部的部分商王室成员及大臣临阵叛变,打开朝歌城门引周兵入城。
  据现有资料来看,当时之所以众人反对帝辛,也许不一定是他总是炮烙大臣,酒池肉林,当然妲己也许没有那么大的作用,可连年的对外战争和庞大的工程建设,加之气候引发的灾荒,使得百姓的日子困苦不堪倒是极有可能的。更有可能是在对东夷作战期间,由于商纣王对征服地区的管理过于严苛,或者出现杀伐拒不服从中央政府管理的地方部落首脑而引起当地部族的反抗,否则当地人不可能由于姜子牙等人的策反而群起反抗殷商政权。更不容忽视的是在此期间周人已经开始与西北的诸少数民族部落结盟,例如西北骁勇的鬼方骑兵很有可能就在此时加入周军的阵营。

  出处编辑

  伐纣
  原文
  武王伐殷,乘舟济河⑴,兵车出,坏船于河中。太公曰:“太子为父报仇,今死无生。”所过津梁⑵,皆悉烧之。
  武王伐纣,渡于孟津,阳侯⑶之波,逆流而击,疾风晦冥,人马不相见。于是武王左操黄钺⑷,右秉白旄⑸,瞋目⑹而撝⑺之,曰:“余任天下,谁敢害吾意者!”于是风济而波罢。
  武王伐纣,到于邢丘⑻,楯⑼折为三,天雨三日不休。武王心惧,召太公而问曰:“意者纣未可伐乎?”太公对曰:“不然。楯折为三者,军当分为三也;天雨三日不休,欲洒吾兵也。”武王曰:“然何若矣?”太公曰:“爱其人及屋上乌;恶其人者,憎其胥余⑽;咸刘⑾厥⑿敌,靡⒀使有余。”
  周武王
  注释
  ⑴河:黄河。⑵津梁:津,渡口;粱,桥梁。⑶阳侯:大波之神。⑷钺(yu ):大斧。⑸旄(m o):悬旄牛尾于竿头,军中持以指挥的。⑹瞋(ch n)目:发怒时瞪大眼睛。⑺撝(hu ):同“挥”,指挥。⑻邢丘: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温县东。⑼楯:同“盾”。⑽胥(x )余:里落中的屋壁。⑾咸刘:训杀。⑿厥:代词,那,那些。⒀靡:不。
  译文
  武王伐纣,坐了船渡过黄河。兵车刚用船搬运过河,太公马上命人把船在河里全部毁坏。说:“这回出兵,是太子去为他父亲报仇,大家只有去和敌人拼死奋战,不可存侥幸生还之心!”所过的渡口和桥梁,也都叫人全部烧掉。
  武王伐纣,在孟津地方过渡,忽然,大波之神阳侯掀起了一个个巨大浪涛,迎着船头打来,狂暴的风刮得天昏地暗,连人和马都看不见了。这时,武王坐在船头,左手拿了一把黄金色的大板斧,右手拿了一只悬挂白色旄牛尾巴的指挥竿,瞪大眼睛,把指挥竿向前指着说道:“我既然担当了天下的重任,谁敢来违逆我的意志!”武王说完这话,顷刻间,风也停了,大波也止息了,于是军队安然渡过孟津。
  武王伐纣,到了邢丘这个地方,忽然天下大雨,一连下了三天三夜,也不休止,并且还发现战士们用的盾无故折为三段的怪现象。武王心里有点害怕,便召太公来问道:“看这光景好象是纣还不可以讨伐吗?”太公答道:“不然。盾折为三段,是说我们的军队应当分为三路。大雨三天不止,那是在洗我们的甲兵,让我们清清爽爽,好上路啊!”武王听了,说:“那又怎么办呢?”太公说:“爱那个人,就连他屋顶上的老鸦也觉得可爱;要是憎恶那个人,就连他巷子里的壁头也觉得可恶。现在的办法就是去杀光敌人,不要剩下一个!”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贵因》
  原文
  “武王使人候殷,反报岐周曰:殷其乱矣!武王曰:其乱焉至?对曰:谗慝胜良。武王曰:尚未也。又复往,反报曰:其乱加矣!武王曰:焉至?对曰:贤者出走矣。武王曰:尚末也。又往,反报曰:其乱甚矣!武王曰:焉至?对曰:百姓不敢诽怨矣。武王曰:嘻!遽告太公,太公对曰:谗慝胜良,命曰戮;贤者出走,命曰崩;百姓不敢诽怨,命曰刑胜。其乱至矣,不可以驾矣。”
  译文
  周武王派人刺探殷商的动静,探子回到岐周禀报说:“殷商大概要出乱子了。”武王说:“乱到什么程度?”那人回答说。“邪恶的人胜过了忠良的人。”武王说;“还不是时候。”那人又去刺探,回来禀报说:“它的混乱程度加重了。”武王说。“达到什么程度?”那人回答说:“贤德的人都出逃了。”武王说:“还不是时候。”那人又去刺探,回来禀报说:“它的混乱很厉害了!”武王说:“达到什么程度?”那人回答说。“老百姓都不敢讲怨恨不满的话了。”武王说:“啊!”赶快把这种情况告诉太公望,太公望回答说:“邪恶的人胜过了忠良的人,叫做暴乱,贤德的人出逃,叫做崩溃,老百姓不敢讲怨恨不满的话,叫做刑法太苛刻。它的混乱达到极点了,已经无以复加了。”

  历史疑案编辑
  武王伐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商衰周兴的转折点。在《尚书 牧誓》中,对这次大战的经过曾作了简略的记载,是我们了解这次大战的最早文献。武王伐纣发生在什么时候?《牧誓》开篇曰:“时甲子昧爽”,仅有纪日,而无明确的年代。因此,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悬案。
  我国有记载的确实纪年始于公元前841 年。在这之前的史事年代均要通过推算得到。由于上古史料的缺乏,人们推算的武王伐纣年代简直令人无所适从。胡厚宣在《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中列举了前人的十二说法:即公元前1130年、前1123年、前1122年、前1117年、前1116年、前1111年、前1078年、前1067年、前1066年、前1150年、前1051年、前1050年、前1047年。加上梁启超提出的前1027年,唐兰提出的前1075年(《新建设》1955年第3 期),丁山提出的前1029年(《商周史料考证》),章鸿钊提出的前1055年(《中国古历析疑》),凡16种,使武王伐纣的年代问题变得扑朔迷离。这些说法中,以公元前1066年、前1122年、前1027年说最有代表性。

一、所谓殷纣王罪恶,不是诳言和污蔑是把好事说成坏事

作者说,曹操恶名之远扬,比起殷纣王来,简直是望尘莫及,所不同者,曹操是开国之主,留下了不朽事迹,卓越诗篇,瑕不掩瑜,正统论者无法一手遮天掩尽天下人耳目。殷纣王则是亡国之君,自周以来,古代文献中提到他,都是清一色否定,从没有片言只语赞扬。史书列举他荒淫暴虐也真是骇人听闻。但是很奇怪是以前加之于他六大罪状,无非是夏桀的罪状的夸大。而且都是“兴者”周人,对“前王”纣的宣传破坏。他引称“中国古代史”作者夏曾佑的话说,天下有学做好事而一样的,没有学做坏事一样的,这里一定有穿凿附会处。接着作者对“尚书”中列举的那六条罪状加以分析。作者认为,说殷纣王“酗酒”,无非是因为殷人本来好酒,而纣王可能酒量特别大些,喝的酒特别好些,至于“酗酒迷乱”,决不会是事实。你想一个头脑糊涂的人怎么能成为“百克而卒无后”的战无不胜者呢?至于“酒池肉林”等奇谈,都是从此而生的。而“不用贵戚旧臣”,实际上是以纣王之兄微子启为首的一部分年长的、原来有权利的人,在纣王即位后和纣王对立,没有握重权,心怀不满,把它加在纣王头上,被周人利用来宣传的。再说“登用小人”,实际上是滥加罪名。殷代末年,破格用人,提升奴隶为大夫卿士的确是纣,但这应该是进步的措施,他的极盛的武功,他对民族发展、文化发展的不朽功劳,和这个措施是分不开的。而且早于他的武功极盛的汤和武丁,也都一样采取过破格用人的措施。至于“听信妇言”,更只是反对派的造谣和周人的少见多怪。作者说,殷代有能力的女性是很活跃的,卜辞中出现的女性很多。例如武丁的妃妾妇好,能带领万千人去打敌人,连武丁的震代名将沚盾戈(盾戈:是一个字,因不知念什么,也查不着,将了)都受她节制。这样的妇言为什么不能听?可是,这是落后的周民族所想象不到的。纣王妇,可能是和妇好一样的人物。但因为她是纣王的妻子,所以更为反对派所痛恨、周人所攻击。更奇怪的是,第五条罪状说纣王“信有命在天”,而第六条罪状又说他“不留心祭祀”。其实殷代人不信天是违反历史的,而说殷纣王不祀先祖更是捏造。据出土的卜辞证明,帝乙(纣父)、帝辛(纣)时的祀典在殷代是最为完备的。

因此,从上述这些所谓罪状来看,不是诳言和污蔑,是把原是好事说成了坏事。作者说到崔东壁、顾颉刚给纣王又加一条“愚昧”之罪时说,有过“百克”战绩的纣王可能是个真正的庸人吗?周人曾经多次称赞过帝乙,甚至称他为“殷哲王”,而微子又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帝乙不立有能力的长子,而立一个愚昧的幼子,这怎么能理解呢?

二、反对殷纣王的微子启是殷忘的主负责者,也是对纣王造谣中伤的主负责者

随后,作者认为追寻殷王朝覆灭的原因,是评价殷纣王的重关键问题,因为殷纣王之成为“天下之恶皆归”的人,也正是由于“身死国灭”,“倒果为因”是结果。作者认为,殷王朝的覆灭,首先是因为殷王族内部爆发了大分裂。作者说,据左传哀公九年传、吕氏春秋和郑玄的说法,微子启是帝乙的长子,殷人是“兄终弟及”制,但帝乙把王位传给了纣而不传给微子启,微子不得立,自然不甘心。纣即位后,形成了两派。微子一派和纣作对,许多事情都从此而起。微子启因不能继位而对纣怀恨在心,处心积虑地对纣进行造谣中伤,这从周人所举的纣之六大罪状来源几乎全出于殷人证明。反对派和敌人,前唱后和,正像桴鼓之相应。把这些材料两相对照,殷王朝里隐蔽着敌国的代言人是无疑的了。殷纣王呢,因为用着一批能人,政权很巩固,又常南征北战,对于这些谣言只是容忍着。直到征东夷一役,因为战争时间很长,殷人死伤很大,反对派在内部蠢蠢欲动了。纣王战胜归来,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两派的斗争尖锐化了。作者说,于是发生了暗杀,如,反对派“商容尝执羽籥冯于马徒,欲以伐纣”,没有成功,逃到太行山去了。比干和纣王冲突,被纣杀了。箕子被纣监禁了。微子隐藏了起来,微子的心腹太师疵和少师畺投奔周武王,把殷人内情泄露了。大阴谋家周武王于是乘此时机遍告各部马上出兵伐纣。殷纣王在这刚刚复员新兵征集困难、常备军有限且疲劳未复,内部不稳的情况下,突然遭到了强悍的周联军的意外袭击,原是很难取胜的,不料在战场上又遇到俘虏兵倒戈,“动摇分子”的溃散,终于在震古烁今的牧野之战中力战而亡了。因此,作者认为,造谣中伤纣的是微子启,发动内讧的是微子启,派人投敌的是微子启,招引外侮的是微子启,殷亡的责任主应由微子启来负。
三、殷纣王的五大功绩和四大优点

作者认为,殷纣王在历史上对当时人民和中华民族有过五大功绩;和这些功绩相联系的他个人有四大优点。他的功绩是:第一、开拓东南和发展民族。作者说,纣对东夷的平定,对殷民族的保全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后来的殷人退出中原,向南迁徙,对殷民族来说是失败的,但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来说开拓东南有巨大意义。这是纣王对民族发展的不朽功绩。第二、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作者认为从反面材料来看,至少这三件事肯定:纣时建筑是超越前代的,纣对工艺有过发明和提倡,纣对音乐的提倡和创造。第三、对落后的东南区域传播了文化。作者说,春秋战国时代南方徐、楚、吴、越各国传世古器很多,器铭大都四字为句,与北方各国传世古器铭大致相似,可见南方文化的一般情形,特别是战国时代出现了楚辞文学,为南方增添了异彩。不消说,这和殷文化的南下是分不开的。第四是用人惟才。作者说,周人曾以“登用小人”攻击纣王,但是纣能够在旧人满朝的情形下,一下提升大量新人执政,却是一种针对衰敝的革新措施。这些人对当时的文治武功提出了不少有进步意义的建议。更由于纣王从用人惟才,转到“不才者远”,更进而“人才乐为之用”,为殷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发展起了良好的作用。第五是重视俘虏。作者说用俘虏当兵,把武器交给他们,这在当时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在氏族社会的战争中,只有互相砍杀,根本不俘虏。在奴隶社会战争中,俘虏虽是目的物,但也谈不上重视。作者又说:再据卜辞所载,乙辛以前(武丁时尤甚)用俘虏作祭祀牺牲的数字很大,到乙辛时杀人以祭的数字一般只在十人以内。以之和用俘虏当兵两相比较,纣王对俘虏的重视,无疑了。至于纣本人的优点,作者认为:一是“智勇兼备”。这从殷本纪:“帝纣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等描述来看,证明。二是“明于知人”。作者认为这是“用人惟才”的先决条件。三是“讲究气节”。作者说,在极端不利、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殷纣王能毅然决然地付出的生命,这种壮烈牺牲的精神,即足以证明。四是军民对他的信服。何以见得?作者说,“百克”的战绩没有军队的支持是不可能的,从“血流漂杵”的局面来看,也可证纣的主力是万众一心的。再如,周人克殷之后,出现过一种奇怪的现象,是周人不立微子启继殷之后,反而立了武庚禄父(纣的儿子)来统辖殷人。什么力量迫使周人这样做的?合理的解释是因为周人知道殷人信服纣王,只有立武庚才能安定局势。

最后,作者说在恶意宣传下,正确的事实当然被湮没不少,但仅从上述而论,殷纣王有功于当时的人民,有功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已经非常明白。甩掉“成败论人”的成见,在奴隶占有制社会的君主中,就其对人民对历史的功劳而论,纣应该列在前茅,他的地位,比以前的武丁,以后的周武王还高些。“应该替这位冤枉当了三千年反面教员的殷纣王翻案。”

一是听信妇言。
第二是不重视礼仪祭祀。
第三是不任用贵戚旧臣。
第四是重用小人。

首先是第一条,这个在商代根本不是问题,商人不是周人,商代的女子地位并不低下,商代很多女性在军事政治舞台很活跃并多有建树,武丁王后妇好就是一个例子。并且很多史料记载,商代军队编制中有“妇”这一编制,这个编制就是女性军队。

第二条基本是胡扯,帝辛祭祀祖先也是很用心的。

三和四可以放一起说,小人不是现代所理解的小人,小人是指地位低下的人,帝辛用人不拘泥于贵戚旧臣,而是破格提拔有能力的平民奴隶逃民之类,飞廉就是个例子。
这是有先进意义的,但是这个做法在当时确实不好被理解,这也是帝辛开罪了微子启箕子之类亲戚的一个源头。
从现代来看,帝辛根本是一个改革的先锋,只不过在那个时代,成功太难。
后来的周,完全把社会地位上下尊卑放在了第一位。

纣王为何在纣王七年忽然变坏?
答:大家最熟悉也是最火热的故事《封神演义》就是讲述关于纣王变坏、周文武二王代天伐纣封神的故事。但是这个《封神演义》是什么时候出来的呢?是明朝时期根据民间传说编撰出来的。那么距离历史上描述纣王最近的书出自于哪呢?是春秋时期成书的《尚书》中的《牧誓》篇: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

貔貅买回来就可以带吗?还有一步不能忘!
答:三千多年前的《书·牧誓》中曾记载:“如虎如貔。”这是周武王伐纣时的誓师词,大意是希望将士们要像远古猛兽貔貅一样威猛。同时,这也是貔貅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历史记载中。文化传承到今天,当貔貅从远古世界中的猛兽演变为人们心目中招财辟邪的灵瑞,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经久不衰的吉祥物...

请问武王伐纣最早见于那部史作?
答:《尚书 牧誓》武王伐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商衰周兴的转折点。在《尚书。牧誓》中,对这次大战的经过曾作了简略的记载,是我们了解这次大战的最早文献。武王伐纣发生在什么时候?《牧誓》开篇曰:“时甲子昧爽”,仅有纪日,而无明确的年代。因此,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悬案...

戎人的周王伐戎
答:周武王伐纣,得到了西土各国的支持,《牧誓》所举有羌,大概即殷墟卜辞中作专名的羌方。此外,在周代的文献中,很少见羌作族称,原被商代泛称为羌的诸部落与方国,其保持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都已泛称为戎。周文王虽已使诸戎臣服,也还是叛服不常。周武王灭商以后,为保障京师的安全,“放逐戎夷泾洛...

春秋时期一大国:庸国是怎么灭亡的?
答:据《牧誓》,在这种情况下,周武王联合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族和方国,并亲率“戒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牧誓八国,是指追随周武王伐纣的八大诸侯盟国,分别是庸国,蜀国、羌国、髳国、微国、卢国、彭国、濮国。记述周武王伐纣的《尚书·牧誓》中明确描述...

在中国古代,是如何做战前动员的
答:还是在三国时期,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写过一篇《为袁绍檄豫州文》(又名《讨曹操檄》),历数曹操罪状,言辞犀利,感情恳切。古人讲究师出有名,战前往往发布檄文、组织誓师,类似今天所说的政治动员。《尚书》所记载的《牧誓》,即武王伐纣誓师之文,以及初唐骆宾王所写的《讨武曌檄》都是著名的檄文。

虎贲中郎将史书记载
答:古时官职《汉官仪》中记载,虎贲中郎将源自古代,最早在《尚书·牧誓》中提及,武王伐纣时,有三百虎贲勇士伴随他征战,象征勇猛如虎。在汉平帝元始元年,此职更名为虎贲郎,名称来源于勇者孟贲。中郎将头戴鹖尾,鹖是鸟中猛禽,其爪力强大。周礼中,虎贲氏负责护卫君王,军队行动时也随从左右,休息...

武王伐纣的历史疑案:关于具体时间的历史争议
答:武王伐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商衰周兴的转折点。在《尚书 牧誓》中,对这次大战的经过曾作了简略的记载,是我们了解这次大战的最早文献。武王伐纣发生在什么时候?《牧誓》开篇曰:时甲子昧爽,仅有纪日,而无明确的年代。因此,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悬案。我国有记载的确实...

武王伐纣时,牧野之战是一场灭国战争,为何周人却“前歌后舞”
答:其实,三星堆文明没落时,武王伐纣之时已经基本消亡,因此武王伐纣中的川军并非三星堆所派,但应该是古蜀国的一个分支,被周武王征服之后参与了伐商战争。总之,“武王起兵,前歌后舞”说的是不是川军,如今还不能100%肯定,但基本可以肯定川军参与了牧野之战。参考资料:《尚书》、《史记》、《释“武王...

《尚书·周书·泰誓-上》诗解真情为民替天伐纣
答:《舜典》“类于上帝”传云:“告天及五帝。”此“以事类告天”,亦当如彼也。罚纣是天之意,故“用汝众致天罚于纣”也。 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矜,怜也。言天除恶树善与民同。从,才容反。 尔尚弼予一人,永清四海。 秽恶除,则四海长清。 时哉弗可失 !”言今我伐纣,正是天人合同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