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的成语有哪些?

作者&投稿:可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国演义里面的成语有哪些~

妄自菲薄
智取陈仓
七擒七纵
六出祁山
舌战群儒
单刀赴会
得陇望蜀
负重致远
出言不逊
兵贵神速
吴下阿蒙
断头将军
车载斗量
势如破竹
老牛舐犊
如嚼鸡肋
坚壁清野
巢毁卵破
顾曲周郎
一身是胆
超群绝伦
七步之才
才占八斗等等

1、三足鼎立
[成语解释]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典故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译文:天下分成三分,鼎的三足分立那样。
2、七擒七纵
[成语解释]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典故出处]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那敬德鞭无虚举,举无不中。你便要一冲一撞,登时间早将你七擒七纵。

3、三顾茅庐
[成语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典故出处]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4、得陇望蜀
[成语解释]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
[典故出处]《鲁迅书信集致陶元庆》: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画几幅,虽然太有些得陇望蜀。

5、舌战群儒
[成语解释]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典故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桃园结义火烧联营六出祁山如鱼得水三顾茅庐望梅止渴过五关,斩六将乐不思蜀乌合之众草船借箭败走麦城初出茅庐单刀赴会锦囊妙计鼎足三分羽扇纶巾一臂之力七步成诗偃旗息鼓刮目相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吴下阿蒙探囊取物桃园结义,一手包办,一举两得,一臂之力,一亲芳泽,七步成诗,三顾茅庐,下笔成章,不出所料,不由分说不知所云,不容偏废,乘虚而入,五内如焚,人生如寄,仰人鼻息,伯仲之间,位极人臣,作奸犯科,偃旗息鼓,出言不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初出茅庐,刮目相待,危在旦夕,危急存亡之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名不虚传,同符合契,吴下阿蒙,敝帚千金,廊庙之器,才高八斗,手不释卷,指日可待,探囊取物,文思泉涌,旦夕之危,明眸善睐,月明星稀,土崩鱼烂,如鱼得水,妄自菲薄,孑然一生,对酒当歌,屈指可数,呼风唤雨,品头论足,回肠荡气1:百步穿杨(黄忠)2:百战百胜(曹操)3:负薪救火(诸葛亮)4:七擒七纵(孟获)5:乐不思蜀(刘禅)6:大获全胜(刘备)7:鼎足之势(刘备,孙权,曹操)8:不计其数(曹操)9:不识时务(鲁肃)10:肺腑之言(貂禅)11:横行无忌(李催,郭汜)12:三顾茅庐(刘备)13:顿开茅塞(孙权)14:捶胸顿足(刘备)15:膏粱子弟(夏侯茂)16:措手不及(孟达)17:寡不敌众(周瑜)18:诡计多端(姜维)19:鹤发童颜(李意)20:虎入羊群(张飞)22:初出茅庐(诸葛亮)23:草船借箭(诸葛亮)24:望梅止渴(曹操)

三顾茅庐,初出茅庐,舌战群雄,锦囊妙计,羽扇纶巾, 鼎足三分, 过五关斩六将、乌合之众、缓兵之计、死心塌地、虚张声势、步步为营, 桃 园 三 结 义
身在曹营心在汉,三顾茅庐,初出茅庐,舌战群雄,锦囊妙计、缓兵之计、死心塌地,草船借箭
望梅止渴,三国演义第21回
七擒七纵,三国演义87~90回
千里走单骑,第27回
舌战群儒,第43回
赔了夫人又折兵,第55回
割须弃袍,第58回
赤膊上阵,第59回
单刀赴会,第66回
三顾茅庐,第37回
初出茅庐,第39回
草船借箭,第46回
败走麦城,第76回
大意失荆州,第75回
桃园结义,第1回
火烧连营,第84回
单骑救主,第41回

转自其他回复 望采纳

草船借箭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有哪些
答:1、草船借箭:源自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2、千里走单骑:主要讲述关羽、刘备下邳失散,关...

《三国演义》里有多少个成语
答:妄自菲薄 智取陈仓 七擒七纵 六出祁山 舌战群儒 单刀赴会 得陇望蜀 负重致远 张灯结彩、身不由己、舌战群儒、青山不老、招兵买马、光阴荏苒、身在曹营心在汉、赔了夫人又折兵、威风凛凛、气宇轩昂、初出茅庐、胸怀大志、器宇轩昂、知遇之恩、诡计多端、养精蓄锐、笑容可掬、反戈一击、孔孟之道...

谁知道有哪些成语是出自于三国演义里的
答:出自于三国演义里的成语有:草船借箭、七擒七纵、三顾茅庐、初出茅庐、望梅止渴、舌战群儒、乐不思蜀等等。扩展阅读:相关成语的释义:1、草船借箭:源自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

三国演义里的成语
答:1、三足鼎立 [成语解释]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典故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译文:天下分成三分,鼎的三足分立那样。2、七擒七纵 [成语解释]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典...

有哪些成语出自《三国演义》?
答: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4、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5、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

有关《三国演义》的成语有哪些?
答:有关《三国演义》的成语有:1.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2.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3.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4.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5....

来源于《三国演义》的成语有哪些
答:三国演义中成语: 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有哪些
答:回答:懊悔无及 傲睨得志 昂然直入 安身之处 安身之地 傲贤慢士 步步为营 半筹莫展 不成体统 宝刀不老 倍道而进 不得善终 步罡踏斗 兵精粮足 不可造次 背若芒刺 把薪助火 饱学之士 拨云雾见青天 不置褒贬 别作良图 赤膊上阵 才薄智浅 踌躇不决 尺寸可取 初出茅庐 乘其不备 ...

写十个《三国演义》中的成语
答:关于《三国演义》的十个成语:1、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2、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3、下笔成章...

有关三国演义的成语和歇后语(各十个)
答:成语:舌战群儒、青山不老、招兵买马、光阴荏苒、身在曹营心在汉、赔了夫人又折兵、威风凛凛、气宇轩昂、初出茅庐、胸怀大志、成语解释:1、舌战群儒 读音:shé zhàn qún rú 解释: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